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匈奴呼韩邪单于朝汉路线再探

摘要:关于匈奴呼韩邪单于在甘露三年前往甘泉宫朝觐汉宣帝之路线问题,学界普遍认为是从五原郡向南沿着直道而来。呼韩邪单于若走直道,所经过之郡不满文献所载的途经7郡之数。直道与秦汉王朝北边国防体系之建设密切相关,从宣帝君臣谨慎的行为而言,不可能让其行走直道。呼韩邪单于朝汉之行成为汉廷处理此类外交事务所遵循的“汉家故事”,后来段会宗、班 ...

• 匈奴与西汉频繁密切的使节往来

匈汉之间,除经济文化及军事交往外,使节往来也非常频繁密切,有时其交涉还很复杂激烈。平城之役匈奴曾成功瞒哄十辈汉使。汉使本为窥探匈奴是否可击,却将刘邦送进白登重围,刘邦又利用汉使营造出的局面乘机脱围。匈奴贵人使者作为单于先行而入汉,死于中原。匈奴扣留汉使苏武与其初衷绝对相悖。使节往来为军事、政治、经济服务,其主动权因势力强弱变化而 ...

• 唐代“王昭君”形象的建构—以白居易的诗句为中心

汉代的王昭君以美貌闻名于世,然而她究竟长得什么样子,无从考察。就肖像画而言,毛延寿的作品也未流传下来,而且,据说那是丑化她的一个作品。唐代阎立本的画作《王昭君》也只有文字记载。应该说,“王昭君”形象的生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文章以白居易的诗句表现为中心,结合各个时代的画作,对“王昭君”形象的生成过程做一个粗浅的考察。王昭 ...

• 匈奴联盟与丝绸之路的孕育过程 —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的文化交往

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的交往是以亚洲草原为主,分为东部文化交往区和西部交往区。东区最发达的时期是商末周初,它的范围向西推到了米努辛斯克盆地;西区最发达的时期是东周时期,它的东界到达蒙古国中部到太行山一线。到了战国晚期和汉代初期,长城的建立使得中国北方地区人群产生了分化,部分早先南下的北亚人群则退到长城以北并结合了西面欧亚草原的文化因 ...

• 从“轮台诏”到“盐铁会议” ———以《盐铁论》观西汉中后期对匈奴政策的重大转变

摘 要:从公元前89年汉武帝颁布《轮台罪己诏》,到公元前81年汉昭帝召开的“盐铁会议”,标志着汉武帝、汉昭帝之际对匈奴政策转变的开始,即由“武折”为主,转为“武折”与“德怀”二者相结合。这一转变自轮台诏肇始,以盐铁会议及桑弘羊被诛标志其完成,既是对前代民族政策的吸收和继承,又是汉前期处理匈奴问题的经验总结,并为后世中原王朝处理民族关 ...

• 欧亚草原东部的考古发现与斯基泰的早期历史文化

斯基泰(Scythians,中文亦曾译作西徐亚人、斯奇提亚人)是公元前7至前3世纪活跃一时的著名游牧民族。公元前3世纪,萨尔马泰人的兴起逼迫斯基泰西移,至公元3世纪后半叶最终为哥特人灭亡。斯基泰文化向来被看作欧亚草原游牧文化的代表。本文讨论的欧亚草原东部指哈萨克斯坦草原以东的地区。大体而言,斯基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从贝加尔湖、叶 ...

• 经济视角下匈奴族社会风俗审视

摘要: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曾对匈奴族的社会风俗有过比较详细的描述。匈奴族社会风俗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经济与环境原因。迁徙移动是游牧生产的重要方式,依靠羊、马、牛等草食动物的移动性安排生产生活,构成了匈奴社会风俗的基本特点。产品的单一性与不易贮存性,使匈奴人对农耕民族的产品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如果不能保证正常的贸易与交流,他们 ...

• 欧亚草原东部金属之路的形成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农业文明与牧业文明之间的交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欧亚大陆的历史中。欧亚大陆可以分为北部适宜牧业的草原与南部适宜农耕的沃土平原,也有学者称其为面向内陆的内欧亚大陆和面向海洋的外欧亚大陆。欧亚草原西起黑海沿岸,东到外贝加尔,以乌拉尔山为界分为欧洲草原与亚洲草原,在它的南面是希腊、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 ...

