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朝阳寺石刻

摘要: 朝阳寺石刻.东魏至清.淇县灵山街道办事处大洼村.石窟寺及石刻.新增.河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朝阳寺石刻.东魏至清.淇县灵山街道办事处大洼村.石窟寺及石刻.新增.河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朝阳寺石刻位于淇县灵山街道办事处大洼村。朝阳寺位于河南省淇县城西5公里朝阳山半山腰处,寺依山建造,绝壁而生,飞檐凌空,遥望如空中楼阁,故名悬空寺。
朝阳寺西南北三面均是大山,唯有东面朝向视野开阔的平原。殷纣王行宫西边的一块台地取名为花台,相传是殷纣王的后花园。花台旁边的崖壁上竖刻“花台”两个行书大字,系金代兴定二年所刻。其字迹古朴沧桑,风化严重。花台摩崖南边另有一方摩崖上面记载着金朝贞祐年间百姓避兵之事:当年兵戈残破卅郡生灵无所逃匿,自山之东百姓藏于此。环山者疑畏,卒不敢进,人皆安。
大隋开皇四年摩崖题记在朝阳寺北侧石崖的石窟正上方,内容为“大隋开皇四年(公元584)甲辰四月癸巳朔廿日丙辰荥阳郑元伯为人乐静好山居味道求真……敬营石室一间,复颠造像八万四千躯”。清凉庵石窟雕像及摩崖题记位于清凉庵西的石拱桥西,崖壁平绕山头有6个石窟,窟内有雕像及摩崖题记。单体摩崖“佛”字在朝阳山南侧的山崖上,是目前河南省的第一大佛字,为台湾混元禅师所题,寓意佛光普照。

朝阳寺石刻是研究淇县历史以及中国古代历史变迁的重要实物资料。如记录金朝贞祐年间百姓避兵之事的摩崖,能让人们了解到当时的社会动荡和百姓的生活状态;大隋开皇四年的摩崖题记,则为研究隋朝时期当地的宗教活动、社会文化等提供了确切的文字依据。同时见证了佛教在当地的传播与发展。朝阳寺本身由殷纣王行宫遗址改建而来,从东魏在此建寺到隋代的造像等活动,体现了佛教文化与当地原有文化的融合,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精神追求。
石刻的书法和雕刻艺术具有较高的水准。金代的“花台”行书大字,字体古朴,展现了金代的书法风格和艺术特色;石窟中的雕像,造型优美,刻工细腻,像朝阳睡佛像等,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古代雕刻艺术的珍贵实例,对于研究古代雕刻技艺的发展和风格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石窟寺及石刻,东魏至清,新增,第七批

最新评论


分类信息

关键词:石窟寺及石刻

关键词:新增

关键词:第七批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