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2023年“故宫与丝绸之路探考”项目南疆考察报告
按照2023年“故宫与丝绸之路探考”项目工作计划,5月完成了北疆地区的考察工作后,项目组9月开展了南疆地区的实地考察,重点是丝绸之路南道的古代遗迹。考察区域在地理环境上分为帕米尔高原地区和塔里木盆地南缘沙漠地区,行政区划上前者属于喀什地区,后者的考察路线则横穿了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项目人员共八人分两组,第一组由考古部李季、徐海峰、张晓玮和事业发展部李静组成;第二组由考古部王睿、吴伟、苏天敏、马丽亚·艾海提组成。9月5日-12日,全体考察人员从北京到达喀什,开展帕米尔高原的考察工作。12日,第一组结束考察返京;第二组开启塔克拉玛干南缘考察行程。
项目组考察了汉唐时期的佛教遗址、丝路古道,对近现代的城址、衙署等材料也进行了收集和整理,但本次的工作重点是丝路南道的古代交通路线的变迁,现把主要相关收获汇报如下,近现代的材料另文公布。
图1 2023年“故宫与丝绸之路探考”项目南疆考察遗址分布示意图
一、帕米尔高原的调查
帕米尔高原直接连接东亚、西亚、南亚、中亚几大区域。这里不仅是地理区域的接界处,而且自古以来是几大语族的交汇点,也是古代主要文明交流的最大通道。帕米尔高原,《前汉书》记载为“葱岭”。张骞西使大月氏,“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史记·大宛列传》),走的就是葱岭。汉代,这里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蒲犁国,大约在竭盘陀时期,开始大规模建造城廓。唐朝政府统一西域后,在这设有葱岭守捉所。迄两汉、唐至元,丝路南道自莎车、疏勒绿洲通达帕米尔的山谷径路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并无大的变化。帕米尔高原古代遗址和古道的调查,对于了解古代丝绸之路南、北道自塔里木盆地西缘穿越葱岭,通达中亚的路线等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境内的帕米尔高原,主要在喀什地区的塔什库尔干县,我们对曲什曼拜火教遗址、香宝宝墓地、石头城、吉日尕拉古驿站、江尕勒遗址、瓦罕走廊(中国段)、公主堡等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另,叶城县的棋盘千佛洞遗址即位于丝绸之路南道向南通向今印属克什米尔的必经之路上,也是东晋法显去印度求法之路。下面对重要的遗址做进一步介绍:
图2 帕米尔高原考察遗址分布示意图
1.曲什曼拜火教遗址
曲什曼墓地(又称“吉尔赞喀勒墓地”),位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曲什曼村东北塔什库尔干河西岸的吉尔赞喀勒台地上。在东西长93米、南北宽84米的范围内,地表由黑白两色石头铺成六列。条石带错位铺成,每一列排数不一。在墓群的东部及其他位置散布有一些圆坑。条石带从这些圆坑延伸出去,错落有致。2013-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A、B、C三个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目前共计发掘墓葬37座。出土遗物有陶罐、陶钵、铜铃、铜手镯、木盘、竹梳子、箜篌、铁刀、玻璃料珠等,其中M15墓出土的木制火坛最有特点。木制火坛中部烧灼后留下圆形空穴,并存留厚达1厘米的碳化层,空穴内存有15粒石子。[1]我们对A、B两区墓葬地表卵石铺设的黑白石条遗迹、墓葬遗迹等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发掘报告,这些遗迹、遗物为研究古代新疆的拜火教信仰和拜火教的起源、传播等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图3 曲什曼墓地黑白石条
图4 曲什曼墓地M1
图5 曲什曼遗址出土木制火坛、陶器、竹梳等遗物
2.石头城
石头城位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城以北。塔什库尔干的维吾尔语意为“石头城堡”,城堡建在高丘上,地势险峻。城外建有多层或断或续的城垣,隔墙之间石丘重叠,乱石成堆。遗址包括汉代的城和清代的城,由城墙、城门、寺院遗址、居住遗址组成。城西有一城门,已无建筑遗迹。城东南有一寺院遗址,寺院墙壁尚存少量壁画。城西、城东各有居住遗址一处。城西房屋东西排列两排,房屋有圆形和方形,多为半地穴式。城内有零星陶片分布,还出土羊形陶器等。[2]汉代,这里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蒲犁国的王城。唐朝统一西域后,这里设有葱岭守捉所。元朝初期,大兴土木扩建城郭。光绪28年,清朝在此建立薄犁厅,对旧城堡进行了维修和增补。
图6 石头城
图7 石头城局部及东南部寺院遗址(左下)
3.香宝宝墓地
香宝宝墓地位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城北的塔什库尔干河西岸台地上,墓葬沿河岸分布在长约700米、宽约150米的范围内。1976-1977年对该墓地进行了发掘,合计发掘墓葬40座。墓葬地表多有石堆或石围。竖穴土坑墓室,土葬或火葬。土葬者侧身屈肢。随葬品以陶器为多,另有铜、铁、木、石、骨器等。墓地年代为公元前5~前4世纪。[3]据相关研究,该墓地大概为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活动在这一带的羌人或塞人的墓地。
图8 香宝宝墓地航拍图
4.吉日尕拉古驿站
图9 吉日尕拉古驿站和塔什库尔干河
5.棋盘千佛洞