• 从 “闻匈奴中乐 ”看秦汉时期游牧文化的人文精神

秦汉时期,中原统治者评价游牧民族时,常常用“贪而好利”、“人面兽心”、“不属为人”等充满歧视和贬低的字眼加以丑化,把他们与“人道”、“人文”相割裂。而与游牧民族密切接触的北方边疆地区的下层人民,却“闻匈奴中乐”,千方百计想进入游牧地区生活。实际上,与中原农耕文化相比,对游牧文化不能简单地用野蛮和落后来概括。无论从物质生产层面,还 ...

• 秦汉时期匈奴的管理体制特点及启示

秦汉时期,匈奴政权完成了从弱到强再到弱的演变,以军事实力为单于继承的隐性标准,中央政权“同姓主兵,异姓主政”以及松散的地方行政组织结构这三大管理特点造就了匈奴前期的强大,也导致了匈奴后期的衰落。秦汉时期;匈奴;管理;单于继承;中央政权;地方政权K289A1674-9227(2013)01-0106-04秦汉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中对中原政权威胁最大的就是匈奴“ ...

• 西汉前中期边疆政策的转变与丝绸之路的开通

关于汉代丝绸之路开拓的动因,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于文明交流与军事外交方等方面,而从汉代边疆开拓与治理的角度来看,西汉前中期边疆政策的转变其实是丝绸之路开凿与畅通的根本动因。汉初施行的和亲政策并不能阻止匈奴的入侵,武帝时对匈奴全面反击,并采取联合大月氏、乌孙等西域诸国共御匈奴的边疆战略,张骞出使西域,其实是汉朝边疆政策转型的重要体现 ...

• 西汉时期西北边疆的民族及其与王朝的关系———基于《汉书》 的分析

汉王朝的西北边疆主要指狭义上的西域,民族成分复杂,既有起源于甘青高原的氐羌民族,也有与北方匈奴有源流关系的乌孙,还有高鼻深目的塞人;西北边疆各民族的政权都得到汉王朝在政治上的认可,他们与汉王朝建立了一种羁縻关系,是汉王朝西域都护治理下的地方政权,从统一多民族中国形成与发展的角度来看,汉王朝对西北边疆各民族的治理是统一多民族中国对 ...

• 基于历史军事地理视角的河西与汉匈战争

两汉时期,河西因地处关中、西域、内蒙、河湟四大区域之间,道路汇集、地形险要、农牧业发达,战略区位价值较高,是汉朝与匈奴激烈争夺的军事要地。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河西归汉后,汉朝采取诸多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经过初建、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逐步提高和完善其防御能力,继而以河西为基地不断地北伐和西征,始终掌握着对匈奴交战的主动权,为 ...

• 南匈奴的儒家文化教育

摘要:随着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变,以及儒家文化的影响,南匈奴的社会道德规范在内附之后逐渐发生转变,其中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南匈奴接受教育的途径主要有拜师求学、博士教授、家学教育、平民自学。汉赵政权建立后,对官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提倡,由此提升了南匈奴的道德文化素质,加快了汉匈民族融合的进程。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很早就 ...

• 论匈奴“左臂”与相关问题———燕秦汉时期东北亚走廊系列研究之二

“左臂”与“左地”有关,应位于包括东胡故地在内,东接秽貉、朝鲜的地域内。“左臂”形成与匈奴“东袭击东胡”有关,西拉木伦河廊道是“左臂”的重要组成部分。匈奴凭借“左臂”向南进攻汉朝边郡,向北、向东掌控、经略其他民族,与汉帝国争夺东北亚主导权。徙乌桓于“五郡塞外”是汉朝“断匈奴之左臂”、取得东北亚主导权的关键。在正史记载中,“左臂” ...

• 西汉末至新莽时期边疆政策的嬗变与思考

西汉末至新莽时期的边疆政策历经了两次重要变化,前者是汉昭帝、宣帝时对边疆的攻防调整及王莽的怀柔政策,后者是王莽代汉建新后的武力讨伐和以夷制夷政策。文章首先对这两个阶段边疆政策的嬗变过程作了翔实梳理,总结了边疆政策的具体表现形式与特征,进而对两次嬗变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边疆经略角度对王莽边疆政策的积极意义作了探讨,最后对西汉末至新 ...

