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 广东英德岩山寨遗址

摘要: 发掘单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清远市博物馆、英德市博物馆项目负责人刘锁强项目概况岩山寨遗址位于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青塘镇榄村,地处粤北山地区与珠江三角洲的中间地带。遗址发现于2017年,由分布于石灰岩孤峰顶部、岩洞与台地等不同地貌部位的多个地点组成,面积约10万平方米,规模宏大、内涵复杂。为完善广东先秦考古学文化谱系 ...




发掘单位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清远市博物馆、英德市博物馆



项目负责人




刘锁强



项目概况




岩山寨遗址位于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青塘镇榄村,地处粤北山地区与珠江三角洲的中间地带。遗址发现于2017年,由分布于石灰岩孤峰顶部、岩洞与台地等不同地貌部位的多个地点组成,面积约10万平方米,规模宏大、内涵复杂。


为完善广东先秦考古学文化谱系、推进岭南早期社会文明化进程与稻作农业传播等课题研究,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清远市博物馆、英德市博物馆等单位,从2019年至2023年持续对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合计2900平方米,清理出墓葬、灰坑、灰沟、柱洞(组)、灶与烧土堆等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重要遗迹,出土玉器、陶器、磨制石器、青铜器、人骨及植物遗存等各类文物标本4300余件。





主要发现




规模最大的石峡文化墓地


遗址最重要的收获是在岩山寨山体西侧岩背地点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墓地,墓地勘探确认面积约5000平方米,是目前所知规模最大的石峡文化墓地,揭露面积1200平米,清理墓葬93座,出土玉器、陶器、石器等随葬品1200余件。墓葬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个别墓圹近方形,墓向较为一致,大体呈东—西向略偏东南。


随葬玉器类型有琮、钺、环(镯)、玦、璧、锛、珠、锥形器、弧形饰片及圭形器等,以亚腰偏刃玉钺与玉环(镯)为最大宗,陶器组合以圈足盘、豆、鼎、罐、壶、釜及纺轮为主,石器有镞、锛、钁、凿、钺和砺石等。


墓葬可分一次葬、二次葬和迁出葬墓,二次葬墓多见烘烤墓壁及底部积碳现象,多座墓葬保存有岭南同时期遗存中罕见的木质葬具痕迹,首次在石峡文化葬墓中发现使用木质葬具的明确证据。


岩山寨遗址地貌

岭南可确认的最早复杂社会


岩背墓地可见明确的分区、分组规划,墓葬分为相对独立的南、北两区,南区又可分三组,不同区、组的墓葬之间差异明显,随葬玉器的16座高等级墓葬集中分布于南区的东南组,其他区域则皆为等级相对较低的墓葬。岩背墓地表现出不同于石峡遗址的墓地结构,也这是自石峡文化被发现命名后迄今所见结构布局最清晰的石峡文化墓地。墓葬之间具有显著的贫富差距和等级差异,低等级墓规模小、随葬品普遍较少,而高等级墓规模大、随葬品丰富,随葬玉琮、玉钺、玉环、玉锥形器以及成组的石镞、石钁等玉石礼器。其中M16随葬品多达145件,包括5件玉钺与74件石镞,M26则同时随葬有玉琮与玉钺,M26出土五节玉琮是目前岭南地区出土的体量最大、制作最为精美的高节琮。岩背墓地清楚地反映了距今4800年左右的社会加速分化,这是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岭南地区可确认的最早的复杂社会,同时显示出这一时期岭南与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良渚文明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岩背墓地
随葬玉器出土现场(玉琮、玉钺与玉环、玉锥形器、玉钺)
随葬石器出土现场(石镞、石锛、石钺、石钁)
高等级墓葬M16
高等级墓葬M26

