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楼兰,埋藏在人类心中的一段凄美诗行
千年不灭的楼兰魂
——《楼兰啊,楼兰》创作谈
文 | 高洪雷
一直以来,我对楼兰都怀有一种极为强烈的重述冲动。数次进新疆实地考察,翻阅大量资料,这种渴望越来越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有了《楼兰啊,楼兰》这本书。
楼兰的名字很美,在佉卢文中,它的含义是城镇。它永远是埋藏在人类心中的一段凄美诗行,甚至一度成为整个西域的代号。楼兰消失多年后,唐代诗人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李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等等雄浑的诗句,除了表达后人对古人马革裹尸般英雄主义的向往外,还以另一种史料的方式,表现了楼兰在西域、在整条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丝绸之路自长安出发,西出阳关后,在楼兰分成南北两条通道,向西南可到达印度,向西可抵达地中海直至罗马。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著名的通道,世界四大文明千里迢迢而来,三十多种语言在这里从容交流,肤色各异的商旅在此握手作揖。楼兰城客栈连片,商旅云集,美女如云。西域的葡萄、良马,中原的茶叶、丝绸,最早都是通过楼兰交易的。在楼兰的早期历史上,人口增殖极快,很快就超过了一万人;留下的历史故事很多,小河美女、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傅介子刺杀楼兰王等,有义、有情,更有责任与担当。
近些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丝绸之路考古已经成为考古学中极为热门的分支学科,这为重述楼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2003年一个无风的早晨,新疆考古研究所所长打开小河墓地第二块盖板的时候,棺木中出现了一个女性木乃伊。她头戴尖顶毡帽,脚蹬牛皮筒靴,身裹毛织斗篷,胸前别着木质别针,微微闭着双眼,睫毛是卷曲的,上面蒙着一层细沙。这是一张年轻美丽的西方人的脸,脸上绽放着蒙娜丽莎般的微笑,考古队所有成员一起喊出小河公主的名字。
小河公主复原图
小河公主的发现把西域文明史推到距今三千八百年前。正是她,送给了楼兰最古老的名字。楼兰有三个名字:最古老的是小河,那是三千八百年前;第二个名字是楼兰,是汉代的;汉代以后还有一个名字叫鄯善,存在五百年。五百年以后它就结束了,留下了小河公主、楼兰美女等诸多温润的名词。
楼兰的消失,在文学上常被叙述成“一夜之间,杳无踪迹”,实际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内外困顿导致了楼兰命定的结局。脆弱的楼兰绿洲无法承受快速膨胀的人口,三国后期孔雀河拦河造地致其断流,北凉、北魏两次占领鄯善导致其国力严重受损,更为重要的是气候因素。从世界史的角度横向来看,公元600-1100年,是全球气候史上的第三个温暖期,干旱炎热的气候使得与塔里木河并行注入罗布泊的南河消失,南河周边的绿洲萎缩,南河沿线的丝路古城楼兰、且末、尼雅等纷纷消失,楼兰古城和它的替身鄯善一起埋入了漫漫黄沙中。
西域地区自古以来就与中原王朝紧密相连,然而对丝绸之路沿线的考古史,仍旧充满了中国人不可回避的遗憾。1901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发现了楼兰古城,这一消息震动了世界考古界,也正因此,楼兰的发现权只能属于外国人,成了中国考古学界一次无法弥合的伤痛。1914年,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再次来到楼兰,他一边盗掘楼兰文物,一边利用德国蔡斯公司的测量仪,测量了楼兰的坐标并公诸于世,成为中国地理学界的耻辱。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送给周总理一张利用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罗布泊地貌图。那一刻,罗布泊正在干渴着死去。它再次为世人关注,就是若干年后“楼兰美女”与“小河公主”的出土。黄沙虽然掩盖了她们美丽的面容,但当我们无限接近她、揭开她神秘面纱的时候,四目相对,每个人都能感觉到楼兰文明千年不灭的灵魂。
西域有个小国叫楼兰。它只存在了不过百年,却成了人类永恒的梦幻。它到底是什么样的?历史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楼兰美女之谜魅惑何在?罗布泊什么时候能重回楼兰故地?从张骞、班固到斯文·赫定、井上靖,发现楼兰、复活楼兰,是全人类共同的梦想……
著名作家高洪雷,以扎实的史料做底,以优美的文笔和瑰丽的想象,复活黄沙尽头、大漠之下的楼兰。
高洪雷,山东新泰人。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表散文、随笔、专著,作品有《大写西域》《另一种文明》《楼兰啊,楼兰》《中华民族的故事》等。代表作《另一半中国史》已被译成维吾尔文、蒙古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锡伯文、韩文等多种文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