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天宁寺塔(含大铜像)
摘要: 天宁寺塔(含大铜像).五代.安阳市.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新增.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宁寺塔(含大铜像).五代.安阳市.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新增.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天宁寺塔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北京城区现存最古老的地上建筑之一。它不仅见证了北京地区近千年的历史变迁,还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雕刻艺术成为研究中国古代佛塔的重要实例。
历史沿革
天宁寺的历史可追溯至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75年),最初名为光林寺。唐开元年间改称“天王寺”,辽天庆九年(1119年)在寺后添建了一座八角形舍利砖塔,即现存的天宁寺塔。元末,寺院毁于兵火,仅余高塔。明初重修并扩建了庙宇,宣德十年(1435年)修葺后改名“天宁寺”,此后在明清两代多次重修。1949年后,寺内建筑曾被用作其他用途,部分建筑逐渐湮没。
建筑特点
天宁寺塔是一座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通高57.8米。塔的整体结构自下而上为:基座、平座、仰莲座、塔身、十三层塔檐、塔顶、宝珠、塔刹。塔建于一个方形砖砌的大平台之上,平台以上是两层八角形基座。下层基座各面以短柱隔成六个壶门形龛,内雕狮头;上层基座稍小,每面以短柱隔为五个壶门形龛,龛内浮雕坐佛。基座之上为平座部分,平座斗拱为砖雕仿木重拱偷心造,补间铺作三朵,平座勾栏上雕刻缠枝莲、宝相花等纹饰。
塔身四正面有拱门和直棂窗,门窗上部及两侧浮雕出金刚力士、菩萨、天部等像,隅角处的砖柱上浮雕出升降龙。十三层塔檐逐层收减,呈现出丰富有力的卷刹,塔顶用两层八角仰莲座,上承宝珠作为塔刹。整座塔造型俊美挺拔,体现了辽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
艺术与文化价值
天宁寺塔的雕刻艺术极为精湛,塔身上的金刚力士、菩萨、云龙等浮雕造型丰富多样、形象生动,是辽代雕塑艺术的精品。塔的建筑和装饰处理融合了《华严经》和《圆觉经》的经义,显示出辽代佛教尊崇华严宗、融合显教密教的特点。此外,天宁寺塔还是研究辽代南京(今北京)城址地理位置的重要依据。
保护与现状
天宁寺塔在1976年唐山地震中受损,塔刹宝珠震裂,部分瓦件下坠,后经修复。1992年,文物部门对塔进行了修缮,并将其辟为北京市古塔博物馆。2003年至2004年,又修整了塔前庙宇,恢复原状。1988年,天宁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天宁寺周围兴建了大量中高层住宅及工业建筑,对其文保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