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南博讲坛|周原遗址:亶父迁岐之地,青铜器之乡

摘要: 如果将中华文明比作一部巨著,那么周原一定是其中十分厚重的一卷。中华文明正是由此开始,正式告别远古洪荒,走向理性质朴的新天地。10月29日上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2021年度周原考古队领队种建荣做客“南博讲坛”,以《周原与中华文明》为题,探秘秦川大地上,西周王朝如何逐步兴起,破解遗迹、遗物背后的文明密码。大型建筑遗址锚定古公 ...
 如果将中华文明比作一部巨著,那么周原一定是其中十分厚重的一卷。中华文明正是由此开始,正式告别远古洪荒,走向理性质朴的新天地。10月29日上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2021年度周原考古队领队种建荣做客“南博讲坛”,以《周原与中华文明》为题,探秘秦川大地上,西周王朝如何逐步兴起,破解遗迹、遗物背后的文明密码。

大型建筑遗址锚定古公亶父迁岐之地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诗经·大雅》用短短16个字,讲述了周部落迢迢迁岐的经过。自此,周人在岐下生产生活,步步壮大,完成了经济和文化的积累,也为周的兴盛与伐商,奠定了基础。

建筑遗址是记录文明的载体,也是认识文明的维度。如果说在以往的文献中,周原只是一个单薄的概念,那么,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经过一代代考古学家们的不懈考察、发掘,所发现的先周大型建筑及西周城址,则对应上了文献中的周原,也就是古公亶父迁岐之地。

历经岁月洗礼,周原遗址留下了很多揭开当时社会分工、劳动力与工程水平的密码。周原遗址保护范围面积约48.2平方千米,在全国西周文化的众多遗址中,它不仅面积大,其文化内涵、出土文物、学术成果也都非常丰富。讲座现场,种建荣与观众分享了几十年以来,围绕周原遗址的多项考古成果。他表示,于岐山县京当镇王家嘴村西北发现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是认定周原遗址先周时期聚落性质的关键材料。该建筑基址坐北朝南,总面积逾2200平方米,整体结构为前堂后室的两进四合院式建筑,由正堂、东西厢房、庭院、附属建筑等组成。“其建筑规模之大,形制之清楚,皆为先周时期之最,由此表明王家嘴一带是周原遗址先周时期聚落的中心。”种建荣说道。

不仅如此,在周原还发现了分别建造于西周早期(175万平方米)和西周晚期(520万平方米)的大小两座城址,都为全国同时期规模最大者,城址内密布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铜器窖藏等多种高等级遗迹。同时,遗址范围内共有70多处墓地与墓葬点,其中7处墓区中共发现9座带墓道大墓,分布特点与殷墟类似。大墓数量之多,远非其他西周遗址可比,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周原城址的发现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圆了周原考古人八十年的梦想。”种建荣介绍,规模巨大、布局方正的西周城址的发现,为厘清周原遗址聚落结构、相关遗存性质,以及聚落与社会变迁过程提供了参照背景,为三代都邑建制提供了难得的实例。

出土文物揭露西周最大“手工业园区”

从先周时期到西周晚期,周原从“小部落”发展到“大城邦”,成为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先进的水利系统、合理的布局规划、文明的治理体系,无不体现周人高超的城市建造能力,更使周原成为一个开放繁华的大城市。

城市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尤其是金属冶炼技术的提升,更是带动了古代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青铜器的发明为制造更多礼制用具、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和武器提供了条件。

考古发现,周原遗址是目前所知西周手工业作坊遗存数量最多、门类最多的遗址,作坊遗存的总数达61处,按生产规模可分为大型作坊、小型作坊和家庭手工业三类。

周原遗址最具代表性的出土文物便是那数以千件计的西周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种类繁多、造型精美,涵盖了酒器、水器、食器、乐器、炊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等大类20余种器型。除了数量远超西周王朝的京师所在地丰镐遗址,其器型之大、造型之美、重器之多皆是世所罕见,集中反映了西周时期的艺术成就。

现场,种建荣展示了部分出土青铜器的图片,其中于2014年出土的一套“青铜轮牙马车”华丽非凡,吸引了现场观众的目光。这套马车是西周中晚期的产物,距今约有2800年的历史。马车由车身和四匹马的骸骨组成,木质轮圈全部由青铜包裹,圆筒形车軎、虎头状车辖等中间还镶有绿松石,种建荣更是将称其为“西周第一豪车”。

“说周原遗址是‘青铜器之乡’,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种建荣介绍,周原出土的2000多件青铜器,一半以上都有铭文,且铭文中长篇巨制不少,展示了铭文在西周的大发展时期,是研究西周历史非常重要的文献。其中,有“青铜史书”之誉的史墙盘,铭文多达497字的毛公鼎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大盂鼎铭文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与臣属关系的重要史料;散氏盘铭文内容为一篇土地割让的契约,是研究西周土地及其管理制度的重要史料。

此外,制骨、制陶、制石作坊都在周原遗址内有发现。云塘制骨作坊是西周时期最大规模的骨笄作坊,流龙嘴制陶作坊是目前已知商周时期面积和规模最大的制瓦作坊,齐家北制石作坊则是目前西周时期唯一发现的此类作坊。周原遗址齐家沟东岸手工业作坊群总面积约1.1平方千米,可谓是目前所知西周时期最大的“手工业园区”。

甲骨雕刻成就世所罕见的艺术珍品

文字促进了人类信息的传递,与文明的演进相伴相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文字出现后,与文字相关的艺术门类也随之诞生。甲骨文作为我国的一种古老文字,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

除了珍贵的国宝青铜器,在周原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卜骨、卜甲。作为迄今发现的除了安阳殷墟外,甲骨文发现最多最密集的地方,这些周原甲骨的发现,也打破了“谈甲骨必谈商”的局面。

据种建荣介绍,这些甲骨的刻辞、内容十分广泛,有的反映殷周关系,有的卜殷王田猎,有的记周初重臣人名和地名,有的反映周人和其他方国关系,还有的记载月相术语和易卦文字等等。各片甲骨上刻辞字数一般较少,少则1字,多也不过30余字,但字迹清晰、笔画刚劲有力,雕刻工艺精湛,已脱离了它本身的象形意义,具备了书法最原始的抽象之美。

种建荣表示,在陕西岐山县凤雏村发现的293片甲骨,书法分直笔和圆笔两种,直笔方直劲健,圆笔圆润婉逸,标志着中国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片不过硬币大小,仅有2.7平方厘米的甲骨。这片甲骨的刻字面积为1.7平方厘米,上面却足足刻有30多个字。其字细小如芥籽,个别的字径还不足毫米,需借助5倍以上的放大镜才可辨认。“能够在甲片上刻划如此细小的文字,足见当时手工艺人手艺之精湛。这样的甲骨微雕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微雕艺术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种建荣说道。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洁茹/文 虞越/摄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