• 两汉和亲理论的创立、发展与完善

两汉和亲理论的创立始于汉初娄敬。其意图是对匈奴的侵扰暂且妥协和退让,以求得一段时间的安宁,也是汉匈国力强弱的一种体现。西汉前期的和亲政策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也带来了对匈奴一味妥协和退让的弊端。至汉武帝即位,为了实现大一统的宏伟目标,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威服战争。在汉匈国力强弱的转换中,西汉中后期的和亲理论及政策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 ...

• 论阴山对匈奴族生存与发展的价值

在对游牧民族生存与发展环境的研究中,人们习惯于把着眼点放在草原和草原环境上,实际上,山脉对游牧民族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从阴山与匈奴族的关系中可以看出这一点。阴山山脉横亘于内蒙古中部地区,匈奴族在早期的发展中曾长期活动于这里。阴山为匈奴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存资源,增强了匈奴人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阴山是大漠草原的重要屏障,阴山还是匈 ...

• 匈奴挛鞮氏“统治家族”地位的确立与影响

头曼统治时期已开启了匈奴族的政治文明,冒顿时期则进一步全面完善了匈奴王权,挛鞮氏“统治家族”的地位由此确立并巩固下来。冒顿也成为匈奴族非凡的祖先,他利用自己战胜者的威望和权力,构筑起家天下的统治格局,造就了匈奴的主体认同。头曼;冒顿;统治家族K289A1671-9824(2021)01-0088-03匈奴王权产生之前,经历了很长的部落联盟时期。史载“自淳维以 ...

• 自然灾害背景下汉武帝开疆拓土再审视

汉武帝时期,自然灾害频发,对汉朝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同时还有着来自汉朝四周的种种挑战以及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均不利于汉帝国的稳定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之下,汉武帝逆天时而起,对汉朝的内外政策做出了重大的调整,其中最为重要的即是征伐四方、开疆拓土,最终不仅拓展了汉朝的疆域,同时对于降低自然灾害、缓和社会矛盾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汉武帝 ...

• 居延汉简反映的汉匈边塞战事

20世纪出土于居延边塞的汉简文书,记载了汉代居延地区汉匈军事冲突的真实状况。在简文纪时段内,汉匈战事主要发生在汉宣帝、新莽以及东汉建武初年。匈奴进攻汉塞一般在春夏之交或秋冬时节,具体时辰在早晚时段。匈奴进攻的方式一般为数十人的团体式进攻,有时采取包围伏匿策略重点进攻。匈奴入侵汉塞杀略吏卒,劫夺兵器财物,焚烧塞防,对汉塞造成严重破坏 ...

• 汉代上郡龟兹故城考——兼与《昫衍抑或龟兹》商榷

龟兹故城是汉代北部边疆地区一座重要的城池。史学界关于龟兹故城的地理位置争议较大。本文根据《汉书》《水经注》中有关龟兹县域范围的记载,以及对昂拜淖尔古城的考古调查,推定汉代上郡龟兹故城在今内蒙古乌审旗北部的昂拜淖尔古城。龟兹;昂拜淖尔;汉代;北疆近年来,学术界对于汉代政区地理研究相当重视,产出了若干新的学术成果。其中马孟龙在《昫衍抑 ...

• 匈奴政权及相关制度研究

图书信息书名:匈奴政权及相关制度研究作者:李春梅 研究员单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出版信息: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20年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项目成果丛书名称:北部边疆历史与现状研究文库作者简介李春梅,1972年出生,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1996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0年,考入内蒙古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 ...

• 话说匈奴动物风金银器

从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是匈奴民族在中国乃至世界舞台上的活跃时期。神木在春秋以前,一直被北方各游牧民族所占有,战国秦昭襄王为防御北方匈奴入侵而修筑的秦长城在神木境内由东北向西南蜿蜒穿越。战国末期,匈奴人依然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秦统一后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两次施行大规模的移民实边。随着汉族的定居,汉族先进的文化及先进的生产 ...

