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耕织图石刻
摘要: 耕织图石刻.清.博爱县.石窟寺及石刻.新增.河南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耕织图石刻.清.博爱县.石窟寺及石刻.新增.河南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博爱县的耕织图石刻是一组珍贵的历史文物,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以下是关于博爱县耕织图石刻的详细介绍:
基本信息
年代:清光绪年间。
现存地点:博爱县博物馆。
保护级别:河南省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刻内容
耕织图石刻共有20幅画面,分别刻在四块长200厘米、宽30厘米的青石上,均采用减地线刻工艺。画面内容分为两组:
第一组(耕图):共10幅,描绘了稻子从种到收的全过程,包括耕地、运苗、插秧、浇水、收割、运稻、碾打、扬场装袋、运粮归家和庆贺丰收。
第二组(织图):共10幅,描绘了棉花从播种到织成布的全过程,包括耕种、田间管理、摘棉归家纺纱绕线、浆线、络线、经线、梳线、织布和丈量新布。
艺术与文化价值
艺术价值:石刻采用减地线刻工艺,画面间隔部位用卷云纹和花鸟图案填充,线条流畅,生动地展现了清代晚期豫北人民的男耕女织劳动景象。
文化价值:耕织图石刻是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的加工棉花系列图刻石,对研究我国农业史、科学史和艺术史都有着重要的价值。特别是纺织过程与《天工开物》中描述的程序基本相同,但又有区别,为研究清代晚期棉纺织操作程序增添了形象的实物资料。
发现与收藏
发现时间:1978年,博爱县文物普查队在博爱县南十五华里的邬庄发现。
原存放地:原镶嵌于博爱县坞庄商贾杜盛兴家马房的门楼墙壁上。
收藏时间:1984年7月,移至博爱县人民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