会议资讯

旧石器专委会系列报告之十:东北方的万年拼图——黑龙江旧石器考古十五年来的新进展

摘要:   2023年7月26日下午,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系列讲座第十讲《东北方的万年拼图——黑龙江旧石器考古十五年来的新进展》在线上进行。讲座由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有骞研究馆员主讲,河北师范大学赵海龙副教授主持,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陈全家教授点评。来自国内考古科研单位和高校的100余位学者和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李有骞研究馆员从欧 ...
   2023年7月26日下午,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系列讲座第十讲《东北方的万年拼图——黑龙江旧石器考古十五年来的新进展》在线上进行。讲座由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有骞研究馆员主讲,河北师范大学赵海龙副教授主持,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陈全家教授点评。来自国内考古科研单位和高校的100余位学者和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李有骞研究馆员从欧亚文化交流的大背景出发,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的现代人起源与扩散等热点问题,从黑龙江省概况和旧石器考古研究历程、黑龙江省旧石器考古新发现、黑龙江省旧石器考古研究三个方面系统介绍了黑龙江地区近十五年来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

  一、黑龙江省概况和旧石器考古的历程

  1、黑龙江省旧石器考古简史

  黑龙江跨中国、俄罗斯、蒙古三国,全长5400多千米,流域面积180多万平方千米。黑龙江省47.3万平方千米,面积位居全国第六位。黑龙江省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始于20世纪30年代哈尔滨附近顾乡屯和荒山遗址的发现,但真正得到学界普遍认可的旧石器遗址则是1970年代中期发现的十八站遗址。20世纪80、90年代,国内外学者在阎家岗、学田、交界和大兴屯等遗址做了许多工作。新世纪初开始,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在牡丹江、小兴安岭、嫩江等地发现了较多的旧石器材料。

  二、黑龙江省旧石器考古的新发现

  1.嫩江流域

  嫩江流域是黑龙江细石器发现较早的地区。近年来发现的重要遗址有龙江西山头遗址、富裕林富遗址、富裕老虎屯遗址和甘南查哈阳遗址。

  龙江西山头遗址位于黑龙江省龙江县杏山乡西山头村南,地质时代属于东北地区晚更新世顾乡屯组,根据碳十四测年为距今2.8万年前左右。该遗址出土的石制品极为丰富,分布密度高,属于原地埋藏,原料为就地取材。遗址石制品组合以石叶技术产品为主,多用软锤直接打击,工具有尖刃器、钻器、刮削器和砍砸器。有尖类工具是遗址的最大特色。基于石制品的分布、工具和使用石片的存在以及共存化石,推测该遗址性质为石制品加工的场所,此外还可能存在其他生产活动。

  林富遗址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地理坐标N47°45'14.6" ,E124°19'55.0”。根据碳十四测年为距今2万年前左右。石制品原料为砾石,细石叶技术占有很大的分量,剥片方法有锤击法、砸击法、间接法以及压制法,以船形细石核的大量使用为特色。工具类型比较简单,主要有修边斜刃雕刻器、石锤、边刮器、尖状器和凹缺器。

  老虎屯遗址位于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塔哈乡老虎屯村。该遗址侵蚀作用强烈,保存状况较差。石制品组合工具较少,主要为端刮器和尖状器。楔形细石核最为典型,对理解黑龙江流域的楔形细石核制作的“概念型版”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大兴屯遗址文化归属的问题,上世纪一直存在争议。发掘者认为其与华北细小石器传统关系密切,张森水先生认为其“以小石器工业为主,部分吸收细石器工业产品”。但通过对老虎屯遗址楔形石核的分析发现,大兴屯遗址出土的端刮器、刮削器等都是楔形细石核预制产品。

  嫩江流域另一重要的遗址是位于齐齐哈尔甘南县查哈阳农场境内的查哈阳遗址群,遗址地层受到扰动较大,根据光释光测年石制品主要出自距今1.1万年左右的地层。2018试掘出土石制品4000余件。原料主要来自遗址附近的岩块、河流砾石。主要剥片方法为锤击法和压制法。剥片策略分为石叶石核与细石叶石核两种:其中石叶石核主要包括楔形石核和棱柱形石核;细石核包括楔形细石核和少量船形细石核。工具数量不多,以石核修形阶段产生的石片、断块等为主要毛坯,类型有边刮器、端刮器、尖刃器等,通常只是在边缘进行简单加工。

  2.小兴安岭南部

  桦阳遗址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南岔县桦阳经营所西北约1500米,地理坐标47°3'52"N,129°29'80"E。2012年进行发掘,遗址包含三个时期的文化层。其中下文化层和中文化层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根据碳十四测年下文化层为距今1.8万年前左右,属于该文化层的石制品40余件,虽然数量较少,但类型相对多样,以石叶和石叶工具为主,原料多为比较细腻的燧石和玻屑凝灰岩。中文化层的碳十四测年为距今1.5-1.2年前之间,石制品数量丰富,达2万余件,主要是以霏细岩制作的小石叶和以带状流纹岩制作的两面尖状器为特点,另外还有少量局部磨制石器和砺石。

  桃山遗址位于小兴安岭南麓呼兰河畔的桃山上,地理坐标46°54.765'N,128°12.643'E。该遗址包含三个时期的文化层,其中下文化层和中文化层属于旧石器时代。下文化层年代与桦阳遗址下文化层年代相当,石制品以玻屑凝灰岩等为原料,具有典型的细石叶技术产品。中文化层为距今1.5-1.4万年前,细腻优质原料减少,细石叶技术仍然使用,新出现锛形器、斧形器等工具类型,共出少量陶片。

