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交换之物-大航海时代的商业与科学革命

交换之物-大航海时代的商业与科学革命 作者:柯浩德(HaroldJ.Cook)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出品方:见识城邦副标题:大航海时代的商业与科学革命原作名:MattersofExchange:Commerce,Medicine,andScienceintheDutchGoldenAge译者:徐晓东出版年:2022-3页数:641定价:128.00元装帧:精装丛书:全球史译丛ISBN:9787521734737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潜心研究20余年的经典作 ...

• 北京三千年:从考古发现看北京建城史

北京三千年:从考古发现看北京建城史作者:北京日报特别报道部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品方:华景时代出版年:2022-9页数:371定价:78装帧:精装ISBN:9787559664082内容简介北京是如何从北方边陲发展为全国首都的?考古工作者是如何从地下之城破解北京前世今生的?拨开历史的云雾,走进《北京三千年:从考古发现看北京建城史》。北京历史深厚悠长,历经朝代更 ...

• 六朝风采

六朝风采作者:南京市博物馆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年:2004-12页数:395定价:560.00元装帧:精装ISBN:9787501014361内容简介南京为六朝古都,半个世纪以来,我馆文物考古工作者以发掘、保护、研究、传承六朝文化为己任,发掘了南京地区六朝时期的墓葬近五百座,对六朝城市遗址做了大量的考占调查和发掘,馆藏六朝文物已近万件。其中以六朝时期的皇空、诸王侯和 ...

• 中国古代金属印章史

中国古代金属印章史作者:曾杲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年:2022-6页数:264定价:88.00元装帧:精装ISBN:9787541163470内容简介本书以历史先后顺序为纵贯,从先秦到清朝,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这些历史时期的金属印章,以及各个时期的官印的典型代表。讨论各个历史时期的印制、印章使用方法、印章制造方法,并着重在明清两代中,将这些金属印章与同一历史时期产生 ...

• 考古发现实证河南万年文明根系

  河南是中国现代考古的诞生地,也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区域。一百多年的考古历程,实证了在河南这片土地上,原始先民生生不息、文化绵延不断,从人猿揖别、文明初现走向王朝诞生的真实图景。  一、一万年前的文化奠基  考古发现表明,在距今10万年到1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河南境内的环嵩山周围地区就形成了以登封方家沟、荥阳织 ...

• 商周考古阐释齐鲁文化内涵与根脉——《海岱地区商周考古与齐鲁文化研究》读后

 海岱地区自史前时期的文化便自成体系,在探索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形成等重大课题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商、周时期,海岱地区作为中原王朝的东土,与王朝中心地区频繁交流和互动,在冲突与融合中形成了“夷夏东西”的格局,至秦代最终纳入统一王朝,为华夏文明的形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华文明由多元走向一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海岱地区商周考古与 ...

• 守护文化遗产 推动文明互鉴

  今年6月10日是第十八个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各地举行。目前,中国已有56项世界遗产,长城、敦煌莫高窟、颐和园、云冈石窟、福建土楼等蜚声中外的名胜古迹均名列其中。图①:云冈石窟第9窟外前庭由雄狮、大象驮起的廊柱。图②、图③:北魏玻璃器,收藏于大同市博物馆。以上图片均来自杭侃  保护文化遗产、实现代际传承,是人类共同 ...

• 从殷墟到大邑商——展示新时代殷墟考古新发现

  前不久,国家文物局联合中央文明办、中央网信办共同发布了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名单,河南安阳博物馆“从殷墟到大邑商——新时代殷墟考古新发现成果展”入选。近年来,在考古新理念、新方法的指导下,考古工作者在殷墟王陵区、小屯宫殿宗庙区、洹北手工业作坊区和传统殷墟周边区域不断有新发现,相关 ...

• 陶冶中国: 从陶器看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高度凝练概括了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的五个突出特性。在此之前,总书记在中国考古博物馆聆听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大口陶尊等文物讲解,询问世界陶器起源,并由衷赞叹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中国古代 ...

• 季羡林先生与敦煌吐鲁番学——兼忆季先生对我的扶持与栽培

  学人小传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山东临清人。东方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后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1946年回国后长期任教于北京大学。研究领域涉及梵学、佛学、吐火罗文和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等方面。曾任北京大学东语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副校长等,曾兼任中国敦煌吐 ...

• 黄文弼:第一位走进罗布泊的中国考古学家

  1930年,考古学家黄文弼结束西北科考,从新疆平安回到北平——他启程时还叫北京。他启程时,满口牙齿也还健全,如今已掉了几颗。  “黄先生此行三年余,经历许多艰难辛苦,成功而归。”在北大为他举办的报告会上,时任代理校长陈大齐激赞道,“外人在新疆考古者甚多,我国人今以黄先生为第一,而其所得材料之丰富,亦不亚于外人。”从此,黄文弼被认 ...

• 珍珠在蒙古帝国-草原、海洋与欧亚交流网络

珍珠在蒙古帝国-草原、海洋与欧亚交流网络 作者:托马斯·爱尔森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品方:世纪文景副标题:草原、海洋与欧亚交流网络原作名:TheSteppeandtheSea:PearlsintheMongolEmpire译者:马晓林/张斌出版年:2023-3页数:304定价:69.80元装帧:精装丛书:回音谷ISBN:9787208179004内容简介1221年,在今天的土库曼斯坦,一个被蒙古士兵俘获的女人,声称为 ...

