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考古前沿】山西:太原唐代马绶夫妇墓随葬品信息丰富,其发掘为研究晚唐以来太原地区墓室平面形状的主流形式提供材料

摘要: 2020年为配合太原市晋源区龙山大街西段道路建设,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抢救发掘了一批汉至清时期的墓葬,其中唐代砖室墓M23出土器物最为丰富,简报如下。一 墓葬位置墓葬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赤桥村龙山山前坡地上,该地区属于晋阳古城遗址墓葬区,南边有初唐到盛唐时期的温神智墓、TL2001M552和赤桥村TC2001M1,北边有盛唐时期赫连山、赫连简墓以及晚唐 ...


2020年为配合太原市晋源区龙山大街西段道路建设,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抢救发掘了一批汉至清时期的墓葬,其中唐代砖室墓M23出土器物最为丰富,简报如下。


一  墓葬位置


墓葬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赤桥村龙山山前坡地上,该地区属于晋阳古城遗址墓葬区,南边有初唐到盛唐时期的温神智墓、TL2001M552和赤桥村TC2001M1,北边有盛唐时期赫连山、赫连简墓以及晚唐时期左政墓。地理坐标为北纬37°43′23″,东经112°26′70″。(图一)


▲图一 M23墓葬位置图

二  墓葬形制


该墓为长方形斜坡墓道单室砖墓,由墓道、墓门、墓室三部分组成,坐北朝南,方向210°。(图二)该墓前期已遭到破坏,现被建筑垃圾覆盖,墓圹以北一小部分被压在柏油马路之下。墓底距现地表3.3米,残存墓口距现地表1.7米。墓道开口层位已遭到完全破坏。用砖有两种:一种是单面绳纹砖,另一种是泥坯砖,大小一样,皆长31厘米,宽15厘米,厚5厘米,以单面绳纹砖为主。(图三)


▲图二 M23墓葬图

▲图三 M23平面、剖视图

1.唾壶 2-3.白瓷碗 4-6.陶罐 7.塔式罐 8.铜镜、梳子 9-10.银手镯 11.铜钱 12.头饰 13.风字砚 14-15.墓志 16.铁器 17-20.漆盒


墓道 位于墓室以南,平面呈圆角长方形,长3.3米,宽1米,最深处1.5米。两立壁较平整,未见工具痕迹。墓道回填五花土,未经夯打。


墓门 砖砌拱券门,通高1.5米,宽1.2米,进深0.35米,以条砖平砌封堵,墓门为条砖逐层叠砌而成,砌至1.2米处起券。


墓室 平面呈圆形,墓室底径3.7米,墓壁呈弧形,现存高度1.6米,壁厚0.15米。在墓室构造上,先挖土圹,然后在土圹内用砖砌出墓室。土圹近圆形,直径4.45米。墓室主体的砖砌方式自下而上分别为三层错缝平砌、一列整砖立砌、三层错缝平砌、一层丁砖立砌,砌至0.85米处错缝平砌起券,逐层叠涩内收。墓室内有4根立柱,靠墓底置长方形壁龛,壁龛窄而浅,长37厘米,宽13.5厘米,深8.5厘米,除墓门两侧各1个外,四根立柱之间各等距离3个,共计11个壁龛,壁龛内未见遗物。墓室内未施彩绘。(图四:1-4)


▲图四 M23墓室

1.南壁 2.西壁 3.北壁 4.东壁

三  葬具与人骨


棺床平面呈“D”形,几乎占据整个墓室。墓门以北0.5米处开始平铺三层条砖起棺床边,以北平铺条砖一层,棺床内回填五花土。南北最宽处3.3米,棺床高出墓室地面0.18米。


棺床上置并列的两具木棺和4具骨架。人骨均头西足东,自北向南编号为①-④。由于墓室进水,骨架被挤压,头骨与躯干全部脱离,木质葬具已朽毁且有挤压、变形痕迹。北棺痕长2.2米,头宽0.5米,脚宽0.27米,棺内有人骨①的躯干和2个头骨,其中南侧头骨之下有头饰。南棺痕长2.2米,头宽0.65米,脚宽0.36米,棺内铺有厚约0.02米的草木灰,内置人骨②的躯干和人骨③的头骨、肋骨,从痕迹判断南棺内合葬二人。人骨④的头骨靠近南棺,躯干较完整,呈西高东底的状态,脚尾有棺木痕迹。随葬品有漂浮、移动的现象。两具人骨②④为仰身直肢葬,其余葬式不确定。另发现3枚锈蚀棺钉。