  3.东南山地的考古发现

  黑龙江东南山地属于长白山地的北段,2008年以来调查发现旧石器遗址约100处,采集石制品5000余件。石制品以本地石料为主的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外来黑曜岩原料。石器技术以石叶、细石叶、两面器为主导。初步判定年代为2.5-0.9万年之间。

  4.完达山区的考古发现

  该地区属于三江平原的南缘,集中在饶河县境内。饶河小南山遗址2021年发掘的热电厂发掘区出土石制品16000余件,其中主要是细石器技术产品,细石核以向心修理楔状缘、纵向调整台面为特征,与桃山遗址的细石核产品相似。大板遗址位于饶河县八五九农场大阪村东的台地上,石制品以细石核与细石叶为主。另外在距离大板遗址东南2千米的八五九南山上发现原料产地,石制品数量丰富,体型较大,多为初级预制的石核。两处地点的发现反映了较为完整的石器制作体系。

  在介绍完黑龙江省的旧石器考古发现之后,李有骞研究馆员对黑龙江流域旧石器考古发现的相关研究工作进行了简要介绍。

  三、旧石器考古研究

  1.旧石器考古年代学框架

  黑龙江区域位于季风气候区的最北缘,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程度高。23000Cal.BP末次盛冰期(LGM)时,黑龙江流域主要为草原苔原环境;16000Cal.BP最老仙女木期(H1)时,主要为草原苔原环境以及温带半干旱沙漠环境;14000Cal.BP的B/A暖期时,黑龙江流域北部为苔原环境,南部为森林草原环境;12000Cal.BP的新仙女木冷期时,主要为草原苔原环境;9000Cal.BP全新世初,黑龙江流域主要为寒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环境;5000Cal.BP全新世中期时,黑龙江流域气温更暖,主要为针阔叶混交林环境。

  黑龙江旧石器地层埋藏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黑龙江流域旷野遗址一般坐落在河流岸边的高岗上,旧石器文化层叠压在基岩风化壳或者砾石层上,厚度一般不超过一米;二是B/A暖期的地层在一些遗址中表现为黑色的古土壤层,但大多数遗址该层被压缩成的很薄或是局部存在,可能在新仙女木期存在比较严重的地层剥蚀;三是B/A暖期的古土壤层底部一般有冲刷、冰冻等现象。推测在最老仙女木期(大约17000-15000 Cal.BP),整个黑龙江流域山区的末次盛冰期(LGM)和之前的地层也发生了比较严重的剥蚀。

  2.关于石器的原料与技术

  黑龙江地区发现的考古遗址主要分布在山地,平原地区较少。整个山区以火山岩为主,奠定了原料的基本类型。

  嫩江流域的凝灰岩主要分布在白垩纪地层中。存在形式包括两种:一是以结核的方式包裹在火山喷出岩、即甘河组玄武岩内;二是呈条带状夹杂在玄武岩内。河流冲刷把白垩纪形成的凝灰岩切割开,形成次生产源。从石器技术来说,嫩江流域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西山头遗址出现了石叶小型化的趋势。林富遗址已经出现了压制技术。至旧、新石器过渡时期的老虎屯、大兴屯遗址等,发现了固化的楔形石核的预制技术与压制技术。稍晚的查哈阳遗址群中,小石叶技术开始流行。小兴安岭南部的桦阳和桃山遗址下文化层到中文化层的石制品反映了从细腻优质原料向本地原料的变化,石器技术从细石叶技术向小石叶技术转变。其他区域具有类似的发展特点。

  3、关于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

  黑龙江地区旧、新石器过渡的核心问题是小石叶技术广泛流行及伴生的新现象。桦阳遗址中,小石叶的制作特征明显,以当地石材为原料,大多数是从有底缘、呈楔形的类似细石核的大楔形石叶石核上进行剥片。石叶的台面与背面的夹角处非常完好,具有非常典型的压制法的特征。石叶两边十分规整,宽度大小基本一致,长宽比例较大。

  从新彼得罗夫卡文化相关遗址、饶河小南山遗址的考古发现来看,小石叶及共存的新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成村落的房址;成规模的墓葬;流行的玉器;广泛使用的陶器;发达的骨角器。

  这些新的考古发现与现象,反映了全新世早期黑龙江流域古人类的生活信息,如人群规模的增加;人类居住形式的稳定;石(玉)器制作、陶器制作、骨器制作等在经济领域可能存在人群内部劳动的差异;以间接法生产的作为标准坯材的石叶,更规整、更对称、更具有适应复合工具的优势。说明古人类自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在人口、文化和技术方面不断积累,在全新世早期逐渐通过社会内部功能复杂整合的形式,适应了剧烈颤动的气候变化,开启了繁荣的新石器时代。

  讲座引起了参会者的热烈讨论。首都师范大学陈宥成副教授和北京大学李锋研究员等分别从石叶、细石叶、小石叶技术区分指标,遗址地层年代、测年数据、石器技术与使用功能等方面与李有骞研究馆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最后,主持人赵海龙副教授邀请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陈全家教授对报告进行点评。陈全家教授对李有骞研究馆员近15年来在黑龙江流域所做的研究工作表示认可,并对下一步工作方向提出了建议。在研究方面,要注意古环境与石器技法之间的潜在联系,以及在石制品组合方面的表现,同时也要加强对黑龙江流域细石叶技术源流、变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田野工作方面,要利用好之前进行的田野调查资料,加强对重要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纪要根据讲座整理,内容经李有骞研究馆员审定)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