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遗产保护评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世界遗产申报回顾与总结

摘要: 原文刊载于《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3年第5期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世界遗产申报回顾与总结张丕生1,陈耀华2*(1.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云南 普洱 665622;2.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871)摘要:鉴于景迈山古茶林资源特点以及文化景观遗产特性,自2010年开展申遗工作以来,该项目陆续经历了准备期、发展期、整治期和迎评期4个发展阶段 ...

原文刊载于《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3年第5期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世界遗产申报回顾与总结

张丕生1,陈耀华2*

(1.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云南 普洱 665622;2.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871)

摘要:鉴于景迈山古茶林资源特点以及文化景观遗产特性,自2010年开展申遗工作以来,该项目陆续经历了准备期、发展期、整治期和迎评期4个发展阶段,各阶段重点任务明晰。回顾漫长申遗历程,以下经验值得借鉴,即系统挖掘世居民族历史文化价值,同时统筹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需求;建立管理机构,制定管理法规,依法依规加强遗产地科学管理;积极开展遗产教育与公众参与,注重价值传播与经验交流。

关键词: 景迈山;古茶林;遗产申报;回顾;总结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90/j.cnki.issn2096-698X.2023.05.059-069


景迈山的遗产性质非常特殊。作为全球第一例茶文化景观遗产,它既是农业遗产,也是乡村遗产,因此其申遗过程既要保护自然环境,还要考虑人文的发展。在景迈山申遗13年的漫漫道路上,遗产价值挖掘、遗产地科学管理、遗产教育与公众参与、价值传播与经验交流4个方面对其他遗产地的保护和申报具有积极启示意义。


1 遗产申报过程回顾

自1992年世界遗产类型中增设文化景观类别以来,这类反映人类聚落景观或特殊土地利用的持续演进的世界遗产项目在不断增加,尤其以欧洲的葡萄种植、酿酒相关的文化景观占据主导,在1999—2007年间连续提名登录,形成了欧洲葡萄庄园文化景观系列。近年来,亚洲水稻梯田、南美咖啡、龙舌兰等种植园等农业生产型景观也陆续登录。然而茶作为全球三大饮品之一,在《世界遗产名录》中却始终空缺。


我国西南地区作为全球著名的古第三纪孑遗植物庇护所,也是山茶属的分布中心和起源中心。野生茶树被人类发现之后逐步被大规模栽种,这一地区遂成为中国栽培型茶树起源地。这一区域的云南省澜沧江流域,位于横断山南缘,北回归附近。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适宜性,因此成为全球普洱茶的故乡①。


景迈山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5片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古茶林和分布其中的9个传统村落,以及古茶林之间的3片分隔防护林。其传统的“林下茶种植”方式保存至今(图1),同时传承千年的传统村寨及特殊的茶林种植维护技术、茶叶加工技术(图2)、因地制宜的土地利用技术和村寨建设技术均反映出杰出的生态伦理与生态智慧。

图1 “林下茶种植”方式(来源:《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报世界遗产文本(2021年)》第89页)

向上滑动阅览

图2 景迈山茶叶加工技术(来源:《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报世界遗产文本(2020年)》第41页)


在这样优越的资源条件下,2010年,普洱市人民政府启动了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开始着手调查遗产区域情况,梳理资源,开展价值评估。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以下简称“景迈山古茶林”)自开展申遗工作以来,经历了以下4个发展阶段(表1)。


表1 景迈山古茶林申遗进程


2011年,普洱市文化局委托北京大学陈耀华老师领衔开展景迈山古茶林遗产资源评估,编制申遗文本。首先在摸清资源本底条件后,向国家文物局提交景迈山古茶园文化景观预备清单文件②。2012年,澜沧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力争普洱茶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获得成功,景迈山古茶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列入国家预备名单③。经过努力,这2个目标顺利实现,这一年,景迈山古茶园进入我国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也被公布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试点。2013年“景迈古茶园”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被世界茶叶委员会授予“世界茶源”的称号。因此,这一阶段的重要成果是进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并拥有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重要的保护地身份,从而为申遗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当地持续开展了景迈、芒景景区保护规划、民房保护、环境整治等工作,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连续3年的普洱市和澜沧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出了对景迈山申遗工作的肯定和支持。


