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陈胜前:考古学是什么

摘要: 不一样的考古学不止于探寻的激情北京大学出版社“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新品种一部优秀的考古学学科普及读物《考古学是什么》作者:陈胜前 出版日期:2024年5月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装帧:精装定价:78元开本:32开印张:12页码:380作者简介陈胜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考古学理论、史前考古、石器分析等。著有《史 ...


陈胜前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4年5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从考古学是怎么来的、考古学何以可能、考古学在做什么、考古学与你我四个部分讲述考古学学科的简史、内容、实践与应用等方面,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向公众普及了考古学这门学科,既通俗易懂,又能反映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价值,是一部优秀的学科普及读物。为初学者、非专业读者普及考古学的基本原理、关键方法、主要问题、重要事实,全书文笔流畅,学识广博,具有可读性和国际视野。
什么是考古学?
夏鼐:“(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现代汉语词典》:“(考古学)是根据发掘出来的或古代留传下来的遗物和遗迹来研究古代历史的学科。”
《辞海》:“(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史料研究人类古代情况的一门科学。”
《不列颠百科全书》:“(考古学)是一门研究过去人类生活和活动的遗存实物的科学。”
在英国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主编的第6版《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中,“考古学”被认为是“文化人类学的过去时态”。并且进一步提出,考古学主要研究对象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代。
20世纪60年代,美国流行的“新考古学”认为“传统考古学关注的仅仅发现是‘什么’以及‘何时’、‘何地’等问题,而新考古学则是想了解‘为何’等问题”。

作者简介

陈胜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考古学理论、史前考古、石器分析等。著有《史前的现代化:从狩猎采集到农业起源》(第16届文津图书奖)、《思考考古》《中国文化基因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等;发表《中国考古学研究的范式与范式变迁》等论文一百余篇;另有译著四种。


目录


序言

导论 体验考古


第一部分 考古学是怎么来的?

第1章 现代考古学的形成

第2章 现代考古学的发展

第3章 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起源


第二部分 考古学何以可能?

第4章 什么是考古材料?

第5章 考古学的方法

第6章 考古学理论


第三部分 考古学在做什么?

第7章 获取考古材料

第8章 重建过去

第9章 解释文化变迁

第10章 理解与传承文化

第11章 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

第12章 考古学与中华文明起源


第四部分 考古学与你我

第13章 考古学与公众

第14章 如何成为一名考古学家



如何成为一名考古学家?

考古学家是个有点神秘的群体,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影视文学的塑造,看过《夺宝奇兵》《九层妖塔》《盗墓笔记》的人难免会留下这样的印象。在公众眼中,考古学家基本以两种形象出现:挖墓的人与鉴宝专家。有关前者的刻板印象甚至带有一点负面的道德标签——挖人家的祖坟,尽管这种事情其实并没有发生过。考古学家挖掘的墓葬绝大多数都是非常古老的,很少有晚近历史时期的,这些墓葬与现在的人早已没有直接联系了,而且考古学家发掘墓葬大多是因为工程建设用地的需要或是遭到了盗掘,不发掘就会遭到进一步破坏,是不得不去发掘。基于研究的目的主动发掘墓地,终究是比较罕见的。事实上,墓葬发掘只是考古工作很小的一个部分,大部分的考古工作与墓葬是没有关系的。挖掘祖坟这样的事情基本都是盗墓者所为,如前文提及的,盗掘北宋金石学大家吕大临墓葬的正是他的后世子孙。对于史前的墓葬,越是久远的,越是罕见,也越是珍贵。墓葬能够提供许多其他材料无法提供的信息,如古人的饮食结构、健康状况、体质演化等。尤其是对于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学家而言,若是能够发现一座墓葬,绝对是非常幸运的事情。墓葬发掘让考古工作披上了黑暗的面纱,考古学家还曾经发掘到罗马时代的厕所,这种令人恶心的出土物却是极有价值的科学材料。尽管考古工作有那么一点儿黑暗的影子,但是它充满了诱惑,我们希望由此揭开人类过去的奥秘,帮助我们回答灵魂三问: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考古学是一门穷根溯源的学问,直抵我们的灵魂深处。也许正因为这种强烈的反差,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入考古学领域,并努力成为一名考古学家。这一章我们就讨论这个问题:如何成为一名考古学家?

