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杜晓帆:传承和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拓和前行
∣编者按∣
本文为《中国测绘》杂志对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杜晓帆教授的访问稿。文化遗产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何为要保护?如何保护?这是中心自成立以来不断探索的问题,杜教授从他的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出发,分享他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中国是文化遗产大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应该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事情,它和每一个人休戚相关,属于全民事业,因而藉由今天“文化与自然遗产日”转发本文,与大家共同探索文化遗产的意义,共同为文化遗产保护发力。
本文原载于《中国测绘》2022年第4期

传承和保护
是为了更好地开拓和前行
文 / 陈阳
近两年,一阵阵古风不时地在社交网络和媒体平台上反复刮起。两三百年前生活在紫禁城中的雍正皇帝比起了卖萌的剪刀手;绘制在敦煌莫高窟的飞天仙女也走下“神坛”活跃在各种媒介平台;跨越数千年从古墓中“醒来”的三星堆文物化作表情包活跃在普通人的社交圈……
故宫热、敦煌热以及三星堆考古热让大众看到了著名文化遗产及其衍生IP的巨大能量。随着各种衍生IP的走红,IP背后的各处历史文化古迹也逐渐进入大众事业,客观上让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工作走上台前,比如《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一纪录片的拍摄和热映就是这一现象的有力证据。
其实,无论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还是追捧考古热、文物热的普通大众,许多人或许并未思考过: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文物古迹、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保护是否与我有关?我们又该如何保护并传承利用好现存的文化遗产呢?
为了清晰、立体地剖析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修复工作的深层脉络,《中国测绘》杂志访问了著名文化遗产专家、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杜晓帆教授,请他谈谈自己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理解。

▲ 杜晓帆:文化遗产和每一个人休戚相关
▍文化遗产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从南开大学历史系到神户大学艺术学专攻,从甘肃省博物馆到奈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再到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40年来,杜晓帆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辗转国内外,但始终与文博事业和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工作紧密相关。
文物热、遗产热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化遗产,更需要保护好文化遗产?对于这些问题,杜晓帆有着自己的深入思考。他认为,回顾历史、展望未来,这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类发展演进的必然过程,是出于对“我们从哪来,要到哪里去”这一问题的追问和求索。
“特别是近代以来,我们一直在世界上寻找自己的位置和发展方向。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迅速腾飞,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华民族迫切地需要寻找在精神上的归属和方向。而经过历史长河淘洗留存至今的文化遗产正是思考和回答这一问题的最佳载体。”杜晓帆解释道,改革开放的初期,当我们面对经济发展的压力时,大多数人无暇去思考这样的宏大命题,而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达成,未来怎么走就成为一个亟需思考和回答的时代命题。
人的演进发展史就是不断传承并向历史学习再向未来开拓的过程。那么,未来和历史怎么连接?文化遗产就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和纽带之一。人们通过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才能知道历史上发展的规律和传承至今的各种学识,这也是今天,大众开始热衷于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的内在原因。
在杜晓帆看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应该是某个专业领域从业者的事情,其应该形成全民共识,是全民事业,因为文化遗产和每一个人休戚相关。
“文化遗产可以解决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这一终极追问。我们只有洞悉过去,才能更好地认知并创造未来。归根到底,现代社会是奠基于过去的历史进程之上的,所以我们想学习知识,就必然要向历史去求索,因为未来是无法预知、不可学习的。”杜晓帆如是说。
对于每个人而言,传承和保护好文化遗产至少有五个层面的价值:首先是审美价值,大多数文化遗产能够使我们获得审美体验,而且文化遗产也是美学教育的重要场所,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活力源泉。
其二,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知识传播的重要手段。文化遗产是历史的无言见证,反映了人类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过程,这应该是我们对文化遗产的一个最基本的认知,也是我们经常说的“文化遗产所赋予我们的历史价值”。
其三,文化遗产还可以告诉我们人类多样的生存智慧和共享协作的社会关系。通过认知文化遗产,我们可以体会到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为今天积累的生存智慧。而共享协作的社会机制,又是人类走向未来所不可或缺的。
第四,文化遗产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的民众来说,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认同和精神力量。文化遗产能激发人们最强烈的情感,因此成就奉献和守护。同时,文化遗产凝结着普通人的回忆,是个人对过往时间流逝而产生的依恋情感。
第五,文化遗产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也是不同文明交流与发展的一种驱动力。文化自信提出而有语境,要在交流和碰撞的前提下谈自信,因此文化自信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在交流中不以他国文化为转移,不对自身的文化怀疑和动摇。文化遗产可以提供给我们这种自信的源泉
▍让数字技术贯穿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全流程
2021年三星堆考古挖掘现场,三维激光扫描设备现身考古现场迅速出圈儿,其实以测绘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一直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考古挖掘、遗产保护、文物修复等多种相关场景中,都需要用到测绘等技术手段。
诸如考古挖掘、文物和遗产保护工作是典型的人文历史与科学技术交叉融合的应用领域。作为在文博和遗产研究保护领域从业近40年的资深专家,杜晓帆对测绘相关技术手段也颇为熟悉。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杜晓帆研究考古报告和相关文献资料时,就首次对测绘有了初步认识。
在他看来,测绘技术是采集和描述考古现场和文化遗产的各种时空信息的重要手段,彼时的测绘成果还是以二维图幅为主,但在描述文物和遗产地的位置、形制、结构等物理特征上,其具有独到优势。
2001年,杜晓帆在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新疆库木图拉和河南龙门石窟遗产保护项目时,就曾和同事一起用近景摄影测量的技术手段对石窟等文物遗产进行测绘和建档。“我所理解测绘是采集和描述文物、遗产等物体基础资料的重要手段,无论是考古学也好,还是文物保护也好,测绘都可以为这些工作提供最基础的支撑。首先它能给我们物体的空间信息,让我们更清晰地去认识这些文物的美学价值,包括现在的文物修复工作,通过精密测量我们可以精准地描述文物的结构和形态,为具体修复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杜晓帆说道。
测绘技术发展到今天,从二维测绘发展到三维测绘,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作用愈发重要。杜晓帆认为,在研究文化遗产的时候,无论是建筑、遗址还是历史街区、传统村落等,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它的时空维度。