• “李广难封”背后的汉廷对匈奴战略

集中兵力、重西轻东的战略是汉武帝前期取得对匈奴战争全面胜利的重要原因。但在实施这一战略的过程中,汉廷没有对旧有的计功体系进行相应革新,导致其计功体系对防守功绩不重视、对牵制性疑兵的牺牲不重视,这是“李广难封”最为核心的原因。李广;汉武帝;匈奴;战略;计功体系K232 A1009-5675(2020)03-066-07提起西汉名将,传统上,人们首先想到的无疑是李广 ...

• 再论“击匈奴降者赏令”及其颁布时间

1981年在敦煌酥油土汉代烽隧遗址出土的木简,内容主要有诏书、律令、檄书、日常屯戍簿册、字书、兵书、历书、私人书启以及其他杂简。其中发现的“击匈奴降者赏令”数简引起了专家和学者的关注。笔者参照“赏格”的定义,结合历史文献和当时时代背景考察“击匈奴降者赏令”,认为实质上可以认定“击匈奴降者赏令”是一则具有早期形态的招降赏格。此外,在日 ...

• 知识视域下的胡汉融合——以汉赵政权创建与存续为中心

摘要:南匈奴刘渊家族在建立皇帝式政权中遇到了来自中原文化意识形态上的挑战:“胡人不可为君”说和天命说。凭借高度的汉化水平,刘渊在中原文化中寻找到支撑政权合法性的知识破解了这个阻碍,即“帝王无常”说和“天命在己”论。借助中原文化知识赋予合法性的汉赵政权同时给这些来自南匈奴的君主戴上了中原文化衍生出的“紧箍咒”:礼制规则与门阀观念, ...

• 匈奴控制背景下的西域商贸

摘要:在汉王朝政治文化影响进入西域之前,匈奴曾经施行对“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控制。《汉书》卷九六上《西域传上》记载,“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赋税诸国,取富给焉”。通过对西域商贸的控制取得收益,是匈奴的经济政策。在匈奴控制西域的背景下,当地商贸活动因匈奴的高压盘剥遭遇损害,却依然发挥着活跃经济和沟通 ...

• 匈奴族早期历史与阴山河套的关系

匈奴族在阴山河套地区的活动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但匈奴族在这一地区活动的最早时间方面还有争议。考察头曼单于前的匈奴早期活动,匈奴族在阴山河套一带活动的时间可上溯至战国早期。义渠与匈奴是两个古族集团,不能混为一谈。义渠可能是在匈奴的授意下配合五国攻秦的。头曼单于时已有控弦之士二十万与匈奴战国早期在阴山河套地区的发展有关。匈奴; ...

• 汉、匈关系中的侍子

自宣帝朝以后,匈奴开始向汉廷遣送侍子,这标志着其被纳入了以后者为中心的宗藩体系之内。匈奴这一举措既是其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与汉朝就此作出的妥协有关。在侍子制度下,汉朝延续了此前和亲制度下对于匈奴的物资回馈机制,同时也不再坚持要求后者以第一顺位继承人左贤王入侍,从而客观上规避了侍子制度的痼疾,即入侍者可能因为脱离于本国政 ...

• 汉匈战争中匈奴的后勤保障

匈奴之所以能够在长达400年的汉匈战争中与强大的汉朝军队势均力敌,就是因为匈奴的后勤保证体系是相当完善且成熟的。一方面,匈奴通过内部与外部多元的粮食来源保障了军队的粮草供应;另一方面,匈奴生活的地区内充足的自然资源为匈奴的武器供给提供了保障。此外,匈奴人独有的驯马方式与先进的马具使得马匹成为匈奴人在战场上的制胜法宝。匈奴的后勤保障 ...

• 试析“虎噬马”、“虎豕咬斗”纹饰牌的造型语言

摘要:中国古代北方草原青铜艺术精品与佳作不胜枚举,其中青铜饰牌是草原青铜艺术中最为精彩的“亮点”。而“虎噬马”纹带饰和“虎豕咬斗”纹金饰牌则是比较典型的鄂尔多斯青铜饰牌之一,它们以其独特的立意、构思巧妙的构图设计、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娴熟的技巧,显示出中国古代北方草原青铜艺术独特的造型语言特色。关键词:虎噬马;纹带饰;虎豕咬斗; ...

