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让古老的廊桥活起来:廊桥保护三年计划启动

摘要: 廊桥亦称虹桥、蜈蚣桥等,廊桥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朝已有关于“廊桥”的记载。廊桥是中国桥梁的一种重要类型,主要有木拱廊桥、石拱廊桥、木平廊桥、风雨桥、亭桥等,可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和聚会。澎湃新闻获悉,国家文物局近日在浙江泰顺召开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会。部分廊桥分布密集省份文物局代表、专家学者代表、部分廊桥分布密集 ...
 廊桥亦称虹桥、蜈蚣桥等,廊桥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朝已有关于“廊桥”的记载。廊桥是中国桥梁的一种重要类型,主要有木拱廊桥、石拱廊桥、木平廊桥、风雨桥、亭桥等,可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和聚会。

澎湃新闻获悉,国家文物局近日在浙江泰顺召开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会。部分廊桥分布密集省份文物局代表、专家学者代表、部分廊桥分布密集区县代表就此进行了发言座谈。

浙江温州,泰顺县筱村镇,文兴桥畔油菜花绽放。

杨建武(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省文物局局长):全面保护 有效利用 让廊桥活起来

架木为拱、跨溪成虹,廊桥是遗存在山间亭林珍贵的、不可多得不可再生的文化瑰宝。

浙江省廊桥文物资源丰富,据统计,全省共有廊桥129座,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42座、省级17座、市县级12座,主要类型有石拱廊桥、木平廊桥、木拱廊桥,其中以浙中、浙南山区的木拱廊桥分布最为集中、价值最为突出。近年来,我们在国家文物局的关心、指导下,牢固树立“大保护”的理念,全方位地推动廊桥保护传承利用工作。

一、坚持保护优先,廊桥保护研究成果丰硕。我们坚持保护第一、抢救第一的原则,统筹抢救性和预防性保护、本体和周边保护的关系,大力实施廊桥修缮工程,做好廊桥本体的保护。特别是2016年9月15日,百年一遇的强台风冲垮了泰顺县的薛宅桥、文兴桥、文重桥三座国保后,泰顺全县上下千方百计以最快的速度寻找回冲走的原构件,并以最美的设计和修旧如旧的原则让三座国保重新屹立在世人的面前,实现了文物保护与非遗活态传承的完美结合,也因此荣获了“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特别推荐项目”,并入选《全球文化遗产恢复和重建案例研究》。紧扣廊桥保护利用的实际需求,系统谋划廊桥保护研究工作。先后完成了《木拱廊桥结构修复及预防使用导则》《木拱廊桥结构监测体系研究》《木拱廊桥结构安全性研究》等课题,为廊桥的保护提供标准化的技术支撑和可复制的理论依据。积极推动廊桥申遗,会同福建省编制了《闽浙木拱廊桥保护管理规划》,并成立了申遗联盟,有效推动了两省七县形成廊桥保护的申遗共识。

二、切实加强管理,廊桥保护体系日趋完善。“管理管理,你不管就没人理,管好就是大道理”。这些年,我们着力加强管理,在完善管理机制上下工夫。温州市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了廊桥保护专项法规即《温州市泰顺廊桥保护条例》,让廊桥及其传统的营造技艺做到有法可依。景宁县组织人民法院、检察院、公安局、文物局联合开展“守护廊桥文化遗产合作行动”,推动行政执法与司法的有效衔接。通过层层签订责任书,建立廊桥文保员责任制等形式,切实落实好乡镇、村的安全防护责任。创新数字化监管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一桥一码”,将廊桥体征、特征画像、1公里集雨区气象预报、桥身温度异常和烟雾警报、险情应急处置“一键达”,变人力盯守为AI智控,有效提升了廊桥安全的监管成效。充分调动廊桥保护基金会、民间廊桥保护协会等民间力量,积极参与廊桥保护,守护廊桥安全。

三、活态传承,廊桥活化利用成效明显。加强营造技艺传承人培训,形成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的梯队。大力推进廊桥营造及相关习俗的活态传承,打响了以“廊桥”为核心的民俗非遗文化品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廊桥文化展示活动,通过虚拟现实和互联网传播推广廊桥文化。大力实施“廊桥出海行动”,先后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开展廊桥文化交流。深入实施文旅深度融合工程,谋划廊桥主题游径建设,建立可开放利用的不可移动文物清单,通过串联区域内革命文物、农业遗产、水利遗产、文化景观、传统村落等,使传统的、古老的村庄焕发了生机,也使“泰顺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利国为民的大实事,是实实在在、真抓实干、把美物转化为现实的具体举措。我们一定坚决响应国家文物局的号召,心怀崇敬之心、敬畏之心、珍爱之心,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姿态和行动,切实加强廊桥的保护管理、活化利用,努力让静卧在山水间的廊桥,真正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连心桥”,成为添彩广大百姓美好生活的“共富桥”。

