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西汉敦煌郡阳关设置与功能——基于汉唐敦煌出土文献的考察

摘要: 摘要:阳关是西汉政府经敦煌郡通西域这条东西交通干线上的关键关隘。通过考察发现阳关得名可能与西汉敦煌郡移民实边政策有关,即阳关最初或为侨置地名。而在玉门关之南,故名阳关的说法可能是后来赋予的文化含义。又据敦煌文书记载推测太初四年李广利第二次伐大宛后,玉门关自酒泉郡西移至敦煌西部的后世阳关位置。至后元元年,玉门关北移至小方盘城一带, ...





















摘要:阳关是西汉政府经敦煌郡通西域这条东西交通干线上的关键关隘。通过考察发现阳关得名可能与西汉敦煌郡移民实边政策有关,即阳关最初或为侨置地名。而在玉门关之南,故名阳关的说法可能是后来赋予的文化含义。又据敦煌文书记载推测太初四年李广利第二次伐大宛后,玉门关自酒泉郡西移至敦煌西部的后世阳关位置。至后元元年,玉门关北移至小方盘城一带,这一关隘才被命名为阳关。阳关承担着迎送接待使者、使客和安置降民、传递文书信件、发放俸钱及物资等相关职能。至于以阳关为治所的阳关都尉是敦煌郡南塞的组成部分,阳关都尉下辖的候官目前能够确定仍只有雕秩候官。阳关都尉拥有单独上书中央政府之权,而其下属司马常在都尉空缺之际代行其职。阳关都尉与南塞其他边防机构构成了防范南山羌的统一的防御体系,并且在这一体系中阳关都尉地位关键,甚至发挥着主导作用。

关键词:阳关;敦煌郡;玉门关;阳关都尉








































西汉敦煌郡阳关是西汉经敦煌郡前往西域的重要塞城和门户。关于西汉阳关的探讨由来已久,清乾隆帝著有《阳关考》一文,认为“阳关、玉门关均在党河之西。阳关西而偏南,故以阳名,详核形势正应在今党河西南,与红山口相近”。近现代学者向达、劳榦、杨建新、李正宇等也先后对西汉阳关遗址位置进行过探讨,并对阳关遗址位置形成了红山口、古董滩、胡卢斯台、“石棺材”等不同观点。至于阳关的名称来源和设置时间,学界关注较少,但是当我们对相关文献进行详细梳理之后,仍有很多问题得不到解决。




















一、西汉敦煌郡阳关名称的来源


阳关的得名,传世史籍与敦煌文献皆有记载,过去一般认为阳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曰阳关。如《元和郡县图志卷第四十·陇右道下》记载阳关:“以居玉门关之南,故曰阳关。”P.5034《沙州地志》亦载阳关:“以在玉门关南,号曰阳关。”另有一说,称阳(杨)姓某官逃出此关,因名阳关。S.5448《敦煌录一本》记载:“因沙州刺史阳明诏追拒命,奔出此关,后人呼为阳关。”南宋周煇《清波杂志》又载:“汉将杨兴败走,出此关,因以为名。”李正宇认为:“天下名关,假名于叛亡之徒,岂有此理?不足取也。”此说应是。此外,今人学者张仲、闫婷婷曾根据山南水北为阳原则,分别推测阳关是因在龙头山之南故名,或者因在渥洼池(今黄水坝水库)之北故名。然阳关遗址确切位置尚不能确定,因此,按照这一基本原则所进行的推测未必确凿。即便记载最多、流传最广的“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阳关”的说法也存在问题,因为最早玉门关设置在敦煌以东,酒泉郡西界,之后才迁至敦煌郡西部。所以,如果阳关设置时敦煌西北的玉门关尚未设置,这种观点就难以成立,只有阳关设置晚于敦煌西北玉门关的设置,该说才能成立。

考察史实可知,阳关一带的开发时间很早。阳关附近的渥洼水出天马发生于浑邪王投降汉朝之后的第二年即元狩三年(前120),见载于《史记·乐书》和《汉书·礼乐志》。《史记集解》对渥洼水出天马之事有详述:

李斐曰:“南阳新野有暴利长,当武帝时遭刑,屯田敦煌界,人数于此水旁见群野马,中有奇异者,与凡马异,来饮此水旁。利长先为土人持勒靽于水旁,后马玩习,久之,代土人持勒靽,收得其马,献之。欲神异此马,云从水中出。”