• 嫩江平原与“中国北方长城地带”的东界——兼析“长城地带”“北方文化带”等学术概念

Perseverance Prevails嫩江平原主要是指嫩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行政范围大致包括黑龙江省西部的齐齐哈尔、大庆地区和吉林省西北部的白城地区。嫩江平原地处东北文化区与北方草原文化区的连接地带,与北方长城地带东段也有文化关联;其考古遗存的文化属性,涉及考古学上对“中国北方长城地带”“北方地带”“东北文化区”“欧亚内陆”等学术概念的认识,其 ...

• 匈奴民族特性与风俗文化论说——基于《史记》所载匈奴历史的解读

摘要:《史记》是最早记载匈奴历史的史书。其记载主要集中在《匈奴列传》和其他篇目中。由于匈奴民族是以畜牧业游牧经济为主,狩猎经济为辅,所以形成了匈奴人崇尚武力征服的民族特性。匈奴独特的收继婚习俗,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宗嗣种族,使种族得以繁荣昌盛。以畜牧产品为主的饮食习俗,以皮革和裘皮为主的服饰习俗,以住穹庐为主的居住习俗等,既是匈奴 ...

• 匈奴与拓跋鲜卑毁镜习俗之比较研究

“毁镜”是匈奴和拓跋鲜卑共有的一种特殊的丧葬习俗。这种现象在拓跋鲜卑的早期和晚期建立北魏政权后都几乎不见;除了拓跋鲜卑,亦未见于鲜卑的其他部族,且只盛行于大约公元2世纪下半叶到3世纪上半叶这一特定时段,而这一时期恰恰是拓跋鲜牟占据匈奴故地以后。随着南匈奴的附汉,毁镜习俗在匈奴人中消失,同样在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随着汉化日深,这一习 ...

• 匈奴与拓跋鲜卑毁镜习俗之比较研究

“毁镜”是匈奴和拓跋鲜卑共有的一种特殊的丧葬习俗。这种现象在拓跋鲜卑的早期和晚期建立北魏政权后都几乎不见;除了拓跋鲜卑,亦未见于鲜卑的其他部族,且只盛行于大约公元2世纪下半叶到3世纪上半叶这一特定时段,而这一时期恰恰是拓跋鲜牟占据匈奴故地以后。随着南匈奴的附汉,毁镜习俗在匈奴人中消失,同样在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随着汉化日深,这一习 ...

• 西汉初至武帝时期汉对匈奴政策转变及原因分析

摘要:西汉初年到武帝时期,汉朝与匈奴的关系随着双方国力和指导思想的变化经历了由和亲到战争的变化。汉初国力尚未恢复,需要休养生息,遂采取和亲政策,维持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武帝时期国力日益强盛,对匈奴政策随之发生变化,由继承汉初的和平共处到采取强硬手段发动汉匈战争,这也使得武帝时期成为汉匈关系间的一个重要节点。汉王朝对匈奴采取的政策及 ...

• 两汉时期匈奴政治组织形式的演变

摘要:两汉时期随着匈奴与汉王朝关系的演变,其政治组织形式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变化。相对于初期的政治组织,这种变化表现为外部属国的消亡、职官体系的复杂化、联合异姓贵族统治的形成。西汉初期、宣帝时期、王莽时期和南匈奴内附是匈奴政治组织演变的几个重要转折点。关键词:匈奴;南匈奴;属国;异姓贵族;政治组织形式中图分类号:K289文献标识码:A ...

• 汉文帝处理与匈奴关系的思想探析

摘要:汉文帝采取的处理与匈奴关系的策略,是冷静、理性而又得当的。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承认汉匈双方是“分疆自立、和睦共存”的关系;能够体恤理解匈奴的生存环境与所遇困难,必要时给予援助和支持;信守与匈奴的和亲协定,从大局出发尽力维护双方的友好关系;当匈奴违约侵汉时,则组织力量进行有力回击;同时加强骑兵建设,巩固北部边防。汉文帝的上述 ...

• 冒顿单于的战争策略透视

[摘要]冒顿单于是匈奴民族的杰出领袖,他南征北战,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迫使汉王朝订立和亲之约,在战争中屡获胜利,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指挥艺术。他发动的战争目的明确,战争中使用的手段灵活多变,善于以弱示敌,麻痹对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集中优势兵力威慑敌人。对北方草原地区和中原农耕地区,冒顿单于审时度势,制定了不同的军事战 ...