• 徐良高:互联网技术为传播考古知识和中国故事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7月9日,“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网上主题宣传在陕西西安启动。在“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 激活中华文明新活力”主题分享会上,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良高表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首先要认清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文化传统。  中国考古学的百年发展及其成就为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 ...

•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2022)》序言

  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高度,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宏伟目标,这是 ...

• 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一片甲骨”何以惊天下

  7月9日,“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网上主题宣传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启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展示了从殷墟出土的甲骨,从“商王占卜”的小故事出发,生动讲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 王阔/摄  据何毓灵介绍,这块时隔3000年的“祭祀狩猎涂朱 ...

• 断裂残缺石质文物的保护路径——以明代佛坐像修复为例

  石质文物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并以天然石材为原材料加工制造的遗物。主要包括可移动石质文物和不可移动石质文物,可移动石质文物有石碑、石像生、佛造像等。它们的材质都为无机矿物质,多数都处于露天环境,长期遭受各种自然因素的破坏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损坏情况较为严重,其中断裂缺失破坏尤为严重,也特别 ...

• 关于新疆文物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思考

 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汉武帝于公元前138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建立西汉政权与西域各城郭联系,到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在乌垒(今轮台县境内)设立西域都护府,逐渐将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自此以后,尽管中央政权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时紧时松,但是仍然在此设置了管理机构,始终行使着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权。在中国统一 ...

• 云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化进程

  “满天星斗”和“多元一体”分别是考古学与民族学领域的经典理论。“满天星斗”源于苏秉琦先生对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划分的实践;“多元一体”则是费孝通先生通过全面梳理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而提出的真知灼见,并将新石器时代作为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起点。虽然“满天星斗”包含在“多元一体”的“多元”中,但“从‘满天星斗 ...

• 边疆考古在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考古博物馆,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阐释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再次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从五个维度重点阐述了“第二个结 ...

• 荆楚文化的精神特质

  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荆楚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份子,需要大力挖掘、研究其所体现的中华文明的突出特证,更好地认识、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特征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曾侯乙编钟  连续性。湖北有距今200万年的建始人、距今100万年的郧县人,以及距今75万年的梅铺人、距今50万年 ...

• 领略南京“海丝”遗韵

  早在600年前的明永乐时期,郑和下西洋等大规模航海外交活动架起了东西方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南京是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与大本营。这里有郑和办公理事的衙署和生活起居的府邸,保存着静海寺、天妃宫、净觉寺等与航海活动密切相关的宗教建筑遗迹。下西洋船队从南京出发,航海所用宝船也在此制作。这里还是郑和、王景弘、洪保、杨庆等下 ...

• 马萧林:贾湖骨笛为何被认定为世界最早可吹奏乐器?

  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贾湖骨笛,距今历史8000多年,是目前中国出土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这支长23.6厘米的骨笛,由鹤类尺骨制作而成,被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有“中华第一笛”之誉的贾湖骨笛,如何改写中国音乐史乃至世界音乐史?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近日接受专访,讲述贾湖骨笛的前世今生及背后故事。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

• 唐际根:曹操墓葬里的人生真实

 从地下发掘出来的考古资料,以“印证”“补充”“重建”三项功能在史学界驰骋。资料的客观性,往往能导致许多历史被改写。  曹操高陵的考古资料,又在哪些方面印证了文献中的曹操?为这位风云人物补充了什么故事?是否有文献失载但可以重建的曹操形象呢?  姿貌短小神明英彻  曹操高陵中的人骨,多数集中出土于后室的下部。  曹操是墓中唯一的男 ...

• 安家瑶 | 纪念马得志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一、马得志先生生平  马得志,原名马德池,1923年7月19日出生在山东省莒县关山沟。1941年,马得志从沈阳的奉天日语学院商科毕业,因不愿为伪满政权服兵役,就和几个同学结伴回到关内,几经周转,在山东济南附近的禹城县文昌阁小学当了教师。在文昌阁小学期间,马得志与禹城师范教师于劲心女士结识相恋。任教期间,马得志积极靠近共产党的地下组织, ...

• 涵育滋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物质载体,是传承中华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实物见证。当代中国是考古中国与历史中国的自然延续,只有保护好 ...

• 中山国史探索的疑议与新证

  关于东周中山国的历史,传世文献记载有限且多有抵牾。晚清王先谦著《鲜虞中山国事表》,将中山国史料汇总疏证,但许多谜团仍未得到澄清。20世纪70年代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王陵发掘以后,出土的考古学资料揭开了中山国史探索的新局面。比较流行的结论认为:从春秋鲜虞到战国中山,基本上一脉相承,考古遗存大致反映了鲜虞华夏化的历史进程。但是,同时也 ...

• 考古再现夏文化面貌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位于中国历史研究院的中国考古博物馆,先后参观文明起源和宅兹中国专题展,了解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期重大考古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  夏文化探索是 ...

• 李新伟 | “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的假说是否成立?

