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魏晋北朝考古综述
张文平 包桂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魏晋北朝的历史起始于公元220年曹魏代汉,终止于公元581年杨坚受禅代周建立隋朝。与曹魏代汉同一年,活动于阴山地区的拓跋鲜卑部落遭到外族打击,首领拓跋力微依附于没鹿回部大人窦宾,娶其女,率所部北居长川。自此,整个内蒙古地区魏晋北朝的历史以拓跋鲜卑部落为主角,以阴山地区为中心遗留下大量的考古遗 ...
张文平 包桂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魏晋北朝的历史起始于公元220年曹魏代汉,终止于公元581年杨坚受禅代周建立隋朝。与曹魏代汉同一年,活动于阴山地区的拓跋鲜卑部落遭到外族打击,首领拓跋力微依附于没鹿回部大人窦宾,娶其女,率所部北居长川。自此,整个内蒙古地区魏晋北朝的历史以拓跋鲜卑部落为主角,以阴山地区为中心遗留下大量的考古遗 ...
连吉林 李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辖地北扩至蒙古高原南部边缘地带,开始在内蒙古东南部和中南部设置郡县、兴筑长城。秦汉时期,统治范围向北向西扩大,在内蒙古中西部广为屯田。内蒙古境内战国秦汉时期的文化遗存主要有长城遗迹、古城址、古墓葬以及一些北方民族的遗存等。一、长城遗迹内蒙古地区经调查发现的战国秦汉长 ...
孙金松 党 郁(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东西经度跨越29度、南北纬度跨越26度,巨大的跨度差异造就了这一广大区域内迥然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独具特色的地理单元,孕育了不同的生业方式和考古学文化。目前,内蒙古中南部和东南部地区已基本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其与中原地区夏商周三代共同构建了早期中国最为关 ...
格日乐图 陈文虎 包青川 张亚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迄今为止在内蒙古自治区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存2000余处。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和历史发展情况的不同,内蒙古地区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频繁,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比较集中,在各自区域内形成了相应的考古学文化谱系,使得中华文明在这一地区出现繁荣局面。一个是内蒙古东南部的西拉木伦河和大凌河 ...
岳够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旧石器考古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开创期(1920—1949)、发展期(1949—1999),新世纪(2000—)①。一、开创期1922年8月,桑志华在萨拉乌苏河流域一带调查时,发现了一批哺乳动物、鸟类化石和石器,并采集到一件人类肱骨和一件人类股骨。1923年8月桑志华和德日进在萨拉乌苏—邵家沟湾地点进行了发掘,1926 ...
曹建恩 张文平(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自然地理学上一般以400毫米降水量线作为干旱区和湿润区的界限。在我国境内,这一条降水量线大体处于北纬39°~42°之间,是农业区与牧业区的自然分界线,实际上形成了一个条形的生态学分界带。在历史上,这条生态学分界带同时又是一条文化分界带,是中国历史上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带,分界带的标志是农耕 ...
高振华 梁 孝 孙先土(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一、前 言考古绘图是考古遗迹现象表达、考古分析与研究的重要手段,它用制图学的理论和方法形象地表达和说明了考古研究对象的形貌特征①。经过多年技术的更新与发展,考古绘图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一方面,考古数据获取手段呈现出多样化、智能化的特征,逐步由手工、测距仪等转向由全站仪②、RTK③、三维激光扫描仪 ...
谢欣芮 李延祥 静永杰 王晓琨(1.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3.锡林郭勒盟博物馆 4.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内蒙古正镶白旗伊和淖尔M1(编号2010BYM1,以下简称M1)①,是距今1500 年前北魏时期的鲜卑贵族墓葬,位于正镶白旗伊和淖苏木宝日陶勒嘎查架子图南坡一个开口向东的簸箕形山坳之中,西距白旗旗政府所在地40 公里,北距浑 ...
党 郁(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柳斗罐为柳条编织的罐形器物,也有叫柳罐或笆斗。柳条经过水泡之后会膨胀,其缝隙严丝合缝,即便是装水也不会漏出来。用植物茎叶编制器物早有发现,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多见陶器底部多见压印的编织纹饰。而编制类器物应该要早于陶器的发明,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爱德华 ...
王文丹一、柱洞形制的简介辽上京宫城南门遗址(图一)①由东、西两侧的墩台、中间的单门道和登临墩台的内侧(北侧)马道三部分组成,已揭露西墩台南北长11.8、东西宽6.7、残高2.1-3.3 米,墩台各面边壁包砖。通过仔细清理和分辨,在西墩台残存夯土台面上发现一列进深方向的柱洞,现共存3 个,从南至北编号分别 为ZD1、C1、ZD2。C1 位 于夯3 南部,圆形坑, ...
张文平 丹达尔(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乌拉特中旗地跨阴山山脉南北,山南是后套平原,山北是乌拉特草原。这里的阴山山脉,自秦汉以来,一直有阳山之称,以位于黄河北河之北而得名。2007 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乌拉特中旗开展的文物考古工作,主要有以下四项,依次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长城资源调查、德岭山古城考古发掘、新忽热古 ...