四  随葬器物


随葬器物主要集中在墓室西部,共计20件(组),包括瓷器、陶器、铜镜、铜钱、首饰、砚台、漆盒、墓志。


1.瓷器


共3件。均为白瓷,完整,无残缺。胎质较薄,制作精美。


瓷唾壶1件。M23∶1,敞口呈喇叭状,圆唇,束颈,腹部呈扁圆形,宽圈足较矮。肩部有两道弦纹。通体施釉,釉色莹润,釉面略显不平,有流釉、缺釉现象,底足粘砂。通高10.8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6.3厘米。(图五:1,图六:1)


▲图五 M23出土的部分器物线图

1.瓷唾壶(M23∶1) 2-3.瓷碗(M23∶2-3) 4-6.陶罐(M23∶4-6) 7.塔式罐(M23∶7) 8.风字砚(M23∶13)

▲图六 M23出土器物

1.瓷唾壶(M23∶1) 2.瓷碗(M23∶2) 3.瓷碗(M23∶3) 4.陶罐(M23∶4) 5.陶罐(M23∶5) 6.陶罐(M23∶6) 7.陶塔式罐(M23∶7) 8.陶砚(M23∶13)


瓷碗1件。M23∶2,敞口,鼓圆唇,斜腹,玉璧底,积釉处泛青,腹部靠近碗底部分有垂釉、釉泡鼓裂现象。外底无釉。碗沿被磕碰,通高4.6厘米,口径15.3厘米,底径6.6厘米。(图五:2,图六:2)


瓷碗1件。M23∶3,敞口,鼓圆唇,斜腹,玉璧底,积釉处泛蓝,釉面均匀。外底无釉。通高4厘米,口径14厘米,底径6.6厘米。(图五:3,图六:3)


2. 陶器 


共5件。基本完整。


陶罐1件。M23∶4,泥质灰陶,肩部有磨光凹弦纹。口沿残,侈口,鼓腹,平底,通高25厘米,口径11厘米,最大腹径18.5厘米,底径11厘米。(图五:4,图六:4)


陶罐1件。M23∶5,泥质灰陶,素面。口沿略残。直口略侈,折沿,口沿交接处有一周凸棱,鼓腹,平底。通高26厘米,口径9.7厘米,最大腹径19.5厘米,底径10.5厘米。(图五:5,图六:5)


陶罐1件。M23∶6,泥质灰陶,肩部有磨光凹弦纹。平沿外折口,鼓腹,平底。通高25厘米,口径9厘米,最大腹径17.5厘米,底径10.5厘米。(图五:6,图六:6)


陶塔式罐1件。M23∶7,泥质灰陶。出土时喇叭形底座已碎。素面。有手印痕迹。上下一体,无盖,直口,鼓腹,喇叭形底座,腹部与底部连接处有3道凸棱。通高49.5厘米,口径9厘米,最大腹径30厘米,底径32.3厘米。(图五:7,图六:7)


陶砚1件。M23∶13,在墓室填土里,应是水流倒灌之后漂浮起来。泥质灰陶,平面呈“风”字形,器身下附两长方形足,头宽4.6厘米,尾宽8厘米,长10.1厘米,高2.1~2.6厘米,深0.2~1厘米。(图五:8,图六:8)


 3. 其他


2根炭化木条交叉置于最上面,其下依次为木梳、铜镜,木梳周围有编织物痕迹,推测应是编织物包裹其外。(图七)炭化木条呈长方形。铜镜之上的木梳仅余痕迹。


▲图七 炭化木条和铜镜(M23∶8)


铜镜1件。M23∶8-1,平面呈弧方形,四方委角,背中有纽。长12.8厘米,厚0.4厘米。


木梳1件。M23∶8-2,位于铜镜正中之下,裂成两部分。木质细腻光滑,素面,背呈半月形,齿密,总长7.1厘米,通高5.1厘米,厚0.3厘米,梳背高2.6厘米,齿长2.5厘米。(图八)


▲图八 木梳和铜镜(M23∶8-2)


银手镯1只。M23∶9,出土时套在人骨④的左手上,较为完整。扁圆形,自最宽处至镯扣依次变窄,镯扣处呈绞丝状,直径6.4厘米,宽0.6~2.2厘米。(图九)


▲图九 银镯子(M23∶9)


