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李水城 | 从考古发现看公元前二千纪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从考古发现看公元前二千纪东西方 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李老师以河南渑池仰韶村的发掘对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引进为出发点,以早期中国石器文明的考古物证来讨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随后李老师又以新疆等地出土的彩陶等器具,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焉不拉克墓地出土的彩陶来讨论我国西北地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缘环境因素和中介作用,并且有力的论证了早期东 ...

• 新出西安咸阳成任墓东汉金铜佛像研究

2021年5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北杜街道成任村东南发掘了一处东汉家族墓地,在编号为M3105的墓葬主墓室西北角地面上发现了两尊金铜佛像。同时,在编号为M3109墓葬中出土的朱书陶罐上,有铭文纪年为“延熹元年十一月廿四日”,也就是公元158年。因此,这两尊佛像是中国目前为止出土的最早的金铜佛像,这对于研究中国早期佛教的传播进程有 ...

• 镇江句容六朝墓发掘报告

图一M1平、剖视图二、二号墓(M2)M2位于M1西侧约85米处,为砖室墓,墓向22°,由墓坑和砖室等组成,被破坏较严重。墓坑形制与砖室基本相同,南北向,平面呈“凸”字形,略大于砖室,残长约3.2、宽约1.65米。砖室平面呈“凸”字形,残长3.2、宽1.1~1.35米,由封门墙、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封门墙砌于甬道口外,以长方砖三顺一丁砌成,由外至内共有2层, ...

• 醴陵钟鼓塘元代窑址

醴陵窑遗址是分布于湖南省醴陵市沩山镇、枫林镇、左权镇等区域的大型窑场,沩山窑区正是醴陵窑的核心区,在这一区域分布有宋元及清代、民国时期的窑址,以后者居多。为了弄清沩山区域宋元时期的窑业面貌,2015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醴陵窑管理所对沩山钟鼓塘元代窑址(Y15)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 ...

• 观金赏银

济南市考古研究院自1997年成立以来,先后发掘中型以上遗址和墓葬200余处,累计发掘墓葬超3000座。其中商代至民国时期18座墓葬或窖藏中出土金银器400余件(套)(含清至民国银圆298枚),尤以章丘洛庄汉墓陪葬坑和祭祀坑遗址出土的西汉纯金银、铜鎏金、铁错金银车马器和卫巷遗址宋代窖藏出土的宋代金银器首饰最具代表性。《观金赏银》一书选取了济南市考古 ...

• 壁彩文踪:杨文宗论文集

本书是作者从事文物保护工作三十余年的成果,收录了作者四十余篇文物保护的相关论文,分为“古代壁画保护与修复技术”“古代壁画科学分析研究”“考古发掘与陶器、金属、石质文物修复”“文物修复保护理念及国际交流合作”四个部分,对文物修复过程中的文物修复案例、新方法运用、修复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内容进行阐释,介绍作者的文物修复工作以及学术研究成 ...

• 辽阳苗圃墓地2015、2016年度发掘报告

?北京博文书社文物出版社实体书店星标我们 第一时间收到最新书籍资讯辽阳苗圃墓地2015、2016年度发掘报告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文物出版社辽阳苗圃墓地位于辽阳市白塔区八一街(原南郊街)南北两侧,西北距辽阳市中心约5千米,东距太子河约2.5千米。主体遗存为汉至魏晋时期墓葬,兼有数座辽、金、元末明初时期墓葬和战国时期、辽金 ...

• 秦风汉韵 盛世长安:西安新出土文物精品展

2018年4月13日,由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与无锡吴都阖闾城遗址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秦风汉韵 盛世长安——西安新出土文物精品展”在无锡阖闾城遗址博物馆拉开帷幕。展览以近年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新发掘出土的春秋至秦汉时期文物精品为主,展出文物超150件,涵盖礼器、明器和日常生活用品,从“青铜余韵”“烧陶制瓷”“秦雕汉刻”“整衣鉴容 ...

• 汤惠生:遥远的发掘 在印度河谷探寻哈拉帕文化

遥远的发掘在印度河谷探寻哈拉帕文化文 图 / 汤惠生本文刊登于《大众考古》2024年08月刊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来说,出国读书是个梦。但对于学考古的我而言,除了出国读书梦以外,还有一个出国发掘和访古的梦。我当初报考考古专业,就是听信了当时我所在工厂里老三届北京学生的忽悠:考古好,学考古可以全国各地去发掘,而且还可以去埃及和希腊考古。当 ...

• 重庆荣昌刘家庙摩崖造像及寺庙建筑基址考古发掘收获

一、遗址概况重庆荣昌刘家庙摩崖造像及寺庙建筑基址遗址位于重庆市荣昌区盘龙镇骑龙村,摩崖造像位于山体上部的崖壁上,共有龛窟26个,分布于6段连续的崖体上,造像约450余尊,碑刻题记5则,造像题材有东岳大帝、三清、十圣观音、西方净土变等,从唐至清代皆有造像活动,延续时间长,道教与佛教造像并存,造像题材丰富,数量众多,雕刻精美(图一、图二、 ...

• 乌拉圭考古发掘记

文 图 / 袁增箭本文刊登于《大众考古》2024年04月刊遗址位置受法国—乌拉圭联合考古项目的邀请,2023年9月13日—10月15日,我与导师李英华教授前往南美洲的乌拉圭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Triunfo旧石器遗址发掘,任务是在之前的基础上继续对遗址进行发掘,法方负责人是旧石器考古学家Eric Boëd教授,乌方负责人是卡内洛内斯省塔代伊博物馆馆长Maria Gluchy研究 ...

• 北周武帝孝陵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 1997 年第 2 期                                北周武帝孝陵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咸阳市考古研究所  1993 年 8 月 2 日, 咸阳市底张镇陈马村 东南约 1000 米处的一座古墓葬被盗掘, 同年12 月 1 日“陈马村村民王满社夫妇, 迫于咸阳市及渭城区打击盗掘古墓、 倒卖走私文物 犯罪活动的强大压力, ...