包桂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据目前考古发现,带钩至迟在春秋早期即已出现,并对东周秦汉时期的服饰制度及礼俗文化皆产生了重要影响。《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载:“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这是目前出现“带钩”全称的最早文字资料。此事在《左传》、《国语》、《管子》、《吕氏春秋》、《战国策 ...
李水城(北京大学)所谓杆头饰是一种动物圆雕为主的小件铜器,铸造,胎体较薄,空腔,一般高10~20 厘米,因其装置在木柄顶端,故名。其造型大致分两类:一类上部为简单的空心球或球形铃铛,有些表面带镂孔,内置石粒或铜珠,摇之可发出声响。另一类为鸟兽类圆雕,如牛、鹿、羊、虎、鹰、鸟或格里芬神兽等,有些鸟兽的身体也被制成空腔的铃铛,内置石粒或 ...
田剑波 周志清 王占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金沙遗址“祭祀区”以出土大量商周时期的金器、铜器、玉器等礼仪性器物和特殊埋藏形式而闻名于世,相较而言,漆木器相对较少,关注度也不高。在礼仪性堆积L58 中出土一件木雕彩绘人头像(编号L58:688),制作精良、造型和装饰都独具一格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目前鲜有学人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其出土背景、 ...
秦晓杰(平湖市博物馆)一、引 言良渚文化距今5300 ~4500 年左右,1936 年由施昕更先生最早发现。施昕更先生将他发掘出土的5 个陶器刻符定义为记号①。此后,也有学者提出陶器上的刻符是否就是古代文字②。自此,拉开了良渚文化刻画符号研究的序幕。从考古资料来看,受限于时间、环境的制约,尽管史前遗址能够保存至今的遗址数量有限,但依然可以清晰的发 ...
杨岐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燕辽地区大致包括了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西辽河(西拉木伦河)流域,包括赤峰市、哲里木盟等,辽宁省西部地区及河北省的北部地区①。这一区域的文化面貌相对比较清晰,文化序列也相对比较系统。这一区域史前文化序列大致为距今8200 ~7400 年的兴隆洼查海文化、距今7200 ~6500 年赵宝沟文化、距今6500 ~5000 年的红山文化、距今50 ...
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内蒙古自治区课题组《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是国家文物局十三五期间首批启动的“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之一,课题实施涉及陕、晋、蒙、甘、宁五个省区,旨在集中力量解决河套地区文明进程与早期国家起源等一系列重大学术问题,探索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早期王朝国家出现前河套地区区域文明的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总结河套地区区域文 ...
阿拉善博物馆一、地理位置及发掘情况阿拉善左旗原水泵厂位于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南大街,今阳光花园小区位置(图一)。2008 年8 月10 日,在原水泵厂的旧置上建造住宅小区,进行施工。施工方挖地基时发现数量颇多的古钱币。得知消息后,阿拉善博物馆立即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清理和保护。根据清理情况,发现该窖藏所处位置距离地面大约三米,钱币呈无规 ...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准格尔旗文化馆一、地理位置纳林汉墓群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沙圪堵镇纳林村前坪社,地处纳林河东岸的二级阶地上。2019 年经村民上报有墓葬被盗掘,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委派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人员前往调查。2019 年10 ~11 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文化馆联合对被盗墓葬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编 ...
阿拉善盟文物局一、岩画位置及环境水磨沟岩画位于阿拉善左旗新木仁高勒境内,距巴彦浩特镇约15 公里,面积近6 万平方米(图一)。遗址分布在贺兰山西麓经洪水冲积形成的洪积扇上,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升高。地表岩石多为青黑色花岗岩,岩画图案刻在经常年日晒氧化形成的黑色包浆上,地表植被为针茅、菱菱菜、冷蒿、竹篙、百里香、刺豆、刺旋花、狗娃草、石葱 ...
李鹏珍 徐 磊 天 亮 李 强(1.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2.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3.鄂托克前旗文博研究院4.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段地墓地位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三段地社区西南处的一处狭长缓坡上,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接壤,距张家场汉代古城①20 公里。该墓地于1988 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发现,曾经伊克昭盟文物站和鄂托克前旗文物管理 ...
李俊林 乌兰图雅 康贵彬(呼和浩特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多伦县山西会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旧城西南部,于清乾隆十年(1745 年)由山西地区商人筹资兴建,至今已有270 多年的历史,因其供奉的主神为关羽,所以又称“关帝庙”,是当年晋商在塞外多伦地区聚会、娱乐及议事的场所。在当时也是塞外地区唯一的外省会馆,遂被称为 “塞外商埠 ...
刘 铮(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自重铭文是表明物品自身重量的铭文。从现有资料看,铸刻自重铭文的铜权(以下简称“自重铭文铜权”)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如三晋的“司马禾石”铜权和秦国的“高奴禾石”铜权①。提系杆秤大致出现于三国至北魏期间②,而与提系杆秤配套使用的自重铭文铜权则首见于元代。在铜权上铸刻自重铭文,是元朝为加强权衡管理而采取的一 ...