傅柒生(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五力”共促廊桥保护

福建现有廊桥537处,国保16处,省保37处,县保144处,一般文物点340处。福建作为全国现存古廊桥集中地,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关心指导下,我省高度重视廊桥保护工作,紧紧围绕实施《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工作要求,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推进廊桥保护工作有序有效进行。

一、立法保障力促廊桥保护。依法保护和管理文物是关键,制定条例、规定,确定廊桥保护在文物保护利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并把一些成熟的扶持保护政策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对促进廊桥保护意义重大。为此,我省以廊桥集中地宁德市、南平市为重点,探索推进廊桥立法保护。2023年1月,宁德市起草完成《木拱廊桥保护条例(草案)》(初稿),《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公布后,宁德市对条例草案进一步细化、补充。目前,宁德市人大常委会正在对草案进行三审,计划于今年内通过审议。南平市印发了《南平市文物安全十条措施》,制定《政和县文物保护单位廊桥消防安全制度》《政和县文物保护单位廊桥消防安全“十不准”》,加强廊桥消防安全常态化巡查。

二、责任亮照力促廊桥保护。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明确廊桥保护工作目标和任务,层层压实责任。采取亮姓名、亮单位、亮职务、亮照片、亮联系方式的“五亮”做法,完善文物安全责任人公告公示制度,明确国保廊桥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省保廊桥由属地乡镇(街道)政府主官为第一责任人,县保廊桥由属地乡镇(街道)分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未定级由属地乡镇(街道)挂村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市、县、乡、村、文保单位五级层层签订文物安全责任状。

三、技术支撑力促廊桥保护。开展对廊桥的调研和诊断。结合木拱廊桥立法保护,宁德、南平两地委托专家团队开展木拱廊桥专项调研,对木拱廊桥保护现状进行较为全面评估。配合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等机构专家团队开展“桥梁文物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关键技术与示范(共性关键技术类)”课题前期调研,对杨梅州桥、溪口永安桥、西阳老人桥等桥梁进行实地调研,了解掌握桥梁文物的保存、管理、使用现状以及遭受洪灾、火灾的相关情况,掌握课题申报数据基础。随后,根据存在问题,积极争取资金补助。依托先进科技,助力文物安全监管。落实县保以上廊桥视频监控及自动报警系统安装,提高智能巡检水平,建立健全村(居)、乡镇(街道)、公安、应急和文物部门三级视频监控共享平台系统。

四、宣传凝聚力促廊桥保护。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增进社会认知,呼吁各界共同参与古廊桥保护,力求事半功倍。多媒体集中宣传。邀请央视四套中文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组,到政和等地拍摄制作《廊桥寻宝》专题片,拍摄木拱廊桥专题宣传片;举办交流会,积极参与“廊桥申遗、全民参与”闽浙木拱廊桥全国高校巡回展,推出“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小镇”、设计建设“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馆”,推动文化遗产云共享。文化传承研究助推宣传。

五、申遗提升力促廊桥保护。高站位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围绕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目标,推进保护,检验成效,提升层次,打造精品,使申遗与廊桥保护相得益彰。2023年5月,在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召开的闽浙木拱廊桥联合申遗(寿宁)推进会,明确申遗工作目标和进度、组织机构、专业团队、申遗机制、支持措施等事项。目前,我们正按照申遗时间节点要求,全力以赴做好木拱廊桥本体保护、环境整治、宣传推介等活动,各项申报工作有序推进。

福建宁德,寿宁县下党乡,中国单拱跨最长的贯木拱廊桥—鸾峰桥。

黄耀林(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推动广西廊桥保护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广西廊桥资源丰富,是全国现存廊桥文物较为集中、较有特色的区域之一,主要分布在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和资源县等四市10县区。截至2023年8月30日,全区共有廊桥文物154座,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0座,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77座。

一、全局统筹,整体谋划部署保护工作。厅领导牵头研究部署全区廊桥保护工作,成立工作专班、明确工作重点、细化工作措施、压实工作责任,加强廊桥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将“重点推进廊桥(风雨桥)保护研究”的内容写入国家文物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即将签署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合作协议中,为工作持续有序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筑牢“一盘棋”意识,加强与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健全廊桥保护工作协作机制,统筹推进廊桥保护与宣传报道等各项工作。

二、聚焦重点,扎实推进资源调查保护。先后3次组织人员赴柳州、桂林、贺州等地,对程阳永济桥、富川瑶族风雨桥群等一批重点廊桥文物进行现场勘察,重点对桥基桥墩掏蚀、拱架结构安全以及病虫害、桥梁使用情况、消防和安防情况、周边环境变化等因素进行系统评估,准确掌握一手资料。先后完成了富川瑶族风雨桥群、程阳永济桥、岜团桥等一批廊桥文物本体保护修缮工程,完成龙胜各族自治县接龙风雨桥抢险维修工程竣工验收,廊桥文物保存状况持续改善。坚持将廊桥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与文物预防性保护相结合,支持国家和自治区廊桥营造技艺传承人有序开展培训、授课等保护传承活动,设立传承基地,授予工匠称号,从业队伍不断壮大。