  今年3月26日,中国与洪都拉斯建交。而早在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就与洪都拉斯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签署了合作协议,在科潘遗址开展考古工作。  科潘遗址位于洪都拉斯西北部,是玛雅文明最精彩的城邦遗址之一,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科潘考古项目,是中国考古机构首次在远离中国的地区,对世界其他主要文明的核心遗存 ...

• 数字资源活化甲骨文研究

  甲骨文蕴含着厚重的中华文化基因和源远流长的文化根脉,是据以探索中华文明的不可再生资源。甲骨文多层面聚焦3500年至3000多年前的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为中华文明探源与中国上古史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第一手的真实性史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 ...

• 商文明在中华文明总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黄河、长江、辽河流域的都邑和区域中心性遗址为核心,多学科、多角度、多层 ...

• 许宏:“最早的帝国”为郑州立传

  二里岗文化是以郑州二里岗遗址商代文化遗存而命名的文化类型,又称二里岗期商文化,是一种介于二里头文化、殷墟晚商文化之间的青铜时代早期的一种考古文化。  1950年,考古学者在位于郑州老城东南二华里的二里岗遗址首次发现了一种新遗存,由此命名了考古学上的“二里岗文化”,又由此揭开了该文化的最高结晶——庞大的“郑州商城”都邑,而这座大都 ...

• 葛承雍:地下秘境中的壁画世界

《古壁丹青——昭陵唐墓壁画集》 编著:昭陵博物馆、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5月  唐代是一个壁画的世界,都城里宫殿弘宇、寺院道观、官府衙厅、豪宅高门等,都有壁画创作的印记,可是随着一个朝代的覆灭和城市的消亡,地面居住建筑全都不见踪影,只有在河西敦煌等佛教石窟中残存一些精美壁画。而在京城墓葬中的壁 ...

• 科技助力考古不断取得突破

  近年来,多种学科知识、先进科技手段与考古研究实践深度融合,为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科技手段就像可靠的“放大镜”“显微镜”,使研究者能够从同样的文物上捕捉到更多痕迹,提取出以前难以获得的海量信息。拼接修复后的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    检测一抹灰烬,3000年前的纺织工艺显露真容;3D ...

• 从考古看良渚文化的影响力

  良渚古城位于浙江余杭,但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并不局限于良渚古城,它涵盖了现在广义的长三角,以钱塘江、太湖流域为中心,北抵鲁南苏北,西到安徽的江淮地区。考古发现的良渚文化遗址星罗棋布,共同组成了远古江南文明的拼图。苏州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展厅鸟瞰。图片来自国家文物局  江苏的良渚遗址分布广泛、意义重大。苏州草鞋山遗址保存了江南新 ...

• 深化文化遗产研究阐释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物质载体,是传承中华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实物见证。当代中国是考古中国与历史中国 ...

• 揭秘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龙形器有何寓意?

  在文博领域,“夏文化”一直备受关注。近期出版的《寻夏记——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中国》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夏礼为中华礼仪文化之源”,引发了不少讨论。  该书作者之一侯卫东在接受采访时解释,《吕氏春秋·知度》中有“择国之中而立宫”,《周礼·考工记》记载“王宫居中”,体现了宫殿区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居所,是天下权力的核心所在,是严格的 ...

• 当前考古教育的主要内容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吸引和培养顶尖人才,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中国考古学得以履行使命担当的根本保障,是中国考古学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大计。为此,当前考古教育应聚焦于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既要有高水平的研究能力,更要有使命、有责任、有担当,这对学科的正确发展、学科传统的传承起着决定性 ...

• 四五千年前,黍麦在新疆相逢

  我国百年考古工作的积累,让我们看到了自古以来新疆文化与中原交往、交流、交融的事实。尤其是近十年以来,新疆的考古工作取得较大突破,一系列重大发现进一步揭示了新疆各地与中原地区的密切关系,再次印证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汇流而成的。四五千年前新疆的黍麦相逢就是其中典型的表现之一。哈密五堡墓地出土的三千多年前 ...

• 陈星灿:中国科技考古已形成自身理论话语研究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研究员29日指出,近年来,中国在考古工作的调查发掘、资料整理、价值阐释、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等方面,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范式,科学技术正成为考古学前进发展的关键推动力。科技考古各领域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已形成自身的理论话语研究体系,不断提高考古学研究水平,拓展考古学前 ...

• 意义深远的秦文化研究——读王子今主编“秦史与秦文化研究丛书”

  西北大学出版社近期推出的王子今主编“秦史与秦文化研究丛书”,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宏大研究。丛书共计14种,历时6年编撰完成。每一部著作,几乎都是作者长期深耕该领域的最新成果。他们将时代要求与史家责任相结合,重视“多重证据”论证、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立足于历史学,兼采考古学、文献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等研究方法之长,进行跨学科研究 ...

• 科技为考古带来更多活力

  针对重要遗址展开更多维度的研究探索和更深度的信息融合,将为我们在更大的时间尺度和地理范围揭开人类神秘的过去,带来更多元的遗传学证据和细节性认识,为科技考古带来更多活力  考古是通过物质遗存研究逝去历史的学问。当前,在影像学、年代学、基因组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学科的渗透下,通过各种科学技术的运用,考古得以更精确地揭示 ...