刘锡甜 彭善国(1.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2.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围棋虽是中原地区汉人的传统游艺活动,但其遗存在辽国境内亦多有发现,主要包括棋子、棋盘等围棋文物及辽墓壁画、绢画上的围棋图像等。这些遗存,对讨论辽代围棋活动的一般情况,探究汉文化对契丹辽文化的影响具有一定价值与意义。目前学界对辽代围棋的关注不多①,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 ...
卓 倩(石家庄市博物馆,河北 石家庄 050011)石家庄市博物馆(以下简称“石博”)收藏有一件隋代青釉扁壶。梯形口,扁圆腹,饼形实足稍外撇,造型稳重大方,腹部凸印雀鸟纹和变形葡萄纹,周围随形一周连珠纹,围成椭圆形开光,所施青釉不均匀,积釉处釉色较深,器型和纹饰都具有浓郁的异域色彩(图一)。笔者根据历年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通过对出土的北 ...
呼 啸 李 倩 牟泉霖(1.陕西历史博物馆 2.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 3.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鱼形壶,是我国古代制作的一种特殊的壶形器皿,其造型从大类上说属于仿皮囊壶,多有双系或四系用以穿带背挎。从材质上说以陶瓷器为大宗,偶尔也见铜、银等材质。器型整体模仿竖置的鱼的形态,并装饰有表现鱼身特征的纹饰。汉代鱼形壶一般为鲤鱼形象,通常有单 ...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一、解读内蒙古旧石器时代人类进化史内蒙古自治区旧石器时代遗址经调查发现的较多,已发掘的有呼和浩特四道沟遗址、呼和浩特大窑遗址、乌审旗萨拉乌苏遗址、康巴什新区乌兰木伦遗址、东乌珠穆沁旗金斯太洞穴遗址、扎赉诺尔蘑菇山遗址等。大体建立起了内蒙古自治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脉络。近年来,为了进一步丰富旧石器时代考 ...
郭永淇 陈钦龙一、陈州太康县主簿王希价墓志(一)墓志概述2012 年5 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长安区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兆余安置楼建设项目清理一座唐代墓葬 (墓葬编号:M13),出土墓志一合,现藏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墓志系青石质。盝形顶盖,方形,顶部边长25 厘米,底部边长43 厘米,顶面正中楷书“大唐王府君墓志之铭”,3 行9 ...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 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鄂托克前旗文博研究院一、地理位置及发掘概况三段地汉代墓地位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三段地社区西南1.5 千米处,距旗政府所在地敖勒召其镇16 千米,南接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与盐池县境内张家场汉代古城南距20 千米(图一)。地理环境整体处于丘陵地貌,墓群位置较周围地区较高,位于一处东西长约 ...
闫海涛 杨朔 陈家昌 周双林(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2.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一、遗址概况崤函古道,也称崤山古道①,位于“丝绸之路”东端中国河南境内,河南西部的豫西山区,崤与函皆为古地名。崤函古道是“襟带两京(西安、洛阳)”的锁钥,也是自古以来中原通往关中、到达西域的咽喉要道。崤函古道是从崤山峡谷中辟出的一条险道②,由于自然原因,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长治市文化和旅游局 屯留区文化和旅游局西邓墓地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余吾镇西邓村南,地处白云山山前台地上,北临绛河支流交川水,所在位置地势平坦,海拔在960 米左右(图一)。该墓地所在的白云山南麓岗地一带,分布有大量东周、两汉时期墓葬,1994 年、2006-2007 年分别进行过两次大规模发掘①。图一 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西邓墓地位 ...
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2021 年3 月11 日-2022年5 月1 日,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组成联合调查队,对阴山山脉大青山岩雕岩刻墨迹等9 处遗存开展了普查工作,发现新石器时代星象岩刻3 处,周边岩刻遗址 ...
A.L.Zaika 扎伊卡(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国立师范大学) 著张文静(赤峰学院) 王晓琨(中国人民大学)张胤哲(长春光华学院) 权乾坤(吉林大学) 译一、前 言安加拉河下游地区位于塔谢耶瓦河、通古斯卡河与鄂毕河之间的河间地上。它南北横跨400 千米的区域, 东西延伸长达600 千米(图一)。安加拉河下游流域的岩画研究已有长达300 年历史, 但直到二十世 ...
张 伟 田小刚 魏彦飞 刘兵兵(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前 言2019 年9—12 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祁连镇岔山村抢救性发掘了一座唐代墓葬(图一),经出土墓志确认,墓主为武周时期吐谷浑喜王慕容智。该墓是目前发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吐谷浑王族墓葬,是研究吐谷浑墓葬的重要发现。该墓坐北朝南,为带长斜坡墓道的单 ...
李明华 连吉林 格日乐图 王瑞梅(1.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2.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 3.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小塘山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三座店镇小塘土沟村南的一处山丘顶部, 2021 年5—9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宁城县文物保护中心对小塘山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约4000 平方米,揭露出一座保存较完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遗址,发 ...
