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中国历史地理纲要

摘要: 书 名: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下)作 者:史念海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时间:2024.2.27内容简介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深入、系统论述中国现代历史地理的学术专著。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历史民族地理、历史人口地理。下册包括历史政治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历史军事地理。每个章节都随文附有相关地图、形势图、分布图, ...

书    名: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下)

作    者:史念海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出版时间:2024.2.27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深入、系统论述中国现代历史地理的学术专著。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历史民族地理、历史人口地理。下册包括历史政治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历史军事地理。每个章节都随文附有相关地图、形势图、分布图,利于读者学习掌握相关知识。本书的问世,是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在中国全面建立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者简介

史念海,字筱苏,山西平陆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之一。1936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历史系。1934年加入禹贡学会,协助顾颉刚编辑出版《禹贡》杂志,并为杂志供稿。历任国立编译馆副编审、兰州大学副教授、西北大学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和历史系主任、副校长,并担任唐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古都学会会长等职。1937年与顾颉刚共同署名出版《中国疆域沿革史》,主要代表作有《河山集》一至九集、《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中国的运河》等。史念海先生还创办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季刊,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


编辑推荐

1.作者是当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2.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地理学通论,建立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3.本书明确划分了历史地理学与传统沿革地理学的区别和联系,对历史地理学所包含的分支领域做了全面论述,从事实上奠定了历史地理学的总体研究框架。

4.著名宋史学家邓广铭先生曾说过,治史入门需要四把钥匙,即:职官制度、历史地理、年代学、目录学。这其中,历史地理就是一把,由此可见历史地理在历史研究中之重要性。因此,需要认真了解中国的历史地理,而《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便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可以帮助读者了解相关的历史地理知识。本书是史念海先生历史地理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1991年出版后,历经30年未出单行本,目前已经无法在市场购买到这本书,对于广大历史地理学研究者、学习者和普通地理学爱好者而言,本书的再次出版都很有必要。



目    录

上册: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历史自然地理 

第一节 水文的变迁 

第二节 地形的侵蚀和沿海陆地的成长

第三节 土壤与沙漠

第四节 古今气候的同异

第五节 植被的分布地区及其变迁


第三章 历史民族地理

第一节 先秦时期华族和非华族的杂居 

第二节 华族居住地区的扩展及其间杂居的族类

第三节 瀚海南北的游牧族类 

第四节 陇山以西青藏高原和天山南北的族类

第五节 居住于东北的族类

第六节 西南地区族类的分布及其发展 


下册:

第四章 历史人口地理

第一节 上古人口的地理分布

第二节 中原人口稠密的地区和南方人口的增长

第三节 人口的迁徙

第四节 人口重心区域的变迁

第五节 周边地区人口变迁蠡测


第五章 历史政治地理

第一节 古代的部落和王朝

第二节 统一的封建王朝的版图规模

第三节 统一的王朝行政区域的划分(上)

第四节 统一的王朝行政区域的划分(下)

第五节 分裂割据时期的疆土

第六节 周边地区政治区划的变迁

第七节 都城的选择和迁徙


第六章 历史经济地理

第一节 上古的农耕地区

第二节 经济区域的划分及其发展

第三节 经济地区的破坏及江南的开发

第四节 黄河流域经济地区的再造和长江三角洲的富庶

第五节 经济地区的转移

第六节 鸦片战争后内地经济的凋零和沿海都市的兴起


第七章 历史军事地理

第一节 边圉的宁谧和巩固

第二节 东西的对立和攻守

第三节 南北的对立和攻守

第四节 对于都城的拱卫和防守



书    摘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定义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探索中国历史时期各种地理现象的演变及其和人们的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的相互影响,并进而探索这样的演变和影响的规律,使其有利于人们的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科学。


事物是经常在演变中,地理现象也并非永恒不变的。各种地理现象的演变是能够影响到人们的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的。人们在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首先是利用自然,接着就是进一步改造自然。因为能够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因而也就能够促成有关的地理现象的演变。这样的相互影响,不断演变,往复循环,逐渐深入高起,将永无已时。这样的影响和演变,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而且也是可以探索发现的。人们能够掌握这样一些规律,就可以更好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也就更容易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自有历史以来,我国的先民正是这样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并进而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过去是如此,将来也一定是如此。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学,就是要明了各个时期祖国的面貌和先民的成就,再继续向前发展。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探索其间有关的各项演变规律,正是为了当前和今后的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这样说来,这一学科对于祖国当前的建设事业是能够有所裨益,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断限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的。这里所说的历史时期的断限,是上起新石器时期,而下至新中国成立的初期。