• 刘国祥:红山文化如何形成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基因?

 “中国境内名山众多,如果说有哪一座山承载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源头的历史,唯有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红山。”  在红山文化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看来,史前先民创造出灿烂辉煌的以红山命名的考古学文化——红山文化,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也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核心一元。  红山文化何以成 ...

• 世界史前人群与文化的交流互鉴

  如果以东非肯尼亚迈洛奎出土的最古老石器计算,人类已有大约330万年的历史,其中史前期占了99%以上的时段。由于各地人群使用文字的时间相差很大,因此史前期在全球结束的时间是不同的。西亚和埃及大约在5000年前,中国的成文史始于3600年前晚商的殷墟,但是世界其他地方要晚得多。1492年哥伦布抵达新大陆结束了美洲的史前阶段,而澳大利亚要晚至1788年 ...

• 大考古与小细节——从重大考古项目谈新时代考古学变革

  一、大考古必有大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今年全国考古工作会上提出大考古思路。大考古观是大历史观的一部分,大考古关注文明起源、社会进程及其规律。顶层设计大考古的主要任务是以考古学揭示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特点、规律与原因。近年来实施的中 ...

• 走近查海遗址,追溯古老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最早的龙崇拜从何而来?世界第一块真玉背后反映出怎样的文明新高度?8000年前的西辽河流域孕育了怎样的中华文明之源?不久前,以“八千年西辽河文明之光”为主题的首届查海论坛在辽宁省阜新市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等文博考古机构的40余位业界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查海遗址的重要发现,发掘文物、遗迹背后的历史 ...

• 唐代于阗文书的整理与研究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察看了学校收藏的于阗文书,并强调:“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所藏西域文书,以于阗出土为主,涉及唐代中后期西域地区的军事制度、赋 ...

• 令人叹为观止的西汉皇家苑囿——霸陵与南陵出土珍禽异兽及其意义

  国家文物局2021年12月14日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议,首次公布陕西西安江村大墓被认定为汉文帝霸陵,纠正了自元朝起700余年来霸陵在凤凰嘴的谬传,此消息迅速成为全国热点。霸陵的考古成果荣获“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1年陕西省六大考古发现”。  汉文帝霸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狄寨街道江村东部白鹿原的西端 ...

• 考古揭示870年前的金中都风貌

  公元1153年金朝迁都北京,史称金中都,这是北京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前不久,由北京市文物局主办的“都城肇始——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考古成果展”隆重开幕。展览通过“营国建城”“繁华中都”“中都环胜”三部分,勾勒金中都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房山金陵出土的白玉凤佩饰。  金中都城是以北宋东京城为蓝本 ...

• 科技为考古打开新窗口

  中国考古未来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科技与考古如何深度融合?日前,考古科学大会在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等全国70余家考古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与会,不仅围绕“考古科学”、“科技考古”、考古学理论建设等话题进行了讨论,还就人类起源 ...

• 《我们这样发现良渚——良渚考古口述史》出版

  前言  大家都知道一句话:“历史由胜利者书写”,实际上它还有后半句:“但事实的真相只有亲历者才晓得”。  1999年,我在单位阅览室看到这年《农业考古》第3期上有我所牟永抗老师《关于良渚、马家浜考古的若干回忆》的文章,忽然发现文章很多地方被人用很细的铅笔做了批注,对很多细节提出了反驳。我马上猜出这应该王明达老师注的,因为当时考古 ...

• 三星堆丝绸:3000余年灰烬遮不住的中华文明华彩

  丝绸,是新一轮三星堆考古发掘中最激动人心的新发现之一,它从3000余年前的灰烬中被找到。7月26日在三星堆博物馆拍摄的丝绸提取实物。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2020年以来,中国丝绸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通过小小的试剂盒,在三星堆的青铜蛇、青铜眼形器等40多件器物上均发现丝绸,品种有绢、绮、编织物。7月26日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拍摄的 ...

• 三星堆玉器:绚丽文化长河中的相同“密码”

  以玉通神、以玉礼天、以玉比德,中国玉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作为全国出土玉器最多的遗址之一,三星堆的美玉同样蕴含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基因。7月26日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拍摄的玉器。新华社发(余嘉 摄)  玉璋、玉璧、玉琮、玉戈、玉凿、玉斧、玉瑗、玉刀、玉环、玉珠、玉管……走进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美玉让人目不暇接,种类丰富、数 ...

• 古人口学研究还原历史真相实例

  古人口学是人类学的重要分支,其研究对象主要是考古出土的人骨,目标是还原古代人口状况并推测人群的健康和生存状态等。  国内关于古人口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石器时代,历史时期的研究相对欠缺,故难以进行连贯性的比较研究。结合历史文献与出土遗物,对历史时期人骨开展古人口学研究,可以很大程度弥补这种缺憾。历史时期,大的历史事件或者统治政 ...

• 东方既白:《城子崖:一朝醒来惊天下》读后

 城子崖遗址位于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办事处东武原河畔、被称为“城子崖”的台地上。1928年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吴金鼎先生在山东作考古调查时发现。1930年和1931年,“中研院史语所”对此遗址进行发掘,发现有板筑城垣,因此定名为“城子崖”。遗址发现以黑陶为代表的史前文化,因地处龙山,有不同于以彩陶、红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故确定为 ...

