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沙娜 | “克孜尔石窟与丝绸之路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摘要: 沙娜新疆宗教考古艺术研究摘要:“海外克孜尔石窟壁画及洞窟复原影像展”暨“克孜尔石窟与丝绸之路研究”学术研讨会向公众展示了流失海外的克孜尔石窟壁画。专家们对于石窟题记、壁画、造像、乐舞以及丝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技术与新传播等方面的探讨,给克孜尔石窟研究、丝绸之路研究注入了很多新内容,为今后全方位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数字化技术的 ...
 沙娜 新疆宗教考古艺术研究

摘要:“海外克孜尔石窟壁画及洞窟复原影像展”暨“克孜尔石窟与丝绸之路研究”学术研讨会向公众展示了流失海外的克孜尔石窟壁画。专家们对于石窟题记、壁画、造像、乐舞以及丝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技术与新传播等方面的探讨,给克孜尔石窟研究、丝绸之路研究注入了很多新内容,为今后全方位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也为石窟文化遗产的长久保存提供了更多选择。
关键词:克孜尔石窟 壁画 数字化
克孜尔石窟作为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曾在20 世纪初遭到了外国探险队的劫掠,近500 平方米的壁画被盗割。自1998 年起,新疆龟兹研究院开始关注和调查流失海外的克孜尔石窟壁画等文物,经过长达20 年的努力,现已收集到海外8 个国家20 多家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的465 幅壁画的高清图片,通过在石窟现场核对与测量,大部分壁画已被确定了原始位置。
2018 年7 月18 日,“克孜尔石窟与丝绸之路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北京798 艺术区歌德学院召开。本次研讨会是为配合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新疆龟兹研究院主办、北京木木美术馆承办的“海外克孜尔石窟壁画及洞窟复原影像展”而举办。参加此次会议的代表及嘉宾来自二十余家研究机构、高校及媒体,共计百余人,提交论文20 余篇,围绕丝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技术与新传播以及石窟艺术研究两个分议题进行。
一、“海外克孜尔石窟壁画调查及复原”工作汇报及大会发言
首先,新疆龟兹研究院赵莉研究馆员给大家作《海外克孜尔石窟壁画调查及复原》报告,介绍了20 年来调查、复原流失海外克孜尔石窟壁画的工作情况以及自己的心路历程。她说,石窟是佛教艺术的综合体,洞窟建筑、壁画和塑像结合而成石窟艺术,它们中的任何部分都不是单体的艺术作品。每个洞窟中的一尊尊塑像、一幅幅壁画,将其精心组合布局,都有其特殊的宗教涵义和功能。由于历史原因,克孜尔石窟壁画被西方探险队肆意切割与肢解,使它们脱离了母体——石窟,给石窟的整体研究工作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她希望年轻人能接着把这项工作做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克孜尔和龟兹,尤其是希望年轻人不要忘记这段屈辱史。
随后,在北京大学教授段晴的主持下,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府宪展、北京大学教授荣新江分别作了大会发言。樊院长在发言中强调了龟兹石窟的重要性,克孜尔石窟是我国众多石窟中有突出价值的石窟,给予此次展览高度评价。府宪展则在发言中讲述了上海古籍出版社所进行的敦煌西域文献文物形式回归的工作,形式回归即数码回归或是出版回归,上海古籍出版社从1992 年开始进行敦煌文献、黑水城艺术品、龟兹艺术品项目出版工作。最后,荣新江就龟兹壁画流散的问题以及新疆龟兹研究院所做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丝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技术与新传播