一、考古学的教育

在说到考古学的渊源时,我们知道了其前身为金石(古物)学。在现代考古学的三个主要分支——旧石器-古人类考古、新石器-原史考古、古典-历史考古之外,还有一个旁支,也就是民族考古或土著考古。几个分支各有自己的渊源与关联学科。当我们划分当代考古学时,上述划分也就成了基本脉络,这个脉络扩充为更细致的时段划分,反而让人忽视了原初的三大分支之区分。在中国考古学的教育体系中,按时段划分为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秦汉考古、南北朝隋唐考古、宋元明清考古,这六大段考古构成了整个学科的主干,也是学习考古的学生的必修课程。有时间维度的划分,自然有空间维度的划分,中国国土面积广大,从史前到历史时期,形成了若干较为稳定的区域,华北、长江中下游是农业起源区,这里形成了若干区系的考古学文化,周边地区如东北、西南、岭南、青藏、西北、草原、沿海与海岛先后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面貌。每位研究者大体会有自己专长的研究的区域,很少有学者能够覆盖所有区域。在中国之外,还有世界范围的考古,也有区域之分,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专长于国外考古。

时空维度的划分相对比较传统,从学科体系的角度来看,则包括理论、方法、实践三个方面。每个成熟的学科都有这样的划分,考古学也不例外,文物、博物馆与文化遗产是考古学的实践领域,考古学由此与公众联系在一起。在方法方面,考古学与许多学科都有交叉,逐渐形成了相应的考古学方法,考古地层学、类型学是较早成熟的,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人体骨骼考古、分子考古等也都已经发展成熟,还有更多的交叉学科正在成熟之中。考古学理论与学术史(包括思想史)也已有独立的领域。对于未来要从事考古工作的学生而言,这些都是需要学习的内容。实际上,目前国内没有哪一所高校能够覆盖所有这些领域,往往是有所侧重地发展。如果我们把时空都称为纵向划分的话,那么按照学科体系的划分就是横向的,纵横经纬相互穿插,让考古学成为一个几乎与所有学科都有关联、内容十分丰富的学科。尽管考古学并不是热门学科,从业者的数量也较少,但它是如此的博大,一个人终其一生,往往也只能精通一个小的领域。

我们知道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实物遗存的学问,也正因为如此,实物遗存的特征也是一个区分考古学的维度。石器、陶器、聚落、墓葬是史前考古的主要研究对象,由此也就形成了专门的领域,我个人学习石器考古近三十年,就是与那些看起来平平无奇的石器打交道,石器考古的工作就是“让石头说话”(这也是我的近著的书名)。研究较晚时段考古的则可能会涉及玉器、青铜器、漆器、画像石、碑刻、瓷器、古文字、佛像与石窟寺、古代建筑、书画等材料,每一项材料都是一门需要穷尽一生才能弄清楚的学问。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我喜欢看碑帖,中国书法之美都是前人的天赋、修养与苦练的结果,要欣赏其中的美,需要反复地观摩与体会。我没有碑刻考古的训练,无法去研究它,但这不妨碍我发自心底的欣赏。

考古知识领域的划分还可以按照主题来做,比如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等。除了这些大问题之外,主题的设定是可以比较灵活的,可以按照研究者的兴趣来确定,当然,要想获得关注与资助,主题显然要具有时代意义,是一个时期的焦点问题。正是因为主题可以灵活设定,因此,主题能够较好地体现研究者的创造性。20世纪70年代前后,谢弗、拉什杰等一批学者高度关注“考古材料形成过程”,后来这也就成了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80年代,部分研究者开始关注“景观”问题,不再局限在环境层面上考虑,而是要关注景观所具有的文化意义对人的影响,于是形成了“景观考古”这个主题。主题的探索是开放的,前面提到的复杂系统研究、心智、语言起源、族属、宗教起源等,都是当下考古学研究探究的主题。就拓展主题而言,考古学是鼓励跨学科合作的,这也应该是学科的发展趋势之一。所有这些主题,也都是考古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上,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在一个或多个主题上进行探索。就这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而言,中国考古学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就我个人而言,当前探索的主题是“新时代中国考古学理论体系”,主题是探索未来中国考古学理论体系,我们是亦步亦趋追随西方,还是要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我们的特色在哪里?如何真正做到而不是“放卫星”?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作者:陈胜前

更多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