三、守正创新,拓展廊桥文化宣介渠道。广西卫视文化节目《广西故事》推出之《百年廊桥风雨匠心》纪录片,生动展示和精准阐释廊桥营造技艺和文化价值,拉近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技艺与普遍大众的距离。创作以廊桥为核心元素的主题电影《三叔的风雨桥》,通过以小见大的视角,介绍侗族廊桥文化的发展脉络,聚焦营造技艺活态传承。依托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三年规划扶持项目,以程阳永济桥为主要对象,制作《广西特色文化》微视频廊桥专题,通过抖音、B站等自媒体平台播放,持续提升广西廊桥的曝光率和知名度。

四、问题导向,加强督导确保工作实效。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科学理念,将廊桥文物安全纳入相关设区市文物安全绩效考评重要内容,充分激发各级党委政府自觉保护文物古迹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引导相关市、县将廊桥文物安全列入本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议程。细化分解廊桥保护各项工作任务,实行清单化管理,明确时间点、线路图和责任单位,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有安排、有部署、有检查、有验收。

广西将认真落实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廊桥保护工作的相关工作部署,抓好《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持续实施廊桥保护工程,建立健全廊桥安全防控体系,深化廊桥学术研究和价值挖掘,提升廊桥综合展示水平,加快各层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廊桥宣传高地,推动广西廊桥保护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助力广西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黄滋(浙江省古建筑研究院首席专家):廊桥·乡村·活起来——廊桥保护利用路径思考

廊桥承载历史、连接现在、通向未来,是我们读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抓手。当前,要多措并举,通过系统保护、防灾减灾、活化利用三方面工作,更好地传承历史文脉,助力乡村振兴。

廊桥价值丰富多元,通过系统性的保护,才能使廊桥价值得以完整表现。一是本体与环境的整体保护。廊桥并非孤立的历史载体,它选址于村落水口、水尾等风水格局的关键节点,与古道、祠庙等关联性乡土文化史迹紧密相关。对廊桥及其周边环境以及古道、桥亭等历史环境要素的整体保护,是保护廊桥价值完整性的必然要求。二是保护工程与非遗传承相结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廊桥营造技艺传承至今,是廊桥价值的重要组成内容。在保护工程中延续当地建桥习俗和仪式,以非遗传承人主持廊桥保护工程,传承传统造桥工艺,不仅是对廊桥“形”的保护,更是对廊桥“魂”的活态保护。三是研究贯穿工程始终。编制廊桥修缮工程报告、廊桥修缮技术导则、文物保护规划、廊桥保护管理规划等。四是社会参与。廊桥是乡村社区的重要聚集地,其保护工作一直以来也离不开使用廊桥的民众。通过保护工程面向公众普及宣传文物保护理念和知识,制定并实施针对廊桥保护的桥规桥约、乡规民约等,不仅带来了人心的修复、文化的修复,激发了当地民众情感深处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是重现廊桥服务乡村治理价值的重要举措。五是科学管理。建立全面系统的保护工作机制,将三防工作与保护工程系统结合;出台廊桥保护管理导则,建立系统的保护管理机制;持续开展廊桥本体及周边环境要素的监测。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频发问题,亟需加强廊桥的防灾减灾工作。一是完善应对灾害保护体系建设。包括预防性保护管理和提升保护技术水平。二是深化风险类型识别研究。为准确判断桥梁文物所面临的洪灾类型、程度、可委托专业机构开展辖区内桥梁文物的风险识别工作。收集整理历史记录易发洪灾资料、受灾重建维修记录和气象资料。确定主要风险因素类型,评估风险等级,绘制区域风险地图。测算不危及文物安全的水位高度、河流最大瞬时流量等数据,细化防控标准。三是完善应急预案。针对不同灾害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的内容包括预警、报警、应急措施等内容。

廊桥的活化利用,应以乡村振兴为着眼点,从单点个性品牌赋能、片区资源联动、线性游径建设等方面着力,让廊桥真正活起来。一是“一桥一品牌”。根据廊桥各自不同的地理环境、人文背景充分挖掘廊桥自身价值,讲好独具个性、有差异化的廊桥故事,打造个性品牌。二是“廊桥+”资源联动。以廊桥为核心整合县域特色文旅资源,形成规模效应,各类资源相互带动,形成合力推进文旅发展。廊桥可整合周边文化资源、人文景观资源等,形成县域重要的文化展示窗口。三是廊桥区域主题游径建设。一方面,廊桥与古道、河道息息相关,结合古道、河道路径的梳理研究,建设“古道+廊桥”的主题游径,结合研学、趣味打卡等活动丰富游径内容,把线性分散的单点廊桥串联为整体,带动各点廊桥的活化利用。另一方面,依托现有成熟的线性主题活动,如舞台剧巡演、百家宴非遗活动、马拉松体育赛事、摄影联展将廊桥融入其中,以现有文旅活动丰富廊桥活化利用实际内容,重构形成“戏剧+廊桥”“体育+廊桥”“非遗+廊桥”“艺术+廊桥”等主题游径。

