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探索新形势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石窟寺保护新路径——“国家文物局石窟寺保护技术培训班”活动综述

摘要: 来源:中国文物报作者:焦建辉 马洁怡11月20日至23日,“国家文物局石窟寺保护技术培训班”在洛阳龙门石窟举办。此次培训班由国家文物局主办,龙门石窟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共有50余名来自全国各石窟寺保护管理机构的专业人员参加培训。培训采取理论授课与实地教学并重、交流分享为辅的授课模式,来自石窟寺保护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为参训学 ...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焦建辉 马洁怡

11月20日至23日,“国家文物局石窟寺保护技术培训班”在洛阳龙门石窟举办。此次培训班由国家文物局主办,龙门石窟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共有50余名来自全国各石窟寺保护管理机构的专业人员参加培训。培训采取理论授课与实地教学并重、交流分享为辅的授课模式,来自石窟寺保护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为参训学员全面讲授石窟寺保护理念、实践案例、工作程序、新技术和新成果等内容。

为期4天的培训,课程涵盖石窟寺面临的岩体失稳、水害、风化等主要病害类型,涉及日常维护、监测预警、勘察研究、病害治理等石窟寺保护不同环节,对石窟寺保护历程进行了全面回顾,对不同阶段的保护理念进行了梳理总结,对目前采用的各种病害治理技术措施和实践案例进行了系统介绍评估,也对新形势下石窟寺保护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和解决路径进行了深入思考。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郭青林以《中国石窟寺保护历程》为题,以我国石窟寺赋存环境和石窟寺保护存在的稳定性、风化、水害等主要问题为背景,梳理了不同历史阶段我国石窟寺保护的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理念变化,重点以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为例,分享了多年来敦煌研究院在保护技术攻关、重大示范工程、监测预警体系、微环境控制研究等综合保护管理体系建立方面的实践成果和成熟经验。

复旦大学教授王金华以《新形势下我国石窟寺保护深层次问题与解决路径的思考》为题,归纳了我国石窟寺时空分布、密集分布区气候、古沉积环境等方面的区域特征,回顾了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型石窟寺保护工程案例及这一历程中具有标志意义的三次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列举了防护工程措施与文物保护原则的冲突问题、文物保护原则的理解与实践问题、文物保护材料引发的衍生破坏等突出问题,明确了我国石窟寺风化病害分级标准及评估、水害渗流路径的精细探测、保护材料体系设计和新材料研发、保护工作效果评估等亟需破解的关键技术,提出了构建以区域性石窟寺保护为支撑的石窟寺保护体系的思路。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黎以《石窟寺保护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为题,分享了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过程和感悟,梳理了我国石窟寺基本概况、保护历程,阐述了石窟寺保护主要科学技术问题,并介绍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石窟寺岩体稳定性预测及加固技术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中国传统石灰材料的微纳化改性工艺、改性材料的浆液和固结性能、功能材料的调控机制、现场灌浆模拟实验、材料性能建议指标等创新点,强调了科技创新对未来石窟寺保护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研究员严绍军以《石窟寺勘察技术》为题,分析了工程勘察与文物勘察在对象、内容、成果、原则目的与阶段划分等方面的区别与联系,从工程测绘、物探及工程坑、槽、钻探三个方面介绍了石质文物勘察工作的基本方法,并以龙门石窟潜溪寺水害治理工程为例详细介绍了石窟寺勘察技术手段、工作程序和宝贵经验,为学员指明了石窟寺前期勘察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谢振斌以《石窟寺病害特征与成因分析》为题,介绍了四川石窟寺及摩崖造像概况,分析了病害类型多样、缺乏统筹规划及人才、经费缺乏等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石窟寺风化病害为重点,对四川石窟风化病害成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乐山大佛为例介绍了四川砂岩石窟风化程度、风险预测模型研究等风化病害定量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的探索,为川渝地区石窟寺风化病害治理工作提供了借鉴。

上海大学教授黄继忠以《石窟保护中的水问题研究》为题,聚焦石窟寺水害问题,介绍了影响石窟寺保存的水的不同类型及来源,从物理、化学、生物等角度分析了水对石窟寺产生的严重破坏作用。在对乐山大佛、龙门石窟、大足石刻、云冈石窟等石窟寺留存的古代治水遗迹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疏排堵结合”为原则的水害治理措施,并结合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刻等水害治理工程案例,讲述针对不同类型的水所对应的治理措施,为一线人员研究、治理石窟寺水害提供了参考。