银手镯1只。M23∶10,出土时套在人骨④的右手上,镯扣残,与M23∶9为一对。直径6.4厘米,宽0.6~2.2厘米。


铜钱7枚,M23∶11,皆为“开元通宝”,大小一样。直径2厘米,孔径0.7厘米,廓径0.15厘米。其中4枚钱背有凸起的月形痕迹。(图一〇)


▲图一〇 铜钱正面(M23∶11)


头饰1组。M23∶12,清理时两钗交叉置于脑后,附近散落有金质框架和切割好的绿松石,其中金质框架上运用了金珠焊缀工艺。(图一一)


▲图一一 头饰(M23∶12)


铁器2件。M23∶16,泥胎铁皮。残,不辨样式,可能是镇墓兽。一块长12厘米,另一长15厘米。(图一二)


▲图一二 铁器(M23∶16)


漆盒4个。M23∶17-20,发掘时露出轮廓,红色。(图一三)


▲2022年6月在人字洞遗址中发掘出的象类骨骼化石


墓志2合,编号分别为M23∶14、15。均由盖、志组成,青石质。


M23∶14,墓志与志盖分别靠在墓门东西两侧。盖顶抛光,阴刻2行篆书,每行2字,其上刻“马府君铭”,盝顶四周饰缠枝菊花。刹面单线浅刻十二生肖,以缠枝菊花间隔。盝顶边长21厘米,宽22厘米,厚3厘米;盖边长39.5厘米,厚6.3厘米。志近方形,长40.5厘米,宽39.5厘米,厚6.5厘米,左上角磕碰一角。志文楷书,21行,满行22字,共403字。(图一四:1、2)录文如下:


唐故逸士马公墓志铭并序」


公讳绶,字仁敬,上望扶风郡,出自伯益六国时赵奢之封」马氏焉。祖讳峻,前晋州别驾、承奉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父讳云华,任翊麾校尉、守左武卫凤翔府都尉、」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公之祖考,并于」家有孝,奉国有忠,封赐斑员,告身具载。惟」公性唯忠谨,禀志端明,览先贤之史书,习糟粕之」妙义,操笔得龙蛇浑杂,谈内外如指其踪,言不伤」气,语及顺时,为性有孜孜之容,为人有唐唐之志。」君子之道,后何加焉。公自去岁冬初忽瘿时疾,捡」千金之妙治,增咸不同,投释教之救门,延高僧之」转念,将望其福,福不降焉,四谢运移,掩斯明代,享龄」五十有七,以大中四年五月廿七日,终晋阳县东市纸行」私弟也。夫人武氏,容貌端明,性惟操净,兹持世务,将」保光荣,天降斯灾,悲君掩矣。公前妻张氏一女」娉谢氏之妇,妾有一男,名曰德郎,年才六岁,覩斯孤子,」更益悲伤,见君手迹,肝□如切。今将未亡之命,茔於葬」焉。今为先茔无宂,別择胜原,以其年十月十一日创围,礼」也,伏恐川移谷变,述铭为记,其词曰:」皎皎明珠 忽逢征隙 呜呼哲人 恨作泉客 平生何处」□□松柏 不见刑仪 全无影迹 万古千□ 亲踈永隔。


▲图一四 墓志拓片(M23∶14)

1.墓志盖拓片 2.志文拓片


M23∶15上下扣合置于墓门正中处。盖上雕刻、书写与M23∶14相同,唯有大小差异。盝顶边长19.5厘米,厚4.7厘米;盖长40.5厘米,宽39.3厘米,厚8厘米。志近方形,长40.5厘米,宽40厘米,厚9.3厘米。志文楷书,24行,满行29字,共542字。(图一五:1、2)录文如下:


唐故逸士马公并夫人张氏武氏祫祔墓志铭并序」

 

