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丝绸之路考古与遗产讲坛”第4讲:《奥库涅夫文化的研究现状》

摘要: 丝绸之路考古与遗产讲坛第4讲丝路2023年10月23日晚,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丝绸之路考古和遗产讲坛”第4讲在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910会议室顺利举办,本次讲题为《奥库涅夫文化的研究现状》,由俄罗斯科学院物质文化史研究所所长——帕列科夫·安德烈·夫拉基米拉维奇(Andrey Vladimirovich Poliakov)研究员主讲,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邵会秋教授 ...

丝绸之路考古与遗产讲坛

第4讲

丝路

2023年10月23日晚,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丝绸之路考古和遗产讲坛”第4讲在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910会议室顺利举办,本次讲题为《奥库涅夫文化的研究现状》,由俄罗斯科学院物质文化史研究所所长——帕列科夫·安德烈·夫拉基米拉维奇(Andrey Vladimirovich Poliakov)研究员主讲,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邵会秋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帕列科夫先生对奥库涅夫文化所在的米努辛斯克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及其研究历史进行了简要介绍,并讲述了米努辛斯克盆地已经建立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其中奥库涅夫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6~前18世纪,奥库涅夫文化之前是阿凡纳谢沃文化。奥库涅夫文化的主要文化特征是二次葬和后颅明显塌扁的颅骨变形传统。

当前学术界一般根据墓葬特征将奥库涅夫文化分为三期,帕列科夫先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对奥库涅夫文化各期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一、奥库涅夫文化早期:乌依巴特期(Uibat stage)

奥库涅夫文化早期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6~前23世纪。此期方形墓围由较大石块组成,中部填充石头,上有土质封堆,被称为“库尔干(坟塚)”,也存在年代稍晚的墓葬打破墓围内的封土继续埋葬的现象。附属墓穴围绕中心墓穴分布的情况出现在乌依巴特期较晚阶段,周边墓穴围绕中心呈链式排列。女性葬式主要为侧身屈肢葬,部分男性主要为仰身葬。墓葬型式方面还有洞室墓和土坑竖穴墓的存在。

乌依巴特期典型陶器为平底罐,器表多施刻划纹、戳刺纹,部分陶器存在彩绘“Y”字形纹饰,此期近一半平底罐领口饰有凸起的珍珠纹。该期陶器中还出有用于特殊祭祀、内部存在隔断的熏炉,往往在其表面饰有较具神性的装饰图像,如太阳形、人脸形等。铜器可见匕、剑、锥、针等器型,铜匕与铜剑存在形态上的差异,锥和针一般出在骨管内,多见于女性墓葬,也存在铜制针筒。

在乌依巴特期晚段的墓葬中开始出现当地新石器时代人群使用的野兽牙装饰,说明此时开始与当地人群展开交流。这一现象也得到了体质人类学和古DNA证据的支持。此外还见带穿孔的大理石石球,多出于男性未成年人墓葬中。

艺术方面,熏炉、骨梳上装饰有典型的奥库涅夫文化人脸形象,还有精致的中空蛇头雕塑。值得关注的是,在乌依巴特期的男性婴儿墓墓主胸前发现一些造型独特、元素复杂、具有神话色彩的骨雕。

二、奥库涅夫文化中期:切尔诺瓦亚期(Chernovaya stage)

奥库涅夫文化中期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2~前20世纪。此期方形墓围由石板构成,“库尔干”内无中心墓葬,取而代之的是成排的墓葬,周围墓穴仍然呈链式排列。墓葬多为石棺墓,墓中石棺四壁及底皆由石板搭建而成,墓主葬式多为仰身上屈肢,头高脚底,墓穴内呈斜坡状,不见上一期洞室墓等形制墓葬。

切尔诺瓦亚期陶器多为口部呈六边形的圈足器,器表的篦齿形压印纹仅见于此期,并出现不同于前期珍珠纹的平行划压纹,出现典型渔猎工具,如鱼钩、网梭等,不见于前期,或许是因为奥库涅夫文化早期主要为草原人群,到达此地后与本地土著展开交往,加入到以渔猎业为主的生产活动中。

墓葬中出土的随葬品还包括针筒、箭杆整直器、叶形铜刀、串珠装饰品等。前一期随葬于未成年男性墓葬的石球消失不见。该阶段出现两种形象写实的小型骨雕,第一种仅见头部;另一种为长发、戴耳环,似为女性形象。切尔诺瓦亚期的造型艺术同样丰富,多代表陆上猛兽的完整动物形象,同时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还见有典型三眼人面形象。

三、奥库涅夫文化晚期:拉兹利夫期(Razliv stage)

奥库涅夫文化晚期绝对年代为公元前19~前18世纪。此期方形墓围由石板垂直栽埋而成,“库尔干”中出现祭祀性区域,埋藏的野牛头骨中部也涂抹红色赭石。墓主葬式多样,出土随葬品较少,主要见有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

陶器仅在未成年人墓葬中发现几件小型非实用器,或为儿童玩具;石器可见大尺寸的权杖头(或为武器);骨器可见鱼镖、舌下骨;玉器见有玉玦(或为断掉的玉环)。在此阶段,已不循厚葬传统。

拉兹利夫期的人形小雕像,出现肩膀,也出现了发型较为特殊的男性形象。也见近似马头的造型骨雕,推测奥库涅夫文化晚期人群开始使用马。拉兹利夫期造型艺术明显为对前一阶段的延续,为富含神话色彩的抽象组合型人面图案。此外,在该期人群中流行开颅术,应为死后使用弧形工具所凿。

最后,帕列科夫先生着重介绍了奥库涅夫文化丰富多彩的造型和平面艺术,除太阳形、人脸形图案和三眼人面形象之外,奥库涅夫文化中也存在大量动物形象。其中早期的动物形象丰硕肥美,至晚期则干瘦苗条,似乎表明当地环境变化,草场退化,生存资源减少。虽然部分造型和平面艺术在二次葬的过程中遭到损毁,但学者们仍然识别出1000多种类型,这些艺术表现了奥库涅夫文化人群丰富多彩、富有创造力的精神世界。现场老师和同学就奥库涅夫文化本身材料和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与帕列科夫先生展开了互动,气氛热烈。主持人邵会秋教授对本次讲座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并表达了对帕列科夫先生的诚挚感谢。







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

考古 · 合作 · 共享 · 传承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