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专题|与农业文化遗产相适配的景迈山古茶林遗产监测方法探索与创新

摘要: 原文刊载于《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3年第5期与农业文化遗产相适配的景迈山古茶林遗产监测方法探索与创新魏天星1,陈耀华1*,李杨2(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871;2.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云南 普洱 665622)摘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自然、经济、社会高度复合,具有活态性的遗产类型,其监测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景迈山古茶林 ...

原文刊载于《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3年第5期


与农业文化遗产相适配的景迈山古茶林遗产监测方法探索与创新

魏天星1,陈耀华1*,李杨2

(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871;2.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云南 普洱 665622)

摘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自然、经济、社会高度复合,具有活态性的遗产类型,其监测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景迈山古茶林的生产、生活和生态要素三位一体,是一项典型的农业文化遗产。为了实现《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及《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的监测要求,文章在分析文化遗产特征与监测特征的基础上,给出了景迈山在古茶林遗产监测工作中探索与创新的具体做法,并总结了景迈山古茶林监测的效果与管理的有效性,对维系遗产真实性、完整性以及提升管理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监测;监测预警系统;景迈山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90/j.cnki.issn2096-698X.2023.05.020-026


农业文化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家庭中重要的类型,因其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密切相关而受到高度重视,截至2023年10月,《世界遗产名录》中共有34项以农业为主题的世界遗产。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也于2002年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项目,其定义为:“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无论哪一类农业文化遗产,都是一种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复合系统,遗产要素多,遗产环境复杂,大多还具有活态性,因而如何科学开展监测一直是遗产理论研究和保护管理实践的重要议题。


监测预警系统是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根据《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操作指南》),缔约国需要在世界遗产监测的总体框架下,定期对列入遗产及其突出普遍价值的保护状况进行审查,并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相应的监测行政安排;而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反应性监测和定期报告评估遗产的保护状况。在遗产监测项目方面,《操作指南》要求遗产申报文本中的“保护现状”作为基础数据,“影响遗产的因素”(包括开发压力、环境压力、自然灾害、旅游活动、遗产地社区活动等)作为重要监测项目和指标[1]84-85。


农业文化遗产的监测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涉及生产、生活和生态,而这些要素在云南普洱景迈山又恰恰是三位一体的。2012年景迈山所在的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确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3年被中国农业部列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3年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了更好地根据世界遗产要求加强对古茶林的监测,这些年来,景迈山在遗产监测工作中充分依托科研机构,开展了大量探索性的工作,比如:环境要素的监测,古茶林样方的选取、建立和监测,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对维系遗产真实性、完整性以及提升管理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1 农业文化遗产的特征与监测特征

1.1 农业文化遗产的特征

农业文化遗产强调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系统或景观,除一般意义上的农业文化和技术知识以外,还包括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和农业生产系统[2]。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菲律宾安第斯山脉上的稻米梯田、葡萄牙皮克岛酒庄文化景观、古巴东南咖啡种植园考古景观等,以及中国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系统、桑基鱼塘、梯田种植、坎儿井、淤地坝、农林复合等系统,都是具有高度生态价值、蕴含悠久生态智慧的典型农业文化遗产[3]。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具有自然-社会-经济整体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属于一种活态遗产,因此其保护管理要求是与环境相适应协调的动态保护、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


1.2 农业文化遗产的监测特征

基于农业文化遗产的特征,其监测具有显著的系统性、活态性和创新性。


(1)系统性。农业遗产的监测要素必须体现系统要求。基于农业文化遗产的复合系统特性,其监测预警体系要求当其所依托的遗产本体及其外部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发生有可能危及遗产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的变化时,保护管理人员能通过某种手段和方法对农业文化遗产面临的潜在风险程度做出相应的预测和警示,从而有效规避未来有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5]1122,这对遗产监测的内容和手段提出了要求。