这个记载还见于敦煌文献《寿昌县地境》和S.5448《敦煌录一本》中。渥洼水出天马既然发生于元狩三年(前120),那么南阳新野暴利长屯田敦煌界之渥洼水的时间当在元狩三年(前120)前,即元狩二年(前121)有一批屯田吏卒在阳关一带屯戍。又据P.4640《阴处士碑》的记载,敦煌阴氏家族其先源自南阳新野,“就阴山之封秩,大漠斯平;据火候于敦煌,阳关得势”。表明元狩二年(前121)浑邪王降汉后确有一批来自南阳郡的士兵屯田敦煌阳关渥洼水附近。因敦煌文献中的《阴处士碑》是唐代资料,与所追溯的西汉历史跨越时间过长,故此处不排除是阴氏根据与敦煌相关的早期史料编造了其祖先渊源。尽管如此,在未有新资料证明前,我们尚不能完全否定这条记载的可信度,因此,我们姑且据此记载印证在敦煌阳关一带的屯戍士卒来源地至少包括南阳郡。而南阳郡邻近的颍川郡阳翟县有阳关聚,《水经注·颍水》颍水“又东南过阳翟县北”下注云“颍水东南流迳阳关聚,聚夹水相对,俗谓之东、西二土城也”。阳关聚属颍川郡,敦煌名族陈氏就从颖川郡迁徙而来,则阳关一带的屯戍士卒很可能也有来自颍川郡阳关聚一带的。另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泰山郡钜平侯国有阳关亭,而阳关地名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在这一地区。西汉敦煌郡居民基本由中原移民构成,而古代移民有将其原居住地名带到新的地方的习惯,以示不忘祖籍。阳关得名有可能就是这批屯田吏卒中有来自颍川郡阳关聚或泰山郡阳关亭,并以故乡地名对现居地进行命名。西汉龙勒县的东郡里、万年里,特别是万年里,其名称就是来自颍川郡郾县万年里。敦煌的北府渠、北府庄、都乡河、都乡里皆是如此。如果这一推测成立,则敦煌郡的阳关命名源自阳关聚的移民而得名,很可能是由聚落名称演变成关隘名称。《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成皋有玉门之称:“汉王逃,独与滕公出成皋北门,渡河走修武。”《史记·高帝本纪》记载:“汉王跳,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对此《史记集解》云:“徐广曰:‘北门名玉门。’”《汉书·高帝纪》亦载:“汉王跳,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唐颜师古对“成皋玉门”注曰:“张晏曰:成皋北门。”由此得知,玉门指北门。根据《汉书·地理志》河南郡“成皋,故虎牢”。成皋关又名“虎牢关”、“汜水关”,因此,成皋关很可能又有“玉门”之称。阳关聚在成皋之南,也是西汉时期的重要关隘,这个关隘一直沿用到东汉初年。如果成皋有玉门之称,与南部的阳关就形成南北对峙的两所关隘。敦煌郡的阳关、玉门关的设置很可能照搬沿用中原关隘布局,将拱卫成周东部的成皋关(玉门)、阳关的格局套用到敦煌郡西部关隘的设置。


二、西汉敦煌郡阳关的设置时间


西汉敦煌阳关的设置应当分为两个阶段,即敦煌阳关位置设置关塞的时间和阳关设置的时间。阳关设置的时间,据P.5034《沙州地志》记载阳关:

武帝后元年置都〔尉〕······存,以居玉门〔关〕之南,因以······

此条记载反映的是阳关都尉设置及阳关得名一事。“后元”是汉武帝死亡前最后使用的年号,仅仅使用两年。仅以这条史料记载来看阳关设置,准确说是阳关都尉设置于武帝后元元年(前88),彼时敦煌西北的玉门关已经设置,因此,这个居于玉门关以南的关口,才被取名为“阳关”。这个推测还可以从S.788《沙州图经》的记载中得到证实:

玉门关,县北一百六十里。《地里志》云:汉武帝后元康中置。

汉武帝仅有“后元”年号而无“元康”年号。应当是汉武帝后元年中置。“康”字,或是“年”字之误,抑或衍字。玉门关北移至龙勒县北一百六十里之地应在汉武帝后元年间(前88—前87)。另外S.5448《敦煌录一本》记载到阳关称:

州西有阳关,即故玉门关,因沙州刺史阳明诏追拒命,奔出此关,后人呼为阳关。接鄯善城,险阻乏水草,不通人行。

此条记载似表明阳关和玉门关最初是一个关,后分为两个关。如其所载不误,玉门关设置早于阳关,事实的确如此。敦煌玉门关的设置时间,虽史无载,但我们能够根据一些相关线索对敦煌玉门关修建设置过程进行大致推测。太初三年(前102)李广利二征大宛时,史称“贰师起敦煌西”。这里既能理解成汉军从敦煌出发向西进军,还可理解成汉军是从敦煌西出兵,如此则敦煌西部或已存在汉朝关塞”。太初四年(前101)李广利得胜返回,敦煌西部已经有了关塞。《汉书·李广传》记载:

(李陵)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数年,汉遣贰师将军伐大宛,使陵将五校兵随后。行至塞,会贰师还。上赐陵书,陵留吏士,与轻骑五百出敦煌,至盐水,迎贰师还,复留屯张掖。