• 他们从旧石器时代走来——4万年前,水洞沟人是怎么生活的

  水洞沟遗址横空出世,成为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序曲,从而纠正了“中国没有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论断。一个世纪以来,水洞沟遗址共进行了6次大规模的发掘,发现12个旧石器遗址点,构成了分布于边沟河两岸的遗址群。古人类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石器、骨器、装饰品、动物骨骼化石、火塘等数以万计的遗物、遗迹。水洞沟遗址。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盛夏的西 ...

• “大国工匠”王亚蓉细说纺织考古 《大国霓裳》书写华夏锦绣

  她是中国首批“大国工匠”荣誉称号获得者,被誉为“中国织绣领域研究第一人”。她,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纺织考古学学术带头人王亚蓉。  年逾八旬的王亚蓉日前出现在公众面前,一袭雅致旗袍,精神矍铄。由她编著的《大国霓裳:沈从文和我们的纺织考古之路》展现了第一代纺织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发掘、保护、传承中华服饰 ...

• 科技考古视野下的东夷史前文明

  东夷指的是史前时期生活在今天山东以及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南东部的土著居民。他们以泰沂山区为中心,进而扩散到山东全境及其邻近地区。在考古学出现以前,世人对其了解非常贫乏,且与神话传说纠缠不清。20世纪30年代城子崖遗址被发掘,遗址中以黑陶为主、不同于仰韶文化的文化特征引起学界关注,揭开了海岱地区东夷史前考古的序幕。随着传统考古学 ...

• 陶器考古实证中华一万年文化史

  关于文明起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研究,都离不开出土量最大的手工业品——陶器的支撑。  技术分析是研究新 ...

• 和平性植根于中华文明深处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深知和平之宝贵。和谐稳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生活方式,和平共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处世之道,和合仁善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文化基因。在长期发展中,中华文明形成了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和平正义的战争观,和平性植根于中华文明深处。  中国古人认为,天 ...

• 西夏文中的中华文明

  西夏文是宋辽夏金时期西夏王朝创制的文字,记录西夏统治民族党项族的语言。西夏灭亡后,党项族与其他民族融合的步伐加快,于明清之际消亡,融入汉族以及其他民族之中,西夏文便成为无人能识的死文字。20世纪初以来,在内蒙古黑水城遗址,甘肃武威、敦煌,宁夏贺兰山等处陆续出土了大量西夏文文献。百余年来,国内外专家不断解析文字,译释文献,取得了 ...

• 秦汉“南边”“南海”历史文化新信息——读《南越木简》

  统一的秦王朝在北河与岭南两个方向的经营,进一步提升了其统一的历史意义。《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据司马贞《索隐》和张守节《正义》,这是一次大规模用兵“南方”“岭南”,并且正式设置了地方郡县行政管理机构的政治成功。然而据《史记》卷七三《白起王 ...

• 从中国石窟的发展变化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不仅从总体上高度概括了世界上数千年来唯一不间断发展的中华文明的根本特性,也体现在中华文化各个方面。从考古的 ...

• 以考古学材料为基础讲述中华文明——《中国文化基因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读后

  如《中国文化基因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序言所示,基因这个提法似乎有些“危险”,因为某种程度上很容易与种族主义联系在一起。基因一词源自于自然科学,生物学中使用这个词来研究各个生命体遗传特征的复杂化合结构,在文化上谈基因却不多见。然而,文化上有基因吗?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教授陈胜前先生这本书正是在尝试回答这个问题。陈胜前认为这 ...

• 掘进吧,去探索古人类的奥秘——走近青年古人类研究工作者

  推开实验室的门,研究员邢松正站在桌前,拿着一块人头骨仔细端详,试图拼接复原这块距今约1万年的人类头骨化石。重庆巫山玉米洞遗址发掘现场。图片来自受访者  8月中旬,记者来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时,便看到这有趣的场景——30多岁的青年人与“1万年前的人”对话。  “它是2016年在贵州招果洞出土的。发现时,它还是很多碎块。 ...

• 我国深海考古的重要发现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出水了伊斯兰风格的青花瓷和珐华器,给大航海初期阶段新旧贸易体系博弈历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证据珐华贴金镂空罐。图片来自秦大树    在广阔的南海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上,沉没着大量古代商船。进入深海获取这些沉船信息,成为中国水下考古的当务之急。  要向深海挺进,必须借助深海科技的力量。从2009年至2012年,我国 ...

• 郭伟民:大考古与小细节——从重大考古项目谈新时代考古学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

• 夏鼐《考古学和科技史》再版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李淼先生约我为即将再版的夏鼐先生《考古学和科技史》写序,我深感荣幸。我在做研究生时就读过夏鼐先生的著述,特别是他关于古代墓室壁画星图以及二十八宿的研究,当时对我的启发很大,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我从事关于中国古代星空的研究。现在有机会重新阅读夏鼐先生的著作,是我学习的大好机会。这本书初版于1979年,当年即入选首届 ...

• 何利群:邺城为何堪称东亚都城建设的“祖庭”?