(2)活态性。农业遗产的监测内容必须体现活态特征。基于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特征,其保护管理要确保遗产地的社区居民能够可持续地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获得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建立有效的社区参与机制(其中包括社区居民对遗产监测、巡护等活动的参与),确保遗产保护的长效性;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脆弱性和文化敏感性也要求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建立有效的遗产监测系统和管理机制,防止旅游、建设等人为干扰对遗产价值的破坏[6]。


(3)创新性。农业遗产的监测方法必须不断探索创新。每个农业文化遗产都具有体现自身价值的特征遗产要素,比如景迈山的古茶林,由于它们往往是大面积的作物种植区域,因此对其监测不可能全域覆盖,而需要采取特殊的监测方法来反映这些特征要素的变化情况,比如采取不同尺度的样方监测法,这些方法必须因地制宜地探索和创新。


1.3 农业文化遗产的监测研究

与农业文化遗产相适配的遗产监测要求系统、活态、创新的监测指标,既有研究已总结了相关实践和理论经验。比如,在监测指标方面,农业文化遗产的监测需要纳入人口增长率、人口密度指标,用以衡量人口压力;使用自然灾害发生率、水土流失率、废水排放量、单位耕地化肥农药负荷等指标,用以衡量环境压力;使用景观格局、生物资源、水体质量、土壤质量等指标,用以衡量遗产整体的系统状态;使用政策支持和社区参与等相关指标,反映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情况[5]1123-1125。


已有实践提出了由三级监测网络、动态监测系统和两级巡视制度构成的农业文化遗产监测体系:动态监测系统是监测体系的核心组成,包括监测范围、监测内容、监测方法、数据管理的多个方面,而三级监测网络和两级巡视制度是监测体系的基础保障,不仅有助于形成主动监测与监督巡视相结合的监测巡视机制,而且将监测数据汇交与评估意见反馈形成闭合回路[7]。


2 景迈山古茶林遗产监测的探索与创新

景迈山于2019年10月开展了监测方案编制初期调研,2021年5月,《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方案(一期)》经国家文物局组织评审通过。景迈山古茶林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工作于2020年12月启动,2021年8月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


2.1 监测要素的系统性

景迈山古茶林作为一种持续性景观,它在当今社会与传统的生活方式的密切交融中持续扮演着一种积极的社会角色,且演变过程仍在继续,而同时又是历史演变发展的重要物证[1]11。因此,对于景迈山古茶林的监测需要考虑到其持续性特征。例如,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遗产要素包括5片古茶林、9个传统村落和3片分隔防护林,古茶林的监测不仅要针对其环境进行监测,还需要对其规模、密度、生长状况等进行监测。


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总平台的监测指标框架下,结合景迈山自身特点,筛选了涵盖本体与载体病害、自然环境、自然灾害、建设控制、旅游游客管理等在内的21大类60项监测数据与指标(表1)。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集数据采集、分析、评估、预警、处置为一体的数字化、智能化监测保护管理平台,并明确了各监测业务环节的职责,形成了管理局主导、业务单位协同、社区参与的监测模式。


表1 景迈山古茶林监测指标表


2.2 监测指标的活态性

景迈山古茶林历经千年传承,目前仍然居住着布朗族、傣族、哈尼族、佤族等15个村寨近6 500人。因此,监测指标重点考虑了反映景迈山社会经济文化等与“人”相关的活态要素。比如,反映经济发展的世居民族人口数量、村寨劳动力,以及古茶叶产量、古茶叶收入、当地村民收入等;反映非物质遗产和地方文化传统的古茶树养护方式、茶叶加工技艺、民族节庆活动、传统歌舞音乐情况、传承人及传承情况;反映旅游状况的瞬时游客量、日游客量、境外游客量、旅游门票、经营与服务收入、从事遗产相关工作和经营的居民数量等方面。


