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国家博物馆丝绸之路展览精品赏析

摘要: 考古出土材料显示,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丝绸等已经远传到希腊等地中海沿岸国家。公元前2世纪晚期,随着张骞凿空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进入新纪元。两千余年来,丝绸之路作为中西交通的大动脉承载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展,不断为古老深邃的中华文明注入新鲜血液,中国的丝绸、铜镜、茶叶、瓷器、作物、药材、铁器以及四大发明等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入西方,为人类留下了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彩绘木天王俑唐(公元61 ...

考古出土材料显示,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丝绸等已经远传到希腊等地中海沿岸国家。公元前2世纪晚期,随着张骞凿空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进入新纪元。两千余年来,丝绸之路作为中西交通的大动脉承载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展,不断为古老深邃的中华文明注入新鲜血液,中国的丝绸、铜镜、茶叶、瓷器、作物、药材、铁器以及四大发明等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入西方,为人类留下了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彩绘木天王俑

唐(公元618-907年)

1973年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M206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唯一木雕天王踏鬼俑,由分别雕刻出的30块大小不等的部位粘合而成,上施彩绘。天王俑在当时作为墓葬“守护神”置于墓室门外,以保护墓主人的安宁,这种葬俗源自中原内地流行的丧葬习俗。

 

彩绘泥镇墓兽

唐(公元618-907年)

1973年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M216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镇墓兽通常是放在墓道中起震慑作用,守护死者亡灵的,这一习俗来源于中原地区。

 

彩绘陶袓腹胡人俑

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

2001年甘肃省庆城县赵子沟村穆泰墓出土

庆城县博物馆藏

该胡人俑两臂屈肘反置于身后,似在迷惑他人,正在做“手彩类”的魔术表演。

 

彩绘陶文吏俑

唐代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

2001年甘肃省庆城县赵子沟村穆泰墓出土

庆城县博物馆藏

俑双目圆瞪,勾鼻高直,大耳,连鬓络腮胡浓密卷翘,神色狡黯,生动地展现了一位在唐代 担任文官的胡人形象。

 

彩绘陶胡人俑

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

2001年甘肃省庆城县赵子沟村穆泰墓出土

庆城县博物馆藏

陶俑头戴尖帽,身穿胡服,彩绘保存较好。俑的姿势好似牵马或牵驼状。

 

彩绘陶胡人俑

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

2001年甘肃省庆城县赵子沟村穆泰墓出土

庆城县博物馆藏

俑脸部墨色,双臂屈肘高举,手握虚拳,斜腰拧胯,好似奋力执缰绳状。也有观点认为该陶俑是舞俑。

 

木身锦衣裙仕女俑

唐(公元618-907年)

1973年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张雄夫妇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女俑身为木胎,双臂为纸捻,裙内衬纸。这类女俑是在长安制造,而后沿丝绸之路东段运至 西州的。这件女俑描汉式妆,着胡风衣服,正是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胡汉融合的体现。

 

彩绘陶戴帷帽骑马女俑

唐(公元618-907年)

1972年陕西省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女俑头戴帷帽,身穿窄袖紧身白衫,外罩装饰黑碎花宽边的白襦,下着淡黄色间裙,足穿尖头鞋,一身华贵而时髦的胡服装束,是初唐贵族女子出行的真实写照。

 

石雕一佛二菩萨造像

北魏(公元386-534年)

1973年河南省淇县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此造像碑中佛装衣纹较厚重,犍陀罗艺术风格优存,但整体造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突出,造像在精神气质、面貌、服饰等方面已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秀骨清相的造型和褒衣博带式装束展现了北魏佛像的艺术风格。

 

彩绘石造像碑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

甘肃省泾川县水泉寺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该造像碑应是隋文帝兴佛的产物,刀法纯熟,概括简练,人物肌肉丰满、衣纹柔和,较大程 度地突破了外来造像程式的束缚,民族化的成分在逐渐增加,这些都为唐代造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贴金彩绘石雕思惟菩萨像

北齐(公元550-577年)

1996年山东省青州市龙兴寺窖藏出土

青州市博物馆藏

思惟菩萨像最早出现在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公元4世纪时开始在中国流行,大多表现释迦牟尼身为太子修行时的形象。

 