  今年是邺城(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考古40年。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六朝古都”,邺城开创了先规划后建设和“中轴对称、分区布局”的先河,其建筑格局前承秦汉、后启隋唐,从溯源的角度看,对中古时期以来东亚地区的都城建设影响深远,被中国古都学会认定为“中国古代都城建设之典范”  经过40年持续勘探和发掘,考古工作者在邺城遗址揭露出哪些城 ...

• 三星堆考古一线挑大梁的年轻人

  7月26日,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开馆。神秘的黄金面具、外形奇特的龟背形网格状器、造型繁复的青铜鸟足神像……不久前还在泥土中半隐半现的三星堆“重器”惊艳亮相,体量之巨大、结构之复杂、造型之奇异,令人叹为观止。鲁海子在清理出土金质文物。图片来自受访者  1986年,三星堆“祭祀坑”的发现曾经“一醒惊天下”。时隔30多年,从2020年起,三星堆遗 ...

• 赓续中国考古百年荣光

  这些项目反映了中国考古学的重要成果,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记录、印证、丰富了悠久灿烂的中国历史,代表了中国考古百年历程的最高成就。《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编;文物出版社出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 ...

• 多元一体,百川归海——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中华文明的特性作了精辟的总结,明确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是对中华文明特性第一次完整表述,是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进程和历史经验所作的科学总结。进行了20年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目标之一,是研究以中原地区为中心、为引领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

• 美术考古成为中国当代显学——读《中国美术考古文献辑要》

  中文“美术考古”这一词组最早见于1929年,郭沫若从日文版翻译了德国学者阿道夫·米海里司(Adolf Michaelis)的著作《美术考古学发现史》。这部著作主要介绍了19世纪欧洲古典考古学对艺术品的发掘,“美术考古”只是作者米海里司个人创造的一个词,大致可看作是以发掘艺术品为特征的欧洲古典考古学的代名词,并不意味着美术考古在西方已经具备系统的 ...

• 中国文明与中国考古:特色何在?学派何为?

  中国考古的中国特色首先就在于中国考古面对一个非常独特而体系宏丰的研究对象,这个对象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尤其是具有时空广阔、丰富系统的优势,在世界国别考古中都是独一无二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百年来的中国考古 ...

• 《宝山辽墓:材料与释读》再版前言

  位于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宝山村的宝山1、2号辽墓的发现,为古代中国美术史和东亚美术史的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材料。这两座墓葬的建造时间约为10世纪20年代,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辽代壁画墓。其中1号墓墓主葬于公元923年,即辽代建国后的第十六年。两墓墓主均为辽代皇室成员,墓葬结构复杂,中部都建有石室,墓壁和石室内外皆饰有大幅壁画。室内画幅 ...

• 《汉代东王公图像研究》序:展望中国神话考古的广阔前景

  庞政博士的著作《汉代东王公图像研究》一书嘱我写序,这让我不禁想到近年来中国考古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神话考古。如果仅从狭义的考古学去理解,“神话”和“考古”这两者之间完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范畴,神话虚无飘渺,考古讲究实证,似乎很难把两者扯到一块儿。但事实上,在出土和传世的考古材料中,有很大一部分都与神话传说有关。阅读前人的著作, ...

• 本草-李时珍与近代早期中国博物学的转向

本草-李时珍与近代早期中国博物学的转向 作者:卡拉·纳皮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标题:李时珍与近代早期中国博物学的转向原作名:TheMonkeyandtheInkpot:NaturalHistoryandItsTransformationsinEarlyModernChina译者:刘黎琼出版年:2023-1页数:211定价:42.00元装帧:平装丛书:新知文库(新版)ISBN:9787108073143内容简介这不是一本关于中医的书。 ...

• 骆驼与轮子

骆驼与轮子作者:理查德·W.布利特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原作名:TheCamelandtheWheel译者:于子轩/戴汭/罗新(校)出版年:2022-8页数:310定价:66装帧:平装丛书:世界史图书馆ISBN:9787301332788内容简介传统观念一般把轮子看作推动社会进步的一大发明,而骆驼则是笨拙落后的运输形式。本书通过回顾骆驼从古至今的驯化和使用历史,层层深入、有理有据地挑战了这 ...

• 茶-一片树叶的传说与历史:从史前到现在的茶史

茶-一片树叶的传说与历史:从史前到现在的茶史 作者:乔治·范·德瑞姆(GeorgevanDriem)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标题:一片树叶的传说与历史:从史前到现在的茶史原作名:TheTaleofTea:AComprehensiveHistoryofTeafromPrehistoricTimestothePresentDay译者:李萍萍/李国文/周瑞春/王巍出版年:2023-1页数:872定价:368.00元装帧:精装丛书:甲骨文丛书ISBN:97 ...

• 蒙古包建筑史-13至20世纪中叶

蒙古包建筑史-13至20世纪中叶作者:额尔德木图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副标题:13至20世纪中叶出版年:2022-1页数:265定价:75.00元装帧:平装ISBN:9787112269327内容简介本书依据蒙古史史料与近现代口述史资料,系统梳理了13至20世纪中叶共700余年的蒙古包发展史,并尽力呈现了各时代的蒙古包形制与类型。在此历史时段内的欧亚草原、蒙古高原及中国北方地区 ...