有人来看,有人来走,有人来玩,它才有生命力。让桥架在大地上,活在人民心中,这样才能传得下去,才能够留在我们心里面。我们要发挥廊桥在改善乡村人居环境、重塑乡村治理模式、涵养乡村精神共富、助推乡村文旅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好地传承历史文脉、助力乡村振兴。

广西贺州,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福溪村,一座瑶族风雨桥。

刘杰(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系主任、教授):中国廊桥规划、营造及其艺术价值

我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中国廊桥及其文化遗产挖掘、整理与保护利用和国际传播方面的工作,至今已近30年。这项研究是从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开始的,非常高兴的是,国家《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也被选在泰顺县启动,这是莫大的鼓舞。

2009年,“中国木拱桥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闽浙木拱廊桥”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在21世纪初,我很荣幸与龚迪发先生一道挖掘出闽浙木拱桥营造技艺传承人中的“徐郑世家”,并给中国木拱桥的“编木拱Woven Arch Bridge”的结构术语予以定义。

我国古代廊桥遗存丰富,由于与木构建筑同源,其遗存分布与传统木构建筑的遗存分布相吻合。早在先秦时代,廊桥就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分布,黄河流域也很多,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进步,很多地区的木桥变成石桥了。现今遗存的廊桥分布范围相对集中,南方地区多于北方地区。各地对廊桥的称谓也不尽相同,在东南地区多称“厝桥”“蜈蚣桥”等,西南地区叫“风雨桥”“花桥”等。廊桥的结构特征、艺术风格具有显著地域性。

廊桥与当地的自然地理、历史人文以及社会活动紧密联系,无论在传统社会的城市、城镇还是乡村,它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交通设施,而是具有多重功能价值。其实廊桥最重要的价值,是构建了中国传统城乡环境营造的美学范式。廊桥不仅仅解决交通的功能,还具有祭祀、娱乐、休闲以及美化环境的功能。这种美学范式其实深深地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证。在柳州三江侗、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廊桥,它的环境营造跟汉民族的习俗基本是一致的,这也在一个侧面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力。

过去,廊桥营造有一套完善的机制。22年前,中央电视台拍摄了纪录片《虹桥寻踪》。当时,我们根据泰顺县三魁镇的薛宅桥上的梁上墨书追踪到了福建寿宁的郑多金及其兄弟这样一个造桥世家,并开展了传统木拱桥营造工匠调查与研究,后来命名为“廊桥营造世家谱系”的研究。

廊桥作为传统乡村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其实它更多地体现出人文和艺术的内涵。在浙江、福建、广西等地区的廊桥千姿百态,建筑本身非常精彩,装饰也是非常出色。廊桥不能脱离它所处的环境、山水与植物,甚至是与村民、村落的关系,这一点我们目前保护最困难的地方。希望全社会、所有人都来关注廊桥及其文化的保护,让廊桥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广西古镇: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景区内的世界四大历史名桥之一:程阳风雨桥(永济桥)。

季海波(温州博物馆副馆长):从履约生动实践到廊桥保护三年行动

中国在非物质文化履约行动上已持续进行了20年,在木拱桥营造技艺上迄今实实在在履约了14年。

2003年开始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开始以后,闽浙两省的廊桥营造技艺的传承人从藏在深山浮现在大众的眼前,带着惊世绝技走来。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遗项目后,遗产所在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履约实践,屏南的黄春财家族、寿宁的郑多金、郑多雄、泰顺的董直机、庆元的胡淼,他们通过造桥收徒授艺,开展了一次又一次的生动实践,濒危项目逐渐趋向活态,传统人系统熟练掌握廊桥营造技艺的核心技术。

急需保护项目代表作履约的核心在于实践,在于培育传承人团队可持续性,在于弘扬传播,增强遗产的社区认同。真正要做好这件事情,关键是长期性、可持续性。以泰顺为例,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办法》《传承人、传承基地评定办法》等,设有编制,鼓励民间采用传统营造技艺造桥,扶持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收徒授艺,并通过建桥的方式开展传承实践活动,每一座桥梁按建安成本补助最高30万元,传承人呈梯队持续扩展。全县木拱桥营造技艺的团队现有6个,接近40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位,省级传承人2位,市级传承人2位,县级传承人9位。开展新建桥梁和参与文物修复活动50多次。

通过新建廊桥、文物修复保护实践,濒危项目逐渐趋向活态,传统人系统熟练掌握廊桥营造技艺的核心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大量的数字化资料,数据量目前有16T。其中,记录了大量营造细节,也记录了营造过程中的传统习俗、民间信俗和情感传承。

从木匠到石匠、灰匠等,廊桥营造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团队行为。在前两年的一次修复保护工程当中,我们在三条桥上发现了大量的纪年瓦片,这是廊桥“岁修”的记载,当中最早的是北宋大观元年。从那时算起,这个桥的寿命大概接近1000年。先后发现了46个年代的瓦片,这些瓦片说明了这些桥梁为什么能够历经千年一直存活下来,是民众不断地去守护它。千年廊桥保存至今,因为传承、因为守护,因为有用,因为大家需要它。它是一个村落民众交通、集会、交流、祭祀的公共文化空间,探索有规范有引导的延续原有功能与廊桥保护有效衔接,更加彰显文物的普世价值。