韩风玲(呼和浩特博物院)每座博物馆都有自己的藏品特色和独特的馆藏体系,每块地域都曾在历史上演绎过自己的传奇故事,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这种独特性正是我们做博物馆展览要特别关注的,并想方设法要展示给观众的。由于考古发现不断增多,文物材料不断积累,使得收藏单位某一时代或门类的文物标本增多,并形成独特优势,如何家村窖藏、法门寺地宫出土的 ...
刘瑞俊 胡 瑞(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辽瓷是辽代陶瓷的简称,是辽境内出土的瓷器、釉陶器的总称。辽瓷品种多样、特点突出,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是民族文化的物化体现,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以辽代陶瓷的出土资 ...
吴松岩 赵菲(1.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2.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翁滚梁墓地位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南部的沙尔利格苏木(今为苏力德苏木),原发掘简报判断该墓地为北魏时期①。后在乌审旗郭家梁发现了一座大夏墓——田焽墓(公元420 年)②,张景明先生据此重新审视翁滚梁墓地,通过对墓葬形制以及M6 墓门两侧的浮雕武士壁画的分析,认为翁滚 ...
郑滦明(河北博物院)一1966 年,河北省阳原县高墙公社九沟村第三生产队,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发现了一批青铜器和陶器,其中少量金器已被卖到宣化银行。省文博部门根据银行提供的信息,对文物出土线索进行了调查,同时对已出土的部分铜器及其它出土物进行了回收,这批出土文物并未进行全面报道。阳原县地处河北省西北部,位于桑干河北岸西北部,九沟村是阳原县 ...
贾 领(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齐家文化得名于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即瑞典学者安特生提出的“齐家期”①。从发现至今近百年的历史中,人们对于齐家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尚存在争议,关于齐家文化的来源及形成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探索齐家文化的来源及形成,是伴随着考古材料尤其是西北地区考古材料的发现和公布一步步深入的。 ...
丁升鹏(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对于岩画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著作《韩非子》:“赵主父令工施钩梯而缘播吾,刻疏人迹其上,广三尺,长五尺,而勒之曰:‘主父常游于此’”①。此外,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亦记载有“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②。我国近代对于岩 ...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 乌审旗文物保护中心一、地理位置及发掘概况2021 年7 月,为配合省道 215 线通史至海则畔(蒙陕界)段公路工程PPP 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乌审旗文物保护中心的配合下,对巴图湾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2 座。巴图湾墓群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镇巴图湾村,西距巴图湾水库约1 公里。1973 年,内 ...
准格尔旗文物馆 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鄂尔多斯博物院该城址为20 世纪80 年代全国第二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由准格尔旗普查队发现,登记名称为“城圐圙城址”。“圐圙”为蒙古语音译词,其字型由“口”框住的“四方八面”构成,可形象的表示其意为“围起来的地方”。该城位于准格尔旗龙口镇台子梁村旦桥墕社城圐圙圪旦上,北距准格尔旗政府薛家湾镇37 ...
王忻 李宇奇查汗通古(又称察汗通古)烽燧遗址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城西北,距县政府驻地10.8千米,地理坐标为北纬42°23'45.29",东经86°18'58.87"。遗址内主要遗存为东西向排列的两座土质烽燧。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双重破坏,目前两座烽燧保存状况均较差,且有不断恶化的趋势。针对这一状况,2016年夏,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物局将这两座烽燧纳 ...
赵永升2012年7月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古迹保护中心承担,并与兰州大学文物古迹保护中心合作,对昌吉回族自治州的部分烽燧遗址进行勘查工作,我也有幸参与其中,在实地勘查过程中详细记录、分析,并参阅相关文献后,对昌吉州辖区内烽燧遗址的概况、病害类型和病害成因做了初步分析研究,希望能为今后的烽燧遗址保护工作提供有益借鉴。烽燧遗址概况昌吉回 ...
唐山市文物古建研究所 迁西县文物管理所2017 年2 月,迁西县太平寨镇南刘古庄村民发现村北尖子岭发现盗洞,疑似古墓葬被盗。唐山市文物古建研究所接讯后,随即派人到现场查看,并收集现场盗出的部分陶片、碎骨和石灰等。为进一步确定其内涵,经河北省文物局批准,唐山市文物古建研究所联合迁西县文物管理所对其开展考古勘察工作,最终确认该处遗迹主体为隋 ...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热水畜牧农场位于辽宁省建平县北部老哈河与支流黑水河交汇的三角地带,南面黑水河河谷宽阔,两岸南北山地向河谷延伸的坡地较长。2018 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联合朝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建平县博物馆对热水畜牧农场的1 处单纯兴隆洼文化遗址、12 处单纯红山文化遗址、2 处单纯小河沿文 ...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①位于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图一),遗址周围为连绵的浅山丘陵。聚落主体位于一山坡中部,地势平缓,南、北地势低陷,整体东高西低,东为缓坡, 西侧濒临一条季节性河流。2010 年5—10 月,为配合国家文物局“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群综合研究”课题的实施,对二道井子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工作,发现 ...