上海商务数码图像技术有限公司张晓迁首先作了题为《高清复原——发现克孜尔壁画之美》的发言。“发现克孜尔壁画之美”其实是基于技术的再现复原,通过高清数字采集、采集数据色彩管理、高清复原三个步骤实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建国的发言《石窟寺的多视角三维重建》介绍了在克孜尔、龙门以及云冈石窟的三维重建工作,虚拟展示及展览。云冈石窟研究院数字化中心宁波的发言《数字化技术在云冈石窟的应用》介绍了云冈石窟开展石窟数字化工作的源起;数字化技术在石窟保护、研究、展示和管理等方面中的应用及其所起的积极作用。龙门石窟研究院研究中心路伟的发言《龙门石窟的数字化应用与文物复原展示》回顾了龙门石窟研究院在开展石窟的三维数字扫描方面的工作和成绩,探讨了三维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敦煌研究院敦煌学信息中心夏生平的发言《数字敦煌—古代丝绸之路上数字文化遗产“跨界、融合、分享”模式探讨》认为,由于自然因素、人类活动等原因,莫高窟正面临着不可逆转的消亡危机,数字化是敦煌石窟文物保护、展示利用的必然趋势。“数字敦煌”项目是通过非接触式的数据采集及光学测量技术,把石窟的建筑、塑像和壁画、纹理、质地等数据信息存入到计算机当中,达到数字信息永久保存和利用的目的。
三、石窟艺术及丝绸之路研究
第二部分分议题“石窟艺术研究”包括对石窟题记、壁画、造像等方面的探讨。新疆社会科学院彭杰的论文《克孜尔石窟所见汉文佛典述论》围绕20 世纪初日本大谷探险队带回日本现保存在龙谷大学的6 件文书,涉及佛典的发现地点、抄写地以及对后来龟兹汉风壁画的影响。汉文佛教抄经由东向西流入龟兹,龟兹佛教艺术由西向东挺进,从而影响了吐峪沟和敦煌石窟的早期艺术,这种情形展现了当时佛教文化双向互动交流的历史画卷。上海油画雕塑研究院院长肖谷的论文《龟兹佛教造像:尚未东进、南下的造型初探》从线的角度来考量龟兹石窟壁画的造型。龟兹艺术虽受到犍陀罗和波斯的影响,但还是具有强烈的龟兹本土意识。龟兹壁画以线为主,作为主导因素控制画面,甚至有时完全通过线来表达主题。
木木美术馆创始人雷宛萤与项目负责人曹元琪的论文《克孜尔艺术的当代角度再现延展与木木美术馆馆藏克孜尔壁画源考》介绍了该馆陆续收藏的三块克孜尔石窟壁画,包括藏品曲折的流传过程、收藏历史以及馆藏的具体经过。新疆龟兹研究院赵丽娅的论文《龟兹壁画摹写》从龟兹壁画临摹的意义、摹写种类、摹写材料、工具及方法等方面介绍了壁画临摹方面的工作。新疆师范大学阳艳华的论文《克孜尔石窟流失海外壁画绘制践行》对壁画临摹方法作了初步探索,介绍了“形象复原”与“现状临摹”方法。
西南交通大学任平山作了题为《阿育王造塔在龟兹石窟中的呈现》的发言。阿育王是佛教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龟兹壁画中尚未发现吴越阿育王塔之原型,些许证据表明阿育王故事及佛舍利崇拜在龟兹留下影响。
北京大学庆昭蓉的论文《焉耆佛教艺术之再兴:从一件斯坦因在明屋发现的画框谈起》介绍了一件未披露的斯坦因在七个星石窟发现的写有焉耆语的画框,并解读了榜题。兰州大学博士生杨波的论文《克孜尔石窟说法图题材分类并举例》将说法图分成六类:教化度众、因果业报、其他佛传、借事喻理、神咒护佑、发愿授记,认为说法图的主题从整体上强调的是对众生的教导。新疆龟兹研究院吴丽红在《克孜尔石窟题记题刻调查及新发现》中介绍了在全面整理克孜尔石窟题记题刻时新发现的几条榜题、题刻以及流失海外壁画中的题记。吐鲁番学研究院陈爱峰的论文《沙州回鹘洞窟供养人像的历史学研究之一》探讨了三个问题:沙州回鹘洞窟中可汗供养像;榆林窟39 窟供养人像与沙州回鹘的职官体系;莫高窟310 窟供养人像与沙州回鹘的汉人。北京联合大学陈悦新的论文《龟兹石窟佛衣所见东西文化交融》介绍了龟兹石窟的佛衣的四种样式:袒右式、通肩式佛衣起源于印度,覆肩袒右式可能为龟兹地区产生的新样式,中衣搭肘式与唐朝设立的安西都护府从高昌移至龟兹的历史背景相关。新疆艺术学院王泳舸的发言《释读龟兹壁画形象,再现龟兹乐舞姿容》介绍了龟兹乐舞项目以及教学呈现等,认为龟兹石窟壁画中的乐舞形象在今天的新疆各民族舞蹈中依稀可见。山东艺术学院孙岱婵的论文《塑绘之间—青州、达玛沟地区佛、菩萨造像样式回溯观》从青州北齐菩萨造像与达玛沟佛寺出土泥塑与壁画的造型风格、历史文化角度分析两者的相近性,并同时结合克孜尔石窟壁画中人物形象元素及配饰特征以佐证其回溯影响的必然,进一步验证了独具风格的龟兹样式正是这种多元文化的共同培育下诞生的艺术之花。云冈石窟研究院赵昆雨的文章《新近回归的两件云冈流失造像》介绍了云冈石窟回归的菩萨头像与鲜卑装人物头像及复原研究。
此次复原影像展以及学术研讨会不仅向公众展示了流失海外克孜尔石窟壁画,让广大观众进一步了解以克孜尔石窟为代表的古代新疆的佛教文化特色,更是推动了龟兹石窟以及丝绸之路等研究的发展。正如荣新江教授在闭幕总结中所说:“这次会议是现代科技与人文研究的全面展现,是多学科的交流互动,对于克孜尔石窟的研究以及丝绸之路研究注入了许多崭新的内容。”
图片

【特别说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龟兹研究院 编.克孜尔石窟与丝绸之路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21.08:274-277.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