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预告

中国考古博物馆讲座(第48期)中华文明溯源系列学术讲座预告(28)​张旭:中华文明与中国古代人群

摘要: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考古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同时结合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致力于教育与研究”的主题,进一步发挥博物馆教育、研究职能,开展具有本馆资源特色的教育活动,中国考古博物馆“中华文明溯源”系列学术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做客中国考古博物馆,与观众分享互动,聚 ...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考古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同时结合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致力于教育与研究”的主题,进一步发挥博物馆教育、研究职能,开展具有本馆资源特色的教育活动,中国考古博物馆“中华文明溯源”系列学术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做客中国考古博物馆,与观众分享互动,聚焦关于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大考古发现和最新研究成果,为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敬请关注。

主讲人

张 旭

时 间

     2025年1月4日(周六) 10:00

地 点

中国考古博物馆主展馆三层演讲互动区

讲座概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自2002年至2024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近经过五个阶段,进一步实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脉络。人骨考古学作为前沿科学与传统考古学相结合的重要学科,是现代考古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明探源研究中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根据目前的人骨考古学研究显示,至少4-5万年以来,就有与我们现代中华民族体质特征极为接近人群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此次讲座围绕科技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等课题,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梳理了人骨考古学研究的主要成果: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古代人群开始出现南北分化现象。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古代人群南北分化进一步加剧,并出现融合和互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群间的迁徙与融合加剧,奠定了中华文明的生物学基础。夏商周时期,尤其是东周时期,人群间大规模的频繁迁徙与融合使得中国古代人群的基因重组、体质形态发生改变。秦汉时期,中国古代人群的基因和体质形态基本稳定,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人骨考古学证据。


主讲人简介

张旭,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获吉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主要研究方向:人骨考古学。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优秀结项)、一般项目1项(在研)。

注意事项

当日预约入馆参观观众可直接参与讲座,坐席有限,坐席区坐满为止。讲座活动期间请勿穿行,活动区域临时封闭,参观四层请由扶梯、步梯上下行,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海报制作:秉进

来源:“中国考古博物馆订阅号”微信公众号

责编:韩翰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预告
关键词:

作者:韩翰

更多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