▲ 新疆楼兰故城遗址

▲ 新疆交河故城遗址
“近期,我们团队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旅厅的委托,正在进行南疆地区佛寺佛塔遗址基本数据的采集和整理工作。在这个项目中,测绘等数字化手段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我们需要从历史维度来认识遗产地从最初产生、发展兴盛、衰落凋敝直到今天的状态这一过程,那么多种数字化技术手段就为我们提供了可实现的技术支撑。”杜晓帆认为,虽然目前文化遗产还未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但在实际操作中,它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和技术融合特征。比如,以测绘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可以快速、精准地采集、描述和记录文化遗产的时空信息。从这个层面来说,其具有不可替代性。此外,通过多种数字化的展示手段,还能够让公众去认识和理解文化遗产。


▲ 杜晓帆带领团队考察新疆交河故城
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工作要发展、要创新就必须融合多种技术手段,包括测绘地理信息、虚拟现实、大数据等。而且,不仅仅是在某一个工作细节中的结合,这种融合应该贯穿于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到最终保护成功或形成产品的全流程。通过这种结合,我们才能真正地讲好文化遗产的故事。”杜晓帆总结道。
在肯定数字化技术手段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重要作用的同时,杜晓帆也保持着冷思考。他表示,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无需赘述,但比较反对为了创新而创新的炫技,这种方式或许能够引起一时的轰动和关注,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漫长的工作,应是润物细无声的。它不是一个靠抓眼球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认识。
归根结底,技术和艺术上的处理和创新,都应该建立在不损害文化遗产核心价值的基础上,也就是必须准确地把文化遗产本真的价值传递出去。
▍发挥人的价值,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事业,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认知。在和杜晓帆的交谈中,他反复强调这一理念。
2006年,杜晓帆在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中,以对上海提篮桥历史街区的考察为主线,提出了“人核心”这一观点。他说:“文化遗产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是凝固的一个点,而是动态的、发展的,有着不同时代的痕迹。文化遗产不仅记录着我们的过去,存在于今天我们的生活中,也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有益的参考。文化遗产不仅要注重对其整体环境原有历史风貌的保护,更要注意保护贯穿于其中的历史文脉和珍贵的人文元素。”
文化保护的目的是希望文化遗产可以活态传承。比如面对现在城市建设中的重点课题:老旧城镇更新,人们仍旧生活在那里,老旧的房屋不适合他们现在的居住,也不必简单粗暴地拆旧建新。它应该是不断发展的,可以建造一些现代化的建筑,但是一定要符合城市和村落本来的体量、形制,要符合周围的自然环境,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
一个国家的形象不仅体现在经济、军事和科技的强大,同样包括文化的引领。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不少国家已经将其作为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工具。我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理应承担起守卫人类文明的重任。
杜晓帆认为,为了达到以上的目标,我们首先要重视文化遗产核心价值的研究,同时建立有效的阐释传播体系。尽管遗产核心价值的研究属于基础研究的范围,但并不能否认它对遗产保护工作所产生的长远影响。而现有的价值研究只考虑遗产固有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不深入考虑遗产对当下及未来人们的作用和意义。或者一提到遗产价值就联想到经济价值,忽略了精神需求作为遗产最本质的功能所在。当下许多遗产研究和做法,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没有从根本上回答为什么要保护遗产这一问题,或保下来做何用处。而且我国遗产数量众多,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等保护名录比比皆是,要想每一处遗产都按照全面保护的原则来实行,不现实也不必要,关键在于保留住核心部分,同时建立有效的阐释传播系统,传承核心价值。
近年来,“让文物活起来”成为文博行业内的普遍呼声,但没有核心价值的基础研究,没有明确合理的社会功能定位,只会成为“运动式”的保护利用,不具有可持续性。
杜晓帆认为要对文化遗产进行社会功能性分级分类,辨清遗产特征与性质,明确社会功能定位。要从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类型与层级出发,分析遗产当代功能所涉及的不同人群,区分社区、民族、地区、国家与国际等层级的遗产功能;分析遗产功能与管理,利用工作的相关性,建立合理、可实施的管理与利用原则。这些认识有的已经比较成熟,有的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在交谈的最后,杜晓帆提到,文化遗产并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孤立的话题和领域,它是我们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比如,2021年底,通过脱贫攻坚工作,我国实现了全面小康,其实小康不仅仅是物质和经济层面的概念,在精神层面继续推进“小康建设”可能更加重要。将目标投向更远的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民族的宏大使命,而这个复兴也不仅仅是经济和物质层面的复兴,此处的复兴更多的应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而文化遗产恰恰是文化自信和精神文化建设事业的重要支撑。
如今,杜晓帆不仅继续行走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工作一线,更将自己的精力用来培养坚守于文化遗产学术领域内的人才,让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得以传承下去。2015年,已到了“知天命”年龄的杜晓帆再次迈进象牙塔,担任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此时的他已具备了开阔的视野和多元的思维方式,同时还有着广泛的人脉资源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在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开启了自己的教学生涯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传承之路。

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国土与文化资源委员会
供稿 / 《中国测绘》编辑部
审校 / 刘朝晖、杜晓帆、侯 实
编辑 / 刘邵远、徐婉君
排版 / 徐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