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讲座纪要丨顾玉才:丝绸之路与我们的生活
/ 前言 /
丝绸之路,这条古老而神秘的通道,作为沟通古代中国与中亚、中东、欧洲等地区经济与文化的桥梁,它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多样文明,深刻地影响今天世界各地的文化习俗和生产生活,成为了东西方交流的纽带和灵魂。应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的邀请,2024年1月6日,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考古学会原副理事长顾玉才先生,为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师生带来“丝绸之路与我们的生活”这一主题的讲座。讲座由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主持人杜晓帆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王辉教授、王金华教授、秦小丽教授以及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黄继忠院长为讲座与谈人。
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考古学会原副理事长顾玉才先生
01
丝绸之路的定义
丝绸之路最早由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提出,他将中国到中亚的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经及中国与印度,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后来,德国历史学家阿尔伯特·赫尔曼修(Albert Herrmann)深化了丝绸之路的概念,主张将丝绸之路的范围一直延伸到当时的罗马帝国。
如今,丝绸之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丝绸之路指凿空西域后走的沙漠绿洲之路。广义的丝绸之路不仅包括陆上的沙漠绿洲路线,还涵盖了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以及连接中国西南地区与印度的西南丝绸之路(包括蜀身毒道和滇缅古道)。
关于丝绸之路有几个认识误区:首先,丝绸之路并非指一条明确的道路而是一个道路网络;其次,丝绸之路的贸易范围远不止丝绸一种商品,香料、漆器、茶叶、金银等各种珍贵的商品也在这条商路上流通;第三,丝绸之路也不仅仅只是一条贸易通道,通过丝路交流的不仅仅是货物,还包括生产技术、思想、文化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等。下面从衣、食、行、文化与思想、科学技术等方面讲述古代丝绸之路在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互鉴,以及对我们今天生活的影响。
02
丝路交流中的“衣”
关于丝绸起源在国际上存在一些争议,除了丝绸起源于中国这一学说外,也还有起源于希腊科斯岛和印度的说法。
我国自古以来的先蚕娘娘、马头娘娘等传说和当代的考古发现确认丝绸起源于中国。李济先生1926年在山西省夏县师村遗址发掘了半个人工割裂的蚕茧标本;上世纪50年代,浙江省湖州市钱山漾遗址出土了家蚕丝绸片;1983年,河南省荥阳市汪沟、青台遗址发现了丝绸残痕,距今5500-5300年。这些考古发现充分证明了所有早期家蚕丝绸的发现都在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养家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荥阳县汪沟、青台村发现的最早丝织物
丝绸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桑树进行了改良,发明了在温水中进行缫丝的方法。另一个关键技术便是织造,四川老官山汉墓中发现了提花织机模型,中国丝绸博物馆用复制的这种机器成功织出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图样。
四川老官山出土的提花织机
目前已知最早的外传丝绸出现在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年代可追溯至战国中晚期。此后,汉代的丝绸在克里米亚半岛、中亚地区和叙利亚也有许多发现。
克里米亚刻赤遗址出土罗绮
作为丝绸生产大国,中国的栽桑养蚕和丝绸技术被视为巨大的商业机密,但丝绸制作技术最终还是传播了出去。斯坦因在新疆丹丹乌里克遗址发现的一幅现存于英国的《传丝公主木版画》,描绘了中国公主带着桑蚕种子到于阗(今和田)的传说。此后,中国的丝绸技术很快就传遍了世界各地。
《传丝公主木版画》
就“衣”方面而言,中国也引进了棉花种植技术,如今棉织品逐渐成为主要衣料。
于田屋于来克古城发现的蓝白印花布
03
丝路交流中的“饮食”
对于水稻的起源,国际存在着争议。早期国际学术界认为印度是水稻的起源地,后来因我国河姆渡遗址发现了7000年前的水稻遗存,为水稻起源研究提供了新资料。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水稻考古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北京大学严文明先生团队与美国植物考古专家合作,对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土壤中的植硅体进行分析,找到了水稻人工栽培的间接证据;湖南的玉蟾岩遗址中出土的水稻标本中发现了野生和栽培的两种水稻;近年来在浙江浦阳江流域的上山文化遗址群发现了最早完全驯化的水稻,时间接近万年前。多项考古的成果证明:中国是水稻的起源地。
1970年代于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水稻遗存
上山文化遗址群发现的水稻遗迹