2.3 监测技术的全面性

基于监测对象的选择,探索适用于不同类型监测数据的监测技术,主要3种:一是使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飞和高清摄像机监测宏观环境,包括景迈山自然景观、整体格局、村落整体风貌和部分建设活动;二是使用气象、空气、土壤、水质、红外相机和虫情测报等前端监测设备自动监测中观生态;三是采用观测设备、人员巡查方式监测微观细节。人员巡查方式主要是数据管理员使用移动App“景迈山监测云”管理端配置打卡点、采集点、巡查人员和巡查周期。巡查内容为遗产本体保存状况、景观环境、在建项目、安消防设施及前端监测设备状况;巡查周期为遗产区内传统村落3天1次、缓冲区内传统村落14天1次,古茶林、分隔防护林7天1次;巡查人员由监测中心巡查队、茶特中心、文旅局和林草局护林员、村民小组等组成。


2.4 监测方法的创新性

景迈山古茶林延续至今依旧充满活力,在海拔1 250~1 550 m 之间的山坡上、村寨周边、森林之中,还保存着5片完好的古茶林,总面积1 180 hm2,占遗产区面积16.46%。面对散布在森林中的这些古茶林如何实施全面而有效的监测,10年来开展了不懈的探索。最终,景迈山针对古茶林生态系统创造了样方监测法,即分别在景迈大寨古茶林、糯岗古茶林、芒景上下寨—芒洪古茶林各布设了1个100 m×100 m监测大样方,收集样方内乔木的种类和数量、茶树数量,这些数据每5~10年进行采集比对,以总体上判断古茶林生态系统和茶树种植密度的变化情况。同时,在景迈大寨古茶林布设了45个20 m ×20 m 监测小样方,采集郁闭度、植物群系、植物种类和植物数量,旨在监测古茶林的规模、密度、生长状况、病虫害状况等具体长势,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样方监测,提高古茶林监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图1)。

图1 景迈山古茶林监测样方分布图

(来源:作者自绘)


3 景迈山古茶林监测效果与管理有效性

3.1 监测反馈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目前,景迈山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已经投入使用,历史数据已经集成,实现了有效控制、防范和消除各类风险,提升了保护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达到了国际遗产监测标准(图2)。监测中心通过对上报数据的分析,评估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发展势态,确定预警级别并报送管理中心审核,审核后第一时间启动预警并通知预警处置责任人及时到达现场组织处置,处置完成后及时反馈至监测中心。监测中心对预警处置过程、结果持续跟踪,直至预警事件解除(图3)。

图2 景迈山古茶林的监测预警系统(来源: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提供)

图3 景迈山古茶林监测系统的预警处置流程(来源:国信司南(北京)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3.2 监测提升保护管理能力

遗产监测的目的是为了显著提升管理能力和有效性。几年来,景迈山的监测体系和监测活动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体现在遗产要素的保护上。


(1)古茶林的保护。古茶林100 m ×100 m 监测大样方的监测数据显示,样方茶树密度较10年前有所上升,监测人员经排查发现:是社区居民增加了茶树种植,但较高的茶树种植密度会影响古茶林的通风情况甚至引发病虫害。因此,管理局及时引导社区居民科学合理地种植茶树,并编制了《景迈山古茶林种植养护技术手册》。而布设的45个20 m×20 m监测小样方,经过1年的监测与观察,1个样方有轻度病虫害。监测中心组织茶特中心、林草局专业人士到进场进行评估分析,目前病害威胁程度较低,可通过生态防治的方式自行修复,不需要人工干预,监测中心持续跟踪监测样方病害发育情况。


(2)传统村落保护。监测预警系统对景迈山村民自主建房进行监测,包括当时在申遗世界文化遗产区、缓冲区内的新建项目、实施完成项目、正在实施项目、未实施项目的数量及具体情况。以老酒房某户建房项目为例,建设控制工作流程为管理局规划科将审批通过的项目录入监测系统,包括户主信息、房屋信息以及设计方案批复文件,管理局建设科根据建设工期,设置监测周期,使用移动App“景迈山监测云”定期采集监测施工阶段、建筑面积、外观风貌并采集施工照片等数据,上报到监测预警平台,形成施工过程监测记录,监督、保障现场施工符合设计方案和建设规划要求。监测中心巡查员在巡查过程中,发现有居民未经审批私挖停车位,巡查员使用移动App“景迈山监测云”及时上报至监测预警平台,监测中心数据管理员分析事件类型与内容,根据各单位业务职责及时将处置任务转发给惠民镇政府,惠民镇政府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处置,同时,将处置过程和结果再通过监测云上传到监测预警平台,监测中心持续对异常及处置过程进行跟踪直至解除。


