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旧石器时代考古

【新书介绍】旧石器时代考古中国考古网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2025年04月17日 19:49北京基本信息:编著:李占扬 王伟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5年3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5年3月印次:1ISBN:9787030809537内容简介:本书是山东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系列教材”之一,突出第四纪地质学和年代学在旧石器时代考古中的基础性作用,系统地介绍了早期 ...

• 基于地层钻孔数据探讨二里头遗址的边界问题

摘要:近年来,考古发掘工作深化了对二里头遗址内部聚落形态和都邑布局的认识,但遗址外部边界问题仍存在诸多疑点,尤其是遗址西南部文化遗存与自然沉积混杂,增加了研究难度。本文基于2023~2024年考古钻探的地层信息,运用地貌学与沉积学方法,对遗址边缘区域的地层和沉积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27个钻孔地层信息反映出二里头遗址西南方向在二里头时期 ...

• 湖北武穴毛家美西晋唐宋墓清理简报

湖北武穴毛家美西晋唐宋墓清理简报考古2025年04月16日 07:27湖北湖北武穴毛家美西晋唐宋墓清理简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黄冈市博物馆武穴市博物馆(原载《江汉考古》2018年第4期)摘要:2012年9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湖北省武穴市石佛寺镇毛家美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墓葬10座,年代从西晋、唐、五代到北宋时期。出土瓷、陶、铜等质地器物 ...

• 从世界遗产中心到缔约国 遗产气候变化应对工作的发展、困境与启示

原文刊载于《笃行致远:纪念〈世界遗产公约〉五十周年论文集》第一卷《世界文化遗产价值与理念》,北京:文物出版社,2022年。从世界遗产中心到缔约国遗产气候变化应对工作的发展、困境与启示付梓杰(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高晨翔(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张思宇(北京语言大学)摘要时至今日,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跨 ...

• 邵会秋 | 亚洲草原早期游牧文明的形成

摘要:公元前2千纪的青铜时代是中亚草原地区早期游牧文明孕育和形成的时期。在公元前1千纪初,真正意义上的游牧文明出现于亚洲草原地区。它与之前的青铜文化相比,有诸多创新性特征,包括确立游牧经济的主导地位、出现成熟游牧机制;骑马术普及和骑射作战的广泛应用;武士贵族成为社会统治阶层;出现王权和国家、建造王陵级墓葬和大型礼仪中心;形成以草原 ...

• 中原文化区形成的再思考

一、前 言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和核心区,这一区域的考古发现对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根脉和文化特质有重要意义。中原地区的考古学研究能够为回答中华文明何以形成、何以延续提供重要线索。 中原地区(本文主要指中原文化区)一直被认为在中国早期历史进程中具有领先周围地区的中心地位,且这种领先地位一直延续到了历史时期。因此,在考古学文化区系 ...

• 探寻明伊敬王朱訏淳之墓

明伊敬王朱訏淳的墓,在碧桂园山河赋以北,朝阳镇刘家寨村东边,此冢南边800米就是南唐后主李煜墓,现有封土堆有十米高,长满青松。经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冢”进行了勘探,陵墓南侧地面上曾经有建筑,四角有亭,周围有夯土制成的墙,确定为朱訏淳冢。2014年10月22日,孟津县在朝阳镇刘寨村举行明伊敬王朱訏淳墓碑亭落成仪式,此亭位于封土堆南,花岗 ...

• 西藏考古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4月9日,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举行2024年度西藏考古工作汇报会,公布了2021年至2024年期间西藏考古工作成果及“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情况。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李林辉介绍,2021年至今,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与国内12所科研机构合作,累计开展34次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涉及17处古遗址、古墓地,考古工作地域覆盖西藏7个地市,年代涵盖 ...

• 从聚合到融合:东周时期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人群互动

摘要:考古学有助于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原住民的颅面形态主要为“古华北类型”。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古中原类型”颅面形态的居民陆续从中原地区迁徙至此。春秋晚期,随着中原政权的衰微,以“古蒙古高原类型”颅面形态为主的北方部族从该地区以北的草原地带不断南下,带来畜牧业经济,并促进了该地区人群构成的多元 ...

• 十六国时期五凉相关人物墓表简述

【河西考古】王丽霞:十六国时期五凉相关人物墓表简述玉门市博物馆玉门历史文物2022年11月22日 18:51甘肃墓表,是古代埋于墓葬内,用以记述墓主生平等内容的一种小型碑刻,主要见于十六国时期的北方地区墓葬,以石质为多,间有砖、木等材质。这些出土的墓表是研究古代职官、书法艺术、丧葬习俗等方面难得的实物资料。由于其与汉魏以来的碑形墓志有一定的相 ...

