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中岳庙(含庙前汉代石刻翁仲)

摘要: 中岳庙(含庙前汉代石刻翁仲).汉至清.登封县.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新增.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岳庙(含庙前汉代石刻翁仲).汉至清.登封县.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新增.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岳庙
中岳庙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是中国五岳中的嵩山神霄宫的核心建筑,也是中国道教中岳庙的始祖,更是世界建筑史上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岳庙始建于秦代,原为祭祀太室山山神的场所,至迟在汉武帝时已经存在。东汉元初五年(公元118年),中岳庙增建了“太室阙”。北魏时期,太室祠祠址迁移后,定名为中岳庙,从此由道教管理。
中岳庙的建筑布局依中轴线左右对称、纵深多进、多群组院落建筑形式布局,中轴线上共有名山第一坊、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嵩高峻极坊、峻极殿、寝殿、御书楼等十一层建筑。其中,前六进为门、坊建筑,组成深远神圣的中轴甬道。自峻极门向后为主殿宇。中轴线建筑高大宏伟,多用琉璃瓦顶,雕饰彩绘华丽,至峻极殿构成庙宇中心。峻极殿建筑在高台之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覆以黄琉璃瓦,雕梁画栋,高达23米,面积920平方米,前有广阔月台,雄伟辉煌,是供奉和祭祀中岳神的主殿,是五岳中最大的殿宇。

中岳庙的建筑制式和布局,是清高宗弘历依照北京紫禁城的形式设计重建的,坐北向南,由高到低,现存的殿、阁、宫、楼、亭、台等建筑39座近400间,石刻碑碣百余座。庙内主要建筑,从南向北,由低至高,顺次为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峻极坊、大殿、寝殿、御书楼,前后共11重。最北以黄盖亭为终端,站在亭内可俯瞰中岳庙全景,远眺苍翠群山。
汉代石刻翁仲
中岳庙前的汉代石刻翁仲位于中华门外的两座四角亭内,是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雕刻的。这对石翁仲高约1米,平顶大脸,腰系大扣纽带,古朴大方,虽经风雨侵蚀,但衣着服饰仍很清晰。翁仲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石雕翁仲。
翁仲的原型是秦朝大将阮翁仲,他身高一丈三尺,天生神力,骁勇异常,死后秦始皇为其铸铜像,置于咸阳宫广场。后来,人们把立于宫阙庙堂和陵墓前的铜人或石人称为“翁仲”。

中岳庙的历史背景
中岳庙的前身为太室祠,始建于秦,为祭祀太室山山神的场所。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游嵩山时下令祠官增其旧制。东汉元初五年(118),中岳庙增建“太室阙”。东汉以后,为道教徒居住传教之所,据《道学传》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在嵩山修道9年。南北朝期间,太室祠曾两迁庙址于嵩山玉案岭、黄盖峰。后著名道士寇谦之入嵩山中岳庙修道7年,在此改革“五斗米道”,创立“新天师道”。寇谦之入宫见北魏太武帝后,太武帝接受寇谦之改革天师道的建议,并亲临道场受道箓,自称“太平真君”,改元为太平真君元年。寇谦成为新天师道首领后,中岳庙地位骤然大增,碑大加修缮。中岳庙修缮竣工后,寇谦之特于太安二年(456)树《中岳嵩高灵庙之碑》以记其事,此碑至今尚存,为中岳嵩山年代最久远的石碑。中岳庙从此定名。

中岳庙的建筑结构
中岳庙具有中国传统官式建筑风格,建筑依中轴线左右对称、纵深多进、多群组院落建筑形式布局。中轴线上共有名山第一坊、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嵩高峻极坊、峻极殿、寝殿、御书楼等十一层建筑。前六进为门、坊建筑,组成深远神圣的中轴甬道。自峻极门向后为主殿宇。中轴线建筑高大宏伟,多用琉璃瓦顶,雕饰彩绘华丽,至峻极殿构成庙宇中心。峻极殿建筑在高台之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覆以黄琉璃瓦,雕梁画栋,高达23米,面积920平方米,前有广阔月台,雄伟辉煌,是供奉和祭祀中岳神的主殿,是五岳中最大的殿宇。

中岳庙的文化意义
中岳庙见证了印刻“天地之中”信仰的道教文化发展史。中岳庙内的建筑和碑石是研究魏书书法、道教历史和中岳庙宗教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中岳庙素有“小故宫”之称,虽以太室山峰遥为背景,却独立建造于“天地之中”,脱胎于中国皇家规制的规划布局,自成建筑体系,是中国道教建筑最完整的代表作之一。中岳庙是五岳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道教庙宇建筑群,基本上保留了清代重修以后的规制。完整的建筑布局使中岳庙成为一座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布局紧凑、色调和谐的庞大建筑群。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中岳庙(含庙前汉代石刻翁仲),汉至清,登封县,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新增,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最新评论


分类信息

关键词:汉至清

关键词:新增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