金永田一、引 言辽祖州,坐落于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石房子林场境内。1988年12月3日,国务院将辽祖州及州西五里的辽祖陵以辽陵及奉陵邑的名义,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祖州遗址西北角夯土台基上,至今矗立一座高大的石室(俗称石房子)。不知何故《辽史》却只字未提,这一严重缺失,给后人留下了千古之谜,为此广大学人不断前来探索求证。其中,日 ...
李鹏珍 孙晓璠 王龙 张群(1.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2.吐鲁番研究院 3.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体型是对身体形状和组成成分的描述,作为直接反映某一人群形态特征和健康状况的描述性指标以及人类体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的行为模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考古学背景下,探讨人群的体型差异是研究人类体质进化的重要内容。以往学者主要偏重于通过 ...
顾文婷(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壁画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石窟壁画、墓葬壁画和建筑壁画,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审美等领域的具体反应。同时颜料的使用蕴藏着当时的科技信息,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交通、社会生活、民族关系、宗教史、艺术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方面都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其 ...
彭善国(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墓内置俑,是文献无载而由考古资料揭示的辽代葬俗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资料的零散,且一些材质的俑出土时原貌难辨,学界对辽代俑的关注不多。李逸友最早从墓葬制度的角度,讨论了辽代俑的一般情况①;聂定等人对辽代的部分木俑进行了初步的分析②。本稿根据近年来刊布的新资料,对辽代俑的类型、葬俗渊源等问题略述如下 ...
朱雨薇(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鸠杖是将鸠鸟形象嵌套至手杖顶端的柱杖形式,由杖首、杖墩、杖身三部分组成,杖首通常以单只的鸠鸟为饰,材质多为木质和铜质,少有金银质、玉质和陶质,杖身均为木质。从出土的《王杖十简》和《王杖诏令册》可知,鸠杖主要用途并非助步,而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授杖老人拥有政治持权、身份特权、经济持权与法律特权 ...
孙金松 党 郁(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作为中国第二长河,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的“母亲河”——黄河,一直以来都为人类繁衍生息提供着重要的场地、资源与文脉,其以蜿蜒曲折的身躯见证了黄河两岸近万年的人类史、近五千年的文明史,述说着以黄河为根的文明进程与早期国家起源历程,细致地描绘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有模式。作为中华文明的母 ...
喀喇沁旗文物管理局在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喀喇沁旗共普查不可移动文物605处,大多分布于锡伯河中下游地区及半支箭河流域。而西河湾子东山遗址则位于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属老哈河流域,是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新发现,2011年公布为喀喇沁旗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地表可见明显的环壕、石墙和石砌房址,采集到陶器、石器等标本。一、地理位置西河湾 ...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工作虽然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压力,时间紧、任务急,然而各项工作仍然有条不紊地开展,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后城咀石城的发掘将“考古中国——河套地区史前聚落与社会研究”项目中早期石城的研究又推向一个高潮,结合陕西石峁、寨山石城和山西碧村、白崖沟等一批石城的发掘,河套地区早期中国的北方模 ...
隋唐长安城东北角夹城及十王宅遗址位于隋唐长安城遗址东北部。2020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东城墙与夹城墙之间的道路南段进行了主动发掘,清理道路、车辙等遗迹,并解剖了东城墙墙基。本文即是对2020年度发掘工作主要收获的简报。
1971年半坡遗址发掘簡记西安半坡博物馆摘要:正 半坡仰韶文化遗址是1953年发现的,面积约五万平方米。1954—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这里曾做过五次发掘,发掘面积达一万平方米左右。为了测定半坡遗址的绝对年代,在1971年冬,我们发掘一批碳素断代的标本。我馆在陕西省文管会、博物馆专辑: 哲学与人文科学专题: 考古1971年半坡遗址发掘簡记.pdf ... ...
2002~2005年初,为配合半坡遗址保护大厅改建工程,我们对半坡遗址进行了局部随工清理,发现了一些重要的遗物和遗迹,特别是首次发现了祭祀遗迹,这对探讨和研究半坡文化的祭祀活动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半坡聚落遗址可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和陶窑区三部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发掘,并未对遗址进行全部揭露。特别是以大围沟环绕的居住区,仅发掘了五分之一的 ...
西安半坡博物馆于1958年建成开馆,它是在半坡遗址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属遗址性博物馆。建馆之初,它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对半坡遗址出土文物的陈列和保护向国内外观众宣传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古文化遗存。鉴于该馆的业务力量较强,省文化文物主管部门于七十年代初开始给该馆下达考古研究任务,主要负责全省古生物、古人类及石器时代考古的野外调查、发掘清 ...
烟台莱阳市鹤山后明代窑址发掘简报 文 / 孙兆锋 盖伟刚 迟永超绘图 / 孙兆锋摄影 /孙兆锋 为配合莱阳山前店至冯格庄的G204支线工程建设,2015年3-4月烟台市博物馆组织考古队对公路沿线27公里距离进行全覆盖式勘探,在鹤山后村东北发现一大片红烧土堆积,部分区域红烧土厚达1米,经重点勘探判断此处应为一处古窑址。烟台市博物馆联合莱阳市博物馆对该 ...