预防性保护工作是廊桥保护的重中之重,常态化巡查检修是必要手段,怎么巡查?上看瓦、椽,下看拱架、锲形木。其实看拱架上面的灰尘厚度,它有可能导致火灾隐患。开展必要的专项技术监测,此前用的是应力波、阻抗仪,现在有激光和雷达波,通过精准化管理,廊桥才能保存得更好更久远。

长期以来,闽浙七县的廊桥保护扎实的工作奠定了今日可喜样态,当前多种渠道、社会力量的参与,所形成的氛围以及列入人类非遗项目保护,都将反哺于廊桥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传播。我们可以看到,在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的新时代,廊桥已经成为所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更是“百姓桥”“乡愁桥”“凝心聚力桥”。廊桥保护三年行动和七县联盟申遗的推进,有朝一日,廊桥将形成潮头声浪,光芒四射。我经常这样谈到廊桥:“这样确切的爱,一辈子只有一次。”我想,这应该可以表达大家对于廊桥爱护以及我们推行廊桥保护行动所需要的情怀。

刘妍(昆明理工大学副教授):“廊桥”研究——学科分割的尴尬

虽然这些年廊桥在社会上非常“热”,今天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导层面的一个工作重点,但是在学术研究以及文化体系当中,“廊桥”其实是一个稍微尴尬的概念,它并不是一个中国传统词语,在传统古籍中鲜有出现。“廊桥”实际上是一个当代概念。1940年代,营造学社的刘敦桢先生在西南考察时,在著作中提及“桥亘如虹,上覆廊屋”的桥梁类型,几乎是发明了“廊桥”这个术语。1990年代,美国电影《廊桥遗梦》在中国上映,在当时引发广泛关注。2000年以来,由刘杰老师等前辈首先针对泰顺廊桥开启考察研究,关于廊桥的学术表达逐渐为公众所知。但在民间,实际上我们今天称为廊桥的这些桥梁类型,在不同地区,被称作厝桥、蜈蚣桥、风雨桥、凉桥、花桥等等。正因如此,文物保护体系中并不存在“廊桥”类别,其实是归在“古建筑”大类下的“历史桥梁”,一般不区分廊桥和非廊桥(即没有廊屋的桥梁)。

廊桥这个概念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桥,即我们所熟悉的历史桥梁,我们关注它的交通属性和技术属性——因为大跨度的桥梁营造许需要克服自然的挑战,必然要求在技术上的保障;廊,过去在建筑学上研究较多,但更强调它的艺术和空间属性。我们对于廊桥的保护价值进行判断的时候,其实也往往是拆分的。

因此过去的廊桥研究中,研究者的构成也是很不同,包括地方学者(文物工作者)、桥梁学者、建筑学者。首先是地方学者做文物普查时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包含各种的地方文献、文化知识等信息。而具有结构科学背景的桥梁学者以及建筑学背景的建筑学者,他们分别关心的问题恰恰是技术问题和空间问题。今天有更多的聚落、社会来讨论廊桥的视角,关注的一般也是廊桥的桥面上的部分。所以对于廊桥的研究就存在一种学科分科的尴尬,当我们把廊桥作为一个整体的观念来进行考察的时候,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难点,就是学科、领域的交叉性,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更加综合的、融合的视角,需要多视角的渗透,甚至是学科之间的修正。

正因为廊桥在学科上的边缘性,过去无论在研究还是文物认知与保护方面,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仍然有大量的盲区以及缝隙需要我们去照亮、去填充。在文物保护上,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现存廊桥底数不清,亟待普查。中国廊桥的价值,粗略概括可以分为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几个大方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的研究中可能有偏差或被忽视的部分,需要去补充和完善。

关于廊桥的历史价值,过去的研究有一个倾向是以古为尊,即认为时代越早、价值越高,我们越重视。但实际上,历史廊桥本身的历史价值是更多样的,其中极有特色的一项,是廊桥相关的地方文献,包括碑文、墨书以及区域内的地方志和家谱等,包含层次丰富的历史信息。这些历史文献需要我们做更多、更细致的工作去收集和分析。

廊桥研究最大的威胁仍然是“人为因素”,即关注不足。廊桥的保护呈现一种“富者越富、贫者愈贫”的倾向:在重视廊桥的地区,对它的研究、保护、阐释、旅游宣传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呈现丰硕的成果;但是还有很多廊桥的存在其实也很密集、地方上并没有将其作为文物保护的工作重点,甚至对历史桥梁采取无视的态度。这些有着重要类型学价值、技术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无保”“低保”桥梁其实并不在少数。

我特别期待借助廊桥保护行动,将更多的关注投入到这些受重视和保护力度不足的角度,照亮盲区,把这些边缘的问题和区域推向前台。

湖南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皇都侗寨的普修桥。

李剑锋(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委副书记、县长):擦亮泰顺廊桥金名片 续写山区共同富裕新篇章

