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广州增江流域考古调查报告

摘要: 名称:《广州增江流域考古调查报告》编著: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主编:韩维龙、金志伟执行主编:曹耀文责任编辑:孙丹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年10月内容简介:增江为珠江水系东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韶关市新丰县七星岭,流经广州市从化区、惠州市龙门县后于增城区正果镇东北部进入增城,增城区域内称“增江”。它自 ...

名称:《广州增江流域考古调查报告》

编著: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主编:韩维龙、金志伟

执行主编:曹耀文

责任编辑:孙丹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0月














内容简介:

增江为珠江水系东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韶关市新丰县七星岭,流经广州市从化区、惠州市龙门县后于增城区正果镇东北部进入增城,增城区域内称“增江”。它自北向南纵穿增城区,在石滩镇孙家埔注入东江,总流域面积 3160 平方公里。增城区位于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东北角,东邻惠州市博罗县,北接龙门县,西连广州市从化、黄埔两区,南隔东江与东莞市相望。区域内地势北高南低,北部群山起伏,中部丘陵广布,有宽广的河谷平原,南部为冲积平原,河流众多。

增江流域是珠江三角洲东部早期考古遗存分布较密集的区域。以金兰寺遗址、墨依山遗址、围岭遗址、浮扶岭遗址、西瓜岭窑址、老虎岭汉墓等为代表的重要发现初步构建起增城地区早期考古学文化编年。但是,配合基本建设开展的抢救性考古发掘缺乏考古学规划,以遗址点为基础构建的编年序列尚不完善,不足以反映整个增江流域考古学文化面貌及其演变,区域内遗址空间分布的聚落考古研究亦开展较少。

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合作,依托“考古通”软件,对增城地区进行区域性考古调查,以期通过大范围的区域调查,在遗存发现、田野调查方法、聚落考古、考古GIS空间分析等方面有所创新。调查以地下遗存为主要对象,时代涵盖新石器时代至清代,实际调查过程中以先秦两汉时期遗存为主。本报告即为本次考古调查成果的集中体现。

报告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报告正文部分,分为十三章,第一章为概述,介绍调查区域概况、本次调查情况、调查方法等;第二至第十二章,以镇街为单位介绍本次调查成果;第十三章为结语部分,根据调查成果对增城地区考古学文化编年序列、遗存空间分布规律及GIS运用方面的创新等进行小结。下册为附表和图版等。附表对555个遗址及9470个遗物信息进行列表介绍,方便读者阅读和开展相关研究。图版则包括区域环境、工作照、遗迹遗物现场照片、文物标本特写、遗址分布图、遗物分布图等。

本次考古调查共计调查网格1156个,复查和新发现各时期遗址555个,其中先秦两汉时期遗址计519个。经最终整理,有效采集遗物信息9470个,其中先秦两汉时期遗物信息9211个。从调查成果来看,增江流域的古文化遗存十分丰富,不仅分布密集,而且其年代序列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明清时期绵延不绝。从采集遗物来看,相当一部分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年代跨度较大。通过与周邻地区各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对比,增江流域考古学文化可依遗物形制划分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时期、西周至春秋、战国至南越国、汉代(南越国后)、晋南朝、唐宋、明清等前后连续的七期。

增江流域区域性考古调查是广州地区继从化流溪河流域考古调查后开展的又一项区域系统调查工作,在“考古通”、GIS等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支持下,本次考古调查在考古数据收集、管理、分析和展示等方面均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探索适合岭南珠三角地区的田野调查和聚落考古分析方法,构建起岭南珠三角地区遗址分布预测模型,并为研究先秦时期增江流域的人地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报告亦存在诸多不足和遗憾,因为地图审核的原因,原报告中400余幅单个遗址遗物分布图遗憾未能纳入报告中去。

特别感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辉教授为报告作序。















目录
正文

附表
图版


撰文:曹耀文

编辑:郭怡乐

审核:朱明敏

审定:黄洪流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