• 陕西旬邑西头遗址南头村地点2019年仰韶文化遗存发掘简报

编辑:张 建审核:罗晓艳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一)——从“头”说起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二)——脂泽粉黛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三)——大唐遗宝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四)——粟特风情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五)——云想衣裳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六)——熠熠铜镜从《长安十二时 ...

• 考古探索|广东乳源小江村隋唐墓葬发掘简报

原文刊登于《东南文化》2022年第4期,更多内容敬请登录《东南文化》官网http://dnwh.njmuseum.com/编辑:张园媛END

• 丝路背景下的茧形壶源流蠡探

丝路背景下的茧形壶源流蠡探李银德茧形壶是战国秦汉时期常见而又造型别致的容器,在我国西周中晚期出现后,一直沿用至辽代,前后使用近2000年,有着完整的发展谱系;其材质有陶、铜和费昂斯等。公元前1000年,塞浦路斯即出现带把茧形陶器,日本、韩国和埃及也有这种茧形壶。从茧形壶器形比较、出现年代的先后,以及洛阳唐代墓道壁画所反映的茧形壶作为丝绸 ...

• 汉代“蜀郡西工造”的考古学论述

汉代“蜀郡西工造”的考古学论述白云翔蜀郡工官是汉朝中央政府设立的著名工官之一。蜀郡西工是一处以制造漆器为主、同时制造铜器和少量钢铁兵器的综合性工官,兴盛于西汉中期至东汉中期,有着细致的生产分工和严格的监督管理体系,其产品主要供给宫廷和皇室成员。汉代;蜀郡西工;工官;漆器;铜器;铁器手工业生产是古代社会生产的两大领域之一,而汉代则 ...

• 西汉刘氏宗室墓研究

西汉刘氏宗室墓研究李银德西汉宗室墓西汉刘氏王朝立国以宗室为藩辅, 实行分封制, 除皇子封王和王子封侯外,还有大量未能封嗣的宗室成员。《史记》、《汉书》中广义上的刘氏宗室包括诸侯王、列侯和未封王侯的宗族成员, 而狭义的仅指后者,本文讨论的是狭义的刘氏宗室成员。据史料记载,没有封王侯的刘氏宗室人数众多,《汉书》记载中山王刘胜 “有子百二 ...

• 江苏徐州黑头山西汉刘慎墓发掘简报

江苏徐州黑头山西汉刘慎墓发掘简报徐州博物馆黑头山位于徐州市东郊的上店子村北侧,呈西北一东南走向,海拔约104米。2006年6月,黑头山南坡山腰处有墓葬被盗,徐州博物馆闻讯后派考古人员前往调查。该墓的西壁和南壁均已暴露,盗洞位于竖穴的西南角,大致呈长方形,最深处约6米。最下部一层封石已经露出,但仍保持完好。随后对该墓(编号M1)进行了抢救性 ...

• 考古简报|徐州博物馆:江苏徐州市大孤山二号汉墓

江苏徐州市大孤山二号汉墓徐州博物馆关键词:江苏徐州市 石坑竖穴洞室墓 玉印 龟钮铜印 西汉中期大孤山位于徐州市区西北约7公里,为较大的石灰岩山丘,由于长期的开山采石,山体多被破坏。大孤山东临龟山,龟山西麓有西汉第六代楚襄王刘注夫妇的陵墓。大孤山东南为小孤山,向南约1公里为九里山的西端苏山头。2004年4月23日,徐州博物馆接龟山派出所报告, ...

• 徐州博物馆藏铜镜概述

徐州博物馆藏铜镜概述孟 强美是人不懈的追求,对自身仪容仪表的关注贯穿着人类发展史。最初古人利用水中倒影整容理妆,经过了漫长的时间,人们发明了称心的工具——铜镜。中国最早的铜镜实物发现于大约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遗址中,此后铜镜偶有出土,但数量较少,使用也不广泛。即便到了春秋时期,仍是以水鉴容为主,孔子曾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

• 徐州地区北齐墓葬探析

徐州地区北齐墓葬探析胡选奇 贾飞内容提要:徐州在北齐时期是高氏经略江淮地区的核心所在,其文化面貌也呈现出多样性。大族墓葬的主要文化因素来自于邺城复制式的传入,大部分随葬器物当属于统一模具或同一批工匠制作。凸字形长方形券顶砖室墓属于东晋刘宋时期的文化孑遗,是徐州地区北魏至唐初主要的墓葬形制。出土的陶俑,多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因军队 ...

• 江苏徐州发现北齐铜造像

江苏徐州发现北齐铜造像王恺1981年春,徐州市贾汪北3公里的侯孟村,农民整地时挖得铜佛两件。在徐州地区出土有纪年的铜佛,这还是第一次。北齐天保三年鎏金铜造像1件。为一佛二菩萨,镶嵌于一莲瓣形背光上。一佛、二菩萨与莲瓣形背光分别铸成,佛与菩萨背后皆铸有方形钮两个,钮穿孔、背光后按预先设计留有六孔,佛与菩萨的钮正好穿过方孔,各以一铁棍穿入 ...

• 江苏铜山县茅村隋墓

江苏铜山县茅村隋墓徐州博物馆铜山县茅村位于徐州市北15公里。1976年5月因基建发现两座隋墓(依发掘先后编为M1、M2),我们随即进行了清理。两座墓相距10米。由于历年来水土流失和平整土地,墓底距地表仅1.5米。墓顶封土早已无存。据出土的楔形砖来看,墓顶为拱形,墓室系砖结构,平砖铺地。两座墓早年均被盗,故出土器物多残破。M1 东西向,墓底为长方形 ...