云南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景迈山申遗工作。2014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道:启动普洱茶申遗工作,强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的保护[1]。


但是,城镇化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外部环境、市场和政策条件变化在促进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①人地关系矛盾浮现。与我国多数乡村地区人口外流情况不同,普洱茶市场的繁荣吸引部分外出、婚嫁的人口回迁,当地人口数量呈一定的机械增长,且增长率一直高于当地镇、县的平均水平;此外,村民拥有的宅基地面积差距呈扩大趋势;再者,子女婚后通常与父母分户居住,需要更多居住面积。多重因素促使人地矛盾逐渐浮现,长久以来的人地和谐关系出现了局部矛盾,导致传统民居比例略有下降,现代建筑比例上升,当地建筑风貌存在传统建筑、更新后的传统建筑以及现代建筑等多种类型。②伴随茶产业快速发展,旅游业崛起,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遭受不利影响。如,传统干栏建筑建造工艺逐渐被更舒适的现代建筑替代;汽车、摩托车等使用引发了停车难和环境污染的问题;经济收入差距拉大,一方面促进了村寨内部宅基地的流通与置换;另一方面也导致对建设用地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增长;电子商务的普及对当地传统文化与习俗造成一定冲击,年轻人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市靠拢。


针对这些情况,普洱市政府连续3年(2016—2018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扎实做好景迈山古茶林和传统村落保护管理,稳步推进景迈山古茶林申遗工作。具体包括: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启动景迈山环境综合整治3年行动,确保传统村落风貌格局、自然生态、人居环境、人文环境得到有效保护[2-3]。同时开展各类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广播影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搭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弘扬民族文化,抓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发展绝版木刻等特色文化[4]。相应地,澜沧县政府在2016—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推动文体事业日益繁荣,开展传统村落风貌保护与整治,全面开展科技馆和博物馆陈列布展工作,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完成普洱景迈山古茶林4A级景区创建,制订《景迈山环境综合整治3年行动工作方案》,全面推进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遗工作[5-7]。这些工作的出台为整治传统村落风貌,保护遗产资源,奠定了坚实基础。2014年翁基寨、糯岗寨、芒景村列入传统村落保护名单。2017年景迈山古茶林列入云南澜沧国家森林公园。


2018年,澜沧县成立普洱市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以下简称“管理局”),作为县级主管单位全面主持景迈山的保护、管理与申遗工作。2018—2021年,管理局通过成立市县申遗工作组、编制村庄规划、实施重点项目、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开展文化宣传等方式,开展了综合、全面、科学的整治和保护管理工作。


自2018年开始,管理局委托北京大学团队联合云南方城规划设计公司、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限公司编制《景迈山景迈、芒景行政村村庄规划(2021—2035年)》,经过3年的调研、规划方案的多轮探讨与完善。2021年,该规划获得澜沧县人民政府批复,成为景迈山各类规划、建设项目必须依托的法定规划。同时,针对发展期景迈山出现的人地矛盾等问题,管理局委托相关规划设计单位编制景迈山重点文物保护规划、风貌整治、建筑修缮导则等多项规划和设计,成为指导传统建筑修缮、新建建筑设计与建造实施的重要依据,为保护遗产资源和传统建筑风貌确立了重要参考依据和标准。


