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复印报刊资料·考古学》创刊三周年专家座谈会纪实

摘要:   7月17日,“《复印报刊资料·考古学》创刊三周年专家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本次座谈会以考古学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为主题,聚焦考古学学科发展与期刊高质量发展的互动,力求为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贡献力量。  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副主任兼副总编钱蓉主持。中国人民大学书 ...
   7月17日,“《复印报刊资料·考古学》创刊三周年专家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本次座谈会以考古学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为主题,聚焦考古学学科发展与期刊高质量发展的互动,力求为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贡献力量。

  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副主任兼副总编钱蓉主持。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党委书记李红宇致开幕辞,她表示,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中国人民大学时重要讲话精神的关键的一年,学术期刊的繁荣和发展是学术发展的折射和投影,也是学术发展的重要保证,高质量学术期刊的建设,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学术评价体系,以学术成果为指向、以同行评议为导向、以价值判断为引领、以数据分析为支撑的人大评价,必将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和我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发挥积极作用。《复印报刊资料·考古学》责任编辑张敏汇报了办刊情况,她详实地介绍了《复印报刊资料·考古学》的创刊过程、2020—2022年各年转载情况和未来工作重点等内容。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首都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的二十余位考古学领域的与会专家,围绕学术期刊如何引领考古学学术研究,如何办好《复印报刊资料·考古学》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与交流,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办刊意义与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子今认为,《复印报刊资料·考古学》的创刊是具有重要文化意义和学术价值的工作,肯定了书报资料中心办刊的学术预见性和对学科发展的敏锐洞察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星灿指出,随着考古学的繁荣发展,优秀研究成果大量涌现,想要在短时间内了解最新学术成果十分困难,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恰恰满足了学者们这方面的需求,《复印报刊资料·考古学》精选各家报刊,客观反映考古学发展时态,具有引领学术发展方向的作用;郑州大学教授韩国河肯定了《复印报刊资料·考古学》创刊的必要性,认为《复印报刊资料·考古学》能够准确追踪考古学学术热点,对学术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山东大学教授方辉认为《复印报刊资料·考古学》创刊三年来已经取得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起到了引领考古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晁天义肯定了书报资料中心办刊的战略眼光,认为《复印报刊资料·考古学》的创刊,顺应了时代发展需要,促进考古学学科的繁荣发展。

  二、内容定位

  王子今认为文物与博物馆学相关研究成果应该纳入到《复印报刊资料·考古学》选稿范围之内,未来也可以考虑单独创刊;陈星灿认为内容定位上要有所侧重,应立足考古学本身,集中关注其主要研究方向或前沿研究,扩大选稿范围,加大对边疆民族类期刊和综合性期刊的考古文章的关注力度,文物与博物馆学可以设栏目反映;韩国河指出期刊内容应与学科发展相适应,认为文化遗产方面的内容应纳入选稿范围,今后应重点关注文明起源与发展中的延续性问题,注意从前向后和从后往前的双向梳理,加强对文明危机的考古学应答、中华文明底蕴的考古学社会化表达等内容的传播;方辉认为考古学已经进入以聚落考古为引领、以科技考古为支撑的阶段,刊物应该更注重理论、方法和科技考古领域的成果,关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复旦大学教授高蒙河从文化传播视角着眼,认为园林、建筑规划领域关于遗址公园、国家公园等文化遗产的研究应该纳入关注范围;首都博物馆研究员白岩指出博物馆旧藏材料逐渐得到学术关注,刊物可加以反映;吉林大学教授杨建华指出刊物重考古研究、轻考古发现,建议选择适当方式加强对重要考古发现的关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胜前建议从全球视野出发,对国外考古成果多些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黄益飞认为考古报告与考古学研究并重,考古学研究依赖于考古发现的推动,这既是考古学自身的一个特点,也是考古学刊物的一个特点,建议以增加考古发掘报告摘编和相关索引量的方式加以体现。

  三、栏目设置

  杨建华指出,目前刊物的“理论与方法”“史前考古”“历史时期考古”“国外考古”“科技考古”等常设和动态栏目的设置较为合理,能够反映考古学的研究重点,建议加强对边疆考古的关注,设置边疆考古栏目;中山大学教授郑君雷建议开设边疆民族考古栏目和笔谈栏目;白岩支持王子今教授将文物与博物馆学独创一刊的建议,她指出文物与博物馆学相关研究队伍庞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文献量可以支撑一本期刊,目前建议设置文物与博物馆学栏目;西北大学教授陈洪海认为学术讨论利于推动研究的深入,建议增设学术争鸣、书评等栏目;高蒙河指出《复印报刊资料·考古学》集专业利用、学术利用和社会文化利用于一刊,可以增设公众考古栏目,另外建议文物与博物馆学分开单设栏目,即文物是一个栏目、博物馆学是一个栏目。

  四、选稿视角

  陈星灿建议加强编委会在选稿中的作用,发挥各编委自身研究方向上的优势,定期推荐各自研究领域优秀研究成果;方辉建议发挥各编委作用,走出去办刊,深入考古一线感受学科发展实态,加强与考古学界联系,争取联合办刊;陈洪海提出可以以读书会的形式对近期相关文章进行筛选,他本人也愿意参与其中,切实发挥编委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良高从选稿角度出发,认为在办刊过程中应该注重专题意识,将稿件按专题进行分组,所选文章要考虑其在专题领域中的创新性、突破性与重要性,编辑可以通过发布会、学术研讨会等形式跟进相关专题最新学术动态,另外重大考古发掘应加以反映;郑州大学陈朝云教授从编辑角度出发,认为办刊应该加强问题意识,虽然《复印报刊资料·考古学》是二次期刊,受限于原发刊的稿件情况,但编辑还是可以主动出击,突破限制与原发刊联合,策划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选题,进而对考古学学术发展起到更好的引领作用;高蒙河指出目前刊物重期刊轻报纸,可以适当反映一些重要报纸的高质量研究成果;晁天义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报》在考古学方面刊文重点情况,并希望给予报纸更多的重视。

  五、刊物容量

  王子今认为目前刊物容量有限,为更好地反映考古学研究实态,可以通过增加页码等方式扩大刊物容量;陈星灿认为在页码有限的前提下,加大索引量是增加刊物容量的较好方法,另外,在索引中增加综合性刊物和国外相关期刊的最新相关研究成果,扩容效果会更好;郑君雷建议扩大对集刊的搜集和利用;陈胜前建议刊物除了全文转载外,可以适当增加部分摘编,进而扩大刊物容量;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陈晓露指出考古学研究图片量大且多是彩印,转载时的黑白图片视效不佳,建议转载时省略图片,这样也利于扩大刊物容量,另外,微信公众号在提高刊物传播力、影响力方面起到很大作用,建设加大对公众号的投入力度,丰富且高质量的公众号内容也是对刊物容量的很好补充。

  钱蓉对专家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及时回应和说明,并表示编辑部会后将对专家们提出的这些宝贵建议进行认真学习和吸收。

  最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高自龙进行小结,他代表书报资料中心对专家们的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并向专家们简要介绍了书报资料中心的期刊架构、数字出版、学术评价、智库服务等业务情况,强调未来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将依托学者、学术机构和学术期刊,致力于学术共同体的构建,彰显复印报刊资料记录学术轨迹、引领研究潮流、服务学科发展的使命与担当,发挥学术期刊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应有作用。(文章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敏)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