石雕马头明王像

唐(公元618-907年)

1959年陕西省西安市安国寺遗址出土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马头明王又称马头观音、马头金刚,是观世音菩萨的忿怒相化身,佛教密宗的重要本尊。密 宗是大乘佛教的一个支系,大约在三国时期开始传入中国,但不成体系。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三位印度佛学大师分别经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到达长安,正式将密宗传入中国,形成唐密。

 

石雕释迦牟尼降外道造像

唐(公元618-907年)

1955年征集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改造像所表现的释迦牟尼降伏外道图像别具一格,目前尚未发现完全相同的例子。其右上角与左下角圆轮中的神像分别代表着日天和月天,他们具有护持佛法的作用。

 

彩绘泥塑菩萨像

唐(公元618-907年)

甘肃省武威市天梯山石窟

甘肃省博物馆藏

与前代造像相比,菩萨已经完全是屮国女性形象,神态虔诚而温柔,反映出唐代佛教艺术与 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石雕观音菩萨立像

唐(公元618-907年)

1994年四川省彭州龙兴寺遗址出土

彭州市龙兴寺藏

菩萨双手交叉握于腹部前,右手持念珠,站立在莲座上,是四川地区菩萨像的传统造型。整 件雕像姿态端庄,面容安详,把菩萨的高贵庄严与和蔼慈悲高度协调,既彰显了造像原本具有的神性,又突出了唐代佛造像接近人间生活的一面。

 

董钦鎏金铜阿弥陀佛像

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

1974年陕西省两安市南八里村出土

西安博物院藏

整尊造像细部刻和制作工艺十分精致,由23个单独铸造的部件组合而成,各部件间有插榫 孔眼相接,可拆卸。通体鎏金、人物比例适度、保存完好,堪称佛教造像屮的佳作。

 

鎏金银捧真身菩萨像

唐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

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这尊菩萨像是唐懿宗李漼专为供奉佛指舍利而制。菩萨双手捧上置发愿文金匾的鎏金银荷形 盘,双腿左屈右跪于莲花座上。金匾上錾文11行65字,仰莲瓣座顶面錾刻梵文3组,一组5字,共15字,当为密宗“三身真言”。整件造像充满密宗色彩。

 

三彩釉陶牵马俑

唐(公元618-907年)

1995年陕西省富平县节愍太子李重俊墓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随着西突厥汗国的灭亡,西域各国统一于唐王朝,丝绸之路畅通,屮亚出产的良马不断传入 屮国,为雕塑工艺品制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唐人热爱骏马,三彩马在造型上显示出宏大的气魄,体现着大唐王朝繁荣a盛的景象,这件作品即是例证。

 

彩绘陶骑马狩猎胡俑

府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

1991年陕西省西安市东郊金乡县主墓出土

西安博物院藏

 

彩绘陶牵驼胡俑

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

1991年陕西省西安市东郊金乡县主墓出土

西安博物院藏

胡俑作拉缅状。同出的一件胡人骑驼俑的着装与该俑基本相同,推测该俑当为牵驼俑。

 

彩绘陶骑立驼胡俑

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

1991年陕西省西安市东郊金乡县主墓出土

西安博物院藏

胡人牵骆驼、胡人骑骆驼的搭配成为唐代陶诵造型中引人瞩目的现象。该骑驼俑头戴黑色圆 顶浑脱帽,身着圆领窄袖胡服,双眼圆睁,作喝斥骆驼状。

 

彩绘骑卧驼胡俑

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

1991年陕西省西安市东郊金乡县主墓出土

西安博物院

在唐朝人的理解中,似乎胡人与骆驼理所当然要在一起,杜甫也因而写下了“胡儿制骆驼” 的诗句。这件骑卧驼胡俑造型生动,把胡人执鞭驱使骆驼起身前行的瞬间刻画得淋漓尽致。

 

彩绘陶天王俑(2件)

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

1991年陕西省西安市东郊金乡县主墓出土

西安博物院藏

墓葬中的镇墓俑一般是4件组合,放在墓门内或甬道中。两件是兽形,两件为天王形象。天 王俑又称作“当圹”、“当野”,源于佛教的护法神,自汉代传入屮国后,逐渐被改造成武士形象,被达官贵人奉为死后的保护神。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中国国家博物馆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