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十大考古候选项目|湖北随州枣树林发现春秋曾国贵族墓地
枣树林墓地的考古发现弥补了曾国春秋中期的空白,对完善曾国世系及研究春秋中期诸侯墓葬形制、礼器组合等相关问题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墓葬总平面图
▲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滤波图
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位于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东城办事处文峰社区,墓地位于一座东西宽约200米、南北长约300米的东北~西南走向的岗地上,地势高出四周约3~5米。2018年3月~2019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随州博物馆和曾都区考古队组成枣树林联合考古队对墓地已勘探发现的86座春秋曾国墓葬及4座马坑、5座车坑进行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
发掘收获
枣树林墓地是春秋中、晚期的曾国贵族墓地,与近年发掘的文峰塔墓地均属于义地岗墓群,后者是一处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曾国贵族墓地,发现有曾侯、曾侯
、曾侯丙等曾侯墓葬。枣树林墓地按曾侯及其夫人墓、高等级贵族墓和低等级贵族墓可分为5座带斜坡墓道的“甲”字形大型墓、19座中型墓、62座小型墓,墓葬均为东西向,约为110°~120°之间,大、中型墓葬多为一椁重棺,小型墓均为一椁一棺。其中5座大型墓分三组由北及南排列,每组结构布局一致为夫人墓居最北,曾侯墓居中间,曾侯附属马坑和车坑分别葬在南部的东、西两侧,中、小型墓葬分布在大墓外围,呈放射状分布。三组大墓的墓主人分别为曾公求及其夫人渔、曾侯宝及其夫人芈加、曾侯得,各墓均有成组的青铜器铭文可以确认墓主。
车坑和马坑分设,马坑内葬马数量不等,多者20余匹,少者仅几匹,马均为杀死后埋葬。车坑葬车数量多者10余辆,少者几辆,车结构完整,部分车、车器、车饰形制独特,为考古出土的同时期遗存中首次发现。
墓地出土铜器2000余件,其中礼器近600件。大型墓曾侯及夫人墓常见青铜礼器组合为鼎、簋、鬲、壶、簠、盘、匜、缶、钅和。三位曾侯及曾侯宝夫人芈加墓均出土了编钟:曾公求编钟34件,其中镈钟4件、甬钟17件、钮钟13件;曾侯宝编钟被盗仅存15件,其中镈钟2件、甬钟13件;芈加墓编钟被盗仅剩钮钟19件;曾侯得编钟20件,其中镈钟4件、甬钟16件。中型墓礼器组合有两种:鼎、簋、鬲、壶、簠、盘、匜和鼎、盏、簋、鬲、壶、簠、盘、匜,后者新出器种盏。如M81礼器组合为5鼎、4簋、5鬲、2壶、2簠,其中5鼎有2盖鼎和3个列鼎组成;M92礼器组合为随葬组合为5鼎、4簋、5鬲、2壶、2簠,其中5鼎有2盖鼎和3个升鼎组成,同一墓葬有两种不同文化因素的铜鼎,可能与春秋中期曾国文化因素由受宗周文化到受楚文化影响的转变相关联。小型墓的礼器组合为鼎、壶、簠、盘、匜,和鼎、盂、盘、匜。组合的不同,可能与墓葬的早晚有较大的关联,如墓地北部时代较早的小型墓葬礼器组合多为鼎、盂、盘、匜,墓地南部时代较晚的小型墓葬礼器组合多为鼎、壶、簠、盘、匜。
墓地4座大型墓出土88件编钟、60件编磬和1件陶埙,部分中、小墓出土的5个、7个、9个、12个等不同数量组合的小钮钟近70件,是继新郑东周祭祀遗址之后,新发现一批组合完整的音乐考古材料,至此,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的乐器八音组合在曾国高等级墓中均有发现。墓地发现铜礼乐器铭文近6000余字(暂未祛锈,据不完全统计),是迄今考古发现最大的一批金文资料,其中曾公求单件镈钟铭文达312字,为春秋时期铜器单件铭文最长铜器。部分曾侯墓葬保存较好,在现场文物保护措施和多学科合作的支持下,周代封君墓葬棺椁结构得以较完整呈现。大量保存较好的春秋中期漆木器,如豆、爼、瓒、彩绘钟架和磬架、兵器柲杆、绕线棒、盾等,均得到了较完整的提取和很好的保护。清理出的漆木瓒和铜壶在墓中成组出现,对研究曾国漆木工艺及礼器制度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新视角。
学术意义
曾国在西周早期立国到战国中期灭亡历史进程中尚存缺环,枣树林墓地的考古发现弥补了曾国春秋中期的空白。墓地与近年发现的叶家山、文峰塔、郭家庙、苏家垄等遗址与墓地,共同构建了周代封国中考古学文化序列最为完整清晰的曾国历史发展脉络,建立了中国南方周代青铜文化的标尺。枣树林墓地考古发现在曾国乃至周代考古领域具有重大意义。
曾公求及其夫人渔、曾侯宝及其夫人芈加以及曾侯得这三组曾侯墓葬在布局和年代上都与墓地南部之前发掘的曾侯、曾侯
墓葬相衔接,整个墓地规划有序,墓葬排列整齐,墓葬年代从南至北渐早,体现了周文化墓地特征和曾国葬制的传统。这三组侯级墓葬,是经过科学考古发掘、棺椁结构和器物组合等保存最好的春秋中期诸侯级墓葬,填补了不见春秋中期曾侯的空白,对完善曾国世系及研究春秋中期诸侯墓葬形制、礼器组合等相关问题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墓地年代较早的墓葬随葬器物形制大体与周原地区相近,较晚的墓葬随葬器物已有很明显的楚文化风格,说明在春秋中期曾国从“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的转变,中央与地方青铜器的发展变革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青铜礼乐器铭文反映了极其丰富的曾国及周王朝历史文化信息:
1芈加编钟铭文“帅禹之堵”“以長辝夏”,可与传世豳公盨、秦公簋、叔夷镈的“禹”“夏”铭文相印证,反映了春秋时期不同文化区域对“禹”和“夏”的共同认知,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问题提供了新材料;2芈加编钟铭文“余文王之孙,穆之元子,出邦于曾”等,涉及曾国是文王之后的新材料,可与曾侯
曾国在西周早期至战国中期的存世阶段,从国君到中小贵族的墓葬、中心区域遗存都有揭露,曾国成为商周考古中物质文化面貌揭示最为完整、全面的诸侯国。曾国历史从传世文献记载不明,到考古揭示出清晰的国君世系、社会阶层、文化面貌,体现出考古写史的作用和意义。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学 随州博物馆 曾都区考古队)
编辑:韩旭川
审核:贾昌明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