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四川古建筑调查报告集(第二卷)

摘要: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编著的《四川古建筑调查报告集(第二卷)》共收录7处寺庙,均位于川北地区,建造年代自元代至清代早期,不仅包括四川现存最早的10座元代建筑中的3座,还包括代表时代转型的明初、清初建筑2座。在经过大量艰辛的前期工作,包括爬梳史料、走访调查、科学测绘、三维扫描、红外摄影等后,调查者从建筑的形制、题记、加工痕迹一点点还原出了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编著的《四川古建筑调查报告集(第二卷)》共收录7处寺庙,均位于川北地区,建造年代自元代至清代早期,不仅包括四川现存最早的10座元代建筑中的3座,还包括代表时代转型的明初、清初建筑2座。在经过大量艰辛的前期工作,包括爬梳史料、走访调查、科学测绘、三维扫描、红外摄影等后,调查者从建筑的形制、题记、加工痕迹一点点还原出了建筑的来历与经历,使这些曾经默默无闻散落在乡野间,历经数百年沧桑岁月的建筑,终得与读者对话。

▲本卷调查对象位置示意图


剑阁白兔寺天王殿

白兔寺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西南约90公里的开封镇白兔村,原有上下两寺,上寺现已不存,下寺由天王殿、两厢和大雄宝殿组成。以“白兔”作为寺名的情况较为罕见,但在全国也不止一处,寺名来历大多与白兔显化的传说有关。白兔在古代是一种祥瑞,《宋书·符瑞》称:“白兔,王者敬耆老则见。”汉文佛籍中有多种不同版本的兔烧身以供仙人从而点化仙人的故事。剑阁白兔寺的来历在当地有两种传说: 一说此地与普安镇争龙穴,比谁的土重,普安在土中掺砂石而获胜,于是县城就设在普安,此地一座山被气得裂开一道大口,飞出一对白鹤建了白鹤寺(在开封镇南国光乡),飞出一条龙建了回龙寺(在开封镇西北马灯乡),跑出一对白兔建了白兔寺;一说源于陕西武功县白兔寺,武功白兔寺传说是因唐太宗狩猎追逐白兔至其地而得名,寺后有李淳风母亲墓,白兔为李母显化,传说剑阁白兔寺周边居民为陕西移民,故将陕西的信仰习俗带到此地,也建了白兔寺。白兔寺天王殿为明代建筑,保留的明代原始结构较多。该殿面阔七间,进深七檩,歇山顶,带周围廊,其次间、梢间采用穿斗式屋架,是仅见的明代采用穿斗屋架的露明厅堂式建筑。

▲剑阁白兔寺天王殿

▲剑阁白兔寺天王殿平面示意图

▲剑阁白兔寺天王殿明间右缝屋架

▲剑阁白兔寺天王殿明间横剖面图

▲剑阁白兔寺天王殿次间横剖面图


阆中永安寺大殿

永安寺位于四川省阆中市水观镇永安寺村,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大殿、山门、观音殿和东西厢房。其中,大殿建于元至顺四年(1333年),是四川省内最早认定的元代建筑,学界将其视为四川元代建筑的典型。该殿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八架椽,歇山顶,是现存四川元代三开间建筑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大殿前廊开敞,且低于室内地平,为这一特征实例的典型。大殿经过20世纪90年代大修,尤其外檐斗栱改变了许多旧貌,根据现存痕迹和其他同期实例形制比较,大殿原始斗栱情况为:前檐斗栱六铺作三昂,不设令栱,山面前进柱头斗栱六铺作单杪双下昂,山面中后进柱头及后檐斗栱五铺作单杪单下昂,不设令栱。后半区斗栱的减跳与后半区檐柱的升高是同步的,这也是四川地方建筑的特色之一。此外,该殿采用不对称梁架、内额与斜梁的组合,均反映出浓厚的地域与时代特征。

▲阆中永安寺大殿

▲阆中永安寺大殿平面图

▲阆中永安寺大殿后檐

▲阆中永安寺大殿左立面图

▲阆中永安寺大殿剖面图

▲阆中永安寺大殿前檐柱头铺作

▲阆中永安寺大殿山面铺作


阆中精兰院大殿

精兰院位于四川省阆中市二龙镇红土地村,现存两组院落,一组院落包括大殿及西厢房,一组院落包括露台、山门、观音殿及左右厢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十三檩,歇山顶,前廊开敞。该殿只有少数构件具有明代形制特点,但其上未发现能够证实年代的题记,绝大部分构件呈现出清代的形制特点,并写有乾隆时期题记,因此该殿严格来说是一座含有少量明代构件的清乾隆时期建筑。大殿具有诸多清中前期建筑的典型特征,诸如斗栱用材小于明代常见的2∶1,出斜栱但不用横栱,用薄木板做翼形栱,使用带雕饰的柁墩、山雾云构件等。其中,月梁形构件、脊瓜柱施山雾云等做法可能是受到江南地区建筑的影响,在四川地区的清代建筑中并非主流。