对于石峡文化的新认识


通过对炭化稻谷等测年样品进行大批量碳十四测年,岩背墓葬的测年数据集中在距今5000至4000年,突破了石峡遗址测年数据偏少的局限,更新了以往对于石峡文化年代上下限的认识。通过对典型墓葬的多层级解剖,明确了在田野工作中一次葬迁出器物和二次葬器物的区分原则与方法,并完整复原出石峡文化墓葬的下葬过程,对其制度化的葬仪葬俗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另外,岩背墓地在葬制葬俗、文化面貌等方面与石峡遗址有相似性又各具特点,石峡文化社会呈现出多元中心的特点,反映了岭南史前复杂社会形态的多样性,同时表明岭南地区具有岭北长江流域所不同的区域社会复杂化模式。


有葬具痕迹的墓葬
二次葬墓烘烤墓壁现象
玉钺
玉环
高等级墓随葬的成组石镞
玉琮
墓葬出土石峡文化陶器


岭南首见大型半地穴式建筑


在岩背地点北部发现大型建筑遗迹、灰坑及柱洞,该区域应是与墓地同时期的生活区。大型烧壁建筑遗迹F1为半地穴式,大体呈长方形,外侧由柱洞围绕,南北长7.3米,东西宽5.3米,门道位于其东南端,东侧整个坑壁及南、北两侧局部坑壁保存有烧壁,坑内底部夯筑多层垫土。如此结构复杂的大型半地穴式烧壁建筑遗迹在岭南地区尚属首见。


大型半地穴式烧壁建筑遗迹F1

极具地域特色的聚落形态


石尾头地点则发现大量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与居住活动相关的遗迹,包括柱洞(组)、灰坑、灰沟、灶、烧土堆等,应为一处大规模的居址区。中部大型沟渠G3从西侧古水道向东延伸至石灰岩山体北侧,长度近200米,底部铺设五层竹编物,该现象首次见于为岭南先秦遗址中,推测G3具有引水功能,与其北侧的小型排水沟网、鸡口古水道组成遗址内的水利设施系统。石灰岩孤峰顶部石岭地点发现3座石峡文化时期墓葬及多个时期的灰坑、柱洞等遗迹。望北岩、寨顶岩与小岩等洞穴地点出土数量庞大的陶器、石器等遗存。岩山寨遗址是由不同地貌部位的多个地点组成的聚落遗址,这一结构复杂的聚落形态充分利用了石灰岩孤峰、洞穴群、外围台地及水道等环境条件,是适应岭南地理环境的特殊聚落类型。


石尾头地点发掘区
大型沟渠G3与柱洞
石岭地点
望北岩地点

稻作农业传播与文化交汇的重要节点

在岩山寨遗址最常见、数量最丰富的植物遗存为水稻种实与穗轴遗存,部分墓葬内还发现随葬成团的稻谷,在建筑遗迹及灰坑遗迹的烧土块中亦可见大量水稻谷壳与茎叶。岩山寨遗址发现的丰富水稻遗存表明,遗址所在的北江中游是从岭北到粤北再至珠三角这一稻作农业传播路线上至关重要的中间节点。

岩山寨遗址发现的水稻遗存、玉器及陶器等可以看到分别来自于自岭北长江下游、长江中游地区以及岭南内部不同区域考古学文化的影响,一方面表明北江中游是南北方文化交汇的重要节点,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多元融合在岭南地区文明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与深远影响。

墓葬出土炭化稻谷
建筑遗迹烧土块中的水稻遗存



学术意义




英德岩山寨遗址是新世纪以来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最重大的发现,也是中国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与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新进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

第一,岩山寨遗址是岭南迄今发现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中心聚落遗址,对于岭南先秦聚落形态演变与文明化进程研究具有突破性意义;

第二,岩背墓地是石峡遗址发现50年之后岭南发现的规模最大、结构最清晰的石峡文化墓地,其考古收获更新了关于石峡文化的年代、文化特征、葬制葬俗及社会形态等方面的认识;

第三,岩山寨遗址的考古成果表明距今4800年左右岭南进入复杂社会阶段,不仅显示出多元融合在岭南地区文明化进程的作用,还反映出岭南具有不同于长江流域的区域社会复杂化模式;

第四,岩山寨遗址所在的北江中游是稻作农业向南传播路线上重要的节点,同时也是岭南融入中华文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节点,其发现有助于重新诠释石峡文化及岭南地区在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中的地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