阳新县博物馆2024 年 11 月 15 日上午,在阳新县兴国镇施工工地进行勘探时,意外发现一处宋代古井。此次发现引起了阳新县博物馆方面的高度关注,博物馆迅速行动,当即派遣专业工作人员赶赴现场。抵达现场后,工作人员秉持科学、严谨、细致的态度开展发掘保护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收获颇丰,发掘出宋代砖 30余块。这些宋代砖制作工艺精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 ...
导读:从1998年7月至1999年2月,南京市文物研究所为探查石头城址而在清凉山地区开展了多次野外调查与勘探工作。南京石头城遗址1998~1999年勘探试掘简报贺云翱 邵磊六朝石头城范围及遥感卫星图在南京城西秦淮河东岸清凉门一带,有一片低山丘陵,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石头山”,现名清凉山(图一)。石头山曾因诸葛亮评价金陵山水形势为“钟山龙蟠,石头虎 ...
鄂 主 城 遗 址 调 查 简 报1983年 大冶县博物馆鄂王故城遗址,位于大冶县城关西南约58公里的西畈公社李阁大队胡彦贵村的岗陇上,以前属鄂城县马踏乡。城址北距高河村2公里,东北距大冶县金牛镇8公里,西距成宁县贺胜桥17.5公里,鄂王故城东约80米为高河港,其流源于咸宁县渠首公社,自南而北经鄂王城东,流注梁子湖,从鄂城樊口注入长江。城址以东是一片 ...
原文发表于《考古文物》2024年第8期,27-37+2页内容摘要:2011年4月~2012年1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联合,对汉阳陵帝陵陵园东阙门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700平方米,出土以瓦当为主的各类遗物234件(组)。此次发掘进一步厘清了阳陵帝陵陵园的结构布局和东阙门的营造方式,寻找到东阙门建筑规制提升的证据并确定了其毁弃的原因,也为 ...
山东蓬莱范家遗址调查、勘探、试掘简报 文 / 烟台市博物馆 范家遗址位于蓬莱市刘家沟镇范家村西北,地势为高台地,呈中间高四面低的鳖盖状。该遗址于2004年配合龙烟铁路工程建设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图一),当时采集到鼎足、把手等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遗物。2014年6~7月,为配合龙烟铁路蓬莱段工程建设,受山东省文物局委托,烟台市博物馆组织考古队 ...
烟台开发区大仲家遗址考古调查、勘探简报 文 / 烟台市博物馆 大仲家遗址位于烟台开发区大季家街道大仲家村东,原属蓬莱市,后划归开发区。1974年冬,大仲家村村民平整土地时发现该遗址,遗址东南部上万平方米被挖掉平整,出土了陶、石器等部分遗物。1975年蓬莱县文化局对该遗址进行了初步调查。1979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 ...
江苏盱眙泗州城遗址考古勘探简报贺云翱 冯慧 路侃 朱广金按:本文发表于《南方文物》2024年第4期。摘要:泗州城遗址位于江苏省盱眙县境内,是清代康熙年间被洪水整体淹没的古代大运河城市遗存。2004年,经考古勘探,基本确定了古泗州城内外城垣位置、城垣构筑方法、城址的四至、具体走向、城门位置和城门的大致结构、城内主要道路、古汴河和部分重要建筑区 ...
关键词: 明代; 河南省; 长城摘 要:在今山西省左权县、黎城县以及泽州县与河南省沁阳市、辉县市均发现有明代长城遗存。依据有关石匾、石碑和长城墙体形制及相关史料判断,此类遗存是明代嘉靖年间为防御蒙古族入侵河南,河南巡抚李宗枢新建或利用前代长城重建而成。除防御蒙古族进犯以外,这类设施也起到了检查过往行人、防止匪盗的作用。河南省明长城与九镇 ...
《东方博物》编辑部地 址:杭州市西湖区之江文化中心浙江省博物馆《东方博物》编辑部邮政编码:310024电 话:0571—87979331投稿邮箱:dfbwbjb@163.com来源:《东方博物》编辑部编辑:于红杰、赵任子初审:施义亭、俞珊瑛、赵任子复审:施义亭、应霁民终审:杨 玲 ... ... ...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 •江西景德镇浮梁瑶里瓷业原料片区发掘简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浮 梁 县 文 物 管 理 所浮梁县明清时为饶州府所辖,旧名“新平”“新昌”,下辖景德镇。唐天宝元年(742 年)“以溪水时泛,民多筏木为梁”,故名“浮梁”。浮梁县有悠久的制瓷传统,志书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 县域内分布有大量瓷窑址遗 ...
南阳市汉景小区十一号墓发掘简报崔华(南阳文物保护研究院)(原载《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年第23期)摘要:2009年1月,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汉景小区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砖室墓1座,在后室门柱上有两幅汉画像石。出土的4件胡人俑造型生动、形态各异,在南阳地区比较少见。为研究这一地区汉代文化和墓葬的埋葬习俗提供了实物资料。关键词:南阳;东 ...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惠农区雁窝池汉墓发掘简报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原载《草原文物》2023年第2期)【摘要】雁窝池墓地,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惠农区燕子墩乡雁窝池村西南。为配合乌玛高速惠农段的建设,202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清理了5座汉代砖室墓,出土陶、石、铜、铁等各类遗物60余件,为了解惠农以及石嘴山地区两汉 ...