• 匈奴手工业发展考论

[摘要]对于匈奴手工业的研究,考古学上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支撑。从功能来看,匈奴的手工制品主要包含生产用品、生活用品、武器、祭祀礼仪用品以及工艺品。从材质来看,有金属加工、毛皮加工、木制、陶制、骨制等等。匈奴手工业基本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自给自足的生产,不会刻意为市场生产商品性产品,即便出现剩余产品也只是以物易物。匈奴手工业在发展 ...

• 左国城:北方民族文化融合的摇篮

在几千年漫长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中,汉族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休戚与共、相濡以沫,形成了精神上的互激、物质上的互补、文化上的互学,各兄弟民族在这个民族大家庭里彼此交往互为依存而时有争夺。这种潜移默化的民族融合,推动了汉族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互补。而北方游牧民族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无疑是多民族文化融合发生质的变化的一大创举 ...

• 前丝绸之路亚洲草原的文化交往——以金属器为视角的考古学研究

本文将中国北方和新疆地区发现的金属器与欧亚草原东部地区出土的同类器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公元前1千纪中国北方地区与广阔的欧亚草原之间的文化联系和互动。作者指出,中国北方地区与草原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文化交往有很大不同,与草原东部地区的相互作用是南北向的路线,这是匈奴联盟形成的基础;与草原中部地区的交流是东西向的,从图瓦、萨彦-阿尔泰到 ...

• 匈奴的阏氏及其社会地位

+++++++ ++ ++摘要阏氏是匈奴民族集团中对单于之妻、单于之母及诸王之妻、诸王太子之母的特有称呼。史书上记载的阏氏大致可分为匈奴单于阏氏、母阏氏和诸王阏氏三类。阏氏类别有异,出身亦不同。其主要源于匈奴国中名族、收继婚姻、政治联姻、战争俘虏。此外,阏氏掌握国内政要、把持外交要位、占据军中高位,在匈奴国家政治生活、外交乃至军事等方面均占 ...

• 我国北方古代动物纹饰

乌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古代少数民族的文化遗存中,常见装饰各种动物纹的器物,习惯上称之为“鄂尔多斯式铜器”。解放前,在古玩市场上见有不少这类器物,大都系偶然发现物或来源于盗掘的墓葬,没有准确的出土地点和可供断代的伴存器物。尤为令人惋惜的是,这些器物大部已散失,落人国外的某些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其中,有些器物 ...

• 中华体制下匈奴政治传统的延续与发展———以匈奴汉国的政治模式为中心

匈奴汉国建国前夕,五部匈奴改革了政治体制,将南匈奴的“四角”“六角”制改为“十六等”制。这是对汉魏之际、魏晋之际经由中原王朝改造后南匈奴“贵者”分立格局的制度肯定。元熙元年(304年)汉国建立后,以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制为政治架构。永凤元年(308年)刘渊称帝,汉国从王国体制发展为王朝体制。在汉国体制中,匈奴传统仍得以保留。胡汉分治、匈奴与 ...

• 平城之战新议——以匈奴民族为视角的考察

摘要:平城之战的爆发与冒顿以前匈奴与中原政权交战的惨败、匈奴活动地区自然灾害的发生密切相关;在平城之战中,冒顿欲获取与中原政权交战的经验,并通过迫使刘邦屈服以达到获取农耕民族“岁奉”的经济目的,此外,平城一带有着直通塞北的交通地理优势,冒顿选择在此围困刘邦,一旦战事失利,即可利用当地之交通便利撤军;平城之战后,匈奴虽获取了一定的 ...

• 从史料文献记载看白登之围与汉匈政策的转变

摘要据史料文献记载,白登之围是汉匈关系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笔者通过查阅史料文献,在肯定白登之围的历史地位的同时,从双方力量对比及力量变化的角度,分析、论证白登之役发生的必然性,以对外关系为切入点,论述这一历史事件在汉朝的对匈政策和匈奴的对汉策略上的双面影响。关键词:白登之围 对匈政策 对汉政策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

• 西汉敦煌郡西域间骏马贸易与李广利征大宛

西汉时期,骏马贸易是汉王朝经营西域战略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不仅是出于统治者对良马的渴望,更直接 关乎着国家的军事实力,而敦煌正处于西汉至西域交通的枢纽地带,因此与骏马贸易有着密切关系。汉武帝时期,军队的士卒为了迎合武帝对天马的喜好,曾先后编造出余吾水出天马与渥洼水出天马的传说。随着张骞的通使,西域各国的良马得以进贡入中原,并由此引 ...

