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黑龙江流域史前文化与社会研讨会纪要(上)

摘要:   2023年6月19—20日,黑龙江流域史前文化与社会研讨会在黑龙江省饶河县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考古学会、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边疆考古专业委员会、饶河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会议邀请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中 ...
   2023年6月19—20日,黑龙江流域史前文化与社会研讨会在黑龙江省饶河县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考古学会、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边疆考古专业委员会、饶河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会议邀请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山大学、安徽大学、山东大学、山西大学、吉林大学、辽宁大学、黑龙江大学、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科研机构、高校、文博单位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及20余名博硕士研究生代表参会。

  6月19日上午,会议开幕式在中共饶河县委党校举行,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赵永军主持开幕式,双鸭山市委常委、饶河县委书记姜宇峰,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盖立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陈星灿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

饶河县委书记姜宇峰致辞

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盖立新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陈星灿致辞

  一、主旨发言

  开幕式结束后,分别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邓聪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贾笑冰研究员、安徽大学历史学院吴卫红教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有骞研究馆员进行了主旨发言,由中国考古学会边疆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中央民族大学边疆考古研究院院长魏坚教授主持。

魏坚教授主持主旨发言

  1.《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问题、过程、动因与影响》

  发言人:高星

  高星研究员围绕着“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期”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指出这是一个常被考古界提起但又鲜有深入研究的学术议题。为防止无谓的表层争论,建议建立“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期”这个概念,以便在一个统一的话语体系中开展有效的讨论,并将“过渡期”界定为新石器时代标志性元素(磨制石器、陶器、农业)开始零散出现到稳定聚合、成型的时段,为距今20000-8000年间。在对过渡期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又归纳了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的过程、方式与表现形式,认为这一时期是一种自然、渐次的发展进步,不存在跃变,也不存在统一、单一的模式。不同元素可以在不同地区和时间出现;有的元素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同时也表现为工具多样化、精细化、组合化,陶器的逐渐普及,从居址的复杂利用、改造到房屋建筑、聚落的形成,农业的发明出现和表达象征性意念的作品逐渐增多等。而后分析了转变的多种原因,包括现代人的演化和扩散、技术和认知发展,复杂和广泛用火的影响,气候波动、环境变化的刺激与影响等。高星研究员指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对后续社会发展和文明演进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在后续的工作中应在总结现状的基础上思考学科发展,打破旧石器考古与新石器考古之间的壁垒,做史前考古的整合,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向更久远的历史纵深推进。

高星研究员发言

  2.《东北亚玉器是一个源头吗?》

  发言人:邓聪

  邓聪教授将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器放在了欧亚大陆大的背景之下,通过对比俄罗斯西伯利亚、朝鲜半岛、日本等地的史前玉石饰物,以宏观的视角,讨论东北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早段,是广义玉器文化的源头,而小南山遗址发现的9000年前软玉文化,是中国真玉文化的源头。邓聪教授详细介绍了阿尔泰丹尼索瓦洞穴遗址、马尔他遗址等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考古材料,其中丹尼索瓦洞穴中出土的绿泥石手镯,可能为玉石环状饰物的源头,为我们探寻玉器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材料。随后对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的形制、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从9000多年前在东北亚黑龙江中游一带所产生软玉玦饰、匕形器及管代表东亚真玉文化产生,是玉文化的一次讯息革命,包括很丰富宇宙和宗教思想的象征性涵义。玉文化上横空出世的创意,由轴心地区向外扩散的速度及强度,体现软玉文化讯息革命本质强大而持续的影响力。出土玉器发现,为东亚大陆9000年前出现真玉文化讯息革命向周边远距离直接辐射的论证,提供了最重要的考察根据,小南山遗址考古的发现也将对东北亚地区晚更新世至全新世初期的考古产生震撼性的影响。

  最后结合日本地区出土的玉器探讨了东北亚地区的海上玉路传播,指出日本北海道道东及本州北陆地区如共荣B遗址及桑野遗址等地,曾出现的玦饰、匕形饰、管状饰、璧形饰玉器组合,是受到东北亚如以小南山代表的玉文化直接影响。而日本本州距今5000前后诞生的翡翠硬玉文化,也可能是间接由于东北亚软玉文化的诱发而诞生。

