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大唐风华展”国博展风华

摘要: 欢迎关注“文博中国”!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物局共同举办的大唐风华展览9月3日下午在国家博物馆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该展览展出两个月。国家博物馆本着不求所藏、但求所展,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理念,加强与地方文博机构交流合作,共同推出地方古代精品文物展览系列。此次展览是国博国内交流系列展之一,由陕西历史博物馆承办,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法门寺博物馆、西安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馆、昭陵博物馆、乾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物局共同举办的大唐风华展览9月3日下午在国家博物馆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该展览展出两个月。

国家博物馆本着不求所藏、但求所展,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理念,加强与地方文博机构交流合作,共同推出地方古代精品文物展览系列。此次展览是国博国内交流系列展之一,由陕西历史博物馆承办,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法门寺博物馆、西安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馆、昭陵博物馆、乾陵博物馆、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长武县博物馆等九家文博单位协办,是继江口沉银展、礼出东方展、古蜀华章展之后,国博与地方馆的又一次合作。

大唐风华望不尽

在中国历史的广袤苍穹中,大唐是极为璀璨的一颗星辰。她全面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商周秦汉以来文化的优良传统,广泛吸收和融会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分,以惊人的创造力成就了影响广泛、绵延至今的盛唐文化,并且始终饱含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世界与宏大气魄,散发着永久的文化趣味和精神魅力。

展览汇集近120件(套)唐代精品文物,系从陕西历年出土文物中精心甄选、能够代表盛唐发展水平的代表性物证,从文化、生活、艺术、中外交流及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了盛世大唐的绝代风华。极尽工巧的何家村窖藏和法门寺地宫珍宝,展现唐代时尚风俗的壁上丹青和勒铭存记的墓志,表现胡风汉俗的三彩陶俑和多元共存的宗教文物,莫不精美绝伦。徜徉在21世纪,回望千年前的大唐,那里不仅有催马战犹酣的潇洒英姿、持戈卫社稷的壮怀激烈,也有长安水边多丽人的宜人风景,以及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昂扬气象和汇集四方奇风异俗的博大胸怀,共同挥洒出盛世华章。大唐风华展览分为六大板块。

唐朝疆域广阔,威极四方,国祚延续近三百年。展览第一板块“文武安天下”以三彩文官俑、深斑白玉带、“翰林”盖罐和三彩武官俑、水晶缀十字铁刀、彩绘贴金骑马俑等文物代表唐代的文臣武将,还特别展示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唐俭和唐代中期名将马璘的墓志表现在有唐一代治乱盛衰的过程中,文官执笔安天下、武将上马定乾坤的风采。

  ▲ 彩绘贴金骑马俑

唐 神龙二年(706年)

1971年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马面贴金,额顶处有一缨饰,马颈部、胸部与腹部披甲连缀。骑士头戴盔,披膊、胸甲俱全,足踏高筒靴,左手牵缰,右手握拳前曲。隋唐之际,军事思想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重视机动代替了重视防护。于是人披铠甲,马不具装的轻骑兵逐渐取代了重骑兵,但重装骑兵作为骑兵的组成部分仍然保留在唐代骑兵的建制中。这组骑马俑就是当时甲骑具装保留的例证,体现出皇家威仪和唐朝军人的风采。


唐朝是当时疆域最大的国家之一和东亚文明的中心。李唐皇室在宫廷中汇聚了众多的财富珍宝,有宫廷作坊制作的精美器具,有来自异域的奇物异产,也有地方官民进奉的金银贡品。这些遗留至今的珍宝令人惊叹不已,尤其是何家村窖藏和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金银器因其内容的丰富及精美工艺而震惊世界。展览主要选取了何家村窖藏的一组炼丹用具和法门寺地宫的一组茶具,同时配合展示地方官员进奉的银盘、银盒、银铤等器物,显示了唐朝发达的金银工艺和当时的宫廷生活。

▲ 水晶项链

2002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米氏墓出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藏

这件水晶项链晶莹剔透,十分精美。共有92颗水晶珠、3颗蓝色料珠、4枚金扣、2颗紫水晶吊坠和2颗绿松石吊坠。水晶珠大小不一,均呈扁球形,由两端向中间对钻成孔。吊坠一端大一端小,其中小端嵌入金扣之中,形成坠饰。

唐朝女性,特别是生活在长安的上层妇女,表现出不同于其他时代的自由、奔放、热情和勇敢特点。以韦浩墓出土的携婴饲鸟出行图,武惠妃敬陵出土的捧包裹侍女图、持如意侍女图、男装捧盒侍女图等众多壁画,以及永泰公主墓石椁拓片为中心,展出众多唐代女俑和梳妆用具,展示了唐代女性的别样之美。