• 秦汉边疆治理思想的演进历程、实践经验与教训

作者简介:卜宪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袁宝龙: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摘要:秦汉边疆治理思想继承了先秦以来夷夏之辨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又充分彰显出大一统的时代特征,秦汉统治者对大一统精神的坚持、适度保证“因俗而治”的制度机动性,以及妥善处理好民族观念,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对于当下之边疆 ...

• 匈奴单于与平民食谱研究

匈奴食谱匈奴单于与平民食谱研究匈奴饮食《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人“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这是关于匈奴食谱为数不多的记载之一。尽管考古材料反映匈奴社会内部存在明显的阶层差异,但是在食物资源的分配方面,除了文献记载的“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馀”之外,并未见到其它差别,尤其是阶层差别。为了进一步探究匈奴不同人群的食谱特征,我们对蒙 ...

• 春秋时期戎狄蛮夷与中原地区融合的方式及影响

摘要:进入到春秋时期,戎狄蛮夷与中原地区的融合愈加频繁,主要方式有交战、联姻、被迫的人口往来、盟会、经济往来等。这些不同方式的融合,不仅打破了戎狄蛮夷与中原地区的传统分布格局,使得彼此间的差异化发展不断融合重组,而且促进了戎狄蛮夷对华夏文化的认同。在这个过程中,戎狄蛮夷与中原地区之间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也为之后秦 ...

• 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历史地理空间演变 ——以先秦中原地区戎狄与诸夏互动为例

摘要:中原地区作为黄河文明的核心区,其特殊的区位优势,为先秦时期各民族的活动提供了地理基础;而冰后期第三次寒冷时期的气候变化,加快了戎狄与诸夏之间的互动进程。长期的戎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缩小了两者之间的文化与心理距离,在此基础上历经后世各朝代的政治、文化塑造,不断丰富拓展了中原地区民族地理的内涵与外延,最终奠定了其在中华民族共 ...

• 中古入华胡人墓志的书写

摘 要:从北朝末年开始,入华的胡人开始采用中国传统的土葬方式埋葬,同时也开始使用墓志,到唐朝时这种做法已经非常普遍,因此流传下来大量的中古时期胡人的汉文墓志。但胡人采用这种中国传统的书写方式,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大体上来看,最初的胡人因为不具备写刻墓志的操作技能,因此是交给当地的汉人书者。随着自我民族意识的增强,有些胡人首领 ...

• 从九原到五原——包头地区战国秦汉历史与考古若干问题考辨

西域一词首见于《史记》,主要由匈奴使用,指代匈奴浑邪王管辖的河西地区,该范围东至金城西到盐泽,匈奴浑邪王也被称为匈奴西域王。汉武帝占领河西走廊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汉武帝将西域地区称之为西北国、西国、宛西诸国、西北外国等。直到汉武帝去世,都没有用西域一词统称西域诸国。本始年间汉朝联合乌孙征伐匈奴之际,还将龟兹以东称为东国,将龟兹以 ...

• 统万城的城市形态及其相关问题再探

摘要:在对统万城城市形态有关认识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深入解读文献,并结合考古报告和实地考察认为:以往把统万城遗址三重城简单地等同于统万城三重城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统万城没有完整意义的外郭城,为内城性质;现存东城的建造时间晚于西城,西城为赫连夏都城统万城;现存东、西城外围没有围合的、不规则分布的夯土遗迹,东城之外的部分可能是在 ...

• 唐代单于都护府故地新出土刘如元墓志考释

作者简介李荣辉历史学博士,副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北方民族史,边疆史地。陈永志历史学博士,内蒙古博物院院长,研究员,内蒙古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边疆考古。摘 要:唐代单于都护府故地(今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2002年出土刘如元墓志,墓志中有关于刘如元生平、所任职官、单于府里坊的记载。刘如元家族为单于都护府官宦 ...

