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 四川盐源老龙头墓地

摘要: 发掘单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盐源县文物管理所项目负责人周志清项目概况老龙头墓地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润盐镇五洞桥村毛家坝,海拔2450米。墓地核心区总面积约12000平方米,自80年代以来多次遭到盗掘,1986-2001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等单位对该墓地进行了三次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11座。20 ...




发掘单位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盐源县文物管理所





项目负责人




周志清





项目概况




老龙头墓地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润盐镇五洞桥村毛家坝,海拔2450米。墓地核心区总面积约12000平方米,自80年代以来多次遭到盗掘,1986-2001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等单位对该墓地进行了三次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11座。2020年4月至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执字〔2020〕第〔378〕号、考执字〔2021〕第〔203〕号、考执字〔2022〕第〔173〕号、考执字〔2023〕第〔244〕号),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等组成联合考古队,连续四年对老龙头墓地进行了发掘。截至2023年11月,已发掘面积4200平方米,清理墓葬1891座、马坑1个。





主要发现




老龙头墓地的墓葬层层叠压,墓底距地表深度从0.3至4.5米不等。除少数瓮棺葬外,其余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大中型墓葬可见巨石覆盖墓口的现象。墓葬以东西向为主,少数为南北向。可辨识人骨的墓葬,头向以西向为主,次为东向。竖穴土坑墓的墓室内多遗留有木制葬具痕迹,可能为棺或椁的痕迹,大、中型墓葬有棺椁痕迹,小型墓普遍有棺痕,部分底部无痕但遗留侧板棺痕,少量墓葬则完全不见葬具痕迹。葬法以一次葬为主,少见二次葬。葬式以仰身直肢葬最为常见,另见少量割肢葬、屈肢葬。此外,一些人骨遗骸存在以物包裹的现象。少数墓葬可见叠葬现象,多者为5层,少者为2层,各层人骨之间间隙较薄,各层人骨葬法亦有差异,一般是偏上层人骨为仰身直肢葬,偏下层则为二次葬。

墓地全景及发掘区

老龙头墓地各年度发掘区示意图

绝大部分墓葬出土有随葬品,多寡不一。目前共出土各类遗物7000余件(套),包括陶器、铜器、铁器、金器、银器、玻璃器、石器、骨器等,以陶器和铜器为大宗。陶器以各类双耳罐为主,另有少量单耳罐、高领罐、带流壶、瓶、豆等器物。铜器种类丰富,主要包括戈、剑、钺、矛等兵器,刀、削、凿等工具,马衔、马镳、当卢、节约、铃、角形饰等马具和杖首、树枝形饰、鸟形饰等装饰礼仪用器;另出土少量臂鞲、铠甲、纺织工具等其他器物。铜器以兵器、工具和马具多见。石器主要包括刀、箭镞、砭针、砺石、磨石、臼、杵、石范等。铁器以铜柄铁剑为主。金器以金箔制品为主,包括项饰、戒指、薄片等器类。银器有手镯等。玻璃器主要为费昂斯串珠。此外还出土有玛瑙珠、绿松石珠饰、滑石饰品、海贝、皮革制品等。


土坑竖穴墓根据形制及规模,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带盖顶石的大中型墓葬,面积在5-20平方米,以7-10平方米居多。均发现有木棺类葬具,部分墓葬可见葬具上下重叠的现象,推测此类墓大多有棺有椁。少数墓内随葬马,常见头骨、牙齿和肢骨等遗存,个别墓葬在附近设有专门的马坑。出土遗物十分丰富,包括各类铜器、铁器、金器、陶器、石器、玻璃器等。铜器以兵器为主,马具也较为常见,甚至成组出土。少数规格较高的墓葬出土铜纺织工具、小型铜车马、铜案、铜勺、彩陶大双耳罐等特殊器物。

M13盖顶石

M13彩陶双耳罐

M13工形器

M13打纬刀

M13卷经轴

M13铜罐

M57铜马车

M57铜立人

M27费昂斯珠及玛瑙珠

M50金饰片

M307金珠

M115铜杖首

M333铜戈

M1148铜铠甲

第二类为不带盖顶石、常有单棺的中小型墓葬,面积多在1.5-5平方米。基本不见马等动物随葬。出土遗物主要为铜器、陶器和石器。与第一类墓相比,不见铜纺织工具,极少见马具、杖首、动物形装饰等铜器和玻璃器,树枝形饰、铃等铜器仍然可见。陶器中不见彩陶罐,仅有各类小双耳罐,纺轮也较多。石镞等更为常见。一些墓葬随葬有石范、陶鼓风管等与冶炼相关的遗物。

M826铜枝形器

M174石范(铜刀和镞)

M174石范(铜铃)

M174陶鼓风管

M1070陶双耳罐

第三类为不带盖顶石、多无木棺的小型墓葬,面积多在1-4平方米。一些墓葬边缘有一周侧板,中间无底板;另一些则完全无葬具的痕迹。出土遗物主要为陶器和石器,基本不见铜器,部分墓葬无随葬品。陶器中,常见带流壶、高领罐、圈足双耳罐、纺轮等,几乎不见平底双耳罐;石器常见石范、砺石、磨石、石刀等。


瓮棺葬主要分布于发掘区的中东部。墓圹为圆形或椭圆形,面积小于1平方米。以1-2件陶瓮为葬具,多东西向放置。人骨多已腐朽。偏早阶段的瓮棺葬以大口乳钉瓮为葬具,无随葬品。偏晚阶段的瓮棺葬多以小口瓮为葬具,陶瓮体形瘦高,有的带有双耳,随葬有双耳罐等器物。

M193瓮

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特征,结合测年数据,可将这批墓葬分为三期。


第一期为商至西周时期,主体为西周时期,主要包括了窄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及瓮棺墓,大多不见木质葬具,随葬器物以陶器为主,铜器极为少见。


第二期为春秋时期,以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为主,大多有木质葬具。随葬器物以陶器、石器和铜器为主。

第三期为战国至西汉早期,包括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及带盖顶石的宽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葬规模呈现出较明显的分化,均有木质葬具,少数大型墓葬有椁。随葬器物以铜器、陶器、石器、玻璃器、金器等为主,种类非常丰富。





学术价值与意义




经过四年的发掘,初步厘清了老龙头墓地的布局与历时性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组合特征。完整建立了盐源盆地乃至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时代商代晚期至西汉年代框架和文化序列。墓地独特的丧葬习俗丰富了西南地区青铜时代文化内涵。铸匠墓和丰富的青铜器为川西南地区青铜时代冶铸技术系统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以老龙头墓地为代表盐源青铜文明,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和鲜明的时代与族群特征成为中国青铜文化大家园中一支绚丽的奇葩。其尤以战国至西汉的青铜文化面貌最具特质,从分布地望与流行时间来看,其可能与文献记载中笮人系统有着密切的关联,它是近年西南夷考古的重要发现。盐源青铜文明既与周边地区同时期青铜文明有着密切的关联,同时还有许多欧亚草原青铜文化的因素,其文化面貌呈现出浓厚的复合性与多元性特征,这些文化因素汇聚于此是盐源地区地处民族与文化走廊节点地位的体现,实证了西南、西北地区及欧亚草原青铜文化交流交往交融历史。老龙头墓地将青铜时代的西北高地与云贵高原榫卯起来,成为西南夷地区青铜文明一颗耀眼的明珠,为探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融合、交流、互鉴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



分类信息

作者: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更多信息...

作者: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更多信息...

作者: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

更多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