• 徐州西汉宛朐侯刘埶墓

徐州西汉宛朐侯刘埶墓徐州博物馆簸箕山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以北5公里的九里山北侧,属矿区拾屯乡天齐村界(图一)山的东部最高,海拔86.9米,其东侧为南北相连的水山子和火山子,西北为米山,南侧有九里山,各山均有汉代墓葬或墓群发现。簸箕山为石灰岩山体。石质较好,山北有一采石场。1990年冬开山采石时,在山东北坡发现一座竖穴墓,因采石场附近有一小村 ...

• 徐州韩山西汉墓

点击上方“徐州博物馆”可订阅哦!徐州韩山西汉墓徐州博物馆1992年5月,江苏省徐州市郊区奎山乡韩山村村民在山上取土时,发现两座西汉竖穴墓,徐州博物馆闻讯,随即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历时约1个月,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一 墓葬结构韩山为一座海拔70米的石灰岩山丘,其西0.5公里为卧牛山(山北曾发现西汉晚期楚王崖洞墓),西南与小长山相连,东部紧靠市区。 ...

• 徐州博物馆:江苏徐州市翠屏山西汉刘治墓发掘简报

江苏徐州市翠屏山西汉刘治墓发掘简报徐州博物馆关键词:江苏徐州市 洞室墓 西汉翠屏山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东郊乔家湖村东南,为一低缓的独立小山丘,海拔约80米。2003年8月27日,接群众举报,翠屏山顶有墓葬被盗。徐州博物馆随即派考古人员前往调查,发现在墓圹的东侧中部有一盗洞,大致呈长方形,长2.3、宽1、最深处2.8米,地表有散落的石块。在报请上级主管 ...

• 陕西宝鸡陈仓区西高泉春秋早期墓葬发掘简报

编辑:郑 华审核:罗晓艳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一)——从“头”说起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二)——脂泽粉黛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三)——大唐遗宝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四)——粟特风情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五)——云想衣裳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六)——熠熠铜镜从《长安十二时 ...

• 陕西扶风纸白西汉墓发掘简报(上)

陕西扶风纸白西汉墓发掘简报(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原载《文物》2010年第10期)纸白墓地位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纸白组村北,地处周原遗址的南缘(图一)。2005年3~6月,为了配合关中旅游环线公路的建设工程,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本次发掘共清理墓葬25座,包括秦墓1座、西汉墓18座及东汉墓6座。现将本次西汉墓发掘情况简报如 ...

• 陕西西咸新区西石羊墓群两座西汉墓的发掘

本文系《考古》2023年第9期原文PDF截图

• 湖北京山苏家垄遗址及周边考古调查简报

审核:方 勤——版权声明——

• 陕西扶风纸白西汉墓发掘简报(下)

陕西扶风纸白西汉墓发掘简报(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原载《文物》2010年第10期)马 1件(M2∶1)。雄性,躯体丰满,颔首,脖颈上扬,张嘴龇牙作嘶鸣状,双目圆睁,两耳向后直立,鬃毛较短,修剪整齐。四蹄直立,腿瘦长,骨节突出,马尾挽结向后作飞扬状。通体饰以朱色彩绘,瞳孔外饰以白色,牙齿以红白色相间彩绘,白色绘出马的辔头并以红蓝色圆点作为装 ...

• 【新书介绍】中国科技考古论集

基本信息:作者:袁靖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4年11月印次:1ISBN:9787030796189内容简介:本书收集了作者撰写的22篇有关动物考古、生业考古和科技考古的代表性文章,这些文章绝大多数已经公开发表。目录前言第一编动物考古考古研究所动物考古研究回顾中国古代家鸡起源的再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时代动物考古学研究 ...

• 陶瓷考古通讯(第9期)

征稿启事《陶瓷考古通讯》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主办刊物。2013—2018年间共刊布8期,广受学界关注。自2023年起,计划继续编辑,并正式出版,一年一期,每年12月出版。现特向学界同仁征稿。稿件要求如下:1. 本刊主要刊布海内外陶瓷考古新发现与新研究,对来稿择优选登。敬请广大陶瓷考古研究者惠赐新作,以8000字为宜。总第10和11期截稿日期分别为2024年 ...

• 隋唐长安城东北角夹城及十王宅遗址2023年度发掘简报

隋唐长安城东北角夹城及十王宅遗址2023 年度发掘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隋唐长安城东北角夹城及十王宅遗址位于西安市新城区胡家庙街道办,现融创西安壹号院内西南部,东距金花北路 240 米,西临北四合窑路,北距华清西路约 600 米,南距长缨西路约 500 米(图一)。包括隋唐长安城外郭城北城墙、东城墙、夹城墙墙基,东城墙与夹城墙之间的道路,十王 ...

• 高昌石窟壁画研究

《高昌石窟壁画研究》书籍推介作者简介图2.《高昌石窟壁画研究》封面(图片来源:甘肃文化出版社)《高昌石窟壁画研究》为“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书系”(第三辑)之一,是陈爱峰编写的第四部学术著作。书中共收录15篇论文,其中3篇为调查简报、10篇是对具体壁画内容的释读、1篇是对地面寺院形制布局以及性质的考释、1篇是对国外探险家考察石窟的资料整理 ...

• 成都市温江区红桥村唐宋墓葬发掘简报

成都市温江区红桥村唐宋墓葬发掘简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市温江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原载《四川文物》2023年第4期)摘要:红桥村唐宋墓地位于成都市温江区公平街道红桥村,2015 年,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和成都市温江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在此发掘清理了40 座砖室墓葬,出土了陶瓷器、玉器、铜器、铁器等随葬品百余件,墓葬年代从唐代晚期至南宋时期。墓葬结 ...