李陵出酒泉后首先抵达敦煌,也即“至塞”,其后“出敦煌,至盐水”即为出塞,可见这个“塞”位于敦煌郡西,故出塞即是出敦煌郡西部关塞。如此,汉武帝遣李广利二征大宛的太初三年至四年(前102—前101),敦煌西部已经修筑了塞城,这个塞城就是从酒泉郡迁徙到敦煌郡西部的玉门关。另外,《汉书·西域传上》记载:

其后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据两关焉。自贰师将军伐大宛之后,西域震惧,多遣使来贡献,汉使西域者益得职。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太初四年(前101)春李广利征服大宛之后,汉朝开始修筑敦煌至罗布泊的烽燧,似表明此时敦煌郡境内的边塞关隘基本修筑完成,因此,得以在此基础上继续向西修筑烽燧设施。这一记载再度从侧面反映出敦煌阳关一带的关塞设施很可能修筑在此时期。敦煌文献《寿昌县地境》记载:

玉门关,县北一百六十里。汉武帝元鼎九年置,并有都尉。《西域传》东即限以玉门、阳关也。

这里记载有个问题,就是敦煌文献将汉武帝置敦煌东界玉门关的时间与敦煌西界玉门关设置的时间混在一起记载。所谓“元鼎九年”是指玉门关的最初设置时间,也即酒泉列亭鄣至玉门的元封三年(前108),这个玉门关应当在敦煌以东,而不是敦煌西北。至此得出基本推论;敦煌以东的玉门关大致设置于元封三年(前108),敦煌西部玉门关大概设置于太初四年(前101),再联系阳关和玉门关最初是一个关,后分为两个关,且敦煌西部的阳关“即故玉门关”,可进一步推测太初四年(前101)李广利二伐大宛后,西汉将玉门关西移至敦煌西部,大致今阳关镇位置,作为军事和通使共用的关口。至武帝后元元年(前88)或许是因为随着外来使节很多且大多都有窥汉意图,西汉政府为避免将关塞的军事布防暴露在外来使节面前,故另设关隘作为军事关隘,专门处理军事事务。于是,西汉政府将玉门关北移至小方盘城一带,又将故玉门关所在的关隘命名为阳关。这一推测正好与P.5034《沙州地志》记载汉武帝后元元年(前88)设置阳关都尉相符合。如此推论成立,则太初四年(前101)西汉将玉门关迁至此处,后元元年(前88)又将玉门关北徙,这意味着后世阳关之地被称为玉门关的时间很短,最多不超过14年。西汉设置阳关作为通使、通商的口岸,本身含义就与阳关密切相关,表示对外友好交流的意思。因其在玉门关之南,故名阳关,就蕴含着将中原地区位于成皋的玉门同位于阳翟的阳关这种南北对峙的格局引用敦煌郡。


三、西汉敦煌郡阳关的功能与性质


西汉在敦煌郡西境北设玉门关,南置阳关,两关西行的道路基本一致。《汉书·西域传》记载西域:“东则接汉,厄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又称:“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可见西域南北两道皆以阳关、玉门关为起点。西汉政府在敦煌西部前往西域的道路上设置的这两个关塞的功能和性质与经营西域的战略紧密相关。玉门关的功能和性质我们此前已专门著文加以论述,这里还需要针对阳关的功能和性质进行论述。

《汉书·地理志》记载:“龙勒。有阳关、玉门关,皆都尉治。”表明阳关、玉门关皆在敦煌郡龙勒县境内,换言之龙勒县是西汉往来西域的必经之地,行经敦煌郡的使者基本都行经龙勒县。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正史记载其境内设有两关上,还有着悬泉汉简中的丰富记载作为支撑。IT0205:15记载:“ □敢言之敦煌、龙勒、广至、冥安、渊泉遣吏御送使者出。”ⅡT0115:101记载:“遮要亭长吾尊。出奉龙勒。”这两条记载既表明龙勒县肩负着迎送使者的使命,还似乎反映出敦煌、龙勒等五县处于西汉敦煌郡境内东西主干道路之上。关于龙勒县在中西交通上的地位,悬泉汉简中不乏记载:

五凤五年二月丁酉朔庚申,敦煌大守少、长史奉憙、库丞捐之兼行丞事谓过所置:龙勒左尉张义,为郡逐材酒泉郡中,乘用马二匹,当舍传舍,从者如律令。七月乙卯一食,东。(VIT1222:2)

甘露元年七月甲午朔辛丑,龙勒令通、丞□移县泉书曰:遣厩御斋持传马送□过□□,麦□□□□为大斗三斗,今写移书,到受簿以七月报,数以书受簿入。七月,掾明、啬夫□□。(90DXT0115:87)

建平二年十一月甲申朔壬子,敦煌太守永、长史临、丞涉谓过所:使龙勒少内啬夫汜政与守部千人古成迁市缮兵物长安,当舍传舍,从者如律令。(IT0114:50)

居摄二年五月癸未朔辛丑,敦煌□·····勒守丞王习,以诏书迎骑轺重车。(IT0114:79)