▲阆中精兰院大殿

▲阆中精兰院大殿室内梁架

▲阆中精兰院大殿脊瓜柱与山雾云

▲阆中精兰院大殿前廊梁架

▲阆中精兰院大殿左后转角梁架


南部醴峰观大殿

醴峰观位于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大坪镇丘垭场社区大铜锣山,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山门、东西厢房、拜殿、大殿和皇娘殿。醴峰观又被称为“李封观”“里峰观”,其所在大铜锣山也名皇后山,相传蜀李特妻罗氏家于此,李特、罗氏即成汉皇帝李雄父母。题记显示醴峰观元代为当地何姓家族香火寺。醴峰观大殿建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是四川现存最早的有题记纪年的建筑,是非常重要的年代标尺。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架椽,歇山顶,平面呈正方形,原前廊开敞。大殿具有元代建筑的一般特征,如前檐月梁形阑额、方形平面、后侧斗栱减跳、平置角梁、无子角梁等。大殿规模虽小,但平面设计简洁,面阔与进深几乎完全相等,明间与次间广比2∶1。前檐减柱,采用通长的檐额,内外柱分别围成两圈正方形,整体呈“回”字形平面,并于内圈设平棊。平梁与槫同高且形制相同,进一步突出了殿堂式的层累逻辑。

▲南部醴峰观

▲南部醴峰观大殿平面图

▲南部醴峰观大殿明间横剖面图

▲南部醴峰观大殿斗栱更换示意图(红色为2012年新做)

▲南部醴峰观大殿平棊修缮前后对比


南部永安庙大殿

永安庙位于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桐坪镇卫星村,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一进院落,其中大殿建于明洪武年间,但保留有许多元代建筑特征,说明明初依旧延续了元代做法。永安庙早在唐永徽二年(651年)即获得敕赐,明代则成为当地杜姓家族香火庙。永安庙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架椽,歇山顶,平面呈正方形,明间与次间广比2∶1,前廊开敞。外檐铺作前繁后简,前檐至山面前进斗栱施于普拍枋上,为五铺作双杪,山面后进至后檐斗栱直接施于柱头或阑额上,为斗口跳。内柱上施铺作层承平棊枋,平梁与平槫断面相同,水平交圈。柱头、梁、额肩部做钟形砍杀,平梁以下用鹰嘴蜀柱。以上这些都是四川元代建筑的常见形制。而山面和后檐补间铺作没有施于蜀柱上,而是施于阑额上,并在阑额下与补间铺作对应的位置施立旌,则是元以后的做法。该殿因此可视为四川建筑自元向明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例证。

▲南部永安庙大殿

▲南部永安庙大殿室内梁架

▲南部永安庙大殿内檐铺作层

▲南部永安庙大殿平面图

▲南部永安庙大殿明间横剖面图


南部报恩寺正殿

报恩寺位于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神坝镇高岭村,原有天王殿、正殿、观音殿、地藏殿,现仅存正殿,为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建造。报恩寺最早始于唐代敕建的蜘蛛庵,明正统年间更名报恩寺。报恩寺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七檩,歇山顶。梁架与柱子的交接方式均采用抬担式,即梁头整个做箍头榫,完全卡入柱头的一字口内,梁上皮明显低于柱头,柱头承檩。抬担式结构是四川清代建筑的一个定式,这种做法很可能是在本地明代晚期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明末清初是四川古建筑发生重大变革的一个时期,而这座建筑具有珍贵的纪年题记,无疑成为研究这次变革的重要实例。

▲南部报恩寺正殿

▲南部报恩寺正殿室内梁架

▲南部报恩寺正殿抬担式梁柱

▲南部报恩寺正殿明间横剖面图

▲南部报恩寺正殿纵剖面图


盐亭花林寺大殿

花林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富驿镇火星村,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院依山而建,占据三层台地,现仅存大殿一座,其余为现代建筑。大殿建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当时寺名兜率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六架椽,歇山顶,平面呈正方形,前廊开敞。前檐明间二柱减柱,采用通长檐额,后期又添加二撑柱。外檐铺作如永安庙大殿,亦前繁后简,前为五铺作双杪,后为斗口跳。四椽栿与下平槫断面相同,水平交圈。室内原有平棊。补间铺作上方施大叉手,横跨四架椽。大殿至今保留有20条完整题记,表明该寺为李姓家族修建,而与李姓有密切联姻关系的何姓则是修建醴峰观的家族,间接表明两寺的密切关系。

▲盐亭花林寺大殿

▲盐亭花林寺大殿侧面

▲盐亭花林寺大殿室内梁架

▲盐亭花林寺大殿明间补间大叉手

▲盐亭花林寺大殿明间补间横剖面图

▲盐亭花林寺大殿题记分布示意图

▲盐亭花林寺大殿明间横剖面图


实书展示


书  名

四川古建筑调查报告集(第二卷)

定  价(元)

560.00

编  著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出版日期

2023年8月

开本

16开

ISBN

978-7-5010-7754-0



相关链接

四川古建筑调查报告集(第一卷)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内容转载自文物出版社,原题目:“七座星散在四川乡野的寺庙建筑小传:《四川古建筑调查报告集(第二卷)》新书发布”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