在上位规划和相关规划的指导下,管理局结合当时景迈山申遗面临的重要问题,围绕环境整治、特色小镇、遗产展示利用等多项内容落实重点项目,并编制规划、落实建设和实施。其中,景迈山申遗“四中心”、遗产监测预警和“数字景迈”等重点项目已经落成;行政村展览室、传统村落展示点已建成投入使用。同时,高标准建设景迈山4A级旅游景区。这些项目的实施为展示遗产价值、推动遗产教育启智功能、带动旅游服务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保护遗产价值的真实性,管理局联合申遗工作组④,自2020年12月1日起,全面启动景迈山环境综合整治“百日攻坚”行动。以市领导为领导小组组长,澜沧县领导亲自挂帅担任整治工作组组长,县级各局办均派驻工作人员驻地办公,村组干部协同配合,形成自上而下的工作机制,全面开展遗产地区及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针对村寨卫生环境的不足,不断完善村规民约等村民自制机制,结合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加强农村卫生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召开群众会议、家庭会议等方式,逐户引导群众自觉形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澜沧县按照国家申遗咨询专家及其团队给出的指导意见,全面开展遗产地及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并于2021年7月26日临时组建成立了环境综合整治“突击队”,35名处级领导、261名党员干部驻村驻组蹲点,包户包人,依托相关规划内容和实施导则,从建筑及景观、道路、基础设施等方面入手,对景迈山环境进行全面整治,为保护景迈山遗产价值、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引导村寨良性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围绕景迈山的资源特点和价值,积极通过各类文艺、影视化作品开展文化宣传。2019年,3集纪录片《民族团结誓言》在央视播出,音乐剧《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入选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同年,《普洱市志》完成修编,《普洱咖啡》杂志创刊发行。2020年,电影《一点就到家》的上映又掀起了新一轮景迈山热潮。这些文艺作品极大助力了景迈山古茶林的申遗和保护工作。2021年,普洱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确立茶产业为全市“第一”产业的龙头地位[8]。2021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道:加强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传统村落等保护传承,支持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高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9]。2021年年底,景迈山登上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成为中国唯一上榜的“2022全球最佳旅行地”。来自政府、民间、市场的力量共同推动了景迈山遗产价值的宣传和科普教育工作。


2022年7月19日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申遗迎评指挥部,整合市、县、镇、村、组5级力量,依托专家团队,形成高位化统筹、扁平化协调、集成化作战、一体化落实的畅行机制,指挥部下设10个工作组3个专班,准备迎评工作。


(1)开展模拟检查。2022年2月以来, 国内专家对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行模拟考察评估4次(国家文物局组织2次、市政府邀请2次)。通过自我检验、以训代练,补齐短板弱项,让现场评估的各个环节更完善、更专业、更顺畅。4次模拟考察评估全程按照国际专家现场评估的程序,采用会议和现场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申遗迎检工作组、国际专家现场考察评估指挥部根据4次模拟考察评估期间专家反馈的128个问题与建议,及时进行改进。


(2)完成国际专家现场评估。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安排,2022年9月国际专家抵达景迈山开展现场评估(图3)。此时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根据《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专家现场考察评估流动闭环管理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工作组采取了设置检查点、提级管控等措施,划分闭环内、外人员,并在评估各环节分别进行管控,全程跟随评估专家。评估结束,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的要求,对相关人员采取相应的防疫措施,保障了现场评估的顺利开展,为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的现场评审打下了扎实基础。

图3 国际专家景迈山开展现场评估(来源: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


(3)组建申遗指挥部。迎评后,根据申遗工作重心的转移优化了原指挥部,申遗工作组于2022年9月23日组建了申遗指挥部,下设7个工作组4个工作专班,确保现场考察评估后的申遗工作机制不变、统筹力度不减。根据世界遗产评估机构的要求提供了全部补充说明资料。在筹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期间,又再次优化申遗指挥部各工作组职能职责,确保工作任务的落实。


(4)参加世界遗产大会。2023年9月14日,由云南省政府和有关部门、普洱市人民政府相关人员共同组成的申遗代表团,前往沙特阿拉伯王国首都利雅得参加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配合国家文物局开展宣传、陈述工作,并亲身见证了申遗成功的激动时刻。与此同时,景迈山各族人民以歌舞晚会等多种民族形式,热烈庆祝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 申遗工作经验总结