(3)文物保护。监测中心巡查员在巡查文保单位八角塔时,发现蚂蚁抬土情况,使用移动App“景迈山监测云”及时上报到监测预警平台,监测中心巡查员分析后将处置任务转发给县文化和旅游局,县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消杀处理,并将表面土进行回填,同时将处置过程和结果通过监测云上传到监测预警平台,监测中心持续对异常及处置过程进行跟踪直至解除。


另外,景迈山古茶林监测系统的建立对于遗产保护管理人员的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系统从2021年8月投入使用以来,截至2022年8月底,巡查人员46人,共上报5 700多条数据;按月度统计巡查次数与异常数量,2021年11月巡查398次,上报异常5次。自动监测设备帮助管理人员集成自然生态环境数据、实时查看景迈山的景观环境和村落风貌等情况;而人工移动巡查有利于收集古茶林局部病虫害、村落民居违建乱建等细节状况;监测样方的创新帮助管理人员通过样方的情况了解古茶林的整体情况。


4 总结与展望

景迈山古茶林在遗产监测系统的搭建过程中探索了创新监测方法和手段。景迈山古茶林的监测创新主要体现在:①应对《操作指南》的要求和景迈山古茶林的实际情况,搭建了完善的监测体系,这其中既包括遗产要素,也包括遗产的影响因素,如建设控制、旅游活动、公众舆情等;②为了实现对古茶林生态系统和传统村落的有效监测,景迈山管理局创新了高清影像、自动化设备与人工日常巡护相结合的监测方法,并探索出针对古茶林生境的不同规模、数量的样方监测法;③监测预警体系帮助遗产相关机构(包括管理局、林业局、文物局、住建局等)及时共享信息、发现隐患并解决问题,促进行政人员的能力建设。


由于景迈山古茶林现阶段完成的监测预警系统只属于一期内容,与全面建成数字化监测体系和智慧化管理平台还存在一定差距。为此,监测预警系统专门预留了多元监测数据集成接口,下一步将持续拓展提升,不断改进监测手段和方式,致力打造景迈山遗产监测数字化和智慧化管理一流平台。


面对传统监测方法无法适应农业文化遗产有效监测需求的困境,景迈山古茶林在遗产监测方面的探索与农业文化遗产的系统性、活态性和创新性相适配,对其他农业文化遗产的监测具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魏天星(1997—),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景区规划与世界遗产研究。E-mail:weitianxing@pku.edu.cn.

*通信作者:陈耀华(1966—),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景区规划与世界遗产研究。E-mail:chenyh@urban.pku.edu.cn.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Monitoring Methods for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Old Tea Forests of the Jingmai Mountain in Pu’er Compatible with Agricultural Heritage

WEI Tianxing1,CHEN Yaohua1*,LI Yang2

(1.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2.Yunnan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Old Tea Forests of the Jingmai Mountain in Pu ’er,Pu’er Yunnan 665622,China)

Abstract: Agricultural heritage is a type of living heritage highly compounded with nature,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its monitoring is a very challenging task. The production, living, and ecological elements of the Old Tea Forests of Jingmai Mountain are integrated, making it a typical agricultural heritage. In order to meet the monitoring requirements of the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and the 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monitoring, the article provides specific practices for exploring and innovating in the monitoring, and summarizes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Old Tea Forests of Jingmai Mountain, playing a positive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authenticity and integrity of the heritage and improving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Keywords: agricultural heritage;cultural landscape;heritage monitoring;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Jingmai Mountain

编辑:赵桠菏

审核:杨砾、孙陆青

分类: 中文 研究 研究前沿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