• 增城朱村街新屋岭唐墓发掘简报

增城朱村街新屋岭唐墓发掘简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原载《广州文博》2023年)一、地理位置和发掘经过2017年1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受广州市增城区土地开发储备中心的国有土地出让,对增城区朱村街朱村村凤岗村543.508亩地块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该地块占地面积浔362338.0978平方米,位于增城区花都朱村街北部,地块北部山岗名为新屋岭,勘探时候 ...

• 河南三门峡甘棠学校东周墓M94、M99发掘简报

河南三门峡甘棠学校东周墓M94、M99发掘简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原载《华夏考古》2023年第6期)2021年底至2022年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现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对三门峡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棠学校工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东周时期墓葬。(图一)其中两座相邻约2米的墓葬M94和M99,保存 ...

• 河南淅川姜元墓地发掘简报

河南淅川姜元墓地发掘简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办公室摘要:姜元墓地位于河南省淅川县盛湾镇陈营村,2010年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该墓地进行了发掘,清理西汉中期到东汉早期墓葬11座,为研究丹江库区汉代文化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关键词:姜元墓地;两汉时期;墓葬图二 墓葬分布图 一、竖穴土坑墓 7座。土坑墓形制规整,墓壁光滑竖 ...

• 山西大同七里村北魏墓群M29发掘简报

山西大同七里村北魏墓群M29发掘简报(上)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原载《文物》2023年第1期)七里村北魏墓群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南郊七里村西北处,东邻永泰南路,北接开源街(图一)。这里是御河与十里河的交汇处,地势开阔平坦,也是北魏平城时代重要的墓葬区,多年来进行过多次考古发掘。2020年8~12月,为配合基本建设,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对七里村墓群进行了抢救 ...

• 考古学研究(第十七卷第1期)

考古学研究(第十七卷第1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编科学出版社,2024年定价:168元ISBN:9787030790644本馆索书号:K87-53/14(17,1)内容简介《考古学研究》是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联合出版的系列辑刊,主要刊发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文化遗产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包括田野调查发掘简报、 ...

• 景德镇市御窑厂遗址西北角明清官窑遗存考古简报

景德镇市御窑厂遗址西北角明清官窑遗存考古简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景德镇陶瓷大学考古文博学院sdfd御窑厂遗址位于景德镇传统镇区的中心地带,核心区保护范围达5万余平方米。2021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等七家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在御窑厂西北 ...

• 【新书介绍】千文万华待胜识——明赵谅墓出土彩绘漆棺保护研究

基本信息:编著:首都博物馆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10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4年10月印次:1ISBN:9787030773524内容简介:本书系首都博物馆承担石景山南宫净德寺遗址明宦官墓出土彩绘漆棺保护修复项目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该项目基于大量科学实验,在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及成果应用等方面全面地对考古出土非饱水漆木器的保护方法进行了梳理探讨 ...

• 从出土文物探索汉匈和亲与草原丝绸之路关系

从出土文物探索汉匈和亲与草原丝绸之路关系武高明, 包苏那嘎(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摘 要:据考古出土文物观察,汉与匈奴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与文化方面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历史的长河中,北方匈奴与中原汉朝之间既有碰撞角逐,也有和平友好的和亲,纵观汉匈关系“和亲政策”,在汉匈民族关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在联 ...

• 梁坚:包头境内秦汉长城之间的四座匈奴古城考

摘要:包头境内有多条古代的长城经过,其中阴山以北的固阳秦长城,与白云鄂博区北边的汉北长城,南北相距90公里。在这秦长城以北和汉长城以南之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四座用石头垒砌的城郭。由南向北分别是;大乌兰古城、石龙古城、稍林房子古城和娜仁宝力格古城。这四座城郭都是用石块垒砌,高度1.5米左右,墙体随着山势蜿蜒起伏延伸向远方,有的墙体长达 ...

• 近年来内蒙古地区的匈奴考古

原文刊于《考古学报》,1983年第一期,引用请据原文。责编:三月

• ‌苏尼特右旗匈奴墓葬遗址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研究‌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发现的匈奴墓葬遗址,分析其历史背景、文化特征及其在戈壁地区考古研究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吉呼郎图匈奴墓群的发掘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本文揭示了这一遗址在反映古代草原民族生活方式、文化特征以及汉匈文化交流方面的独特价值。‌一、引言‌匈奴作为中国古代北方草原上的重要游牧民族,其历史与文 ...

• 论中国北方早期游牧人青铜带饰的起源

▕文章来源:《文物》2002年第6期。责编:三月长按左侧二维码,识别关注

• 燕魏参合陂之战地望新考

作者:张文平,男,1973年生,内蒙古卓资县人,博士,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北疆史地考古研究。对于公元395年燕魏参合陂之战的具体发生地,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往往将其与西汉代郡参合县、北魏凉城郡参合县混同起来。本文以考古调查成果为基础,结合史料记载,认为参合陂实为叁合陂,与西汉代郡参合县、北魏凉城郡参合县或参合陉均非 ...

• 苏联南西伯利亚所发现的中国式宫殿遣址

文章来源:《考古学报》,1956年第4期。责编:三月

• 林沄:戎狄非胡论

编者按吉林大学古文字学科有着悠久的传统,自创立以来,汇集了于省吾、姚孝遂、林沄、汤余惠、吴振武等学术名家,产生了大量具有重要影响的经典成果。经典常读常新,“吉大古文字”微信公众号特开辟“经典常新”栏目,回顾古文字名家的治学历程与经典论著,以传承、发扬前辈学者的优良治学传统。本期登载林沄先生《戎狄非胡论》一文,原载《金景芳九五诞辰 ...