泰顺被誉为“中国廊桥之乡”,境内遗存古廊桥32座,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达15座,是全国现存古廊桥最集中、最具特色的区域之一。近年来,泰顺纵深推进以廊桥为重点的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文旅融合工作,走出了一条以廊桥展示城市、滋养精神、赋能共富的发展之路。

一、聚力常态保护,守护千年乡愁记忆。廊桥是泰顺的历史书签,文兴桥等三座廊桥灾后修复实践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文物保护的典型。设立廊桥保护专项基金,落实古廊桥监管全覆盖,系统编制廊桥防汛防洪手册,实现“一桥一策一专员”,形成了上下贯通、全域协同的廊桥保护体系。创新开发泰顺文化遗产监管保护平台,利用AI智控做到廊桥状态全时掌握、气象火情实时预警、应急指令即时到达,实现人员减负、管护增效,获评浙江省数字文化系统首批优秀应用。推动全国首部廊桥保护专项法规《温州市泰顺廊桥保护条例》落地实施,凝聚“廊桥保护人人有责”的社会共识,为廊桥保护法治化提供了温州方案和泰顺样本。

二、聚力活态传承,赓续千载乡土文脉。近年来,我们致力廊桥文化挖掘和传承,接续讲好廊桥的乡愁故事。从摸透廊桥历史、内涵、价值出发,深入开展校地研究合作、实地研学考察,组织参与7届中国廊桥文化论坛、5届中国廊桥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专设泰顺廊桥申遗和保护研究中心,创立中国廊桥网、闽浙木拱廊桥联合申遗官网,合力推进廊桥申遗。积极培育新时代“廊桥工匠”,打造了6支木拱桥营造非遗技艺传承团队,以传统技艺新建廊桥达46座。创新文学、影视、舞蹈、音乐等艺术载体,大力弘扬廊桥精神,推动廊桥文化融入生活、深入人心。首创实施“廊桥出海行动”,积极与国际社会开展廊桥文化交流、带动廊桥之美走向世界。

三、聚力业态融合,共富千村乡亲百姓。泰顺现存15座国保廊桥中有14座由民间修建,它们是泰顺“先富带后富”的历史见证。当下,我们正以廊桥为媒,助力乡村发展与共同富裕。以桥美城,将廊桥元素融入城市建设,通过“微改造、精提升”推动廊桥周边洁化、序化、美化,创新开展领导干部美学班培训,以廊桥文化引领全域风貌提升,成功获评浙江省大花园示范县。以桥兴业,高标建成廊桥文化园4A级景区,连续举办9届廊桥文化旅游节,精心推出“寻访廊桥”等精品旅游线路,打造“我在廊桥等你”大型山水实景秀,迭代培育“泰有艺市”等新型廊桥市集品牌,创成了全国唯一以廊桥为主题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以桥富民,创新谋划廊桥系列文创,丰富“顺礼”产品,联动廊桥与古村落的文旅开发,大力发展精品民宿、农家乐等新兴业态,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傅萍(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副县长):持续不断地把廊桥申遗工作向纵深推进

福建寿宁是“世界贯木拱廊桥之乡”,现存木拱古廊桥19座,数量居全国各县之首。其中,单拱跨度全国最长的下党鸾峰桥、木拱最短的犀溪翁坑桥均在寿宁。建桥年代序列最为齐全,桥内人文资料丰富,馆藏的清代造桥桥契全国仅有。

近年来,在国家、省市的指导下,寿宁县高度重视木拱廊桥保护工作,统筹推进廊桥申遗和保护,深度挖掘廊桥文化价值,积极探索廊桥展示利用模式,主要有以下工作:一是健全保障机制。先后制定《寿宁县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寿宁县文物安全监督管理责任清单》《寿宁县木拱廊桥管理实施细则》等,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文物管理责任体系;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专项保护工作;建立公示制度,完成全县310处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范围的划定和公布,并将之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充实县级文物保护机构力量,推进文物管理员年龄结构和业务素质改革。通过“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乡镇文化站+廊桥管理员”模式,扩大木拱廊桥保护工作覆盖面。三是推进廊桥保护。建立消防智能化体系,同时将国保、省保级廊桥纳入数字城管平台,加强古廊桥保护系统建设,加大联防联控和日常监督维护力度。先后对升平桥、飞云桥、大宝桥、鸾峰桥等进行保护性修缮,完成鸾峰桥、大宝桥等木拱廊桥消防设施建设。四是强化文化品牌宣传。开展廊桥文化宣传展示普及教育活动,编写了《我爱廊桥》中小学乡土教材,举办“廊桥申遗全民助力”闽浙木拱廊桥全国高校主题展,“喜迎二十大”优秀展映影片《相见在鸾峰桥》在全国院线上映,歌剧《鸾峰桥》入选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在中央歌剧院展演;与宁德《闽东日报》开展廊桥保护战略宣传合作,建成福建首个廊桥主题博物馆,进一步营造廊桥保护传承浓厚氛围。

