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霍巍:为中国文物考古事业育新人,塑英才

霍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学术院长,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中央统战部、宣传部、教育部和国家民委共同设立的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教育部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第七、八届考古学科成员及召集人之一,国家社科基金终评评委、教育部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四川省考古学会会长等学术职务。
从教39年来,霍巍始终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聚焦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他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遵循,依托考古学科优势,培育引导青年学生肩负起新时代考古学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真正做到以德育人,以文化人。
心有大我不负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面对新时代国家教育、文化领域的战略需求和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的新要求,霍巍着力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凝聚学科优势和特色,服务新发展格局。
以卓越的学科实力和育人资源,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担任院长及学术院长期间,霍巍全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带领学院历史学、考古学、旅游管理等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同时,成功获批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高质量科研平台近10个。一流学科建设、重点平台搭建为全面提高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一流的教研团队引领和重大项目带动,不断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依托教研团队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及三星堆考古、“考古中国”等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文化工程,使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融为一体,树立起以核心问题、重大问题为导向,直接服务国家文化战略的考古学人才培养体系。多年来,霍巍率领西藏考古团队、三星堆考古团队获得重大成果,以不同形式从根本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维护边疆地区社会稳定,阐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了重要历史依据,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以丰硕成果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他主持的“新时期考古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荣获 2022 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实践为核、三维突破:构建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人才培养新体系”“三位一体:新形势下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曾先后获得四川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他主持的“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改革”“新时期考古学拔尖学生培养模式研究”分别获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首批教育部拔尖计划2.0重点研究课题,负责的“西南区域高校考古课程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单位。他开设的“西藏历史与文化”荣获首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称号;“考古学与文明史”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省级一流课程;“巴蜀文化”荣获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不断深化育人方式的系统变革、内生变革和持续变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躬耕教坛潜心育人

霍巍秉持“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教学”与“科研”双促双进的教学理念,他认为:“德才兼备,但要德行为首;有教无类,但还要因材施教;筑牢基础,但更要开拓创新。”
作为一名曾经驻守中缅边境雪林哨所的边防军人,坚定的政治信念、强烈的使命责任、过硬的作风素养,成为他传承红色基因、为党和人民培养可靠接班人的独特优势。他时常对同学们讲起自己当年参军入伍、从军队考入川大的经历,教导学生成功源于严格自律与用心学习,要在人生规划中做好准备,才能把握住机会,用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润物细无声地为学生指引方向,温暖人心。作为身兼教学、科研、管理的“排头兵”,他以自身专业优势担负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霍巍以自身多年的深厚科研积淀言传身教,激励学生要树立科技报国的信念,要敢为人先、攻坚克难。霍巍以丰硕的科研成果高质量服务国家重大发展需求,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等多项;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2次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在国内外权威和核心期刊、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一、二、三等奖项共计10余项。这些重要成果不仅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的考古学依据,也成为激励一代代青年考古人肩负时代使命的不竭动力。西藏高原的野外考古条件十分艰苦,海拔超过4500米,许多发掘区域需要携带设备攀爬才能达到山顶,扬沙严重,不时还有暴雨、冰雹和泥石流相随,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他总是全程参与,亲力亲为,在考古一线耐心指导同学们开展工作,极大鼓舞了大家的士气,同学们无不为这种敬业和奉献精神所打动。
同时,霍巍注重激发并全面提升学生问题意识、学术视野和创新能力,不断推动创新人才培养优化提升。面对当前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术目标模糊、问题意识淡化、学科界限固化、培养方式程式化、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陈旧等突出问题,他通过三层次课程(即学科基础和通识课程、以各领域优势师资力量组成考古方法论课程组、以各方向学术带头人领衔专业核心课程)、主题读书班、学术考察、学术会议、国际合作培养和多学科实验室以及实践基地群实训等体系化的教研活动,补齐基础短板,激发问题意识,激发创新思维。为学生指导论文或项目时,霍巍总能精准地发现问题,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去捕捉问题、解决问题。或是推荐几本书,或是一次富有针对性的谈话,都能及时为学生指明方向,为学生一步步打开学术研究的广阔大门。
薪火传承服务社会

新时代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目标的强大驱动力和务实行动,转化为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育人成效。学生科研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各类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考古学报》《考古》《文物》、Antiquity等本专业顶尖和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在全国高校考古专业中名列前茅,具有很高的显示度。研究生服务国家水平显著提高,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讲好中华文明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贡献“川大力量”。学生全面参与的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贵州贵安招果洞遗址,四川广汉三星堆 5、6、7 号祭祀坑,西藏札达桑达隆果墓地,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考古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四川大学三星堆遗址考古队荣获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登上中央电视台《奋斗正青春——2021 年五四青年节特别节目》,展现了新时代青年考古人接续奋斗、一往无前的昂扬姿态。这些教育成效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为全国高校考古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川大经验”。

霍巍(右三)在发掘墓葬
无数学子从他手中接过毕业证书,并在中国考古领域取得了不俗成绩。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默默奋斗在祖国的山山水水,为中国西部尤其是西南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文化建设事业提供着持续动力,成为如今中国文物考古事业的中坚力量。
同时,霍巍还充分发挥高校学术资源优势,助力全社会素质提升。通过发文、接受采访、向公众开设考古学与中华文明公开讲座等多种形式,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社会资源,积极向公众讲述古蜀故事,探秘古蜀文明内涵,破译藏地密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来源 | 《中国研究生》杂志2024年9月刊(做新时代大先生——优秀研究生导师专刊)
文、图|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