结合13年的申遗工作的开展及落实情况,景迈山的工作经验集中体现为遗产价值挖掘、遗产地科学管理、遗产教育与公众参与、价值传播与经验交流4个方面。


2.1 遗产价值挖掘

2.1.1 世居民族的历史文化价值

景迈山古茶林历史悠久,是完整保留了人工栽培茶树这一过程的实物例证。景迈山古茶林是目前世界上所发现栽培型古茶树数目较多、面积较大、历史较长、茶树个体年龄相对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栽培型古茶林,是普洱茶重要产地之一,被誉为“茶树自然博物馆”,作为天然林下茶种植方式的起源地,和传统村落一同见证了澜沧江流域、中国和世界的茶文化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缩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图4)。

图4 景迈山芒景古茶林(来源:《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报世界遗产文本(2021年)》第80页)


同时,景迈山传统村落的形成和发展见证了布朗族(图5)、傣族先民迁徙、定居于此并发展的历史。三代传统木构干栏式民居的演进过程见证了原住民适应当地气候地形条件并相互影响的过程,对云南地区少数民族民居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图6)。

图5 芒洪布朗族村寨(来源:陈耀华摄)

图6 景迈山传统村落的木构干栏式民居(来源:《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报世界遗产文本(2021年)》第102页)


2.1.2 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需求

作为有机演进的活态遗产,景迈山申遗始终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实现遗产资源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1)多规合一,科学统筹。近年来,管理局陆续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专家团队编制了《景迈古茶园文物保护规划》《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管理规划》《景迈山遗产地建设活动导则》《景迈山景迈、芒景行政村村庄规划(2021—2035年)》等,形成“多规合一”规划体系,有效统筹协调区域保护利用,保证了遗产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维系了和谐的人地关系。同时,这些管理规划都已纳入中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


(2)找准定位,协调产业。遗产地以有效传播遗产突出价值、公平合理分配旅游收益、负责任地开展旅游活动为准则,积极发展以生态旅游、研学旅游为主要内容的可持续旅游,将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有机融合起来。将保护好世界遗产地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组成的生态文化复合系统作为旅游发展基础和重要目标,推动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同向互助,实现双赢。


(3)配套设施,合理布局。各村寨按照展示利用定位和村落规模,结合现有民居建筑和接待设施,合理安排餐饮、民宿等商业服务功能,充分利用已有设施,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品质和服务水平,加强差异化经营方式。严格控制新建、改造旅游服务设施。通过山上观光体验游、山下食宿的服务方式,规范景迈山民宿餐饮行业市场管理。


2.2 遗产地科学管理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及《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的要求,景迈古茶林的保护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规章,在我国文物行政管理机制下,与现行管理层级相结合,实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纳入国家、省、市、县、乡镇、村、村委会等7级管理框架,依法开展保护管理工作。


2021年9月5—7日,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调研组赴普洱调研景迈山古茶林申遗工作,提出:“普洱市要准确把握形势,树立底线思维;严格按照申报标准,对照先进经验和专家指导意见完善工作方案;在项目规划和产业发展中,要处理好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力争把景迈山古茶林打造成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承遗产保护利用的典范。”省文物局明确专人、派出团队驻扎景迈山参与具体工作,给予了精准性督导、专业性指导、实操性示范。2020年启动申遗迎检工作后,普洱市委、市政府对申遗迎检、消防安全、保护与利用等工作做出批示;分管领导驻扎一线参战,考前调度、协调指挥,为遗产申报工作提供了保障。


为提升组织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普洱市成立了专门的景迈山保护管理机构。2010年县级成立景迈芒景景区管理局,随着工作推进,2019年市委、市政府将2010年股所级的管理机构升格为直属于市政府管理的正处级事业单位,并于2020年5月成立了普洱市景迈投资开发管理有限公司,形成市委、市政府领导,管理局统筹协调,市县有关部门配合,公司具体实施的运行体系。在景迈山管理局升格为市直单位后,澜沧县于2019年6月成立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及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以持续抓好申遗和保护管理工作。