太原隋代斛律徹墓清理简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原载《文物》1992年10期)1980年4月,山西太原西南郊沙沟村村民在村西取土时发现古墓一座。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朱华、畅红霞和太原市文管会申承金三人接到报告后前往清理,现将情况简报于下。一、墓葬形制墓葬位于太原至义井公路西侧约200米处(图一),地表上未见封土,方向8.5º。砖筑单室 ...
北京海淀明御马监太监周臣墓发掘简报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原载《文物》2023年第9期)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为配合中国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基本建设,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工程用地范围内发现的古代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1号,地处西直门外,南侧紧邻万寿寺路,西距延庆寺260米,西南距广源闸300 ...
辽宁大连市大王山青铜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原载《东北史地》2014年第2期)图三 T0152-T0510东部剖面图第一层,黑色腐殖土,颗粒较粗大,结构疏松,厚0.1-0.15米,内含大量植物根茎、碎石块及少量红烧土颗粒,出土遗物有陶器残片、石器、骨器和贝壳等,为现代表土层。第二层,黑褐色土,质地较细腻,结构紧密,厚0.1 ...
中晚唐以降,河朔地区流行仿木结构砖室墓[2],实质上是对地面木构建筑的模仿,由于营造工序相对较为复杂,使用者一般为有一定财力的官员、地主、富商等人群。本区域的这类仿木结构砖室墓在晚唐宋元北方地区有较大影响力,有必要探讨其发展脉络。目前关于河朔地区宋金时期仿木结构砖室墓的研究成果[3]虽已有一定数量,但对于仿木结构砖室墓形制分期等基 ...
一、布里村M63出土乐俑的分类姿态俑共11件,即表演场景中除伎乐俑之外、其他呈特殊动作姿态的人俑。姿态俑按坐、立之别可分为“坐式姿态俑”和“立式姿态俑”两种,二者数量分别为4件和7件。尽管这些人俑没有演奏乐器,但从空间位置关系来看,其与伎乐俑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表演场景。布里村M63伎乐俑数量及乐器种类与数量为目前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之最,其丰 ...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西门内南侧2024年考古发掘简报故宫博物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摘要:景德镇御窑遗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中心的珠山地区。2024年4月至6月,故宫博物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对御窑遗址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其中,御窑厂西门内南侧区域位于御窑厂中部偏西,实际发掘面积80平方米,发现并清理 ...
图一恒安街御昌佳园M11、M96位置示意图图二 M11平、剖面图 出土器物 M11共出土器物23件,质地均为泥质灰陶。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陶俑及模型明器,第二类为实用生活陶器。第一类:陶俑及模型明器。可以分为三组,即家居生活俑、动物俑及模型明器。第一组:家居生活俑,4件。男侍俑 2件。均为站姿。标本M11:6,头戴垂裙风帽,帽后凸起,帽与帽裙 ...
河北隆尧乡观遗址Ⅰ区战国墓葬发掘简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台市文物管理处隆尧县文物保管所(原载《文物春秋》2019年第4期)【关键词】河北隆尧县;乡观遗址;战国墓葬;考古发掘【摘要】2014年,为配合南水北调水厂以上输水管道工程建设,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邢台市文物管理处、隆尧县文物保管所对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乡观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此次发 ...
河北三河老辛庄金代砖室墓清理简报廊坊市文物管理处(原载《文物春秋》2017年第6期)【关键词】河北三河市;老辛庄遗址;金代;砖室墓【摘要】2016年7月31日—8月4日,廊坊市文物管理处、三河市文物管理所对三河市老辛庄发现的2座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出土了一批陶器、瓷器、铜器、银饰、木饰和铜钱等遗物。根据墓葬形制、出土器物特征判断,墓葬年代 ...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西门内南侧2024年考古发掘简报故宫博物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摘要:景德镇御窑遗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中心的珠山地区。2024年4月至6月,故宫博物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对御窑遗址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其中,御窑厂西门内南侧区域位于御窑厂中部偏西,实际发掘面积80平方米,发现并清理 ...
本文转载自:考古与文物
盐城城区东南至伍佑镇之间,分布着许多大小不等的土墩,俗称头墩、二墩、三羊墩、三墩。自60年代起在范公堤一线土墩上发现了大量的汉墓。盐城地区的汉代墓葬对于研究汉代葬俗考古学问题具有重要作用。2022年,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盐城市博物馆)、镇江博物馆联合对东闸新村墓地(头墩)进行抢救性发掘,共清理西汉至明清时期墓葬 270 座,其中汉墓 14 座 ...
景德镇东埠明清码头和古街遗址考古发掘简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摘要:东埠村是景德镇高岭土由高岭瓷土矿运往镇区的重要节点,为了深化景德镇瓷业文化研究,2024年4月至6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对东埠明清码头和古街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道路和房屋遗迹各一处,为研究东埠村落扩张和高岭土 ...
