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讲座通讯|Klaus-Dieter Mathes教授:从自空他空之争看如来藏思想在藏传佛教中的诠释

摘要: 9月4日晚,维也纳大学文献和文化研究学院南亚藏学佛学系Klaus-Dieter Mathes教授应川大藏学所之邀,以“从自空他空之争看如来藏思想在藏传佛教中的诠释”为题,为川大藏学所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演讲。本场讲座由霍巍教授主持,罗鸿教授担任翻译,熊文彬教授担任评议人。川大藏学所张延清副教授、嘎尔让副教授、玉珠措姆副教授、许渊钦副教授等出席了讲座。本场讲座系“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珠峰珠峰名家讲坛系列讲座”的第 ...

 9月4日晚,维也纳大学文献和文化研究学院南亚藏学佛学系Klaus-Dieter Mathes教授应川大藏学所之邀,以“从自空他空之争看如来藏思想在藏传佛教中的诠释”为题,为川大藏学所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演讲。本场讲座由霍巍教授主持,罗鸿教授担任翻译,熊文彬教授担任评议人。川大藏学所张延清副教授、嘎尔让副教授、玉珠措姆副教授、许渊钦副教授等出席了讲座。本场讲座系“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珠峰珠峰名家讲坛系列讲座”的第七讲,吸引了众多来自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的师生及其他社会人士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Mathes教授向大家陈述了演讲的宗旨。如来藏(Tathāgatagarbha)是佛教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关于如来藏/佛性与空性之间的关系,在藏传佛教史上也有不同的认识,演讲旨在梳理藏传佛教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教派的大师对于佛性的不同理解并尝试追溯其印度源头。

  讲座题目中包含两个要素:如来藏、自空与他空之争,Mathes教授首先对它们分别作了阐释。如来藏一词的梵文原文为tathāgatagarbha,这是一个复合词,有两种不同的拆分方式。第一种是将其视为依主释复合词并分解为:tathāgatasya garbhaḥ,意为如来依止的处所(《大般涅槃经》),如来之胎,如来之性/精华(དེ་བཞིན་གཤེགས་པའི་སྙིང་པོ།),或如来之源(东亚)。第二种方式是将其视为多财释复合词,意为具有佛性,这种用法出现在如tathāgatagarbhāḥ sattvā的表达方式中:众生皆有佛性。

  Mathes教授对自空(རང་སྟོང་།)和他空(གཞན་སྟོང་།)两个概念也作了解释。真谛他空,是智的对境,俗谛自空,是识的对境。真谛真实存在,常驻不迁,离于俗谛。概言之,他空指陈真实的存在,自空指陈外铄的客尘。佛性真实,具足万德,佛性之于佛德,譬如火之于热,而客尘之于佛性,则可以譬如水温之于热水。当佛性为客尘所遮蔽时,就呈现出凡夫所感知的世间,客尘消隐,佛性自然显现。

  解题之后,Mathes教授介绍了《陀罗尼自在王经》(Dhāraṇīśvararājasūtra)中关于三转法轮的描述。这是讲座命题的背景知识。《陀罗尼自在王经》中以珠宝匠人净治吠琉璃宝石譬喻佛陀的三转法轮:第一转法轮以无常、苦、无我、不净警醒耽着于世间烦恼的众生,将其引入佛道,喻如以嚴灰等治宝;第二转法轮以《般若经》开显空性,喻如以辛味飲食汁等治宝;第三转法轮建立真实的存在,喻如以大藥汁等治宝。三转法轮是一个完整的次第,第一转法轮旨在令众生厌离世间,第二转法轮让众生明了空性,第三转法轮将众生引入终极的真实。其他讲授三转法轮的经典有:《严华经》(Avataṃsakasūtra)、《大般涅槃经》(Mahāparinirvāṇasūtra)、《如来藏经》(Tathāgatagarbhasūtra)《胜鬘经》(Śrīmālādevīsūtra)、《不增不减经》(Anūnatvāpūrṇatvanirdeśasūtra)等。

  Mathes教授接着勾勒了佛性论的历史发展,他首先引用了《华严经》:“復次。佛子。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以於一切眾生界中終無有一眾生身中而不具足如來功德及智慧者。但眾生顛倒。不知如來智遠離顛倒。起一切智。無師智。無礙智。佛子。譬如有一極大經卷。如一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一切所有無不記錄。…… 彼等三千大千世界極大經卷。在一極細小微塵內。一切微塵皆亦如是。時有一人出興於世。智慧聰達。具足成就清淨天眼。見此經卷在微塵內。作如是念。云何如此廣大經卷在微塵內而不饒益諸眾生耶。我今應當勤作方便。破彼微塵。出此經卷。饒益眾生。作是念已。爾時。彼人即作方便。破壞微塵。出此經卷。饒益眾生。”极微中的画卷喻佛性,极微喻烦恼,破坏微尘,出此经卷就是破除烦恼,显露真性。