敦煌研究院研究员于宗仁以《石窟寺壁画、彩塑无损微损探测与健康诊断技术》为题,介绍了石窟寺壁画、彩塑保护原则和基本工作程序,详细列举了壁画、彩塑面临的起甲、龟裂、粉化、颜料层脱落、裂隙、褪变色等主要病害类型特征,讲述了原位无损微损分析与探测的应用背景,列举了相关技术设备、检测方法及应用成果,并结合莫高窟的保护实践,阐释了原位无损分析方法体系构建及应用。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郭宏以《壁画保护修复理论与实践》为题,以新疆龟兹石窟壁画保护实践为例,从环境调查、壁画制作材料与工艺、病害类型和机理研究、修复材料与工艺筛选、壁画保护修复等方面,系统介绍了石窟壁画保护修复的理论,展示了清洗泥渍、起甲回贴、空鼓灌浆、酥碱修复、脱落边沿加固、地仗裂隙修补、清除失效材料等壁画典型病害修复工艺和流程。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刘建辉以《石窟寺保护工程实践》为题,以安岳圆觉洞石窟抢救性保护(一期)工程、大足石刻宝顶山卧佛摩崖造像保护修缮工程和大足石刻、龙门石窟、安岳石窟水害治理工程等为例,介绍了岩体加固、本体保护修缮和水害治理等石窟寺主要病害类型的保护工程实践经验,为一线保护研究人员提供了参考借鉴。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王菊琳以《材料学在石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为题,从材料学与化学的关系、材料学分支学科、材料学基本理论等方面,系统梳理了材料学的基本概念及理论,提出按物质材料组成分类的文物保护材料的分类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文物保护基础理论及模型、文物材料学、文物保护材料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并以太庙石质文物保护工程材料筛选实验和评价研究为例,阐释了材料学在石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实践。

兰州大学教授张景科以《石窟寺监测方法和技术》为题,聚焦岩体变形监测,分析了适用手段有限、整体监测不易实施等当前石窟寺监测难点,阐述了边坡监测、地下工程监测、文物监测、石窟寺监测的发展现状,以庆阳北石窟寺和安岳圆觉洞岩体变形监测为例介绍了石窟寺岩体变形监测的技术与方法,提出通过窟内三维扫描、窟外航摄来获取岩体结构信息并加入模型进行预测分析的石窟寺岩体稳定性分析研究新思路。

实习阶段,全体学员在龙门石窟一线保护人员的引导下,观摩龙门石窟保护工程现场,了解石窟保护的“龙门模式”。龙门石窟研究院研究员马朝龙以《龙门石窟日常维护》为题向大家讲述了龙门石窟保护工作,列举了龙门石窟遭受的结构失稳、水害、风化等主要病害,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开展的保护工程,重点介绍了日常维护工作开展情况,分享了以天然石灰岩为材料的窟檐修复、窟龛局部缺失修复及3D打印修复局部坍塌洞窟等“小干预、大效果”的日常维护实践探索。

学员们一致认为,此次培训时间安排紧凑,课程设置科学,师资力量强大,学习内容丰富,通过培训对我国石窟寺保护工作的艰辛历程有了整体认识,深刻理解了不同时期石窟寺保护的理念变化,对石窟寺保护的技术方法和工作程序有了更加全面的认知,对石窟寺保护关键技术攻坚方向有了初步了解。学员们纷纷表示,扎根一线保护好石窟寺的本领得到提升,工作信心更加坚定,返回工作岗位后,要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好好运用,丰富实践,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石窟寺类文化遗产。

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洛阳市文物局、敦煌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龙门石窟研究院等单位相关人员出席开班和结业仪式。结业仪式上,国家文物局石窟寺保护工作相关负责同志对我国石窟寺文化遗产类型特征、地质石质条件、法律法规和管理机构建设、重大保护工程等进行了全面梳理,归纳总结了我国石窟寺保护理念探索、发展、成熟、科学化四个发展阶段,对不同发展阶段石窟寺保护的主要任务、保护理念、典型案例进行了详细讲解,重申了“以石窟寺价值阐释—监测预警—环境控制—灾害治理—保护修复为一体的石窟寺综合保护理念”,并对新时代石窟寺保护工作提出要求。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