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遗产数据库 -

遗产数据库

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

摘要: 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区中亚地区青铜时代的定居型文明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区(Bactria–Margiana Archaeological Complex),亦称阿克瑟斯文明(Oxus civilization),是中亚阿姆河流域的青铜时代文明,活跃于前2300至前1700年(约2300B.C.-1700B.C.),分布范围东至帕米尔,西达土耳其,北到乌兹别克斯坦,南及阿富汗。该文明名称源于希腊语 ...
 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区

中亚地区青铜时代的定居型文明
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区(Bactria–Margiana Archaeological Complex),亦称阿克瑟斯文明(Oxus civilization),是中亚阿姆河流域的青铜时代文明,活跃于前2300至前1700年(约2300B.C.-1700B.C.),分布范围东至帕米尔,西达土耳其,北到乌兹别克斯坦,南及阿富汗。该文明名称源于希腊语对巴克特拉(今阿富汗巴尔赫)和马尔古(今土库曼斯坦梅尔夫)的称谓 [1] [4]。
青铜时代初期形成古诺尔特佩、萨帕利等设防聚落 [4]。人群遗传成分主要由伊朗农业人群(60-65%)、安纳托利亚农业人群(20-25%)及少量欧亚草原牧民组成 [2] [5]。经济活动以灌溉农业为基础,培育出短茎圆颗粒、长茎长颗粒等4类栽培葡萄品种,神庙遗址中发现果实选育迹象 [3]。物质文化以轮制陶器、几何纹青铜印章及滑石人像为特征,社会结构呈现神权与世俗权力制衡的分层现象 [4]。
中文名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区
外文名Bactria–Margiana Archaeological Complex
也称作阿克瑟斯文明
性    质定居型文明

地理环境

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体的遗址是由苏联考古学家维克托·萨瑞阿尼迪(Viktor Sarianidi)在1976年发现,并予以命名。巴克特里亚是巴克特拉地区(今巴尔赫)的希腊语名称,位于现今阿富汗北部,而马尔吉阿纳则是马尔古(Margu)的希腊语名称,即是今土库曼斯坦首都梅尔夫一带。
文明起源

这个文明体起源于中亚本地的新石器文化,考古学上确认的最早的定居点出现在水源丰富的科佩洛达格山脉北麓。考古发掘显示,该区域在许多阶段融入了近东的文化因素,特别是与伊朗古尔干平原上的文化面貌较为一致。在哲通遗址,发现了八千年前的土坯建筑,居民们种植大麦、小麦,饲养牛羊(这些农牧业技术均引自西南亚)。此时,整个科佩洛达格山脉北麓的新石器遗存被命名为“哲通文化”。
红铜时代,人口有了增长。1946年,瓦迪姆·米哈伊洛维奇·马松在难土库曼斯坦领导的发掘显示,中伊朗的移民带着红铜技术侵入该地区,并且融入到哲通文化中。不过在2010年的发掘中却显示,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到红铜时代初期,当地的文化面貌发生了剧变。稍后,卡拉特佩和那摩扎特佩兴起,同时,一些稍小的聚落,如达苏里、安诺和耶斯特佩也悄然涌现。这些聚落广泛扩散,东至吉奥克修尔遗址。这时期的考古学遗存被命名为“安诺文化”。在这个时期,整个地区的陶器出现两种不同的风格,东部的陶器纹饰朴素、雕饰不多;而在西部,以安诺文化的彩陶为代表,一种美艳的风格大行其道。
在青铜时代初期,科佩洛达格绿洲和阿尔提恩特佩,考古学家发现了早期城市化的迹象。到了青铜时代中期,阿克瑟斯文明在其基础上破壳而出。1970年代往后,萨瑞阿尼迪在各个遗址上发现了大量被围墙和闸门保护的纪念建筑物。一些青铜工具、宝石首饰和陶器等能够反映文明发展水平的稀有物件也重现世间。在苏联解体前,关于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体的报告大部分都局限在苏联的刊物里,在1990年代萨瑞阿尼迪的作品开始被翻译成各种语言之前,西方对于这个发现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如今,这个文明时常被拿来和东伊朗的焚毁之城以及印度河谷的哈拉巴文化作对比。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