• 唐风拂槛-织物与时尚的审美游戏

唐风拂槛-织物与时尚的审美游戏 作者:陈步云(BuYunChen)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标题:织物与时尚的审美游戏原作名:EmpireofStyle:SilkandFashioninTangChina译者:廖靖靖出版年:2022-12定价:158.00元装帧:平装丛书:MUSEIONISBN:9787522805252内容简介★美国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SSRC)和富布赖特奖学金研究资助项目★李鸿宾、李志生、瓦莱丽•斯蒂尔 ...

• 商品帝国-一部消费主义全球史

商品帝国-一部消费主义全球史 作者:弗兰克·特伦特曼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出品方:后浪副标题:一部消费主义全球史原作名:EmpireofThings:HowWeBecameaWorldofConsumers,fromtheFifteenthCenturytotheTwenty-First译者:马灿林/桂强出版年:2022-8页数:808定价:148.00元装帧:精装丛书:汗青堂ISBN:9787522509341内容简介一部围绕600年消费文明史的社会观察巨作一部 ...

• 人间的巴蜀石窟

人间的巴蜀石窟作者:陈吉吉出版社:读者出版社出版年:2022-10页数:431定价:198.00元装帧:平装ISBN:9787552706703内容简介★佛教南传,兴于蜀地,北接中原,南通天竺,石窟之盛,极于唐宋。然世人目光所瞩,多在晋、豫、陕、甘,幸而巴蜀石窟,遗世独立,多数未景点化,多以乡民之宗教活动场所而保存,试可于现场重构历史,观其宗教性与世俗性。但全面梳理巴 ...

• 京藏古道-基于元代北京至西藏古驿道研究

京藏古道-基于元代北京至西藏古驿道研究作者:郑堆/噶尔哇·阿旺桑波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副标题:基于元代北京至西藏古驿道研究出版年:2021-12定价:88.00元装帧:平装ISBN:9787521103601内容简介本书介绍了元朝中央政府在京藏古道基础上从元大都(今北京)到西藏日喀则萨迦寺之间设立的82个大小驿站。京藏古道是古代联结北京和西藏的重要交通要道,自古以来 ...

• 世界文明中的技术

世界文明中的技术作者:阿诺德·佩西/白馥兰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出品方:见识城邦原作名:TechnologyinWorldCivilization:AThousand-YearHistory译者:朱峒樾出版年:2023-1定价:88装帧:平装ISBN:9787521749533内容简介【内容简介】本书概述了自公元1000年起、横跨千年的世界技术发展传播史。这场讨论围绕着三个关键概念展开:技术对话、环境制约、工业革命。 ...

• 巴蜀石窟:藏在乡野的中华文明-藏在乡野的中华文明

巴蜀石窟:藏在乡野的中华文明-藏在乡野的中华文明 作者:袁蓉荪出版社:光启书局副标题:藏在乡野的中华文明出版年:2022-10页数:413定价:178装帧:精装ISBN:9787545219487内容简介☆巴蜀石窟,中国石窟的另一种可能,颠覆你对石窟的以往想象☆《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师袁蓉荪十六载寻访集萃,唤醒沉睡乡野的文物,打捞遗落民间的石窟历史☆精选37处代表性石窟, ...

• 来者是谁-13-14世纪欧洲艺术中的东方人形象

来者是谁-13-14世纪欧洲艺术中的东方人形象 作者:郑伊看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副标题:13-14世纪欧洲艺术中的东方人形象出版年:2023-3-1页数:384定价:168装帧:精装ISBN:9787574101852内容简介13—14世纪欧洲艺术中出现了一个鲜为人关注的现象,在意大利绘画中出现了一些东方面孔。在中世纪人眼中,东方人形象复杂而多义,其塑造植根于同时期社会政治、 ...

• 佛像的历史

佛像的历史作者:梁思成/林渚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年:2010-6页数:309定价:39.00元装帧:平装ISBN:9787500692539内容简介《佛像的历史(图文版)》内容简介: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侵华已经剑拔弩张,梁思成、林徽因等人感到时间的紧迫,他们日夜兼程地赶路,要赶在侵略者入侵以前把华北、中原地区一的古建筑全部调查完毕,要在日军毁坏这些珍贵的庙宇、石 ...

• 异服新穿-近代中日服饰交流史

异服新穿-近代中日服饰交流史 作者:刘玲芳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品方:启微副标题:近代中日服饰交流史原作名:近代日本と中国の装いの交流史:身装文化の相互認識から相互摂取まで译者:刘玲芳出版年:2023-6页数:380定价:79装帧:精装丛书:启微书系ISBN:9787522815336内容简介本书从近代东亚的视点出发,以服饰、发型为媒介,借助报纸杂志、书籍、照片等 ...

• 伊朗艺术史

伊朗艺术史作者:哈比比安拉·阿亚图拉希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原作名:TheHistoryofIranianArt译者:王泽壮/谢米·哈格什那斯出版年:2023-6页数:364定价:168.00元装帧:精装ISBN:9787535698988内容简介本书是全球首部伊朗艺术通史的中文版,是目前伊朗官方认可的最好和最全面的伊朗艺术通史。本书在伊朗学界具有较好的反响,也赢得了国际学界的关注。原书为伊 ...