• ​匈奴在亚洲和欧洲

匈奴在亚洲和欧洲 〔苏联〕列.尼.古米廖夫著 郑之光编译〔匈奴以前的蒙古〕冰川时期蒙古整个地区湖泊星罗棋布,湖泊周围是密麻麻的浴木从和茂盛的草原。哈马尔达班山和萨彦岭的冰山提供大量的水,使肯特山和蒙古阿尔泰山的山坡长成茂密的树林。它们在某些地方一直遗留到现在,尽管经历亚欧大陆若干次严重干旱,湖泊干涸了,蒙古的自然界已变成它现在的面貌 ...

• 匈奴单于号研究

内容提要:匈奴政体的单于号,是匈奴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源于草原政治文化的古老传统。匈奴单于历来都有单于号,这个单于号绝不是单于本人担任单于之前的名字,而是在登上单于位之后获得的专有名号。《史记》、《汉书》中关于虚闾权渠单于之前的历任单于,所记录的都是单于号而不是名字。长期以来把头曼、冒顿等等当作名字,实是一种误会。西汉末年及新票时 ...

• 乌桓、鲜卑的习俗

前汉以来乌桓族与汉人的关系很密切,所以,关于乌桓族的风俗、习惯、文化、社会组织等情况,当时的汉人已有了相当深入的观察,因此,现在据记载的内容,还是容易推测的。晋陈寿的《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传总序中说:“其习俗、前事,撰汉记者已录而载之矣。故但举汉末魏初以来,以备四夷之变云。”说明陈寿所记乌桓鲜卑的史实,不外乎晋以前几种汉史的内 ...

• 王子今、焦南峰:秦直道石门琐议

文章赏析:《史记·六国年表》:秦始皇帝三十五年(前212)“为直道,道九原,通甘泉。”《史记·蒙恬列传》:“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直道作为贯通南北的交通干线,成为秦王朝全国交通网的主纲之一。自史念海先生1975年以历史文献记载与实地勘察成功的结合,发表《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一 ...

• 溯源甘肃:汉匈战争和河西四郡的建立

中原王朝的强盛,是“丝绸之路”开辟与畅通的前提和保证,汉朝对匈奴的战争和河西四郡的建立,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匈奴进驻河西阻断中西交通人们一般以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开通的标志,但事实上,早从先秦以来,中原内地同西域各国的联系就已经存在并很密切,只是因为张骞出使西域是代表国家的行为,所以后人才以它作为“丝路”开通的时代。秦汉之 ...

• 论轮台诏

文章赏析:一«汉书•西域传》班固赞曰:汉武帝制匈奴,通西域,“师旅之费不可胜计。至 于用度不足,乃權酒酷,莞盐铁,铸白金,造皮币,算至车船,租及六畜。民力屈,财用竭,因之以凶年,寇盗并起,道路不通。直指之使始出,衣绣杖斧,断斩于郡国,然后胜之。是以末年遂弃轮台之地,而下哀痛之诏,岂非仁圣之所悔哉!”汉武帝在反击匈奴的过程中,开边兴 ...

• 王明珂:民族史的边缘研究

文章赏析:我所谓的“民族史边缘研究”,主要是建立在一种对“族群”的定义上:“族群”被视为一个人群主观的认同范畴,而非一个特定语言、文化与体质特征的综合体。人群的主观认同(族群范围),由界定及维持族群边界来完成,而族群边界是多重的、可变的、可被利用的。在多层次的族群认同中,民族是最一般性、最大范围的“族群”。这个主观族群或民族范畴 ...

• 刘全波|《史记》《汉书》所载西域诸国“同俗”问题探析

刘全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敦煌学、中西交通史研究。发表各类论文数十篇,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及部委级科研课题。 摘 要:《史记》《汉书》的编纂者,对于《大宛列传》《西域传》还是有期待的,他们想了解更多的关于西方的事情 ...

• 汉代羱羊纹马珂与文化交流

文章赏析关键词:西汉中晚期,羱羊纹马珂,赏赐,文化交流摘要:经考察可知,以往被认为是“麒麟”或者“獬豸”的独角山羊,实际上是源自西亚、中亚一带的高山动物—羱羊,其俗称还有大角羊、北山羊和野山羊等。它在长安城内马珂上的出现,既是西汉中晚期祥瑞、升仙思想的反映,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作为车马赏赐附属物的羱羊纹马珂,出现在南方汉文 ...

• 众望同归 | 刘迎胜:“阿尔泰,游牧丝绸之路考察”简介

本文改编自《“阿尔泰/游牧丝绸之路考察”简介》,刘迎胜,史卫民,斯钦朝克图.中国史研究动态,1992,(第12期),P16-20。为避免出错,文中地名仍用考察当时之名。文中配图来自网络。文章来源《中国丝绸博物馆》。参加考察的有来自阿塞拜疆、中国、埃及、芬兰、法国、德国、印度、伊朗、以色列、日本、吉尔吉斯斯坦、韩国、挪威、巴基斯坦、波兰、罗马尼亚、俄 ...

• 草原民族与中国历史丨刘迎胜

当我们谈起中国和中国上古历史这个话题时,头脑中可能会浮现起一些什么概念呢?也许有人会脱口而出“黄河”“中原”“蓝田猿人”“北京猿人”“山顶洞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商”“周”等。这个回答当然是不错的,但是严格来讲,却又不够完善。我们知道,比蓝田猿人、北京猿人古老得多的元谋猿人化石的发现地并不在中原地区,而是在遥远的西 ...

• 王文光:《史记•匈奴列传》与匈奴社会——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

匈奴作为汉代一个强大的民族群体,制约和影响着中国民族在汉代的形成与发展,故《史记·匈奴列传》从民族研究的角度看最为重要,其虽然记载了远古至汉武帝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的匈奴历史,但是远古时期的匈奴历史相当简略,主要内容是汉代匈奴的文化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匈奴社会。虽然在《诗经》中就出现了对匈奴的记载,可是却及其简略,说明华夏族对匈奴 ...