从宣帝时期到西汉末年,龙勒县一直活跃在悬泉汉简的记载之中。从这些记载不难发现龙勒县与酒泉郡、长安等存在联系,在迎送往来过客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印证了龙勒县在东西方交通线上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可以说这一地区扼守着汉地与西域交通之门户。

龙勒县境内除了玉门关外,地处东西交通线上最重要的站点还有阳关、龙勒置等。IT0112:88记载:“六尺函经百,龙勒置五十。”ⅡT0213:7记载:“龙勒亭牛簿······”说明龙勒县境内还设有龙勒置、龙勒亭。长安至西域的交通路线沿途设有数量众多的置,作为交通线路上的重要站点。ⅡT0115:80记载:“甘露二年七月戊子朔壬寅,敦煌大守千秋、长史憙、丞破胡谓县律曰:‘诸乘置其传,不为急及乘传者,驿驾□令葆马三日,三日中死负之。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传马员三百六十匹,计以来死者。’”,可见西汉敦煌郡设有九置,其中以渊泉置最东,行经冥安、广至、鱼离、悬泉、遮要、敦煌等置,西到龙勒置。IT0116:48记载:“永光四年闰月丙子朔壬辰,县泉厩啬夫奉光敢言之,龙勒、敦煌、遮要、鱼离置。”大道沿线的县城设有置基本已成惯例,故龙勒置与渊泉置、冥安置、广至置、敦煌置当皆设于各自县城,这与上述由这五县“遣吏御送使者出”得出此五县县城位于敦煌郡东西干道上的推测正相印证。又以龙勒县位置处敦煌郡西陲观之,龙勒置当是西域进入敦煌郡的第一个置。悬泉汉简中还有很多关于龙勒置的记载。如IT0111:311记载:“······长史福谓:‘县写重案,七月旦见传马缺多,迫······□言课不备者。县泉马瘦病,物故尤多。龙勒。’”ⅡT0112:10记载:“出粟一石二斗,茭一石。永始元年八月丙子县泉啬夫敞、龙勒厩御王谭。”ⅡT0112:66记载:“建平元年四月癸未,佐昌付龙勒厩啬夫□。”IT0111:16-28《县泉置鸿嘉四年六月以来受它县置谷券》中记载悬泉置接受遮要、龙勒、敦煌等置麦粟,其中记载到龙勒置:“入粟三石······鸿嘉四年六月辛卯,县泉置佐恽受龙勒厩啬夫禹,□以食萃马。”这些记载表明龙勒置是敦煌郡邮驿系统中的重要驿站。悬泉汉简ⅡT0214:557记载:

建昭元年八月丙寅朔辛巳,遮要厩啬夫鹿敢言之,谨写移它县置:遣吏御持传马送迎客往来过廪,今/券墨移,唯廷移龙勒、郡仓、敦煌、县泉、鱼离置、广至、冥安、渊泉令,簿入,八月/报,毋令缪,敢言之。

遮要置加上龙勒、郡仓、敦煌、县泉、鱼离、广至、冥安、渊泉等,合计九处地名,其中龙勒、敦煌、广至、冥安、渊泉等五县设置,再加上遮要、悬泉、鱼离三置,敦煌郡九置在此处已出现八置,等于敦煌郡郡仓与八置并列,联系遮要置文书是“移它县置”而未提及县、置之外的郡仓,不妨大胆推测敦煌郡第九置或正设于郡仓位置,也即“郡仓置”。当然,在敦煌第九置争执不下的情况下,这一推论之后还需其他证据进行佐证。但郡仓既与八置并列,又与“送迎客往来”之事有涉,那么至少说郡仓是处于敦煌郡东西主干道上是没有问题的。并且排除郡仓与遮要置来看,其他七个置是按照自西向东准确排列的,那么夹于敦煌、龙勒之间的郡仓,或位于敦煌县境内,或位于龙勒县境内,应夹于二县县城之间的主干道上。敦煌郡在位于或靠近龙勒县的地方设置郡仓,是基于龙勒县拥有的特殊地理位置。其目的应当是储备送往西域的战备粮食以及同西域诸国交流贸易的粮食。龙勒置,又称作龙勒驿,敦煌马圈湾汉简460记载“夜亭□□□□□□关大尉龙勒驿□言,羌男子利年等诣□□鄯善候,发兵遯焉耆、尉犁、车师”。阳关大尉同龙勒驿实行的是一体化管理,从这条记载得知,经敦煌前往鄯善、焉耆、尉犁、车师的交通道路是经阳关进出,龙勒驿是他们必经的驿站。这条记载说明阳关都尉管辖的亭隧和候官控制着西汉经敦煌郡与南羌的交通。敦煌马圈湾汉简535记载:“令府告阳关都尉,使者当□时出,······时。”一般使者往来西域皆进出阳关。阳关与玉门关的粮食应当就主要仰仗距离不远的郡仓供应,而东西往来交通或许也将郡仓视为重要站点,补充物资。阳关作为西汉敦煌郡龙勒县的西端关塞,是东西交通路线上的重要站点。而阳关位置相较玉门关更近龙勒县、敦煌县,意味着龙勒置的下一站应该是阳关,然后经阳关进入西域南北道,这条路线也是西汉敦煌郡的主要官方驿站的路线。IT0111:98记载:“出西合檄板二,诣府、阳关。永始元年庚午夜如定时,县泉御许章付遮要置啬夫庆。”此处反映的就是敦煌郡悬泉置经过遮要置、敦煌置、龙勒置抵达阳关这一路线进行文书传递。ⅡT0214:188记载:“。永始三年二月癸未,县泉置啬夫敞,付龙勒厨佐庆送长史君。西。”龙勒厨佐庆就是龙勒置的厨佐,而送长史君西行的路线应当也是经悬泉置、龙勒置出阳关的路线。这进一步表明阳关是西汉敦煌郡乃至整个汉地交通路线西端的关键站点。