公讳寿,字仁和,上望扶风郡,出自伯益六国时赵奢之封马」氏焉。祖讳峻,前晋州别驾、丞奉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父讳云华,任翊麾校尉、守左武卫凤翔府折冲都尉、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公之祖考,於家有孝,於国有忠。」并赐斑辕,告身具载。惟□公性唯勤学,禀志端明,览先贤」之史书,习糟粕之妙义,书得龙蛇浑杂,谈经史如拍掌见踪。」言不伤气,语乃顺时,为性有孜孜之容,为人有唐唐之志。君」子之道,后何加焉。去大中四年五月廿七日殗於晋阳县□暑」纸行私弟也,春秋五十,以其年十月十一日葬於卢禅亭西」南创围,礼也。夫人武氏,容貌端明,性唯操净,兹持世务,将保」遐荣,不料天降斯灾,悲君殗矣。孀居六纪,节志无亏,育养」孤男,悲马君之先誓,惆怅诚积疴疾瘿□□蓆三年。千」方不差,以大中九年六月廿二日殗归大夜。春秋五十。自古贤」德□□其于守道英明当年殗矣。一男一女,女是马公嫡妻张氏」延育,礼聘谢氏之妇,男德郎,年十一。夫人武氏腹生哀伤,」儿女悲恸,四邻亲戚云奔,无不悛哽,□男虽幼,像父温恭,女事谢」家,无亏妇礼,男为丧主,尽忠孝之心。女谢氏同为报父母之恩,造以其」年十一月九日张氏武氏祫祔于先围,礼也。恐川移谷变刻石记焉,其词曰:」穹苍者天 金石齐坚 □□□□ 才智□运 德迈先古 养性□闲」平生何处 今封龙山 不见刑仪 全无影迹 千秋万古 亲踈永隔」贤二夫人 识量谁论 自娉君子 敬在如宾 孤男幼小 意在不邻」有德无寿 身故茔新 六亲长谢 不记冬春」。女仆二菊子、宜子同茔葬,礼者也。


▲图一五 墓志拓片(M23∶15)

1. 墓志盖拓片 2.志文拓片

五  结 语


墓志M23出土了两合墓志,M23∶14为唐代大中四年(850年)所刻,M23∶15是唐代大中九年(855年)祔葬时所刻。M23∶14记载墓主为马绶,出自扶风马氏,祖父马峻、父亲马云华均有官职在身,墓主为逸士,有两夫人一妾。前夫人张氏已故,现夫人武氏健在,妾未记载。有一儿一女,女儿为前夫人张氏所出,嫁于谢家。儿子妾出,名德郎,马绶于唐大中四年(850年)五月廿七日病故于晋阳县东市纸行私弟,享年57岁,当年十月十一日“创围”。墓志M23∶15记载墓主为马寿,享年50岁,现夫人武氏于大中九年(855年)六月廿二日病故后,女儿为报父母之恩,于十一月九日将张氏、武氏祫祔于“先围”。其余记载与M23∶14相同。


据墓志记载和人骨鉴定结果,北棺内人骨①为女性,骨龄在50~60岁,应为夫人武氏,符合墓志记载“春秋五十”。南棺内合葬一男一女,人骨②为男性,应为墓主。人骨③为女性,应为夫人张氏,骨架不全,符合迁葬特征。最南的人骨④为女性,年龄在35~40岁之间,生前饮食较好,推测是小妾。


两合墓志记载墓主名字、享年不同。M23∶15墓主名字应是抄错,享年应是漏刻“有七”二字。两合墓志内容高度相似,存在抄刻和抄错现象。比如“承丰郎”变“丞奉郎”“斑员”变“斑辕”“试左武卫兵曹参军”中“试”多一点。同样“马绶”也可能写为“马寿”。人骨鉴定结果显示,墓内只有一名男主人。因此,两合墓志记载墓主应为同一人,名字采用先刻“马绶”为宜。


M23的墓顶至少还应该有1米,如果墓顶存在,已经接近于现地表。唐朝时期受堪舆葬师之说影响颇深,墓葬追寻“墓欲狭而深,深者取其幽,狭者取其固……”,根据考古发掘材料,墓室距地表大都在8米以上,显然唐朝时期的地面应比现地面高。


从已刊布的资料来看,太原地区有明确纪年的太惠妃墓(971年)、尚洪迁墓(949年)、刘珣墓(961年)、王公墓(927年)、王氏小娘子墓(937年)等,这些墓葬的墓室平面均呈圆形,也就是说太原地区五代时期墓室平面结构以圆形为主,而唐大中九年(855年)中期以前盛行弧边方形。M23的发掘说明至少从晚唐开始,太原地区墓室平面的主流形式开始从弧边方形向圆形过渡。



来源: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太原市晋阳古城研究所

拨开层层泥土 重现璀璨的古代文明

跨越时空隧道 展露历史的真实面貌

往事娓娓道来  

秘密层层剥开

零距离触摸古代文明 

面对面感受历史故事




考古中国


网站:www.kgzg.cn

微信:kgzg-cn   微博:kgzg

邮箱:kaoguzhongguo@sina.com

点击“阅读原文”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分类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