同时,各级主管部门拨付专项资金用于景迈山的保护管理。国家文物局批准国保专项资金,市、县近年每年投入4 000万元。另外,还通过发行专债等方式,用于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监测、展示等工作。


申遗工作始终坚持科学保护、规划先行。管理局聘请多学科团队开展景迈山遗产价值的全面研究,并编制申遗文本、景迈山村庄规划等相关规划内容。历时13年,专家团队现场调研与研讨40余次,总结凝练了景迈山古茶林价值,编制了高质量的申遗文本。同时,《景迈山景迈、芒景行政村村庄规划(2021—2035年)》获得澜沧县人民政府批复,成为指导景迈山各类规划、建设、工程项目的法定规划,为保护遗产价值、协调人地矛盾、改善村寨风貌提供了重要法律基础。景迈山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规划,也为遗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除此之外,管理局还根据申遗需求,组织成立了景迈山古茶林专家小组。与遗产保护管理相关的规划、政策和措施的出台与实施必须经过专家小组审核同意,以保障各类工作有条不紊地有序开展。


2.3 遗产教育与公众参与

引导包括政府机构、当地社区、老人、学校师生、宗教团体在内的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参与到景迈山的保护管理中来。


2.3.1 政府参与

政府侧重于组织制定法律规划、加强保护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引导工作方向、开展入户宣传等。成立专门的社区工作组,在分组包片、入户宣传政策的同时多点发力。一是全面摸底排查国际迎检期间农户家事情况,及时分析研判并加以运用;二是引导农户放松心态、建立信心,用贴近生产生活的话语把申遗故事讲好,做到从容自信地面对专家的访谈;三是收集农户反馈的问题并协调解决,将问题消弭于萌芽,确保申遗迎检不受影响。


2.3.2 社区参与

社区层面侧重于组织制定村规民约、成立自治组织、开展节庆活动等。一是形成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结合”的联动共治机制,在制定村庄规划、行政法规、技术规范等过程中,都召开利益相关者座谈会,以此实现政府所需和居民所盼的高度统一。二是制定了古茶林采摘、管护,民居修缮、建设,森林保护、管养的村规民约,形成了完整的法律法规保护体系。三是以自救、互救为重点,创新建立160个“同心互助”联动组(10户为1组),组织组长进行消防安全“明白人”培训,达到“1+N”的模式辐射效果,实现邻里守望、户户联防。旱季延用社区传统防火机制,每个寨子都安排居民轮班敲锣,提醒居民注意防火、安全用火。四是于2021年7月26日临时组建成立了环境综合整治“突击队”,着力针对风貌不协调建(构)筑物进行全面整治。同时,以同心互助组为抓手,通过党员干部带动,形成常态化卫生管理机制,进一步引导全民自觉开展人居环境的整治行动。


2.3.3 老人、学校、宗教团体参与

对老人侧重于更广泛和全面地宣传道德规范和遗产价值,传承弘扬茶祖文化和民族文化等。鼓励老人在社区开班传授、讲习(图7),对本民族文化遗产进行普及、教育。在学校开设非遗专题课(图8),教授非遗文化、民族歌舞、茶道等知识,让青少年了解景迈山历史和遗产价值,认知、认同本民族文化,增强他们保护古茶林和传承本族文化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并通过相关的宗教活动(图9)宣传遗产价值,积极鼓励宗教团体的参与。

图7 老人开班普及民族文化遗产(来源:陈耀华摄)

图8 学校开设非遗专题课(来源:陈耀华摄)

图9 傣族宗教活动——赕佛(来源:陈耀华摄)


2.4 价值传播与经验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国内外多个场合强调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互学互鉴的倡议。合作交流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与建设的重要方式。景迈山申遗工作开展13年来,通过开展同类型世界遗产的考察交流,并举办研讨会促进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深入交流与学习。