棋盘千佛洞位于喀什地区叶城县棋盘乡棋盘河西岸,洞窟开凿于东西向的崖壁上,共有8个洞窟,其位置高低和形制均不相同。[4]经相关考察和清理,棋盘千佛洞内遗迹遗物已经不多,在有的洞窟内可以看到残缺不全的佛龛,佛座和红、绿、蓝、黑、赭色等绘制的壁画。附近曾出土镌刻汉字和阿拉伯文的铜钱、单耳红陶罐和石磨盘等。我们观察到,有些洞窟为覆斗顶窟,这是一种汉地流行的形制。根据这些特征也有学者推测,棋盘石窟的开凿年代应在汉人大量驻屯和留居疏勒的公元7、8世纪之际。我们在叶城县博物馆参观时看到了棋盘千佛洞的相关资料,包括单耳红陶罐等。
图10 棋盘千佛洞
图11 棋盘千佛洞洞窟、洞窟内壁画残存和出土单耳红陶罐
二、塔里木盆地南缘的调查
我们在喀什地区考察了其所属的帕米尔高原遗址外,对处于塔里木盆地南缘的莫尔寺、汗诺依古城遗址、奴如孜墩等遗址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考察。下面对本次在喀什地区考察的重点遗迹做进一步梳理和介绍:
图12 喀什地区考察遗址分布示意图
1.莫尔寺
图13 莫尔寺遗址航拍图
图14 莫尔寺遗址佛塔远眺
图15 故宫考古考察队在莫尔寺遗址实地考察
2.汗诺依古城遗址
汗诺依遗址位于新疆喀什市伯什克然木乡罕乌依村东北约3.5公里。在维吾尔语中“汗诺依”即“皇宫”之意。20世纪上半叶,该城经过英国人斯坦因、中国考古学家黄文弼等调查。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大学及喀什文物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在汗诺依遗址开展了相关勘探和发掘等工作。根据相关考古工作,该遗址自青铜时代起断续使用,到唐宋成为拥有东西两座城邑的大型聚落遗址,并且废弃于宋元时期。西城附近分布有窑址、道路、手工作坊或街市等多种类型的建筑遗迹,多出釉陶和玻璃,学者们推测或为唐疏勒州治所在。遗址的发掘为唐代疏勒镇及其东部“汉城”或州府治所的研究、为绿洲聚落与城邑时空关系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8]
图16 汗诺依遗址
3.奴如孜墩遗址
图17 奴如孜墩遗址
和田地区地处塔里木盆地西南部,东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南枕喀喇昆仑山与西藏比邻,西南与克什米尔地区交界,北部与阿克苏地区链接,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最大的绿洲。和田古称“于阗”。公元前后,汉文文献记载和田地区有皮山、于阗、扜弥、渠勒、精绝、戎卢诸国。公元57年后,于阗国势转盛,临近诸国皆服从。魏晋时期,于阗兼并皮山、渠勒、戎卢、扜弥等国,与鄯善、焉耆、龟兹、疏勒并为西域大国。从西汉开始,历代中央王朝在此封王设官,进行有效管理。古代于阗是佛教传入最早的地区,学术界一般认为佛教于公元前后传入于阗。魏晋南北朝时期,于阗佛教从普及进而发展至顶峰。
图18 和田地区的遗址分布示意图
1.麻扎塔格古戍堡
麻扎塔格古戍堡位于墨玉县喀瓦克乡北部,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一座呈南北走向的山体(当地称红白山),临近和田河,扼南北交通之要冲,汉唐时是南北东西交通枢纽。戍堡总面积1640多平方米,墙厚1.5~2.7米,最高处约6米。墙垣及所有建筑系棕红色砂岩石板和土坯错缝平砌而成。堡垣由主墙、垛墙和外垣组成,主墙土坯垒筑。堡内有土坯砌的居址。戍堡西侧约60米处有一座烽燧,高约10米、长约9米、宽约7米。堡北有佛寺一座,寺内残存半圆形塑像基座和两侧的方形台基。遗址年代为汉至唐。[10]
图19 麻扎塔格古戍堡遗址航拍图
2.热瓦克佛寺遗址
图20 热瓦克佛寺航拍图
图21 热瓦克佛寺平面图
图22 热瓦克佛寺塔院外墙的塑像(1906年斯坦因摄)
3.买力克阿瓦提遗址
买力克阿瓦提遗址位于和田市吐沙拉乡买利克阿瓦提村南玉龙喀什河西岸台地上。遗址旧称“库马提”,与库马尔山(牛头山)直线距离仅20公里,遗址南北长3公里、东西最宽处1公里,面积270万平方米。有学者提出,其音又和于阗文中的“Guma-ttira”即瞿摩提寺相同。遗址寺院较多,应是古代一处佛教建筑群遗址,在于阗佛教中具有重要地位。1900-1901年,斯坦因考察过该遗址,称其为恰勒马卡赞,在这里发现了一座佛塔的残迹,采集文物有陶片、玻璃片和燧石片等。1929年和1957年,黄文弼先后两次来此考察买力克阿瓦提遗址。曾在遗址中心的石塔附近发掘了寺院,清理出烧焦的木柱、写有婆罗谜文的残壁、影塑涂金佛头像等。1977年,新疆博物馆在这里进行考察和试掘,在遗址北部曾发现窖藏在陶缸内的钱币,重约45公斤,有“五铢”、“货泉” 等汉代钱币。1979年,新疆博物馆李遇春等人在距窖藏钱币陶缸南约百米处进行试掘,出土有佛像残件、泥塑壁饰、壁画残片、石础、铁钉、玻璃料珠等,其中一尊立佛像保存比较完整。根据出土钱币、壁画和塑像的特点,推测遗址年代上限为公元1世纪,下限可能到公元9世纪。[13]考察队对买力克阿瓦提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遗址地面建筑遗迹很少,仅在遗址的西部和靠近河岸边处零星见到一些残垣断壁,地表仍可见散落的陶片。
图23 买力克阿瓦提遗址航拍图
4.阿克斯皮力古城
图25 阿克斯皮力古城航拍图
5.达玛沟佛寺遗址
图26 达玛沟佛寺遗址群分布图
图27 达玛沟托普鲁克墩1号佛寺彩绘泥塑和武士像
图28 达玛沟托普鲁克墩1号佛寺三维建模图
三、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地区的调查
图29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考察遗址分布示意图
1.扎滚鲁克古墓遗址
图30 扎滚鲁克古墓遗址航拍图
2.米兰故城遗址图31 米兰戍堡遗址航拍图
图32 米兰佛寺M.II
图33 米兰佛寺M.III
3.玉孜干古城遗址