• 青嘴、喇嘛湾的墓葬发掘

【河西考古】青嘴、喇嘛湾的墓葬发掘玉门市博物馆玉门历史文物2024年04月30日 22:30甘肃1949年10月,武威南营青嘴喇嘛湾发现了一座墓葬。据墓志记载,该墓是唐朝政乐王慕容宣昌(煞鬼)墓葬。后来,墓志被当时武威县文管会移至文庙保存。1956年10月19日,武威县人民政府将南营喇嘛湾弘化公主墓及吐谷浑慕容氏王族墓葬群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加强了文物 ...

• 回鹘西夏共交接 ———莫高窟第 345 窟主室壁画的分期与断代

【河西考古】杨富学 张丽蓉 | 回鹘西夏共交接———莫高窟第 345 窟主室壁画的分期与断代玉门市博物馆玉门历史文物2025年01月26日 17:57甘肃回鹘西夏共交接———莫高窟第 345 窟主室壁画的分期与断代杨富学 (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张丽蓉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敦煌莫高窟第345窟修建时间,《敦煌石窟内容总录》有明言:“此窟原为唐窟,西夏改 ...

• 夏鼐对吐谷浑考古发掘

夏鼐对吐谷浑考古发掘凉州文化研究2024年04月24日 18:13甘肃夏鼐夏鼐(1910—1985),字作铭,初用名夏国栋,至初中时仿其兄夏鼎,改名为夏鼐。1930年夏鼐考入著名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后转入清华大学历史系。于1934年7月毕业,1935年夏去英国留学,在伦敦大学攻读埃及考古学获伦敦大学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1940年在埃及开罗博物馆从事研究工作。1941年元 ...

• 回顾安西百年文物考古史 ——(1900—2000)贺安西县博物馆成立十周年

回顾安西百年文物考古史 ——(1900—2000)贺安西县博物馆成立十周年李春元  2000年4月9日,是安西县博物馆成立10周年的日子,笔者作为该馆创始人之一,心潮起伏,浮想联翩。百年来,安西文物考古工作的历史发展过程,有耻辱、有艰辛、有欣慰、有荣幸。安西地处甘肃河西走廊西端,东邻玉门,南北连肃北,西邻敦煌、新疆,地域辽阔(总面积24182平方公里) ...

• 甘肃民勤县境内汉长城发现记

甘肃民勤县境内汉长城发现记李并成武威市长城文化保护研究中心2022年01月13日 17:52甘肃贯穿河西走廊地区的汉长城始筑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这条长城今天留存状况如何?总的来说,在河西西部的敦煌等市、县境内遗迹较清晰,而在河西东部地区却大段损毁,尤其是在今民勤县境内遗迹更难寻觅。于是有学者认为民勤的汉长 ...

• 民国时期至20世纪末吐谷浑墓葬文物研究概况

民国时期至20世纪末吐谷浑墓葬文物研究概况凉州文化研究2024年05月07日 18:13甘肃一、民国时期1915年弘化公主墓志出土后,引起当地有识之士的重视。他们将出土的唐代吐谷浑墓志移至今武威文庙保存收藏,进行保护研究和展出,通过出土的文物墓志铭、唐三彩马、白釉瓷樽等实物,对民众进行历史文化教育。民国十四年(1925年)春,北京大学陈万里与美国考古队 ...

• 武威新出唐代墓志三种

武威考古第二十二期 || 武威新出唐代墓志三种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23年05月11日 15:52甘肃武 威 新 出 唐 代 墓 志 三 种近年来,唐代墓志大量出土,如甘肃酒泉就曾出土三方唐代墓志(范晓东《新出唐李礼墓志释略》,《档案》2017年第1期,第50-53页;王锋朝、马振颖、赵世金《酒泉市博物馆新入藏两方唐代墓志浅释》,《敦煌学辑刊》2019年第3期,第183 ...

• 武威青嘴喇嘛湾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

武威考古 第十四期 || 武威青嘴喇嘛湾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23年01月28日 15:03甘肃青嘴喇嘛湾位于武威市城南15公里的祁连山麓。这里有冰沟、大水两河发源于山中,向东流去,形成了两道河湾,中间隔一道山梁,北湾即青嘴,南湾即喇嘛。唐代吐谷浑王族慕容氏墓葬群就分布在两湾的一个个小山岗上(图一)。从民国初年以来,这里先后发现 ...

• 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发掘简报

武威考古 第十七期 || 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发掘简报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23年02月16日 18:00甘肃磨嘴子汉墓群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新华乡磨嘴子村,20世纪50-90年代,在此进行过数次大规模发掘,共发掘清理西汉至东汉时期墓葬近百座,出土王杖诏书令册简等重要文物。2005年11月,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磨嘴子村的一座山坡上,抢救性地清理了一座被雨水冲刷而 ...

• 甘肃武威十六国墓葬清理记

武威考古 第十三期 || 甘肃武威十六国墓葬清理记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23年01月18日 11:17甘肃1986年9月、甘肃武威煤矿机械厂在基建中发现一座砖室墓。市文管会随即派人前去清理。现将情况简报于下。一、墓葬结构墓葬为砖室结构,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前、后室组成。墓道斜坡式,原长度不详,实际挖掘4米,宽1.3米。墓门向东,宽0.9、高1米,上砌照墙,长 ...

