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乌兰木伦:鄂尔多斯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发掘报告
基本信息:
编著: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7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3年7月
印次:1
ISBN:9787501080618
内容简介:
乌兰木伦遗址是一处露天遗址,2010年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乌兰木伦河左岸,可能为一处石器制造和屠宰动物的场所,距今6.5万~5万年。遗址丰富的考古学、古生物和古环境学等数据为晚更新世华北古人群生活方式与生存背景的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地处东亚北部人类迁徙的重要腹地,其发现和研究在华北腹地以北、连接东亚大陆与东北亚的走廊地带为现代人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对鄂尔多斯高原第四纪地质时期的多学科研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并对东亚史前史和第四纪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内蒙古高原旧石器考古发现与研究
一、内蒙古高原地理地貌概况
二、旧石器考古研究简史
三、重要遗址介绍
(一)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
(二)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
(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四、旧石器文化特征
第二节 鄂尔多斯高原旧石器考古发现与研究
一、鄂尔多斯高原的地理区划
二、考古发现与研究简史
(一)20世纪20年代:考古发现的春天
(二)后续工作:考古调查和已有遗址点的发掘与研究
三、小结
第三节 乌兰木伦遗址的发现及其意义
第二章 乌兰木伦遗址概况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地质、地貌概况
第二节 地层划分
一、遗址堆积成因的初步认识
二、地层划分和描述
第三节 年代
第四节 古环境背景
一、遗址年代对应的黄土、深海氧同位素和冰期阶段
二、遗址生态环境记录
(一)现在鄂尔多斯的自然环境
(二)古植被、沉积学、动物化石等的古生态环境记录
(三)小结
第三章 发现与发掘
第一节 发现和发掘经过
一、发现经过
二、发掘经过第
第二节 野外和室内工作方法
一、野外工作方法
二、室内工作方法
第三节 主要收获
一、遗物
二、遗迹
第四章 遗物的分布与埋藏
第一节 分布
一、石制品和动物牙、骨化石的分布
二、≥20mm和<20mm石制品的分布
第二节 埋藏情况
一、倾向和长轴方向
(一)长轴方向
(二)倾向
二、磨蚀和风化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石制品分类与描述
第一节 石制品分类、测量和统计方法
一、石制品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一)石核(Core)
(二)石片(Flake)
(三)长石片/石叶(Blade)
(四)碎片(Fragment)
(五)废片(Debris)
(六)工具(Tool)
(七)备料(Manuports)
(八)断块(Chunk)
二、观察与测量项目
(一)基本项目
(二)石核的定位和观察、测量项目
(三)石片的定位和观察、测量项目
(四)工具的定位和观察、测量项目
(五)其他(断块、废片)定位和观察项目
三、其他术语
(一)拼合成功率(Refit success rates)
(二)拼合类型
第二节 石制品概述
第三节 原料的开发与利用
一、原料的类型和特征
(一)类型
(二)等级
(三)石皮面和表面状态
(四)尺寸
(五)早期利用过原料的再利用
二、地质调查:原料产地及其可获性研究
(一)调查区域地质背景
(二)调查方法和技术路线
(三)调查结果
三、原料的开发利用策略
第四节 第②层石制品
一、石核
(一)单台面石核
(二)双台面石核
(三)多台面石核
(四)石片石核
(五)向心石核
二、石片
(一)完整石片
(二)非完整石片
三、工具
(一)锯齿刃器
(二)凹缺器
(三)刮削器
(四)石锥
(五)尖状器
(六)端刮器
(七)琢背石刀
(八)薄刃斧
(九)鸟喙状器
(一〇)石镞
(一一)石球
四、碎片
五、废片
六、断块
七、备料
第五节 第③层石制品
一、石锤
二、石核
(一)双台面石核
(二)多台面石核
(三)砸击石核
(四)石片石核
(五)孔贝瓦石核
(六)向心石核
三、石片