玉孜干古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西南5公里。古城面积约13万平方米。自2020年起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联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玉孜干古城遗址开展了考古发掘。古城平面近似椭圆形,长径455米,短径365米,周长约1250米,存地面遗迹主要有外围城垣和中部高台。我们对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外围城垣倾塌较为严重。中部高台位于遗址中心偏北的区域,平面呈椭圆形,为大型土坯建筑。南北长85米,东西宽45米,高约3~5米。根据碳十四测年结果,高台居址的始建年代不晚于春秋时期。根据相关发掘和研究,玉孜干古城遗址与群巴克文化人群有紧密的联系,或为以群巴克文化人群为主体的一处城镇聚落。玉孜干古城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对认识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古代城市年代序列和城市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图34 玉孜干古城遗址分布示意图和遗址中部高台
结语
图35 “故宫与丝绸之路探考”项目2023年两次新疆考察遗址分布示意图
图36 “故宫与丝绸之路探考”项目考察队成员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博物馆前合影
参考文献
[1] 巫新华:《2013年新疆塔什库尔干吉尔赞喀勒墓地的考古发掘》,《西域研究》,2014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工作队等:《塔什库尔干县吉尔赞喀勒墓地考古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14 年第1期。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喀什地区卷》,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30页。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喀什地区卷》,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14页。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喀什地区卷》,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93页。
[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喀什地区卷》,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85页。
[6] 肖小勇、史浩成、曾旭:《2019~2021年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发掘收获》,《西域研究》,2022年第1期。
[7] 肖小勇:《佛教考古在新疆: 莫尔寺考古的发现与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2年第4期。
[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喀什文物局:《2018~2019年度新疆喀什汗诺依遗址考古收获》,《西域研究》,2021年第4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喀什地区卷》,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8页。
[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喀什地区卷》,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01页。
[1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和田地区卷》,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93页。
[11](英)斯坦因著,巫新华等译:《古代和田》第一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6~549页。
[1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新疆佛教遗址 上册》,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34页。
[1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新疆佛教遗址 上册》,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127页;新疆博物馆:《新疆和田县买力克阿瓦提遗址的调查和试掘》,《文物》,1981年第1期。
[1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和田地区卷》,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83页。
[1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新疆佛教遗址 上册》,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48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达玛沟佛寺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7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达玛沟3号佛寺遗址发掘报告》,《考古》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