今年5月5日,2023年闽浙木拱廊桥联合申遗(寿宁)推进会在寿宁县下党乡召开,围绕木拱廊桥保护与申遗等多项工作达成了重要共识。下一步,我县将紧紧围绕《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的要求,全力做好廊桥申遗、保护、研究、管理和展示利用等工作。一是大力推进联合申遗。严格按照《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继续深化木拱桥申遗准备工作,完善申遗条件,细化工作方法和程序,重点做好申报文本、管理规划的编制、环境保护整治等各个关键环节,持续不断地把申遗工作向纵深推进。二是全面加强廊桥保护。继续做好廊桥保护基础性工作,落实预防性保护“岁修”机制,开展常态化巡查检修,对存在险情和较明显残损的廊桥进行保护修缮,加快推进消防工程;同时加大廊桥周边环境整治力度,对廊桥周边景观环境和历史环境要素予以统筹保护。三是深入挖掘廊桥价值。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积极开展廊桥专项调查,推进木拱廊桥文物基础信息复核,完善数据库;开展省级以上木拱廊桥精细化测绘全覆盖,编制出版图录和测绘集;组织开展廊桥课题调研研究,加强木拱廊桥营造技艺、人文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深入挖掘廊桥背后文化内涵。四是推动廊桥活化利用。继续加强与各级媒体开展战略性宣传合作,持续推进廊桥保护宣传;组织开展廊桥文物及相关传统文化陈列展示,积极争取杨梅州桥等古木拱廊桥群综合保护展示提升项目,探索推广与廊桥相关的主题游径和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福建宁德寿宁,贯木拱廊桥升仙桥。

阳锋(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副县长):使安化风雨桥增添地方特色和时代内涵

安化历史久远,人文底蕴深厚,安化风雨桥是湘中地区融合了多种文明元素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目前由登记在册的廊桥共有33座,其中,国保单位7座,省保单位10座,县保单位16座。近年来,安化县委、县政府坚持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统筹加强廊桥保护、研究、管理和展示利用,取得显著成效。

一、多措并举健全保障机制着力筑牢文物安全防线。牢固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责任重大的观念,建立健全廊桥保护管理长效机制,筑牢安全底线和防线。完善制度保障,修订《安化县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办法》,成立文物审查委员会,严格落实湖南省文物安全巡查制度、文物安全责任人公示公告制度。强化资金保障,完成7座国保桥文物本体修缮全覆盖,对9座市县保风雨桥进行抢救性修缮。健全人才保障,成立副科级单位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挂牌安化县文物局。

二、统筹实施廊桥专项工程齐抓共管构建保护格局。通过实施系列专项工程,全面摸清廊桥资源家底,统筹做好廊桥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2022年开展安化风雨廊桥专题调研,全面掌握县文物部门登记在册风雨桥保存现状,留存廊桥图像、测绘等基本信息,为后续研究提供可靠依据。制定《安化风雨桥保护利用工程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计划2023年至2027年5年时间实现33座安化风雨桥保护修缮全覆盖。高标准推进各项国保、省保修缮工程建设,积极发挥村支两委、风雨桥管理民间组织作用,对镇东桥等5座风雨桥开展全面保养维护。多方筹集资金对栗林思贤桥等3座受损严重的风雨桥进行紧急抢险加固修缮。

三、多方联动提升宣传力度活化利用廊桥文物资源。正确处理廊桥保护利用与城乡建设关系,深入挖掘廊桥历史、文化和时代价值,推进廊桥资源活化利用。全面宣传展示,举办安化风雨桥摄影大赛,以艺术的手法表现安化风雨桥的历史人文风貌;陆续拍摄安化风雨桥系列宣传片、纪录片,深刻挖掘安化风雨桥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民俗文化。大兴调查研究,积极打造“马渡调查旧址”,以马渡桥为中心开展研学活动和红色乡村旅游,谋划农旅项目,努力探索一条马渡模式的乡村振兴之路。激活茶廉基因,恢复国保单位永锡桥等茶亭原有功能,推进思贤桥茶廉文化融合展示,将文物资源融合安化县茶文化、廉洁文化,使安化风雨桥增添地方特色和时代内涵。

蒋玉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副县长):自觉扛牢富川瑶族风雨桥文物保护的责任

富川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地处桂、湘、粤三省交界,得古道交通之便,富川成为楚粤文化交汇融合的前沿地带和岭南地区传习中原文化的先导地区。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富川瑶族风雨桥群更是富川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一、深入挖掘富川瑶族风雨桥群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价值,有效维护富川瑶族风雨桥历史真实性和文化延续性。富川瑶族风雨桥群集中位于富川瑶族自治县西北的4个乡镇,现保存完整的有自明万历三十年到清光绪年间的风雨桥27座。富川瑶族风雨桥群的建筑结构,工艺做法,造型装饰,壁画图案证实了秦汉以来沟通五岭南北将广西与中原相连的萌渚岭古道有着重要关系。富川瑶族风雨桥群工艺精湛,造型丰富,既有中国传统廊桥的元素,又富地域、民族文化特色。