• 再论秦直道是昭君出塞的最可能路线

文章赏析:摘要:对于昭君出塞的路线,由于原始文献缺载,学者们在研究上出现了争议,主要有西线秦直道说和中线通塞中路说。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呼韩邪单于第一次入汉朝拜往返秦直道的可能性最 大。遵循中国史书撰写“常事不书”的原则,第二次出入汉庭及第三次偕昭君出塞的路线没有发生变化,故不再详载。汉成帝河平元年,复株累单于派遣右皋林王 ...

• 匈奴西迁问题研究综述

匈奴西迁以及是否曾抵欧洲,长期以来受到中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8世纪,西方学者在探讨匈人起源时首先涉及到这个问题,提出了公元4世纪后期出现于罗马边境的匈人即为西迁的匈奴的观点。此后,西方学术界围绕匈人与匈奴关系的问题展开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讨论,并把寻求匈奴西迁史迹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线索之一。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 究起步较晚,且 ...

• 外贝加尔匈奴遗存的年代

文章赏析关键词:俄罗斯;外贝加尔;匈奴遗存;西汉中期;东汉前期摘要:本文以遗存数量较多、发掘资料发表比较全面的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的匈奴遗存为主要分析内容 , 根据在外贝加尔和蒙古匈奴遗存中发现的也见于中国境内墓葬的器物的流行年代, 将该地区的匈奴遗存划分出年代主体在西汉中期和年代主体在东汉前期的两个不同时期的遗存。Key words:Russia, Trans - ...

• 蒙古国境内匈奴时代独角兽形象

蒙古国境内匈奴时代独角兽形象羚羊原型独角兽银饰蒙古国境内匈奴时代贵族墓葬出土的器物多装饰有神话动物形象,主要有独角兽、龙、虎、鸟等。根据其出土状况及墓主身份可以证实它们都是在某种统一规范下、以现实动物为原型精心制作,反映了匈奴人对当时社会及生活环境的认知,是其精神世界的反映。目前在蒙古国、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和图瓦共和国境内发现 ...

•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 批判、怀疑与想象力

撰文:罗新东方历史评论编辑部评选出8部图书作品为“2019年度历史图书”(点击链接,查看榜单)。我们在春节期间陆续刊登入选作品选摘。祝各位朋友新春平安。作者: 罗新欧亚大草原上的游牧帝国是从匈奴开始的。从匈奴到蒙古,一千五百年间,无论创造了辉煌文明的欧亚定居社会如中国、印度、波斯、地中海诸国、东欧和中欧诸国曾经如何强盛,当他们面临草原 ...

• 小考古•大外交——读《龙出漠北显华章》

最近收到周立刚博士惠赠的《龙出漠北显华章——高勒毛都2号墓地中蒙联合考古记》一书(以下将简称为《龙出漠北》),该书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考古学系联合编著,由中国中州古籍出版社(郑州)于2020年12月出版。《龙出漠北显华章——高勒毛都2号墓地中蒙联合考古记》书影《龙出漠北》为16开本,浅绿色绒布封 ...

• 从西汉属国的设置看汉对匈奴的外交策略

西汉属国是为了安置归降的少数民族而设立的,其中大部分是针对归降匈奴的,这也反映出匈奴问题在西汉外交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从西汉属国的设置、管理方式以及属国设置的背景、目的和作用方面论述了汉对匈奴恩威并重的外交策略。西汉属国;匈奴;外交策略一、西汉属国的设置及其管理方式属国是两汉安置归附少数民族的一种行政体制。早在秦时就有了属国之 ...

• 论西汉对匈奴政策的演变

【摘 要】西汉对匈奴政策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以前, 基本上实行与匈奴“和亲”的政策; 此后十多年间, 试图通过军事打击以制服匈奴; 漠北之战以后, 又代之以政治招抚为主、军事威慑为辅的策略; 汉武帝以后, 汉王朝对匈奴实行了较为宽松的“羁縻”政策, 汉匈双方虽有君臣名分, 实为兄弟之国。西汉对匈奴政策的演变, 是与其 ...

• 从平城之役看匈奴冒顿单于的“诱”兵之策

当年刘邦从“白登”脱出,是他冒险自己逃脱出来的;刘邦北上平城,意在冒顿,更与冒顿的“诱”兵之策有关;北上之前,刘邦曾派出十余“辈”“使者”前去“视冒顿”刺探情报,但都被冒顿所欺骗。平城之役;刘邦;冒顿;骄兵诱敌;中计被围K232 A 1003-5281(2002)03-0043-03迄今为止,笔者所知道的关于冒顿的研究论著有:岑仲勉先生《冒顿之语源及其音读》、林干先生《 ...

• 秦汉时代之匈奴道德生活

1 秦汉时代 ,匈奴的道德生活在道德原则上奉行以生存为指南的功利主义原则 ,并形成了相应的道德风尚 ;在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创新方面 ,冒顿具有杰出的贡献 ;在处理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方面 ,他们的道德行为往往远离正义原则 ;在权力的继承和分配方面 ,由于缺少相应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教育对之调节 ,使他们长期陷入内斗之中 ;在与汉民族的长期交往中 ,他们的道 ...

• 匈奴社会发展与汉朝西、北边疆

摘 要 :自冒顿单于以来 ,匈奴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相互融合即以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趋势迅猛发展着。匈汉双方都需要对方的产品物资。当双方的融合固结达到一定程度时 ,又兼其他因素的支持配合 ,百蛮之长正式纳入了西汉版图 ,西域地区也全部纳入了西汉版图。关 键 词 :融合 ;经济文化 ;西汉版图 ;社会发展趋势 ;西域地区中图分类号 : K234 文献标志码 : A ...