• 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分布研究

刘呆运 赵海燕|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分布研究刘呆运 赵海燕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2023年09月27日 17:23北京摘要:关中地区十六国时期墓葬已发掘46处200余座,主要集中在长安城西北的咸阳石安原及南郊少陵原一带。这些茔地是以都城及居住地为中心集中分布,单点或多点成组出现;尤其是中、小型家族墓地占据了族群墓茔的大宗,个别族群茔地前后延续三百余年, ...

• 陕西西安洪庆原十六国梁猛墓发掘简报

陕西西安洪庆原十六国梁猛墓发掘简报考古2019年01月25日 12:062011年11月26日,接群众举报,西安市灞桥区洪庆街道办纺织工业新园在基建施工过程中,于地表下12.4米处挖掘出大量彩绘陶俑。11月26日至29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对该墓进行抢救性发掘,编号M1(图一)。M1虽遭破坏,但仍出土彩绘陶俑、日用模型明器、瓷器、铜器、银器等大量随葬器物。现 ...

• 河北磁县讲武城镇十六国时期窑址调查与发掘简报

朱岩石 何利群 沈丽华 黄盼 | 河北磁县讲武城镇十六国时期窑址调查与发掘简报北朝考古2025年04月15日 12:14山西2005~2007年,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北磁县段项目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工作队在讲武城镇孟庄村西南部发掘了1座东魏北齐时期墓葬(2005JCJM63,以下简称M63)。该墓位于邺城遗址西北约6.85公里处。墓葬封土下发现了2座早于东 ...

• 洛阳城市考古保护利用案例探析

城市是人类社会走向成熟和文明的重要标志,对城市的古今发展历程进行研究是深度剖析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部分。在近代考古学诞生之始,城市考古即是考古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世界范围内对于人类文明演变的探究均与城市考古相关。我国良渚古城、二里头遗址、郑州商城、安阳殷墟、两周时期诸多城址、汉唐长安城、隋唐洛阳城、北宋开封城、元明清北京城等城市考古 ...

• 骆驼墩文化羊角形陶器盖初探

在太湖西部地区的骆驼墩文化遗址中,发现一类造型别具一格又极具地方特色的陶器盖,由羊角形盖钮、圆形盖盘及锥形突三部分组成。本文将其命名为羊角形陶器盖(以下简称羊角器盖)。以往羊角器盖虽偶有报道,但出土数量较少,且形制较为单一,缺乏专文探究。近年来,随着江苏地区宜兴西溪、溧阳秦堂山和东滩头等遗址考古工作的推进,不同形制的羊角器盖相继 ...

• 南越王墓出土的玉器

2200多年前,赵佗在任龙川令6年后,重病的任嚣召他前往接任南海郡尉,提出立国以隔绝中原战火。赵佗建立南越国,称南越王,锐意经营南越67年,两度对汉朝称臣。 赵佗(左)与陆贾雕像 公元前137年,年逾百岁的赵佗老死,孙子赵胡继位。是年,大汉帝国已建国70年,西汉人口从开国初年的1700多万增至3700多万,国力强盛。南越国太子婴齐作为人质入朝。后婴 ...

• 关于青铜刻刀在青铜器上錾刻铭文的可行性研究

摘要:文章分析了不同锡(Sn)含量的青铜刻刀(12%、16%、20%、23%、26%、30%)在青铜板(含锡12%)上的刻铭试验,发现其均能刻铭成功,差异体现在刻铭的效果和刻刀的磨损上,含锡20%的刻刀刻字效果明显且刻刀持久耐用,低于此值的刻刀出现卷刃,高于此值的刻刀出现磨平或崩刃,且刻字效果不太理想。随着含锡量的增加,青铜的硬度先升后降,在加入铅(Pb) ...

• 关于青铜刻刀在青铜器上錾刻铭文的可行性研究

摘要:文章分析了不同锡(Sn)含量的青铜刻刀(12%、16%、20%、23%、26%、30%)在青铜板(含锡12%)上的刻铭试验,发现其均能刻铭成功,差异体现在刻铭的效果和刻刀的磨损上,含锡20%的刻刀刻字效果明显且刻刀持久耐用,低于此值的刻刀出现卷刃,高于此值的刻刀出现磨平或崩刃,且刻字效果不太理想。随着含锡量的增加,青铜的硬度先升后降,在加入铅(Pb) ...

• 云南建水窑遗址湖广窑区发掘收获及相关问题

建水窑是云南地区最重要的陶瓷窑场之一。由于云南地区钴矿丰富,而建水窑青花瓷又与元明时期景德镇青花瓷有颇多相似之处,因此既往涉及建水窑的研究往往聚焦于元明时期青花瓷的创烧及发展问题。实际上,近年来陶瓷研究的学术进展表明,建水窑的特色不只限于青花瓷产品,其时空坐标特殊、产品种类丰富,值得反复推敲。从地理空间来看,建水地处红河北岸、西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