不仅如此,阳关道还是西汉通西域主要路线,相较玉门关道利用程度更高。《汉书·西域传》虽称“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但在记载西域诸国至汉境的方位与里程时,多以阳关为参照。这表明一般使节都经过阳关而不走玉门关,可进一步佐证玉门关是一个军事关隘,而军事性质以外的使者、商旅等往来西域与中原时多经阳关通行。王蕾、卢山冰亦曾提出类似看法,认为阳关交通环境相对安全,更邻近龙勒县,而玉门关更近匈奴而受战争威胁更甚。相较而言,往来使者、商旅等会选择经过阳关往来于中原与西域。我们根据这一史实推测,或许玉门关起初兼有军事和出使、行商等功用,然而其后随着西汉政府对西域军事活动日益频繁,同时与西域诸国通使活动密切,不仅仅是西汉使节出使外国,更多的是外国使者进入西汉,这样就涉及很多军事安全方面的纰漏,尤其会暴露西汉在敦煌郡的驻军情况。为防范敦煌郡军情外泄,西汉政府须将一般性的管理行商使者的关塞,同军事关隘区分开来,因此,才会在玉门关之外,又分置阳关,主要供行商使者通行。当然阳关也具有一定的军事职能,阳关都尉及下辖的候官是构成防御南山羌的敦煌郡南塞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其军事防御目标主要是南部南山羌,故不妨碍其作为接待西域来客的主干线上的关塞。出阳关后经白龙堆道可以抵达罗布泊、楼兰,这条道路也是西域道的主干线。《汉书·西域传》记载:“然楼兰国最在东垂,近汉,当白龙堆,乏水草,常主发导,负水儋粮,送迎汉使。”可证白龙堆是西汉敦煌郡前往楼兰的必经之地。又,ⅡT0115:134记载:“出,黄牡橐佗一匹。永光五年三月己西,至白龙堆中罢极死,候光所假出庄河渠主。”印证了白龙堆道的存在与这条道路的难行,行经白龙堆道主要骑乘骆驼。ⅡT0212S:29记载:“龙堤迫大客当来。”此处龙堤或许也指的白龙堆道。白龙堆道最初是西汉至西域交通道路必经之地,而处于西汉敦煌九置路线的西端与白龙堆道的东端的阳关,可以说是汉地交通系统连接西域交通系统的关键节点。我们通过玉门关汉简的记载得知,出阳关之后的行程基本与出玉门关之后的西行路线是一致的,基本都是沿着一条路线行进的,敦煌马圈湾汉简755记载“凤□□在龙□□□”,指的就是白龙堆道。698记载:“知何国胡一男子取亭东□。”西域胡客基本上是沿着敦煌至罗布泊间亭隧系统行进的,烽燧保障了行进的路线的安全。

阳关在东西交通上的特殊地位,使其注定肩负着迎送接待客使、接待安置降民、传递文书信件等诸多使命。ⅡT0215S:436记载:“阳关司马丞广迎□。”此处有缺,但有可能就是关于阳关迎送使者的记载。事实上西汉时期行经敦煌郡的外客数量众多,包括西域诸国国王、匈奴诸王、羌豪、使者、质子、贵人、商贾等等,而中原行经西汉敦煌郡也包括使者、赴任西域及敦煌的官员,乃至和亲公主等。这些人员东来西往都可能经由阳关。敦煌马圈湾汉简438记载:“会月五日行禀矣,候丞出客阳关,客已月二日出,候丞亦且来矣,食得毋。”客是对西域诸国客使、客商的统称,从这个记载得知西域派遣到西汉的客使、行商都是经由阳关进出的。甘露三年(前51)解忧公主返回西汉长安行经敦煌郡,ⅡT0114:522记载:

甘露三年十月辛亥朔,渊泉丞贺移广至、鱼离、县泉、遮要、龙勒,厩啬夫昌持传马送公主以下过,廪 麦各如牒,今写券墨移书,到受簿入,十一月报。毋令缪,如律令。

鱼离、悬泉、遮要为置名,龙勒、广至与之并列,应当是指龙勒置和广至置。也即解忧公主返回西汉的路线应当是经龙勒置、遮要置向东出渊泉置东行,龙勒置更近阳关,这似表明公主返程是经阳关入关然后通过敦煌郡驿站系统东行的。事实上中原与西域交通本就以阳关道为主,那么解忧公主返回西汉从阳关进入也不足为奇。ⅡT0214:55记载:“降民。故敦煌阳关都尉马贺家。”可见阳关都尉还负责安置西域或南山羌的降附民众的相关事务。另外,阳关还是西汉政府经敦煌郡与西域地区往来书信的关隘。IT0112:79记载:“入西。绿纬书一封,敦煌阳关都尉臣宝上,绿纬蒲署皆完,纬两端各长二尺。元始二年三月庚辰,县泉啬夫长受遮要御牛枣。”这是阳关都尉宝向西汉政府的上书,文书由阳关发出向东经过遮要置抵达悬泉置,悬泉置收件时对包裹文书所用的维进行了检查和登记。ⅡT0114:235记载:“永始二年八月癸未朔庚戌,阳关都尉/家别名籍一编敢言之。敦煌□都尉即日书/畜/。九月甲寅,邮卒云以来。长史前。”这条记载也是反映阳关与悬泉置间经邮卒进行往来信件传递,表明阳关是西汉到西域的邮路所在,有专门负责运送信件的邮卒。

阳关设有阳关都尉,而阳关都尉管辖范围内修筑有边塞并有驻军。ⅡT0215:345记载:“壬戌,敦煌阳关都尉众谓过所:遣丞弘迎初元三年卒。”ⅡT0216:216记载:“河平元年五月庚子朔庚子,敦煌阳关司马坚行都尉事谓过所:遣士吏郑相迎二年戍卒,当舍传舍,从者如律令。五月癸卯东。”这两条简文反映的是阳关都尉、阳关司马遣人向东迎接中原西来之戍卒。这些士卒有可能是分配到阳关执行戍守任务,也有可能是经由阳关前往西域地区进行戍守。ⅡT0214:145记载:“出粟七斗二升,以食阳关属赵猛罢卒,从者一人,凡二人,往来积廿四食,食三升。”这里记载的就是悬泉置接待在阳关执行完屯戍任务罢归的士卒赵猛。ⅡT0214:64记载:“甘露三年五月癸未朔丁西,肩水仓长延年以近次行大守事、库丞奉憙兼行丞事谓过所:遣氐池/东鄣隧长司马承明,以诏书送施刑士阳关,乘所占用马,当舍传舍,从者如律令。”此处记载的是氐池东鄣隧长护送施刑士前往阳关。至于是在阳关驻守,还是继续向西进入西域屯戍不得而知,而阳关方面或许也会提前派遣迎接这些施刑士。ⅡT0115:66记载:“□□□□□元年十二月送徒施刑□□□□,二月廿九日至敦煌,积五十九日。□二十□阳关积三月。□□□三月五日发敦煌,十九日至文侯,积十五日,留四月廿五□□□□□□。闰月八日至伊循。绶□□。”这条简文则记载了施刑徒经敦煌县、阳关、文侯到西域部善国伊循城屯戍的过程。这一记载不仅反映出西汉敦煌郡经阳关前往西域道路的沿途站点及阳关的相对位置,更重要的是它还明确表明了阳关有着接待以及传送戍卒的相关职能。王蕾、卢山冰认为这些施刑徒在阳关停留三月之久,是因阳关自然条件优越,有着充足的粮草与水源17195-104。正因如此,阳关才能胜任接待频繁往来的使团、行商及戍卒的重任。又,ⅡT0111:214记载:“尚诣官验问,爱书自证辞曰:‘博前除为沙口燧长,未到官,徙补吞胡燧长,奉出阳关府库,食出沙口亭仓,博来与库校计,守候杨君为博遣尚不从博贷,奉钱少千二百,粟八石。今写爱书以为案,书到如律令。’”这位名唤“博”的燧长从阳关府库领取俸钱,从沙口亭仓领取粟米。此处阳关府库应指阳关都尉府府库,这一府库机构应当负责发放阳关都尉范围内的驻军俸钱,而在这一区域内应当还设有不少如沙口亭仓一般的小型粮仓以方便驻军就近领取粮食。这意味着阳关还掌管着其所领都尉辖区的俸钱、粮食及其他物资的发放事务。

综上考证得知,阳关是西汉政府经敦煌郡通西域这条东西交通干线上的关键关隘。因阳关扼守交通要道的地理位置,故其承担着迎送接待来往客使、官员、公主、戍卒、施刑徒等各色人等的任务。在迎送接待任务之外,阳关还有着安置降民、传递文书信件、发放俸钱及粮食等各类物资等相关职能。


四、关于西汉敦煌郡阳关都尉的相关考察


阳关是阳关都尉治所,因此,讨论阳关问题也需要对阳关都尉进行探讨。敦煌悬泉汉简有很多关于阳关都尉的记载,这些记载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西汉敦煌郡阳关都尉的认识。