• 汉朝与匈奴战争评述

【摘要】:汉匈几百年的大战,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对汉匈双方谁是主动进攻方,谁是防守方历来有所争议。怎样去客观地判断进攻方,不妨从战争的起因、目的和结果以及军事力量、战略意图等多方面综合分析,较全面地认识这一问题。还有关于汉朝战胜匈奴皆因骑兵数量多这一观点,笔者认为颇有不妥。从白登之围到汉武帝时期多次出击匈奴的诸多战例中,可以看出汉朝取得 ...

• 匈奴冒顿单于的军事活动及其政治影响

冒顿单于曾利用有利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 ,并借助其强大的武力 ,对汉军施加过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不仅在当时的汉军中形成了强烈震撼 ,对后世也造成了深远影响 ,他之所以把四种颜色互不相同的40万匹战马分别列置于四个方面 ,是在对比“自天子不能具钧驷”,其间的鲜明反差 ,证明了他政治眼光的高远 ;他于前177年借其右贤王“入居河南地”事件 ,致西汉文帝书 ...

• 读《史记·匈奴列传》

读《史记·匈奴列传》梁启超把《匈奴列传》列入《史记》十大文学名篇之中, 十分重视。这篇传记叙述了匈奴族的发展历史以及与汉族时战时和的交往关系, 表现了司马迁进步的民族史观, 思想内涵非常丰富。艺术上一是善于叙事, 二是塑造了冒顿单于的形象, 成就也很突出。史记; 匈奴列传; 思想; 艺术 K204. 2 A 100127623 (2000) 0120065207梁启超把《匈奴列传 ...

• 匈奴人的宗教信仰

匈奴拜天地日月,祭祀祖先,敬畏鬼神,为多神崇拜。匈奴有巫师,行军作战,必先占卜吉凶,并作巫术,驱那进恶,加害仇敌。匈奴神化王权,宣称 单于为天神之子,匈奴宗教虽较原始,却已成为匈 奴游牧帝国专制王权的精神支柱。多神崇拜;王权神授 本文依据中外文献记载,结合考古发掘材料,试对匈奴宗教信仰作些初浅的探讨。一 匈奴人游牧于蒙古高原,长期过着原始氏族社 ...

• 匈奴在古代亚、欧历史上的作用

长按识别二维码责编:三月文章来源: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88年第4期

• 西汉时期匈奴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

匈奴的兴衰与丝绸之路的形成之间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本文试从匈奴的兴起及其经济社会概况、匈奴的兴衰及其与西汉的关系、匈奴与西域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认为西汉时期匈奴在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西汉;匈奴;丝绸之路;地位和作用K06 A1671-6469(2009)05-0029-05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学术界多以西汉“凿空”西域、各朝政府政 ...

• 匈奴秦汉经济文化交流与中华文化多元一体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各兄弟民族在这个大家庭里互为依存而时有争夺。秦汉时期匈奴与中原间的经济物资互为依赖、风俗文化彼此交流的兄弟手足关系比以前更加密切。烏氏倮是秦始皇时期匈秦物资交流的代表。随着几十万人口进入匈奴,大量的农耕手工业产品进入该地,更多的畜牧狩猎业产品进入了中原。互为补充的经济依存关系,数千年来一直强劲 ...

• 匈奴与南越关系考

匈奴与南越关系考周永卫汉代的匈奴与岭南地区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汉武帝平定南越国之前,“北胡南越”的政治格局,汉朝、匈奴、南越“三足鼎立”的局面,客观上使匈奴与南越国成为天然的盟友。在公元前121年以前,河西地区尚在匈奴的控制之下,从河西经过今天的川西一带到西南夷地区,存在一条“民族走廊”。沿着这条通道,以氐 ...

• 汉代匈奴后勤保障问题探析

【摘要】两汉时期匈奴与汉帝国展开了一系列战争为了保障长期大规模战争的需要,匈奴结合自身情况,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后勤保障体系,成功地解决了诸如大兵团战场保障和机动补给之类的技术难题,为战争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匈奴的后勤保障涉及到军粮如何供给等诸多问题,它们的有效解决,有助于人们增强对匈奴军事制度和战争形态的认识。【关键词】汉代;匈奴; ...

• 丝绸贸易史上的汉匈关系

丝绸贸易史上的汉匈关系考察丝绸之路史,可以发现中原出产的丝绸,曾经以多种方式输出。草原民族在丝绸贸易活动中采取积极的态度。在中土丝绸向西运输的过程中,匈奴也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考察汉与匈奴的关系,不仅可以看到血火刀兵,也能通过丝绸绚丽的色泽和轻柔的质感,感受经济交流史与文化融合史平缓亲和的一面。一、匈奴“好汉缯絮”与关市交易中行说 ...

• 从考古学文化的分布与传播看匈奴疆域的变迁

一个世纪以来,中外考古的巨大进展为我们广泛深入地研究匈奴历史的各重要课题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实物资料,也以无可辩驳的实证为我们重新勾画出历史上匈奴帝国在扩张、掠夺和迁徙过程中曾经留下的足迹,通过研究分析匈奴文化的分布范围、文化因素波及的地区和时间的前后关系,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描绘出匈奴民族的起源、匈奴帝国统治的疆域、她征服的领地和附 ...

• 匈奴西域“和亲”史事

在汉王朝政治文化影响进入西域之前,匈奴曾经施行对“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控制。汉文化扩张至西域后,匈奴势力依然反复对这一地区进行军事外交的顽强争夺。“和亲”,是匈奴控制西域国家的外交方式之一。匈奴在施用军事高压的同时,也曾经对西域数国推行“和亲”策略。对于汉王朝与西域国家的“和亲”,匈奴亦竭力予以破坏。匈奴;西域;和 ...