祖国土地上始有人类生存之时,早在旧石器时期。从那时肇始,北起黑水白山之间,南迄南海之滨,而东至台湾岛上,无不有其足迹。为数虽非甚多,然考古发掘,正在不断进行,新的发现仍会时有所闻的。旧石器时期的人们虽散居各地,殆皆以采集为生涯。这只是受自然的赐予,说不上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受自然的赐予就要受到自然的影响。翻过来说,却不能对自然有任何影响。中国历史地理学既是探索人与地的关系及其相互的影响,则其上限就不应从旧石器时期开始。到了新石器时期,已发现的遗址相当繁多,遍布祖国各处。这时不仅有了生产工具,并且还能种植一些农作物,就是居住的地点也有一定的选择。这就充分说明了当时的人们在自然影响下,不仅能够利用自然,而且还可以改造自然。既然能够改造自然,也就是能够运用其影响,引起自然的变迁。正是这样的缘故,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上限,就可确定在新石器时期。


作为历史时期,既有肇始之时,也应有讫止的阶段。这门学科的讫止阶段,大致可以定到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新中国成立迄今已经几十年了。几十年前的往事应该列入历史时期。此后就是现代的地理学的研究范围了。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渊源和发展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说它古老是因为它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年的前后。说它年轻是因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旧有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容,不仅确定了新的名称,而且有了新的因素。有了新的因素,才使它以崭新的姿态成为现代的科学。


说到历史的渊源,这门学科的肇始可以上溯到将近两千年前的班固。班固为有名的史家,其所撰的《汉书》中,特别列有一篇《地理志》。这篇志书虽是叙述汉代的州郡,却追述了汉代以前的地理。它不仅对于《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所载的地理作了解释,而且对于古代诸侯都邑的所在地皆有相当的记载,在志文的后序中,还对战国诸侯封国的疆土也都有详瞻的叙述。揆诸班固的意旨,是以《禹贡》作为夏制,《职方》作为周制,“殷因于夏”,就不再作说明,其后春秋、战国以及嬴秦、新莽的地理,都有所论列。就班固所处的时代来说,这篇《地理志》应该说是一部历史地理的著作,因而以班固为这门学科的创始人可以说是无可非议。


关于地理著作,在班固以前本来是早已有之。《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就是最为著名的两种,其他还可以再举出一些。《禹贡》的内容极为丰富,举凡疆域轮廓、政治区划、山脉河流、土壤、田地、物产、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无不兼收并蓄、详加论列。《职方》于疆域轮廓、政治区划、山脉、河流之外,还记载泽薮浸陂、男女比例、家畜、谷类以及其他物产,内容也是相当丰富的。《禹贡》为托名大禹的著述,因而就被列入《尚书》之中,其实乃是出于战国时期人士之手,所记载的实际是战国时期的地理,其中还杂有撰述者有关经邦治理的地理思想。《职方》既列在《周礼》之中,然两周时期皆未实行过九州的制度。这也应是撰述者的想象,和《禹贡》相仿佛。


其所载的山川、泽薮、男女、物产等亦只是周代的具体情况。也和《禹贡》一样都是不记前代。因而只能是地理名著,不能够就以之作为历史地理的载籍。自从班固首创这样兼载前代地理的体例,影响颇为深久,历代史家多奉之为圭臬,尤其是纪传体的史籍,殆莫不以《地理志》为不可或缺的卷帙。虽篇目间有不同,或称《郡国志》,或作《州郡志》,亦有名为《地形志》的,究其内容,实并无若何出入。诸史中偶有佚缺者,后世学人亦皆一一为之补撰,俾成完帙。至于触类旁通,则涉及的就更为广泛,举凡州郡、城池、山川、异物、风俗、道路、域外四裔,皆能有其著述。其间名家辈出,撰著宏富,先后辉映,诚为盛事。到了清代,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人在前贤的基础上更为普遍地辛勤考据、校雠,使以前的记载和论述大都获得了广泛的整理。这样论述古代地理被称为沿革地理学。


这门学科能够有这样悠久的渊源,应该说是古老的。由于最近几十年来的发展,它又有了新的内容,因而可以说它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却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本书开篇所提出的定义,就已说明了它的新的内容的所在。内容既有了改变和发展,名称当然不能再沿用旧规,因而就改为历史地理学。


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发展?沿革地理学固然记载前代的地理,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它不易进而阐明人与地的关系。改弦更张,已经到了不能再事迟延的地步。当然国家建设的需要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举凡城市的修建,海港的疏浚,河道的整理,沙漠的遏制,皆需要得到往昔的素材,作为论证的依据。前人的成就应该得到吸取和采纳,前人的失误亦应引为前车之鉴,亟宜避免,不使重蹈覆辙。还应该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熏陶也是促使这门学科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原则,更容易说明人地关系的演变。这是以前难以取得的。如果忽视了这一方面的因素,是不易取得应该得到的效果的。正是国家有这样的需要,社会有这样的影响,有关学人有这样的希求,才使沿革地理学得以继续向前作更为纵深的发展,不仅充实其内容,而且改变其面貌。当前的发展仍在继续前进之中,这就需要从事这门学科的研究者不懈地努力,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就。就是这样,它已和新中国成立以前历史悠久的旧模式迥然不同,呈现一种新的面貌,成为一门崭新的学科。



信息来源

感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提供相关资料!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历史地理

最新评论


关键词:历史地理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