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葛剑雄:“一带一路”不是郑和下西洋对外撒钱,关键在互利共赢

摘要: 2017-05-23葛剑雄民族史1“一带一路”不是郑和下西洋对外撒钱,关键在互利共赢葛剑雄【导读】“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际,中国日报网、腾讯网联合推出系列高端访谈《一带一路,大家三讲》,邀请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作家余秋雨、经济学家陈凤英,从历史、文化、经济三个维度全面解读。本期对话中,葛剑雄教授围绕普通民众对历史上“丝绸之路”的认识误区逐条解析。何润锋对话葛剑雄(一)丝绸之路的概念,是德国人和日 ...

 

2017-05-23 葛剑雄 民族史

1

“一带一路”不是郑和下西洋对外撒钱,关键在互利共赢

葛剑雄

【导读】“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际,中国日报网、腾讯网联合推出系列高端访谈《一带一路,大家三讲》,邀请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作家余秋雨、经济学家陈凤英,从历史、文化、经济三个维度全面解读。本期对话中,葛剑雄教授围绕普通民众对历史上“丝绸之路”的认识误区逐条解析。

何润锋对话葛剑雄


(一)丝绸之路的概念,是德国人和日本人提出来的

主持人: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发展构想,但实际上很多人对相关的历史背景并不很了解。我们首先来谈一下陆上丝绸之路,这条路当年是怎么出现的?

葛剑雄:这条路其实早就有了,我们的证据有很多。


比如在河南安阳,商朝一位名叫妇好的王后的墓里,发现了一批玉器。这批玉器被鉴定为和田青玉。这说明,在3200年前已经有了道路,并且有人沿着这条道路把新疆和田的玉运到了今天的河南。

又比如新疆的阿斯塔那古墓,墓群里有很多欧洲白种人的遗骨。这就证明,2000多年前,欧洲人也到过这里。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这条路的存在。

但是为什么把它叫丝绸之路呢?这要从当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说起,他在命名这条路时找到了依据: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开辟了贸易的道路。张骞通西域是一种经济政治活动,在客观上把丝绸从中原带到了西域中亚。

从那以后,商人就做起了贸易。李希霍芬认为,这条路上的主要物流是丝绸,所以就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来我们就认定了这个事实。丝绸之路,是中国跟外界的一个交通路线。

海上丝绸之路也是这种情况,但海上主要是阿拉伯人、波斯人到中国做买卖。顺便提一句,海上丝绸之路这个名称最早是日本学者提出来的,大家觉得比较符合事实,所以沿用至今。

 

主持人:陆上的丝绸之路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吗?换句话说,它是一条路,还是一个宽泛的道路交通系统呢?

葛剑雄:它当然是宽泛的道路交通系统。

比如它通过新疆时,就有北、南、中三条路。而且这三条路里面还有很多岔路,因为新疆的地形、地势、气候和民族都很复杂,这决定了它在不同的时期要选择最方便的、最安全的路。

至于说到它的起点、终点,目前所提到的只是当年(1877年)李希霍芬命名时所定下的起点和终点。起点是长安跟洛阳,终点是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但实际上,丝绸到了撒马尔罕会继续往西,一直运到了罗马。


所以现在讲起点和终点,没有任何意义。开玩笑来讲,真正的起点应该是在养蚕丝的农户家。


(二)不能误认为丝绸之路是中国人开辟的,事实恰恰相反


主持人:您提到过,我们虽然对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很熟悉,但是对丝绸之路本身存在很多认识上的误区。您具体是指什么误区?

葛剑雄:首先,很多人认为丝绸之路是中国(人)开辟出来的,事实并非如此。到1877年,离张骞通西域差不多2000年了,才有一个德国人给它命名。这说明中国人并没有自觉性,更说明,这个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上起到的作用很有限。

丝绸之路作为一个概念,其实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日本人的重视(后来日本人当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负责人),经过他们的推动才产生的。近些年,中国人发现了它的历史价值,所以就使用了这个概念。

第二,当年李希霍芬为之命名,是因为这条路上主要的物流是丝绸。但国际上并不只有丝绸之路,还有香料之路、茶叶之路、麝香之路、黄金之路、象牙之路。跟人有关的,有奴隶之路、朝圣之路。所以需要明晰的一点是,在今天的中国,丝绸之路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它代表的是一条中国内地跟外界联系的路线。

还有一个更大的误解是:既然这条路叫丝绸之路,那么中国的丝绸就是“压倒一切的”,最为主要的对外贸易货物。事实上,到了后来,陶瓷、茶叶都已经取代了丝绸。

再者,不能误以为丝路是中国人开辟的。恰恰相反,是外界为了能到中国来采购丝绸以及其他商品而开辟的,并不是因为中国主动推销商品而诞生的。


(三)今天的“一带一路”不是历史再现,而是一种创新


主持人:“一带一路”的概念,应该是受到了“丝绸之路”的启发。这一发展构想从经贸层面上来看,和当年丝绸之路所象征的盛世繁华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实际上又不是同一回事。

葛剑雄:我们沿用了“丝绸”这个概念,但实际上,今天的一带一路”,不是历史上丝绸之路再现或者延续,而是一种创新。

第一,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客观形成的,维护它的主要动力来自外界,而不是中国内部。因为中国历来没有一个对外贸易的概念。中国人认为自己天朝大国,无所不有,不需要依赖外界。

第二,如果对外国的东西感兴趣,中国会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别国应该主动来朝贡,而不是中国去买。接受朝贡时,中国会贯彻薄来厚往的原则,不让对方吃亏,以显示天朝的大度和富有。

所以历史上的朝贡贸易,中国基本是亏本的。一直到清朝末年,中国始终缺少开拓外贸的积极性,都是被动的。

而今天的“一带一路”是中国主动的。只有取得双赢,“一带一路”才能够持续。

这个双赢,既不是像当年天朝大国接受万国来朝以及郑和下西洋,一味对外撒钱,也不是像西方殖民主义,到别国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原料和市场来谋利。

一带一路从一开始就强调平等互利,形成利益共同体,一致命运共同体。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