二、建立健全富川瑶族风雨桥的安全长效机制,切实筑牢富川瑶族风雨桥样貌保护底线和桥体安全防线。一方面,组织编制富川瑶族风雨桥各项文物保护方案,积极争取中央资金加强富川瑶族风雨桥保护规划、修缮保护及文物“三防”平安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已完成富川瑶族风雨桥群27座风雨桥文物本体的大型修缮、消防、安防、防雷等文物保护工程。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富川瑶族风雨桥文物保护“四有”工作,加大文物安全巡查力度,加强富川瑶族风雨桥群的日常检查。完成27座风雨桥的保护标志牌树立,安装监控摄像头每天24小时实时监控保护,整理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富川瑶族风雨桥群记录档案》。

三、充分发挥富川瑶族风雨桥的资源优势,积极推动富川瑶族风雨桥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融入影视拍摄活动,打响富川名片。先后有《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醇》《韦拔群》《远征》等影视剧都选取富川风雨桥拍摄外景,通过影视剧的播出,进一步提高了富川的知名度。融入非遗传承活动,促进共同发展。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们都会组织非遗传承人、在校学生等在风雨桥上开展瑶族织锦、蝴蝶歌等非遗文化传承活动,被央视新闻等媒体进行了展播。融入全域旅游共建,推动融合发展。对风雨桥廊桥本体、附属文物、周边历史环境、所在传统村落建筑及瑶族织锦、瑶族歌舞等瑶族传统民俗文化开展综合保护展示利用,进一步开发富川瑶族风雨桥群的附加价值,推动文旅融合。

王颖(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委常委、副县长):保护乡土文化遗产——云龙古廊桥

云龙县是云南省古代桥梁保存最多的地区,中国桥梁建筑中的“梁、浮、拱、吊”四大基本桥型的桥梁都有,被称为“桥梁博物馆”,有“云龙古桥冠全滇”之誉,组成一部活形态的古代桥梁发展史,具有十分珍贵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2013年云龙沘江古桥梁群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龙沘江古桥梁群一共包括37座古桥梁,其中共有15座古廊桥。

《云龙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我县文物保护提供了指导性意见。每年与各乡镇签订《文物保护安全管理责任书》,进行古廊桥文物安全责任人公示,全面压实古廊桥安全管理责任。加强古廊桥安全管理巡查。定期对全县辖区内的古廊桥文物保护单位进行重点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整改。做好安全检查档案痕迹管理,做到责任到人,检查有记录。完善古廊桥消防安全管理。指导文物属地各乡镇完成了古廊桥文物保护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落实责任人,制定措施,配齐15座古廊桥相应的灭火、防护器材。提升古廊桥保护管护意识。结合文旅职能优势,创新宣传形式,利用全国非遗白族吹吹腔表现形式,对全县各乡镇全覆盖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每年组织文物安全培训和消防演练,营造良好的文物保护氛围。加大古廊桥保护展示利用。积极探索“廊桥+旅游”“廊桥+运动”“廊桥+影视”深度融合。开展研学游、亲子游、体育运动等活动,加强对廊桥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展示利用。

云龙古廊桥由于经历风雨,同时肩负着桥梁两岸村民的通行,加之年久失修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古廊桥均出现桥廊瓦屋顶漏雨,桥面损毁,椽子和部分木结构糟朽,桥墩基础被河水冲刷不牢固的问题,急需进行保护性修缮。近年来我县在投入一定资金开展日常管护和养护的同时,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进一步加强了古廊桥的保护工作。已完成修缮5座古廊桥(永济桥、关帝圣君桥、义风桥、通京桥、炼场坪桥),正在修缮的古廊桥3座(彩凤桥、阳春桥和文通桥)。

接下来的工作计划:一是开展廊桥文物专项调查。及时启动专项调查,全面了解现状,推动廊桥文物保护。二是全面留取廊桥信息。完善上报基础信息。有序开展古廊桥测绘、照片收集等工作。三是深入推进廊桥研究。积极争取廊桥保护研究的支持,鼓励开展专题研究,支持跨学科研究,积极参与专题学术活动与交流合作。四是建立风险评估机制。研判主要风险、制定应对措施,完成第一轮廊桥风险评估。五是实施廊桥保护工程。实施一批修缮项目,改善廊桥保存状态。六是整体保护周边环境。七是开展综合展示利用。对廊桥文物及相关传统文化进行陈列展示。探索推广与廊桥相关的主题游径和乡村旅游。八是筑牢安全防控体系。加强廊桥文物安全防控能力建设,提升安全防护设施配置水平,逐步实现全覆盖。九是培育专门人才队伍。对古廊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予以重点支持,推进技能等级评价体系建设。十是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廊桥保护,拓宽保护渠道。

注:本文据国家文物局,会议由浙江省文物局、福建省文物局、温州市委市政府协办,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局)、泰顺县委县政府承办。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