  其次,Mathes教授提到了《大般涅槃经》,该经将garbha一词释为依止处,即如来圆寂后僧团为纪念他而建立的塔。《大般涅槃经》中还讲到了常、乐、我、净四德。教授在此表示认同日本学界的观点:作为如来依止处的塔恒常住于僧团中的现实情景促成了常等四德观念的形成。

  Mathes教授引用的第三部经典是《胜鬘经》,该经强调法身与四德密不可分:“tathāgatadharmakāya eva bhagavan nityapāramitā sukhapāramitātmapāramitā śubhapāramitā | 世尊 …… 唯如來法身。是常波羅蜜。樂波羅蜜。我波羅蜜。淨波羅蜜。”该经同时也提到两种如来藏空智:“śūnyas tathāgatagarbho vinirbhāgair muktajñaiḥ sarvakleśakośaiḥ | aśūnyo gaṅgānadīvālikāvyativṛttair avinirbhāgair amuktajñair acintyair buddhadharmair iti | evaṃ yad yatra nāsti tat tena śūnyam iti samanupaśyati | yat punar atrāvaśiṣṭaṃ bhavati tat sad ihāstīti yathābhūtaṃ prajānāti | 世尊。有二種如來藏空智。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世尊。不空如來藏。過於恆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故。如是以何等煩惱以何等處無。如是如實見知。名為空智。又何等諸佛法。何處具足有。如是如實見知。名不空智。”佛德不离不脱,不可思议,是为不空,烦恼藏则若离若脱若异,是为空。

  其后,Mathes教授讲解了《如来藏经》中的九喻:一,花佛譬喻:枯萎的莲花中有如来端坐。二,蜂蜜譬喻:无数群蜂守护岩间醇蜜。三,皮实譬喻:糠秕中包裹着谷实。四,粪金譬喻:真金失堕于不净之处。五,地宝譬喻:贫家地下隐有珍宝藏。六,果芽譬喻:菴罗果的种子住在核内。七,衣像譬喻:裹以弊衣,弃诸旷野的真金佛像。八,女王譬喻:贫贱丑女怀有转轮圣王。九,模像譬喻:泥模中尚未开取的真金佛像。九喻旨在说明佛性虽然暂时被障蔽,但终无变化,终究会显现。Mathes教授特别强调:果芽譬喻和女王譬喻虽然可以解释为佛德的圆满是一个渐近的过程,然而渐进的过程也许并非这两个譬喻的本意,因为前者强调的重点可以是种子无有失坏,而非种子的发育,后者强调的重点可以是贫贱丑女与转轮圣王之间的巨大反差,而非圣胎的生长。

  上面的内容已经涉及到《宝性论》(Ratnagotravibhāga)文本成立的历史和阐释《宝性论》的不同理路。在余下的时间里,Mathes教授着重讲解了藏传佛教史上关于《宝性论》的不同诠释:认可《如来藏经》的本意并将佛性等同于法身,同时判该教法为了义(觉囊派),从瑜伽行派的观点出发来阐释《宝性论》,判该教法为了义(某些噶举派和噶当派大师),将《宝性论》判为不了义教法,认为该教法的真实意趣是中观空性,其动机是为了激励有怯弱心等五种过失的学人,同时,从字面而言,该教法与《般若经》相悖(萨迦班智达,布顿大师),将佛性定义为心识于自在心识之空性(One defines Buddha-nature as the emptiness of mind from an inherently existing mind)(格鲁派等)

  总结阶段,Mathes教授从是否将佛性等同为法身以及如何对如来藏教法进行判教的角度对讲座中提到的各种观点作了如下概括:

        1 佛性等同于法身

        1.1 判如来藏教法为不了义(萨迦班智达、布顿大师)

        1.2 判如来藏教法为了义

         1.2.1 佛性乃真谛,超越时空(以笃布巴为代表的觉囊派)

         1.2.2 佛性乃不离于清净依他起的圆成实,是相续不息的光明(第三世和第七世噶玛巴、工珠·云丹嘉措)

        2 佛性并不等同于法身

         2.1 佛性乃心识于自在心识之空性(俄·罗丹喜饶译师、格鲁派)

         2.2 佛性乃心识的光明,它含藏渐渐生长、微细、等虚空的佛德(桂译师·童祥)

  讲座结束后,在场的校内外同学和老师分别就《宝性论》文本成立的历史、佛性与大圆满思想、如来藏思想与非佛教哲学之间的关系等相关话题向Mathes教授请教,教授详细解答了大家的疑问。最后熊文彬教授对本场讲座进行总结,他再次感谢Mathes教授为川大藏学所师生带来的精彩而深刻的讲座,也对在场同学多角度的积极提问表达了赞许。

 

          徐理 供稿;溪玲玲 供图:罗鸿 校稿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