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丝绸之路考古与遗产讲坛”第3讲:《纳慢干州纳林区乌其特佩遗址的考古研究和结论》

摘要: 丝绸之路考古与遗产讲坛第3讲丝路2023年10月22日下午,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丝绸之路考古和遗产讲坛”第3讲在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910会议室顺利举办。本次讲题为《纳慢干州纳林区乌其特佩遗址的考古研究和结论》,由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考古学家艾哈迈达利·阿斯卡洛夫(Ahmadali Askarov)教授主讲,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 ...

丝绸之路考古与遗产讲坛

第3讲

丝路

2023年10月22日下午,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丝绸之路考古和遗产讲坛”第3讲在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910会议室顺利举办。本次讲题为《纳慢干州纳林区乌其特佩遗址的考古研究和结论》,由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考古学家艾哈迈达利·阿斯卡洛夫(Ahmadali Askarov)教授主讲,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建新教授主持。

阿斯卡洛夫院士在讲座的开始,讲述了自己在中国参观遗址和博物馆的感悟,表达了自己对中方考古及文物保护工作的肯定,并提到在中国新疆地区发现了大量中亚风格的遗物,中国与中亚地区早在青铜时代已经建立紧密的经济和文化联系,直到早期铁器时代,中亚才开始与中国陕西地区建立联系,随着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两地之间的联系更加普遍。

乌其特佩(Uchtepa)遗址的时空位置。遗址群由3座山丘组成,其中乌其特佩1号遗址在苏联时期被开发做农庄,因此遭到严重破坏;乌其特佩2号遗址即古城拜火教神庙所在地,位于纳曼干(Namangan)地区的纳林(Norin)区,距纳曼干市东南18公里,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2-前1世纪至公元8世纪初。现存高度约为8米;乌其特佩3号遗址为古代地方统治者的避暑山庄。

2018年7月,乌兹别克斯坦创新发展部高科技实验室首次使用光磁扫描仪在乌其特佩2号和3号遗址进行了地面扫描与勘测,结果显示在乌其特佩2号遗址的1.5米和7米深处出现密度异常。结合扫描结果,阿斯卡洛夫院士带领考古队对山丘西北侧进行试掘,了解地层剖面概况,以指导后期发掘工作。经发掘,神庙的中央部分建在一个至少1.5米高的土台上。神庙的中央是大厅,周围是北部、东部、南部和西部的四方祭坛。神庙总面积为540平方米。

在对神庙中世纪早期建筑结构的平面图进行研究后,阿斯卡洛夫院士将考古发掘工作集中在早期文化层:神庙的墙壁发现于距地表深2.3米处;祭坛起建面发现于距地表深3.3米处。以上发现分属两个年代阶段,其中早期的陶器表面微微泛红,年代为公元前2-前1世纪至公元初;晚期地层中发现的陶片表面施暗红色釉,年代为公元3-4世纪。此外,在距地表深1.2米处发现神庙的中央支柱,其下叠压着一个椭圆形的石祭坛结构遗迹。

该遗址墓葬均非常简陋,随葬品仅发现1件烧焦的陶器、1把铁刀和铁制的皮带扣,保存状况较差。在同一地层还发现了3件完整的陶器,应为在6号主祭坛周围举行宗教仪式时使用的器皿。该遗址还发现了中世纪早期用于温水或牛奶的容器。

在神庙的发掘过程中,发现了大量与火崇拜和石崇拜有关的文物。其中包括50多个用于火崇拜的炉坛和20多个石制祭坛。古代早期(公元前2-前1世纪至公元2世纪)寺庙的特征元素是有明显用火痕迹的祭坛,到了古代晚期(公元3世纪至公元4世纪),除了拜火祭坛外,还出现了石祭坛,到中世纪早期,石祭坛则已传播到更大的范围。这一演变表明火崇拜逐渐被石崇拜所取代,即佛教在中世纪早期已对费尔干纳地区人群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影响。

最后,阿斯卡洛夫院士表达了自己对建立乌其特佩遗址博物馆的热切期望,并对目前建立博物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遗址保护现状的担忧。王建新教授在最后的总结中指出,土遗址的保护与展示是多国面临的世界性难题,中国不断在进行考古发掘的同时,也不断在面临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更多的学术探讨,王建新教授表达了对阿斯卡洛夫院士的诚挚感谢。







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

考古 · 合作 · 共享 · 传承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