小麦约于一万年前起源于西亚新月形地带,经西亚、中亚传入我国,近几年阿勒泰北部吉木乃通天洞遗址也发现了距今约5200年的小麦,上个世纪80年代,张掖民乐县东灰山遗址发现了距今约5000年的小麦,新疆小河墓地发现有距今约4200年的小麦。春秋时期小麦已经成为中国传统的五谷之一。
再后来,新航路开辟后我国引入了玉米、土豆、地瓜和南瓜等美洲作物,这些农作物的技术要求低、产量高,对后来的中国人口快速增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调料很少,主要是生姜、茱萸,我们现在吃的胡椒、辣椒和蔗糖等,都是外来食物。
我国现存许多水果是沿着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的,例如石榴、葡萄和西瓜等。
敖汉旗羊山 1 号辽墓壁画中的西瓜图
茶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考古发掘最早的实物证据是余姚田螺山遗址中发现的约六千年前的茶树根,日本专家分析后确认这些茶树是人工栽培的。此外,西安汉阳陵陪葬坑中发现的西汉早期茶叶,为目前发现的最古老茶叶标本。茶叶在中国北方开始流行可能与佛教有关。
日本的茶道文化深受中国的影响,日本僧人原尔辨圆宋代时曾到杭州径山寺学茶艺,后来日本茶道由千利休发扬光大。印度虽然也发现了野生茶树,但印度茶叶种植技术主要是英国殖民者从中国学习来的。
余姚田螺山6000年前的茶树根遗存
汉阳陵发现最古老的茶叶
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一些珍奇异兽也被带入中国,其中对国家最为重要的是大宛的汗血宝马,其他还有狮子、牛、绵羊等。
04
丝路交流中的“交通”
轮子和车是两河流域发明的,后来通过中亚新疆传入中国,在新疆伊犁河谷的金台遗址发现了最早的车轮。车子技术传入我国后,我们最大的贡献是马镫的发明,因此欧洲人将马镫称为“中国靴子”。最初马镫是单个,目的是为了方便上下马。双马镫出现后,骑兵能稳固地坐在马上,增强了战斗力。
约3300年古埃及与赫梯之间的卡迭石战役拉美西斯二世的双轮战车
古代中国在造船技术发展历程中有两个重要贡献。首先是舵的应用,舵在航行中负责掌控船只的方向。早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中国人就已经发明了舵,这一创举大大地提升了船只的可操控性和航行安全。其次是水密隔舱技术的发明。水密隔舱技术是将船体划分为多个相互独立的舱室,这一技术的完善可以追溯至唐代。有了水密隔舱,当船只触礁或其他意外导致舱室进水时,船只不会整体沉没,为救援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05
丝路交流中的“文化与思想”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强调众生平等、因果报应的思想。隋唐时期,佛教开始逐渐中国化,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杰出代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比如对王阳明学说的影响。
除了宗教,丝绸之路的交流还在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举例来说,石窟中的壁画便是一个典型代表。石窟中的佛教壁画与中国传统绘画有所不同,其风格更加写实,而中国古代绘画则注重写意。
丝绸之路还带来了丰富多彩的音乐和舞蹈。其中音乐尤为显著,我们熟悉的琵琶、唢呐等传统乐器并非源自中国本土,而是从西方传过来的。琵琶在汉代文献中有记载,为胡人乐器,魏晋时期开始流行。至于唢呐,最早形象出现在克孜尔38号窟壁画中,但以后直至金元时期并没有其它关于唢呐的记载和实物发现,它有可能是在明代以后从波斯和阿拉伯地区传入。
敦煌壁画反弹琵琶
06
丝路交流中的“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方面,造纸术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部分,纸的发明可能与缫丝工艺有关。在缫丝过程中,人们发现常有一层薄薄的物质沉淀,被称为絮纸,这可能启发了纸张的发明。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张最初的用途很可能主要用于包装,后来才成为书写工具。最初在丝绸之路上传播的是纸制品,阿斯塔纳墓中发现的唐代娃娃是个例证。
唐代木身锦衣裙仕女俑
怛罗斯战役的唐军俘虏中有一批造纸工匠,于是造纸技术通过阿拉伯帝国传播到西方。
隋唐时期是科举文化开始兴盛的时期,促成了雕版印刷的发明。世界上最早有确切纪年的印刷品是敦煌出土的《金刚经》,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出土于韩国皇家寺院佛国寺释迦塔中,中国学者研究后发现这件雕版印刷品是在当时唐朝首都西安印刷的。
北宋时期的毕昇发明了泥活字。有人怀疑泥活字能否实际印刷出作品,但从温州白象塔出土《佛说无量寿经》残页和南宋学者周必大的记载证明泥活字确实可以印刷。后来西夏发明了木活字,再后来韩国发明了铜活字,最后德国古登堡发明了铅活字。
另一个受到西方影响的技术是玻璃制造。玻璃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和埃及,玻璃器物传入中国的时间较晚,有人认为是在战国时期,但长沙战国墓中出土的玻璃璧证明了中国技术的存在,只是中国在玻璃制造方面走上了与西方不同的道路:西方的玻璃通常是透明的,中国的玻璃则刻意模仿玉石,强调玉石的质感。
两河流域最早的玻璃容器
中国玻璃:长沙战国墓出土玻璃璧与春秋战国时期淅川徐家岭10号墓玻璃蜻蜓眼
综上,我们可以说,丝绸之路改变了古代的生活,我们坚信,新的“一带一路”建设也必将深刻影响未来的世界,进而影响我们未来的生活。
/ 与谈与提问 /
讲座现场
王辉 复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
听了顾局长的演讲,我有几个感受。首先,关于丝绸之路的时间问题,现有大量的考古发掘资料可以证明,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中西方之间的交流就已存在,只是当时可能是沿着瓦罕走廊南下。丝绸之路的经济形态,大体上是农牧业兼营,且畜牧业的占比较大,以及游牧经济方式,游牧经济方式确实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其中,车辆的发明和马的使用,大大地推进了人类迁徙范围和流动速度。综上,我们不仅要关注从汉代开始的丝绸之路,还应该关注早期的交流。