为学习和借鉴我国其他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经验,顺利推进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市、县2级相关申遗工作人员及主要领导干部,先后于2013年、2017年2次前往红河哈尼梯田考察学习,并在2017年连续考察了福建厦门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和重庆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总结了关于保护、管理、宣传等若干宝贵经验,具体包括:①建立研究基地,加强研究工作是基础;②落实工作措施,保护遗产资源是重点;③坚持政府主导,依法推动是关键;④强化顶层设计,编制规划是前提;⑤建立健全机构,完善体系是保障;⑥强化文化宣传,争取社会支持是动力;⑦协调旅游发展,产业助力是要务。


2019年10月24日,茶文化景观保护研究和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举行。包括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前主席莫妮卡·卢恩戈在内的,来自中国、西班牙、斯里兰卡、韩国、澳大利亚等9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20余名文化景观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对全球范围内的茶和茶文化景观进行了专题研讨,并分享了世界各国茶文化景观资源状况和相关研究成果,并就未来的保护研究提出建议、形成共识。


专家们实地考察了景迈山古茶林(图10),认为景迈山古茶林具有很高的历史、人文、生态、科研和品牌价值,并对普洱高度重视茶文化景观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工作给予高度赞誉。本次研讨会为景迈山古茶林的遗产价值的国际对比与总结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10 茶文化景观保护研究和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实地考察(来源: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


3 结束语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发源地和原产地,中国的茶文化对世界文明产生过重要影响。景迈山成为我国第57项世界遗产,不仅开拓了新的遗产类型,见证了我国农业文明持续发展的历史,也有助于我国乡村振兴和农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更有助于世界文明互鉴[10]。


未来景迈山古茶林的保护与发展还需要在健全法律法规、规范管理办法、加强基础研究、协调产业发展、推动文化宣传等多方面进一步完善。

①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报世界遗产文本》2021年。

② 2012—2014年1月间的申遗文本中,遗产名称均为“古茶园”,自2014年3月始,景迈山申遗文本中将遗产名称由“古茶园”更名为“古茶林”,以充分显示景迈山古茶林森林系统的内在和外在特征。

③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④ 2021年7月1日,为促进申遗工作顺利开展,普洱市联合澜沧县人民政府,成立以市委市政府统一指挥、澜沧县委县政府具体落实、各级各部门共同参与、申遗专家团队积极配合的申遗工作组,工作组下设11个工作小组和15个专班,新增11名处级干部开展驻场工作,驻场干部共计261人,及时处理现场各类与资源保护、遗产申报、建筑修缮等相关问题,做到有问题及时、科学处置,确保推动申遗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阅览


作者简介:张丕生(1986—),男,局长,学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遗产管理。E-mail:m13759027669@163.com.

*通信作者:陈耀华(1966—),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景区规划与世界遗产研究。E-mail:chenyh@urban.pku.edu.cn.


Review and Summary of the World Heritage Nomination of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Old Tea Forests of the Jingmai Mountain in Pu’er

ZHANG Pisheng1,CHEN Yaohua2*

(1.Yunnan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Old Tea Forests of the Jingmai Mountain in Pu ’er,Pu’er Yunnan 665622,China;2.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ingmai Mountain Old Tea Forest resources and cultural landscape heritage, since the launch of the World heritage nomination process in 2010, the project has gone through four development stages namely the preparation stage, development stage, renovation stage and evaluation stage, and have distinct key tasks in each stage. Looking back on the long nomination process for World Heritage, the following experiences are worth learning: systematically identify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s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 while coordinating current need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stablish management institutions, formulate management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strengthen scientific management for heritage according to laws and plannings; actively carry out heritage education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pay attention to value dissemination and experience exchange.

Keywords: Jingmai Mountain;Old Tea Forests;world heritage nomination;review;summary

分类: 中文 研究 研究前沿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