• 长安:考古所见唐代生活与艺术

长安:考古所见唐代生活与艺术作者:吴中博物馆(吴文化博物馆)编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年:2022-8页数:188定价:108.00装帧:平装ISBN:9787573202772内容简介唐代是中国历史长河中辉煌灿烂的精彩篇章。作为国力雄厚、影响力深远的王朝之一,唐代的强盛使得唐人拥有更为开阔的胸襟和恢弘的气度,开拓进取是这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有唐一代,长安作为中国古 ...

• 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

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作者:薛爱华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品方:甲骨文副标题:唐代舶来品研究原作名:TheGoldenPeachesofSamarkand:AStudyofT'angExotics译者:吴玉贵出版年:2016-4-20页数:790定价:98.00元装帧:精装丛书:甲骨文丛书ISBN:9787509780640内容简介本书是薛爱华《撒马尔罕的金桃》最新修订译本,内含24页彩色图片,另保留原书风格20 ...

• 唐代外来香药研究

唐代外来香药研究作者:温翠芳出版社:重庆出版社出版年:2007页数:546定价:30ISBN:9787536692145

• 大朝春秋-蒙元考古与艺术

大朝春秋-蒙元考古与艺术作者:林梅村出版社:故宫出版社副标题:蒙元考古与艺术出版年:2013-2-1页数:367定价:CNY66.00装帧:平装ISBN:9787513405355内容简介《大朝春秋:蒙元考古与艺术》由从额尔古纳河到三河之源;成吉思汗史迹调查;和林访古;金中都的广寒殿;蒙元廷石雕艺术源流考;马可波罗在北京;威尼斯“马可波罗罐”调查记;宋六陵访古;故国不堪回 ...

• 明代九边史地研究

明代九边史地研究作者:刘景纯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年:2014-8-1页数:404定价:CNY78.00装帧:平装丛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ISBN:9787101101577内容简介《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明代九边史地研究》以研究明代九边地区的历史、地理问题为主要内容。在章节设计上,主要围绕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或专题来进行研究,而没有更多地拘泥于系统性和完整性的考虑 ...

• 宋代西南区域文书通信系统研究

宋代西南区域文书通信系统研究作者:田青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年:2019-3页数:214定价:65.00装帧:平装ISBN:9787568247672内容简介《宋代西南区域文书通信系统研究》立足于宋代西南区域基层社会控制的一个侧面——信息控制,以该区域的文书通信系统研究为切入点,在对陆路和水路文书通信系统建构进行全面细致梳理的基础上,以川峡四路为重心,考察了 ...

• 明长城九边重镇防御体系与军事聚落

明长城九边重镇防御体系与军事聚落作者:李严/张玉坤/解丹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年:2018-5页数:245定价:58装帧:平装丛书:长城·聚落丛书ISBN:9787112208265内容简介本书为长城·聚落丛书第一册,从宏观至微观依次探讨军事聚落的时空分布规律、防御性特征、层次与规模、系统内部构成因素四方面内容,以历史发展为纲叙述明长城军事聚落兴筑较为集中的 ...

• 明代九边长城军镇史-中国边疆假说视野下的长城制度史研究

明代九边长城军镇史-中国边疆假说视野下的长城制度史研究作者:赵现海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标题:中国边疆假说视野下的长城制度史研究出版年:2012-11页数:789定价:168.00元装帧:平装ISBN:9787509738771内容简介赵现海等编著的《明代九边长城军镇史》提出“中国边疆假说”理论,指出边疆作为文明交流的中介,具有与中心地带同等重要的作用:历史研究应 ...

• 明代大同镇边防体系研究

明代大同镇边防体系研究作者:李海林出版社:三晋出版社出版年:2013-6页数:240定价:48.00装帧:平装ISBN:9787545707366内容简介《明代大同镇边防体系研究》以明朝大同镇边防体系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防御体系、指挥领导体系及粮饷体系的形成及演变情况等。同时,虽然本文以大同镇边防为主要研究对象,但对有明一代明对蒙的政策也做了简单追溯,目的为本文的研 ...

• 明代九边形成及演变研究

明代九边形成及演变研究作者:胡凡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年:2021-1页数:386定价:128装帧:平装ISBN:9787040536652内容简介明代的九边以明蒙关系为背景而形成并演变。《明代九边形成及演变研究》以《明实录》为基本史料依据,对明代九边军镇的形成及演变情况进行了系统、翔实的梳理,考察了都司卫所的设立和都指挥使、总兵官的选派等,理清了九边军镇的建 ...

• 京畿雄关——明万全右卫军事防御体系研究

京畿雄关——明万全右卫军事防御体系研究-明万全右卫军事防御体系研究作者:魏坚/郝园林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副标题:明万全右卫军事防御体系研究出版年:2016-9-23页数:428定价:CNY168.00装帧:精装丛书: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学术系列丛书ISBN:9787030494931内容简介本书主要包括两部分,前半部分主要以"明万全右卫城军事防御体系"概念为核心,以明代政府如何构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