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邺城论坛·2023”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摘要: 9月23日,“邺城论坛·2023”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北临漳举行。为纪念邺城考古工作开展四十周年及庆贺邺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揭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以及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日本金泽大学等国内外二十余所科研机构和高校的6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东亚地区古代都市考古与历史、中古时期佛寺考古与 ...



9月23日,“邺城论坛·2023”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北临漳举行。为纪念邺城考古工作开展四十周年及庆贺邺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揭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以及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日本金泽大学等国内外二十余所科研机构和高校的6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东亚地区古代都市考古与历史、中古时期佛寺考古与造像艺术、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运营等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大会合影


中国考古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朱岩石在开幕上表示,在新的学科要求下,新时代的古代城市考古需要建立新的理论框架,并加强方法论探索。城市考古始终要根植于田野一线,只有不断深化对具体遗迹现象以及出土遗物等一手资料的探讨,兼及文献研究,才能全面、立体、生动地呈现一个古代城市的概貌,宏大的时代叙事离不开城市考古每个个案的准确、扎实研究。最后,他也寄望中青年学者们要不断勇于探索,努力推进多学科方法运用与古代城市考古的有机融合。


按照讨论主题的差异,学术讨论共分为四个环节。


在第一场研讨中,共有4位学者就古代城市考古这个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何利群代表邺城队回顾了邺城遗址四十年的考古工作,详细总结了近年新收获,包括东魏北齐邺城宫城区、核桃园北齐大庄严寺、曹村北朝窑址等地点以及北吴庄佛教造像的修复展示等,同时概要介绍了北响堂石窟区域考古工作计划。贺云翱介绍了六朝建康城三十余年考古的主要收获、学术价值及遗产价值。张学锋基于中日韩学界对“官寺”等概念的探讨以及相关中古文献的爬梳,提出中国中古都城规划中“第一国家大寺”的概念,具体描述了刘宋建康大庄严寺、北魏洛阳永宁寺、东魏北齐邺城赵彭城佛寺等众多“国家大寺”在南北朝都城涌现的现象,并将其解释为佛教国教化的表现。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黄信介绍了元中都的位置、历史沿革、文献记载、考古工作成果及计划,强调了该遗址在宋金元都城内宫城布局研究、辽金元捺钵制度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进程研究等方面的重大价值。钱国祥对该场研讨进行了评议,认为4个报告中呈现的由南北朝至元代的都城发展延续性极具启发性。


会议现场


第二场研讨聚焦于石窟寺考古与造像艺术,由李裕群、龚国强主持和评议。魏正中着力于中国石窟寺考古研究理论和方法论构建的探讨,认为今后的探索方向需从窟内壁画和塑像转向窟外空间,重点关注木结构建筑等窟前现象,辨识寺院边界布局,从而复原整个寺院的情况、寺院与寺院的关系、寺院与城市的关系,使之变为一段历史的认识与研究。杨效俊将隋唐佛舍利崇拜视作成形的制度而非仅是宗教现象,并详细考察该制度对七至八世纪朝鲜半岛与日本的影响。解峰系统梳理了高句丽佛陀造像相关的学术研究,在此基础上甄别并重新确认高句丽历史疆域内发现的材料范围,明晰高句丽佛像的形式特征,其演变序列整体呈现与北朝晚期中原地区佛像趋同的状态,并体现若干本土化特征,中原地区佛教物质文化的持续性导入是其演变动因,在高句丽的意识形态层面产生了深刻而持续的影响。



现场考察


在第三场研讨中,朱笑言讨论了曹魏邺城和洛阳城城门、主殿的建制和命名、城市布局以及中轴线等规划问题。郭晓涛回顾了北魏洛阳里坊的考古研究历程,提出要全面理解北魏洛阳里坊,需要进行道路系统的勘察和考古、里坊的考古发掘,并考虑佛教寺院的文献记载,以获取更多关于其布局和内涵的信息。石自社讨论了南北朝都城影响下的隋唐东都城里坊,具体分析了里坊区路网结构、里坊空间尺度与形制结构、里坊内庭院的空间建筑形制等,指出古代居住理念追求将房屋、自然景观、农田、养殖等融为一体的宅邸空间,隋唐时期的城市里坊制度受到里坊空间和国家管理的影响,具有独特特征,规划设计完备。卢亚辉从城市考古角度出发,推定唐代圣善寺作为神龙政变之后营建的政治景观,只存在于东都洛阳一处,圣善寺的改建和扩建工程可能导致章善坊居民的减少。张学锋在评议中充分肯定了田野工作的重要性,强调考古、历史两个学科需要深度弥合,并指出草原民族传统对中古时期都城里坊布局具有重要影响。汪勃指出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研究也要充分考虑水土、风向等因素,并进一步结合意识形态、思想文化进行探讨,从而加强理论体系及方法论方面的支持。


在第四场研讨中,王睿通过对扬州蜀岗古代城址六朝时期遗存材料的分析,推测六朝广陵城的城圈和城壕与汉广陵城基本相同,且基本沿用并修缮了汉广陵城的城门,刘宋时期新开了南城门。张今通过对东晋南朝官造建筑用砖在铭文、图案两方面特征的归纳,认为部分特征从都城到地方呈现简化迹象,是考察这一时期匠作技术传播的重要物证。张效儒讨论了汉唐时期中国各地区瓦件的演变过程,他认为,从绳纹瓦件到素面、篮纹、磨光瓦件,瓦件制作工艺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些变化与地域、政局和文化交流相关。陈斯雅以邺城和晋阳出土品为例,探讨了北朝后期铅釉陶的器类形制变化、器形与釉色的关联性、技术规格特征等问题,并强调了不同区域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贺云翱在主持评议时充分肯定了年轻一代学者所呈现出的高质量水平。


第五场研讨着眼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运营这一主题。陈波以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对新时代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方向提出思考,阐明了考古遗址公园是考古遗址还是博物馆的问题分歧。黎筱筱从文旅目的地视角对推进考古遗址公园与城乡建设、文旅业态、生态保护深度融合发展提出了建议。在评议环节,沈阳指出两个报告分别从文物保护工作的第一视角和文旅运作视角来展开,相辅相成;古代城市的认知除了考古人的专业努力之外,也需要城市规划、建筑学、景观旅游等多领域多学科的专家来共同参与。


现场考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邺城考古队首任队长徐光冀先生在闭幕式上进行了总结讲话。他表示,城市考古必须具有自身的理念与工作方法,从大处着眼,有专人、有梯队地长期工作。城市遗迹中出土的砖瓦等建筑材料也非常重要,除传统年代学分期研究外,还可以借用古建、民族学、自然科学等其他学科的手段。有关佛教历史及艺术方面的研究,要注重外来宗教的本土化方面。对于遗址公园和文化公园,要妥善区分,明确概念和理念差异。考古学之所以受到重视,就是因为它能够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应该要突出我们的特点、我们的传承,我们民族才能够兴旺,中华民族才能够兴旺。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图文转自:“文博中国”公众号
责编:韩翰 昭晣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