经济的繁荣及中外交流的频繁,使唐代社会生活呈现出开放和多种文化习俗融合的时代特色。集尚武和娱乐于一体的狩猎之风、马球运动盛行,域外音乐歌舞的传入也为唐代艺术带来了蓬勃的活力。展览展出了胡人打马球图壁画、含光殿毬场石志和带猞猁狩猎胡女俑,以伎乐纹八棱金杯、彩绘陶腰鼓女坐俑展示唐代乐舞。

▲ 彩绘陶骑马带猞猁狩猎胡女俑

唐 开元十二年(724年)

1991年陕西省西安市东郊金乡县主墓出土

西安博物院藏

女俑身穿白色圆领窄袖缺袴袍,腰系褡裢,脚蹬高靴,身后蹲伏一猞猁。猞猁是一种猫科的小猛兽,可以驯养成助猎的动物。同豹猎一样,猞猁猎也是贵族喜爱的时髦风尚。在古代的西亚北非和中世纪的伊斯兰世界,使用驯兽骑马追猎是广泛流行的狩猎方式,而豹猎和猞猁猎正是追猎中最富刺激性的两种。唐代作为当时的国际性帝国,豹猎和猞猁猎的传入,与马球、胡旋舞等一样,是当时外来胡风的组成部分。


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发达,吸引了众多域外人士出使结好、商业贸易、求知问学、传播宗教等远涉而来,一些人入唐既久,逐渐融入社会生活。展品中既有“胡人备马图”壁画,也有众多的胡人俑、骆驼俑,展现出大唐海纳百川的胸怀。

▲ 彩绘黑人立俑

1985年陕西省长武县郭村唐墓出土

长武县博物馆藏

此俑卷发,厚唇,袒胸露腹,颈带项链,皮肤黝黑。身缠红带,从臀部缠绕至背披于两肩。赤足,左手紧握高举,右手握拳屈于腰间。除陶俑外,唐墓壁画中也多有此类形象,一般称为“昆仑奴”。昆仑这个名称早在三国时已有记载,指色黑之人,而非指人类学上的黑种人。在唐代,昆仑又是对南海诸国人的泛称。在这个广大区域中的居民大多是黄种人,不过肤色较深,但因唐代与横跨亚非的帝国大食的交流颇多,也不排除有从非洲地区过来的黑种人的可能性。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开放包容的朝代。传统的儒、道、释三家并重,新传入的祆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也各有发展,在当时兼容并蓄的社会中相互影响,和谐共存,共同筑就了唐人的精神家园。展品主要涉及道教、佛教、祆教和景教。如韩休墓出土的“高士图”壁画;还有表现祆教信仰的苏谅妻马氏墓志和表现景教信仰的米继芬墓志,是近年来首次展出。

从新视角解读大唐

唐代文物展览一直是博物馆展览的重要题材之一,除了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通史陈列中的隋唐部分外,国内外博物馆每年都会举办主题不同的专题展览。这些展览丰富了观众对唐代艺术、文化和历史的认知,也使唐代文物逐渐为人们所熟悉。

本次展览不求面面俱到,旨在充分发掘文物的内涵,以一些新的角度切入主题。如第一部分以唐俭墓志和马璘墓志为中心,配合文官俑、武官俑、骑马俑、环首铁刀等文物来表现唐代文臣武将的风采。第二部分将何家村窖藏和法门寺地宫的部分金银器作为皇室的宝藏进行阐述。

在展示上以数件唐代壁画和墓志为线索和重点,配合展出相关文物,从而达到展示唐代艺术、文化和生活的目的。如第三部分“长安多丽人”以壁画以及石椁线刻拓片为中心,同时展出女俑和梳妆用具,表现唐代女性及其生活。

展览中许多精品文物是首次出馆展出,如陕西历史博物馆韩休墓的高士图、武惠妃敬陵壁画,西安碑林博物馆的苏谅妻马氏墓志、米继芬墓志,国家博物馆的智藏禅师舍利函具等。

大唐风华虽已成为遥远的过去,但那乐观向上、自信开放的时代精神,勇立潮头、敢于创造的奋进精神,融会天下、择善而从的包容精神,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突出特征,时至今日仍对我们有所启迪和激励。展览主办方表示,希望能够通过此次对盛唐历史的简要回顾,既激发人们思古之幽情,更启发人们深入思考民族复兴的艰难曲折,携手共创,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未来。


编辑:陈 梅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分类信息

中国国家博物馆

唐懿德太子墓

金乡县主墓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