此前李并成、吴礽骧、张俊民等学者已就阳关都尉的治所、辖域所辖候官等相关问题进行过探讨,其中得到一个基本结论是阳关都尉及下辖候官应当是敦煌郡南塞的组成部分,阳关都尉下辖的候官能够确定有雕秩候官。V1812:122AB记载:“阳关司马赏行都尉调秩候光行丞事,移过所尉丞杜禹,取宁律令。十二月甲午西。”“调秩”又作“雕秩”,雕秩候官属阳关都尉管辖,其位置当处于龙勒县南部。张俊民的最新观点认为以龙勒县城为中心,其北部都应属玉门都尉辖域,南部则属阳关都尉辖域,并且认为博望候官也属于阳关都尉管辖。其依据如下:

博望、雕秩候部见羌虏为盗。(ⅢT0809:35)

敦煌博望禁奸亭长龙勒长通里公乘吴富昌,年廿九。甘露三年十二月庚午除。(VT1310:32)

敦煌博望亭长龙勒长通里上造王富成,年卅五。黄龙元年五月壬子除。(VT1410:74)

敦煌博望氐□亭长龙勒东郡里公乘利尊,年卅五。黄龙元年二月丁亥除(VT1410:75)

张俊民根据博望与雕秩并称,足见二者是平等关系,又以二者并称而以为它们关系较为密切,则博望候官应为阳关都尉下属候官。又据三任博望亭长的籍贯均属于龙勒县,进一步认为博望候部在龙勒县附近,考虑到博望候官不属于玉门都尉,其又与调秩并现,则博望候官也应属于阳关都尉。此一说法未必确凿,博望候官与雕秩候官并称,可以说明二者相距不远或者毗邻,而三任博望亭长皆出自龙勒县也能表明博望候官位置距离龙勒县很近。但博望亭前有“敦煌”,此处敦煌应当指敦煌县。如此可证博望候官应下辖博望亭,而博望亭是隶属敦煌县管辖,其位置应当处于敦煌县南境。那么博望候官也应是属于敦煌县管辖或与南塞部分候官一样属于敦煌郡直辖。敦煌县南部与南山羌相邻的地方就是党城湾一带,我们推测博望候官大概就处于这一地区。当然若后三简简文所载“敦煌”是指敦煌郡,那么就不能排除博望亭及其所属博望候官是归阳关都尉管辖的可能。但是后三简中敦煌与龙勒同时出现,表明简文所言“敦煌”是敦煌县的可能性更大。也即博望候官地处敦煌县境内,不归阳关都尉统辖的可能性更大,那么阳关都尉所辖候官现在可以确定的暂时仍只有雕秩候官。