景德镇观音阁窑址东区2024年考古发掘简报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摘要:2024年3月至7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对景德镇观音阁窑址选择6处地点分区进行了考古发掘。位于窑址东部山坡下的东区TG2、TG3两个探沟,揭露了一批明代中晚期的瓷业作坊遗迹。出土遗物丰富,以青花瓷为主,器型有碗、盘、杯等,纹饰多样 ...
景德镇观音阁窑址南区2024年考古发掘简报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摘要:2024年3月至7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对景德镇观音阁窑址选择6处地点分区进行了考古发掘。位于窑址南部区域的TG7,经发掘揭露出一批分布集中的明代中晚期制瓷作坊遗迹,以及南宋至元代原生窑业堆积,出土了数量众多、品类丰富的瓷器、窑 ...
南越国番禺城是秦汉时期岭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也是广州目前可以确定的最早的城。通过梳理历史文献及考古资料,结合近年来广州黄埔北部的考古新发现,番禺建城前岭南地区的核心区域得到了重新讨论,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岭南加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进程始于新石器时代,最终于秦汉时期完成。 ...
汉唐时期都城城门遗址是中国古代都城和建筑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唐都城遗址考古发掘资料的系统刊布,为研究城门建筑遗迹积累了丰富的基础材料。本文梳理了汉唐时期都城城门遗址考古发掘报告的重要贡献,结合考古学、建筑史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进行考察综述,为进一步深入的建筑遗迹考古研究夯实基础。 ...
在阿尔泰山区,彩陶只存在于巴泽雷克文化之中,它的来源问题值得探究。本文通过对巴泽雷克文化以及欧亚大陆早期铁器时代其它考古学文化彩陶的器型和纹饰比对,认为巴泽雷克文化彩陶是在新疆东部焉不拉克文化彩陶的影响下产生的。并且随着公元前6~前3世纪巴雷克文化的扩张,彩陶从卡通河下游扩散到阿尔泰其它地区。 ... ...
基本信息: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4年11月印次:1ISBN:9787501082766内容简介: 2012年,在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西山坡的佛寺遗址出土了一批辽代彩绘泥塑罗汉像。这些塑像模仿真人形象,具有世俗的审美取向,与以往所见的标准化佛教塑像大不相同。西山坡 ...
鲁北泰沂山脉北麓山前平原地带是海岱文化区农业出现最早的地区。后李文化多个遗址中都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粟、黍、稻等农作物遗存,耕作、收割类农具以及农作物脱壳、加工工具。早于后李文化的赵家徐姚、扁扁洞等遗址中发现的磨制石器、陶器、用火遗迹等,为后李文化农业溯源提供了线索。鲁北地区种植的粟、黍等作物可能是本地起源。晚更新世至早全新世 ...
傧礼是宾礼的一种,是宾以主人的身份报享天子(王后、诸侯、重臣)使者的礼。晚商和西周金文所见傧礼内容丰富,不仅所用仪物早晚有所变化,而且是《仪礼》所记傧礼的制度来源。傧礼仪物在周穆王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是周穆王礼制改革的具体体现。西周金文所见傧礼多为二献之礼,《仪礼》则规范为一献之礼。 ...
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冶金考古进入大发展时期。多学科学者纷纷参与中国冶金考古研究,在冶铜术起源与青铜冶铸体系形成、钢铁技术形成与发展、金银铅锡锌等有色金属冶炼技术、古代金属流通与国家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在田野冶金考古与信息采集标准规范、古代金属材质与工艺及其流通研究关键技术、古代冶金与文明和国家起源发展机制等方面的研 ...
在区域社会进程研究中,有两个概念值得思考。一个是“复杂化”,指的是社会某些层面由均质向异质状态转变,从而引发差异化发展的过程。另一个则是“中原化”,即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的出现。后者是区域社会复杂化的阶段性结果。它反映了不同地区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差异,以及权势不断转移的历史过程。 ...
基本信息:编: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龙门石窟研究院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4年11月印次:1ISBN:9787030799210内容简介: 《石窟寺研究》是我国在石窟寺考古、寺院遗址考古、佛教艺术及石窟保护科技领域的第一本全国性专业出版物,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和龙门石窟研究院合办。2010 ...
记者10日从宝鸡下站遗址联合考古队获悉,2024年考古人员在下站遗址共清理各类祭祀坑9座,更多关于秦汉时期国家祭祀礼仪文化的细节被揭开,也证明了下站遗址是目前中国发现的秦汉时期性质最为明确、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为完整的国家祭天遗存。图为下站遗址全景。宝鸡下站遗址联合考古队供图 祭祀活动作为王朝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对天地神灵的崇 ...
夸富葬俗始终是两周越墓随葬品的器用核心,始终以豆、碗(杯盅)、角形器等“夸富物”数量作为越墓等级构建的重要方式。在此内核不变的同时,夸富葬俗的具体内容因时而变。其动因除外来的政治因素影响之外,还应与越国社会内在的等级追求部分相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越国主动吸纳、学习中原等地的文化与社会因素,主动发生政治化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