邓聪教授发言

  3.《在“延续与突破”中考察小南山的历史地位》

  发言人:贾笑冰

  贾笑冰研究员首先探讨了中国思想史形成与发展的三个节点,即:颛顼绝地天通、周公制礼作乐、诸子百家思想,认为这三个节点串联在中国思想史的延续和突破中。最后一次春战之交的哲学突破,即轴心突破,其突破的对象即为形成于制礼作乐的中国礼乐制度;而礼乐制度则源于之前的祭祀礼仪,完成了祭祀礼仪阶段“宗教-社会向度”向“社会-政治向度”的改变,是延续中的突破;更早的“绝地天通”则是完成了由“巫术”向“巫教”的转变,形成了祭祀礼仪制度,形成了影响中国数千年的玉礼器制度。而后贾笑冰研究员结合考古发现论证了考古学中所见的“绝地天通”,即红山文化“天、地、人”三界神灵的祭司礼仪体系、以玉礼器、玉礼制显示社会地位与等级身份等核心内容,是中国古代礼制形成的重要源头。最后通过将红山文化与东北亚地区文化进行对比,发现红山中期完成的“绝地天通”是继承了包括小南山在内的东北亚地区大文化传统基础上的宗教改革和制度创造,亦是延续中的突破,因此小南山的玉文化、石构建筑等理念在“延续与突破”中具有重要意义,最终汇入了中华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贾笑冰研究员发言

  4.《执玉江南望东北——玉艺南渐与两地社会变迁》

  发言人:吴卫红

  吴卫红教授认为中国最早的玉器,八九千年前出现在东北地区,随后递次扩展至东北亚及江南。为探究玉器的传播,吴教授以玉玦玦口的特殊切割方式及偏孔特殊形态、石钻的普遍出现为切入点,对南北两地玉器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和分析,认为小南山玉器中玉玦从侧向切口的特点,制作上具有不合常态力学的难度,这种特殊的切割方式在兴隆洼文化和东北亚有所延续,并在千余年之后的长江下游马家浜文化、凌家滩文化等文化中有较多发现;同时石钻虽属最简单的工具类型,其时空分布特点,也显现出工艺技术上可能的顽强传承力。而后通过对东北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工艺利用方向的对比,发现在距今五六千年时,长江下游的江南、沿江地区农业、手工业得到了巨大发展,生业形态出现了较大变化,社会变迁剧烈,工艺相近的玉、石器制作得到快速进步,适应了社会变化朝向“礼”与实用两方面发展,促进了长江下游的崛起。而同一时期的东北地区生业变化却并不明显,虽然红山文化凸显了玉器的重要性,但主要局限于“礼”的范围,社会发展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长江下游社会高度发达之后,东北的影响明显减弱,而反之长江下游对东北的影响也并不强烈,“钺出燕山”的现象,或是对东北地区的弱反馈。具有渊源关系的两地由于在社会发展趋向上出现了不同,也从此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吴卫红教授发言

  5.《饶河小南山遗址史前考古新收获》

  发言人:李有骞

李有骞研究馆员发言

  李有骞研究馆员详细介绍了小南山遗址的概况及2015年以来考古的主要收获。小南山遗址位于黑龙江省饶河县乌苏里江左岸。2015年以来,总计发掘面积2700平方米,大体属于新石器时代初期、早期和晚期的文化遗存是此轮发掘的最主要收获。新石器时代初期遗存,年代为距今17000-13000年,并以15000-13500测年结果最为集中,以细石核、细石叶、两面尖状器、锛状器、钻器等为代表,包括以石片、断块为主的石制品总计40000余件,总体与乌苏里江对岸和黑龙江下游发现的奥西波夫卡文化面貌接近。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年代为距今9200-8600年,以三处墓地为代表,墓地以封土积石墓为主要特点,随葬大量石器、少量玉器和陶器,石器以石叶石镞数量最多。玉器总计发现140余件,类型包括玦、环、璧形饰、珠、管、斧以及各种坠饰。陶器多为素面,部分饰戳印纹和附加堆纹等,与黑龙江下游的亚米赫塔文化有相似之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年代为距今4600年左右,发现两座房址,陶器以罐类为主,表面有以篦点纹为底再施划线的纹饰,与黑龙江下游的沃兹涅谢诺夫卡文化相似。小南山遗址的考古发掘对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年代框架、文化谱系等基本问题,以及旧新石器文化过渡、陶器起源、玉器起源等重大学术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撰稿: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

(图文转自:“考古黑龙江”公众号)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