阳关都尉作为西汉敦煌郡下辖的部都尉,接受敦煌太守管辖,悬泉汉简记载了这种隶属关系及阳关都尉的日常运转。VT1812:212记载:“十月庚寅,敦煌大守□□移阳关都尉:□□□□□□□□□必得事实事。”ⅡT0215:131记载:“□□敦煌阳关都尉□□□□□/传舍,从者如律令。五月辛卯行。”IT0309:93记载:“······敦煌阳关都尉□谓□□□□□□□移檄诣/······卒史□□□□如律令。。四月丁酉□。”ⅡT0115:323记载:“甘露二年二月庚申朔癸亥,敦煌阳关都”ⅡT0111:404记载:“煌阳关都尉临、丞强。”ⅡT0112:77记载:“□□阳关司马永威移□□□书。”IT0116S:23记载:“阳关大尉仪行丞事、守千人凤谓过······/律令兼掾音属彭/二人。”这些关于阳关都尉及下辖丞、司马的相关记载,既包括敦煌太守下发给阳关都尉的文书,也包括阳关都尉签署的过所及其他文书,而阳关都尉下属的丞、司马等也参与文书签署和传递。ⅡT0115:7记载:“出米六升。〇有传不食。五月辛丑以食阳关都尉众载,从者一人,凡二人,人一食。西。”这是阳关都尉经过悬泉置时接受招待的记录。ⅡT0114:486记载:“出粟六升。以食敦煌阳关都尉书佐圣光市上书具三辅郡中,从者一人,凡二人,人一食,食三升。东。”ⅡT0115:6记载:“出粟六升。以食阳关卒史宗上书,从者一人,凡二人,人一食,食三升。东。”ⅡT0214:287记载:“东书一封,阳关都尉印,诣公车司马。三月癸亥日下铺时,遮要御广昌以来立遣御夏距之行。”VT1512:2记载:“阳关都尉上书一封,十月癸巳,平望译小史秩□。”ⅡT0214:120记载:“阳关司马斋行都尉事上书一封。五月己酉平。”这些汉简则记载了阳关都尉遣人向西汉中央政府上书的情况,表明阳关都尉虽属敦煌郡管辖,但阳关都尉有单独上书中央政府的权力。“书佐圣光市”、“卒史宗”是阳关都尉派遣的上书之人,他们在经过悬泉置时留下了记录,至于“遮要御广昌”、“平望译小史秩”也是携阳关都尉上书公文者,但他们不是阳关都尉下属,而是驿置属吏,这表明阳关都尉上书时或派专人携带公文上书,或直接通过邮驿系统层层传递将文书上呈中央。我们推测阳关都尉派是在上书公文比较要紧时,防止辗转多人之手层层传递造成上书时间延误或公文丢失的情况,才会派遣专人上书,而一般性的上书公文就可以直接经由邮驿系统传递即可。而“东书一封,阳关都尉印,诣公车司马”应当是指悬泉置接待的人携带着加盖有阳关都尉印发往东部的文书,而收件人是公车司马。《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记载:“卫尉,秦官,掌宫门宿卫兵······属官有公车司马、卫士、旅贲三令丞。”颜师古注云:“《汉官仪》云公车司马掌殿司马门,夜徼宫中,天下上事及阙下凡所征召皆总领之,令秩六百石。”公车司马是西汉皇宫所设官员,除了负责巡逻保卫任务外,还兼领地方向朝廷上书言事的相关事务,因此,阳关都尉上书西汉中央政府时才会将收件人定为公车司马。另外,阳关都尉有时可以他官行阳关都尉事,因此“阳关司马斋行都尉事”可代行都尉之权上书中央。ⅡT0114S:253记载:“行阳关都尉事敦煌守部司马□。”这一记载也进一步说明阳关司马或者准确说是阳关都尉府司马地位相对较高,因此,阳关都尉空缺时一般会使司马代行其职。Ⅱ0115:106AB记载:“言之六月丙辰,敦煌阳关都尉赏、丞武敢言之,谨写移”“县写移檄到惊备√屋阑南徼侯各深察动静,如律令。掾光守□。”张俊民认为该简是对阳关都尉公文的转述,要求沿边诸县及屋阑南徼侯深察羌人动静,做好防御工作。并指出屋阑或作“屋兰”,“屋兰南徼侯”可能指复数,即“屋兰等南徼侯”。若此说成立,则屋阑候官应是敦煌南塞沿线设置的重要机构。又从阳关都尉发文提醒屋阑等南塞候官来看,阳关都尉还会将军事情报通报给南塞其他边塞机构,这表明阳关都尉与敦煌郡南塞其他边防机构构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统一的防御体系。而阳关都尉应在南塞防御体系之中,地位关键,甚至发挥着主导作用。这与玉门、中部、宜禾等部都尉辖区皆位于敦煌郡北部长城沿线,唯有阳关都尉地处敦煌郡南塞有关。


五、结语


综上,过去学界对西汉敦煌郡阳关得名来源大致有因在玉门关之南得名、阳(杨)姓叛亡者逃出此关得名、因在龙头山之南得名、因在渥洼池之北得名等四种看法,而经过考察发现西汉敦煌郡阳关得名还可能与西汉敦煌郡移民实边政策有关,即有可能西汉敦煌郡屯田吏卒很多籍贯为阳关聚或阳关亭,由此使得敦煌郡可能存在以“阳关”命名的侨置地名,其后因而以之为关名。后为加强其文化含义,又出现了在玉门关之南,故名阳关的说法。又根据敦煌文书记载考证推测出太初四年(前101)李广利二伐大宛后,西汉将玉门关西移至敦煌西部的后世阳关位置。至武帝后元元年(前88),玉门关北移至小方盘城一带,这一关隘才被命名为“阳关”。因为敦煌文书书写年代距西汉久远,所以这一推论也未必确凿,而敦煌文书对此记载及这一推论是否可靠还需要日后考古新证据出现来验证。

通过对阳关功能与性质考察来看,阳关是西汉政府经敦煌郡通西域这条东西交通干线上的关键关隘。正因如此,阳关承担着迎送接待各类人员、安置降民、传递文书信件、发放俸钱及物资等相关职能。至于以阳关为治所的阳关都尉及下辖候官是敦煌郡南塞的组成部分,阳关都尉下辖的候官目前能够确定仍只有雕秩候官,与其关系密切的博望候官应当地处敦煌县境内,归敦煌县或敦煌郡管辖。阳关都尉拥有单独上书中央政府之权,而其下属司马常在都尉空缺之际代行其职。阳关都尉与南塞其他边防机构构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统一的防御体系,防范来自南山羌的攻扰。并且阳关都尉在整个敦煌郡南塞防御体系之中地位关键,甚至发挥着主导作用。这与玉门、中部、宜禾等部都尉辖区皆位于敦煌郡北部长城沿线,唯有阳关都尉地处敦煌郡南塞有关。



作者:郑炳林,魏迎春


END

来源 | 《宁夏社会科学》2023年第2期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作者:郑炳林

更多信息...

作者:魏迎春

更多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