第二,丝绸之路并非只是一条贸易通道,这条路上的大多数人是僧侣以及一些使者。丝绸之路主要的作用、对我们有深刻影响的是技术和思想文化上的交流,尤其是宗教。
第三,需注意的是,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不是始终对等的,很多情况是不对等的。汉代以前,西方传来的东西更多一些。汉代以后,双向交流增多,并且是有自主性的、有能动性的,是有文化选择的交流。交流过程中会改变一些文化含义,比如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了中国化的过程。所以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不是经贸,我们更要关注的是文化和思想交流。
第四,研究丝绸之路时,更加要关注自身文化的创造性应用。尽管丝绸之路对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有所影响,但是外来因素没有根本性地改变我们的传统文化思想,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思想观念至今还是深入人心。我们的政治体制依然牢固,文化根基也没有动摇。
第五,丝绸之路传播的贸易商品很多都是奢侈品,如玻璃器、金银器,都是先传播到上层社会,再通过上层社会的影响力普及到民间,逐渐变成大家都使用的东西,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复旦大学文博系王辉教授
秦小丽 复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
我们通常认为丝绸主要来源于江南或长三角地区。但是研究发现和丝有关的实物都在中原地区,如晋西和豫西。我的一名学生正在从事纺轮相关项目的研究,开始时他聚焦在良渚地区,现在专注于中原地区。这引发了我对丝绸起源的疑问:丝到底是不是在中原地区产生的?今天接触了大量资料后,我更加坚信这个问题值得深入研究。虽然丝蛋白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到,但我们可以从一些遗迹中提取出来并找到线索,也许未来在中原地区会有更多突破性的发现。另外,关于茶叶的讨论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茶马古道与饮食交流密切相关,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研究方向。山东地区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茶叶,进一步补充了茶叶传播的历史链条。
复旦大学文博系秦小丽教授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个商贸之路,其实更是文化的、艺术的、思想的一个交流之路,但是在什么地方体现,可能我们并不是特别清楚,顾局长今天以真实存在的文物和历史的记载给我们展现出来,给我们介绍了整个文化是如何交流互鉴的。这些东西不仅改变了古代人的生活,也改变着我们现在和未来的生活。未来不管做哪一方面的研究,要有更宽的视野,更广的手段。不同文化和学科的交流互鉴,对我们的科学研究和未来发展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黄继忠院长
王金华 复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
顾玉才局长今天的报告十分精彩,吸引了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参加,这种火爆的报告会在复旦并不多见。顾局长基于考古研究资料,从五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古代丝绸之路发展脉络,以及对古代中国文化与思想、科学技术、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内容丰富,信息量很大,收获很大。王辉老师从学术与历史方面做了精彩的点评。为服务国家文化自信战略大局,复旦大学专门成立了“一带一路考古与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但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刚刚起步,除了复旦大学自身的努力外,还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持,尤其需要国家文物局在政策、发展方向等方面的指导、支持。顾局长特邀来复旦大学做学术报告,既是对复旦大学文博系近年来发展的认可,更是鼓励与鞭策。
复旦大学文博系王金华教授
侯实 复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讲师
我在参与新疆佛寺遗址调查、唐蕃古道和茶马古道等项目的调查中,会涉及大量跨学科的交叉研究,请问顾局长能否给青年学者寻找切入点,提供一些建议?
复旦大学文博系侯实讲师
顾玉才:研究丝绸之路是一项复杂而充满挑战的任务,因为丝绸之路传播的文化涵盖领域广泛,首先需要学者投入大量精力,研究者应当注重建立广泛的文化背景和扎实的知识基础,从大的方面入手,逐步深入进行研究。要拓宽研究视野,跳出单一领域,将注意力放在更广阔的范围,才能深入研究丝绸之路。其次了解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对于理解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研究丝绸之路的历史应当熟悉当代和古代地图。
会后一名参与讲座的小学生请教顾玉才先生
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国土与文化资源委员会
整合 / 刘嘉璐
整理 / 张颖洁、朱欣怡、魏超豪、姜 晖
审校 / 刘朝晖、杜晓帆、侯 实
编辑 / 王 军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