(一)完整石片
(二)非完整石片
四、工具
(一)锯齿刃器
(二)凹缺器
(三)刮削器
(四)石锥
(五)尖状器
(六)雕刻器
五、碎片
六、废片
七、断块
八、备料
第六节 第④层石制品
一、石锤
二、石核
(一)单台面石核
(二)双台面石核
(三)多台面石核
(四)石片石核
三、石片
(一)完整石片
(二)非完整石片
四、工具
(一)锯齿刃器
(二)凹缺器
(三)刮削器
(四)石锥
(五)端刮器
五、碎片
六、废片
七、断块
八、备料
第七节 第⑤层石制品
一、石锤
二、石核
(一)单台面石核
(二)双台面石核
(三)多台面石核
(四)石片石核
(五)向心石核
三、石片
(一)完整石片
(二)非完整石片
四、工具
(一)锯齿刃器
(二)凹缺器
(三)刮削器
(四)石锥
(五)尖状器
(六)琢背石刀
(七)鸟喙状器
五、碎片
六、废片
七、断块
八、备料
第八节 第⑥层石制品
一、石核
(一)单台面石核
(二)双台面石核
(三)多台面石核
(四)石片石核
二、石片
(一)完整石片
(二)非完整石片
三、工具
(一)锯齿刃器
(二)凹缺器
(三)刮削器
(四)石锥
(五)尖状器
(六)端刮器
(七)石镞
四、碎片
五、废片
六、断块
七、备料
第九节 第⑦层石制品
一、石核
(一)单台面石核
(二)双台面石核
(三)多台面石核
(四)石片石核
(五)向心石核
二、石片
(一)完整石片
(二)非完整石片
三、工具
(一)锯齿刃器
(二)凹缺器
(三)刮削器
(四)石锥
(五)鸟喙状器
(六)雕刻器
四、碎片
五、废片
六、断块
七、备料
第一〇节 第⑧层石制品
一、石锤
二、石核
(一)单台面石核
(二)双台面石核
(三)多台面石核
(四)砸击石核
三、石片
(一)完整石片
(二)非完整石片
四、工具
(一)锯齿刃器
(二)凹缺器
(三)刮削器
(四)石锥
(五)尖状器
(六)两面器粗坯
五、碎片
六、废片
七、断块
八、备料
第一一节 石制品拼合
一、拼合结果
二、拼合石制品的空间分布
三、石制品拼合结果所反映的遗址埋藏情况
四、拼合标本描述
五、小结
第一二节 石器微痕分析
一、石英岩质打制石器的微痕实验研究
(一)研究背景
(二)动物性物质加工实验
(三)植物性物质加工实验
(四)结果与认识
二、乌兰木伦遗址石器的微痕分析
(一)观察结果
(二)标本举例
三、初步认识
第六章 动物化石
第一节 哺乳动物化石
一、系统记述
(一)哺乳动物纲
(二)其他
二、乌兰木伦动物群的性质
第二节 软体动物化石
第三节 埋藏学研究
一、乌兰木伦动物群骨骼单元分布
(一)各动物种属的最小个体数
(二)披毛犀的骨骼单元分布
二、骨骼表面痕迹观察
(一)风化作用
(二)生物或化学腐蚀作用(植物根系)
(三)啮齿类啃咬痕迹
(四)食肉动物啃咬痕迹
(五)人类活动留下的切割痕
(六)骨骼破碎原因解释
三、乌兰木伦遗址动物骨骼埋藏成因
第七章 文化比较
第一节 与区域内(鄂尔多斯高原)旧石器遗址对比
一、与萨拉乌苏遗址对比
(一)年代与环境
(二)原料
(三)石制品数量、类型和尺寸
(四)石核剥片技术
(五)工具修理技术
二、与水洞沟遗址对比
(一)年代与环境
(二)原料
(三)石制品数量、类型和尺寸
(四)石核剥片技术
(五)工具修理技术
三、与该区域调查采集发现的石制品对比
(一)石制品分布密度
(二)原料利用
(三)石制品类型
(四)石核剥片技术
(五)工具修理技术
四、小结
第二节 与邻近地区旧石器遗址对比
一、与周口店遗址对比
(一)周口店第1地点
(二)周口店第15地点
二、与泥河湾盆地对比
(一)与早期遗址对比
(二)与中期遗址对比
(三)与晚期遗址对比
三、小结
第三节 与国外相关旧石器工业对比
一、亚洲邻近地区
(一)亚洲北部的蒙古和阿尔泰地区
(二)亚洲东部的俄罗斯远东、朝鲜半岛和日本
(三)亚洲南部的印度半岛
二、欧洲
三、非洲
四、小结
第四节 初步认识
第八章 结语
第一节 遗址的年代、环境和埋藏特点
一、年代
二、古环境
三、遗址堆积成因
第二节 动物群的性质
第三节 石器工业特征及其在旧石器文化演化中的位置
一、原料开发策略
二、石制品构成
三、石核剥片技术
四、工具类型和修理技术
五、乌兰木伦遗址石器工业在旧石器文化演化中的位置
(一)在中国旧石器文化演化中的位置
(二)乌兰木伦遗址石器工业中关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证据
六、小结
第四节 乌兰木伦遗址石器工业体现的现代性人类行为
第五节 遗址的性质和功能
第六节 展望
附录
附录一 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第2地点2011年试掘简报
附录二 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第2地点2014~2015出土的石制品
附录三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兰木伦遗址第1和第2地点2014年发掘简报
后记
摘要
彩版一~八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