• 多民族共构丝绸之路

草原东西通路便利了中西文化交往,草原也是丝绸交易的路线。应对草原民族的活跃,汉帝国占有河西,控制西域,成就了“丝绸之路”的开通。所谓张骞“凿空”,是指中原往西域的交通大道得以开通。同时草原民族对于丝路贸易及相关文化交流活动也表现出积极态度。草原民族促进丝绸之路交通的历史贡献,值得关心经济史、交通史、民族史和文化交流史的人们注意。 ...

• 因循与变革:霍光主政时期对匈政策的演变

:自汉武帝去世至汉昭帝始元五年(前80),霍光迫于内外局势的变动,继承了武帝晩年《轮台诏》中“毋乏武备”的政治精神,不复出兵,选择和匈奴重结和亲之谊。但这一政策并未能一以贯之,以昭帝始元六年(前81)召开的盐铁会议为界,霍光迅速转变其对匈奴的温和政策,通过迎回苏武、多次主动出击匈奴等举措迅速完成了对外政策的转折。这一转折的政治意义在 ...

• 从汉匈战争看大规模战争对游牧民族的负面影响

传统观点认为,游牧民族马上骑射,来去迅捷,生产条件与战斗条件高度一致,战争的成本较小。在与农耕民族的战争中,游牧民族壮大实力,掠取资源,占尽优势。实际上,在缺乏长城防御的情况下,游牧民族以小规模的骑兵对中原边境地区进行战争,采用运动战、游击战的方式,杀伤人员,掠取劳动力和财富,遇到中原军队大规模出击时,则快速撤离,这样的战争对游 ...

• 东汉南匈奴南迁及其安置新论

[摘要]东汉建武二十六年(50年),南匈奴单于率部四万多人归附汉朝。汉朝先将其安置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川井镇至新忽热苏木一带。翌年(51年),单于庭迁至西河郡美稷县域,另外七部亦随之迁入汉朝北部边郡,分布于西到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东到河北桑干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永元二年(90年),南匈奴人口增加至23.73万人。四十年间,南匈奴人口增长四倍。 ...

• 草原民族对丝绸之路交通的贡献

草原东西通路,或称“毛皮之路”。在秦汉时期,“丝绸”的经济作用和文化作用日显突出,“丝绸”被后人看作东西交通的代表性符号是理所当然的。草原也是丝绸交易的路线。应对草原民族的活跃,汉帝国占有河西, 控制酉域,成就了“丝绸之路”的开通。草原民族对于丝路贸易,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他们促进丝绸之路交通的历史贡献,值得关心经济史、交通史、民 ...

• 匈奴金银器在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摘要】「匈奴的金银器在考古学资料中发现较多,以装饰品为主,还有兵器饰件、日常用具等。以草原上常见的动物作为装饰,分单个动物、多种动物组合和动物争斗三种艺术风格,除了反映战国至汉代草原地区的经济类型、生活情景之外,还寓意图腾崇拜的深层文化内涵。同时,以金银器的造型、纹样装饰、制作工艺为载体,反映出草原丝绸之路上的北方草原地区与中 ...

• 战国秦汉时期中原政权与北方民族对阴山地区的争夺

摘要:阴山地区作为农牧交错带和民族聚集带,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战国秦汉时期中原政权与匈奴争夺的焦点地区。中原政权依靠较为先进的生产力和整体的力量,在争夺中占据了优势,并通过军事推进、郡县设置、城镇建设、交通建设、农业开发等综合方式,将农耕生产方式稳步推进到阴山地区。在双方反复争夺、激烈较量的过程中,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阴山地 ...

• 南匈奴墓葬初步研究

【摘 要】 中国境内的东汉中、晚期南匈奴墓葬主要分布于汉代北部和西北部。由于南匈奴汉化程度较高,故墓葬形制和随葬品与同时期“汉式墓葬”相似,但也保留了很多本民族的丧葬习俗。分布各地的南匈奴墓葬出现细微差别的原因是由民族成分构成上的差异性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关键词】:东汉;南匈奴;墓葬 匈奴是活动于中国北方及欧亚草原上的一个古老 ...

• 多民族视角下昭君文化的传播研究

昭君出塞受到历代文人、大众的关注与吟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社会 精英、人民大众、不同民族成员都参与了昭君事迹的传播与昭君文化的创造。昭君出塞具有消弭战争、提倡民族间以和平友好方式吏流沟通的意义。昭君文化的内涵具有鲜明时代性、与时俱进性、成长创新性等特点,其主流是进步的、积极的、向上的,是有利于民族团结、社 ...

• 秦国北击匈奴对北方草原政治格局的影响

摘要:秦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之后,开始关注北方匈奴问题。为保证秦都咸阳北部的安全,始皇嬴政在公元前215年派遣蒙恬率领三十万秦军北击匈奴,占领“河南地”。匈奴战败后,向北逃至漠北地区,由此对比较稳定的北方草原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匈奴将政治重心全面转向北方草原,调整与周边强大部族的关系,稳定了战败后的不利局面,维持了自身在北 ...

• 南北匈奴分裂前匈奴人口数量研究

摘要:匈奴的人口数量是匈奴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囿于史料缺乏和计算方法的差异,学者历来对南北匈奴分裂前匈奴人口的数量看法不一。本文通过对匈奴人口数量计算方法的梳理,论证每户平均人口乘以户数、以汉郡人口推断匈奴人口、以二十四长所辖人口加上单于直辖人口这三种计算方法的局限性,提出正确的计算方法--以兵数除以兵民比例计算匈奴人口, ...

• 匈奴动物纹的特征及相关问题

SUMMER在我国北方草原广泛出土的匈奴动物纹器物,其年代主要在战国至西汉时期,所表现的动物及其形态与匈奴生存的自然环境及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亦受同期相邻文化的影响。匈奴动物纹装饰艺术形成后,与晚至北朝及中原、西南地区的同类艺术也有着交融发展。匈奴;动物纹;游牧经济;自然崇拜;交融发展K289 A1005-8575(2003)05-0050-05匈奴是我国北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