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预告

王巍:汉代以前的丝绸之路——第四届“中国公共考古-荆楚论坛”公共演讲预告

摘要: 讲演摘要:  汉代以前的丝绸之路  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运用植物考古、动物考古、冶金考古等考古最新成果,分别论述诸多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问题,诸如:距今5000年前小麦的传入、黄牛和绵羊的传入、冶金术的传入、我国西北草原地区流行的草原风格青铜器和动物纹饰的传播、家马与马车的起源和普及、内地玻璃器的流行、作为传播媒介的安德罗诺沃文化人群以及中国丝绸的发明与西传等。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对汉代以前的丝绸之路进行 ...

 
讲演摘要:

  汉代以前的丝绸之路
 
  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运用植物考古、动物考古、冶金考古等考古最新成果,分别论述诸多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问题,诸如:距今5000年前小麦的传入、黄牛和绵羊的传入、冶金术的传入、我国西北草原地区流行的草原风格青铜器和动物纹饰的传播、家马与马车的起源和普及、内地玻璃器的流行、作为传播媒介的安德罗诺沃文化人群以及中国丝绸的发明与西传等。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对汉代以前的丝绸之路进行总结和梳理。上至七八千年前的史前时代,下至秦统一中国,丝绸之路历史悠久,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汉代张骞通西域,并非丝绸之路的开始,而是开启了古代东方与西方交流的新时代。即由零星的、断续的、小规模的民间交流转变为大规模的、持续的、官民结合的交流,对于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丝绸之路是世界各大古代文明汲取营养的通道。中华文明是土生土长的原生文明,其主要文化内涵是来自于自身的发明和创造。同时,在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来自其他古代文明的文化因素,并将其溶入自身的文明体系之中。这些其他文明的文化因素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中,中华文明保持活力,蓬勃发展,生生不息。这也是中华文明得以连绵不断,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个人简介:
 
  王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第七届学科评议组(考古学组)组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考古学科组)成员兼组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兼两周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考古》杂志主编。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美洲考古学会终身外籍院士、亚洲史学会评议员(常务理事)。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主要研究方向为夏商周考古、东亚地区古代文明起源研究和东亚地区古代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负责人,执行专家组组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首席专家。曾主持河南偃师商城宫殿区、陕西周原西周宫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孝民屯等遗址的发掘。
 
第四届“中国公共考古-荆楚论坛”将于10月29日-31日在湖北省天门市举办,敬请关注中国考古网的持续报道!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预告
关键词:

作者:王巍

更多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