• 汉初经边战略的调整与边郡战略地位的凸显

汉朝建立后,中原政权出现了新的统治阶层,塑造了新的外部安全保障方式,同时也面临新的北部边疆形势。刘邦在战国、秦、楚之际的战争经历,在汉初沉淀为一种战略文化,受此影响,刘邦以旧思维应对新变局,造成平城之战中汉军的失败。汉廷在战后将前沿防御确定为经边的主导战略。前沿防御战略的本质是由边郡承担战争风险,经边成本则主要由内地承担,边郡的 ...

• 漠北匈奴城址的考古学研究

漠北匈奴城址的考古学研究博士|萨仁毕力格导师|潘 玲“漠北”泛指蒙古高原沙漠戈壁以北的广大草原地带,大致相当于今蒙古国和俄罗斯南西伯利亚的部分地区。西汉时期匈奴以漠北草原为中心,建立了欧亚草原的第一个游牧帝国,势力最盛时期控制了东起辽东汉塞以北,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阴山南麓的广大地区。匈奴社会以“逐水草迁徙”的游牧经济为 ...

• 匈奴民族军事文化论析

匈奴政权具有强烈的军事性质。军事活动在匈奴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具有政治意义,而且也具有经济意义。匈奴族实行军民合一、兵民一体的军事制度,社会组织、政治组织与军事组织相结合、相统一。源于匈奴民族所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畜牧经济,其军事文化呈现出浓厚的游牧民族的特点和鲜明的地域色彩。匈奴;军事文化;游牧文化中图分类号:C951 文 ...

• 从匈奴西域到西汉通西北国与通西域

作者简介郑炳林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萃英学者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敦煌学、西北区域史研究。许程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敦煌学研究。西域一词首见于《史记》、主要由匈奴使用,指代匈奴浑邪王管辖的河西地区,该范围东至金城西到盐泽,匈奴浑邪王也被称为匈奴西域王。汉武帝占领河西走廊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汉武帝将西域地区称之为西北国、 ...

• 匈奴的动物造型艺术与图腾文化

张景明1、王 晶2(1.大连大学 艺术研究院 ,辽宁 大连116622 ;2.大连大学 旅游学院 ,辽宁 大连116622)摘要:匈奴的动物造型艺术,受独特的生态环境影响成为其文化内涵的主要特征。匈奴民族不仅把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在器物上予以艺术化,还代表了经济类型、生活情景和民族性格,更具有深 刻的图腾文化含义,这是匈奴物质文化和观念文化有机结合的象征。 ...

• 关于匈奴人种的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

马利清(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北京 100872) 关于匈奴的人种问题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蒙古说和突厥说各执一词。本文根据最新考古出土资料和国内外有关人类学鉴定结果,重申匈奴主体民族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并非夏后氏之苗裔。至于其中所含的少量蒙古人种东亚和其他类型成分以及个别的欧罗巴人种成分则可能反映了匈奴对其他民族的征服以及长期的 ...

• 乌兹别克斯坦苏尔汉河流域 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 ——月氏与贵霜文化的考古学观察

乌兹别克斯坦苏尔汉河流域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月氏与贵霜文化的考古学观察作者简介唐云鹏,西北大学博士生,从事游牧考古、丝绸之路考古研究。作者简介王建新,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现任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主任,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队长。长期从事东北亚考古、中亚考古、佛教考古、游牧聚落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

• 古叙利亚埃卜拉城的考古发掘与埃卜拉学研究

古叙利亚埃卜拉城的考古发掘与埃卜拉学研究第一作者简介刘昌玉,历史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从事世界古代史与亚述学教学与研究。原文刊登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第79—88页。摘 要 埃卜拉是叙利亚最古老的文明,也是公元前三千纪两河流域同东地中海世界沟通的重要中转站和贸易枢纽。20世纪60年代至叙利亚内战爆发之前, ...

• 【文章推介】王晨仰︱文化生态视角下先秦至北朝骑兵发展研究——以骑兵马俑为例

文化生态视角下先秦至北朝骑兵发展研究——以骑兵马俑为例第一作者简介王晨仰,西安工程大学副教授,从事军事考古学与服饰考古研究。原文刊登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第137—145页。摘 要 骑兵俑作为骑兵这一兵种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中骑兵的军事情况,是研究古代骑兵以及军队发展进程的重要参考资料。而战马作为 ...

• 诺音乌拉31号墓人物绣像考论

诺音乌拉31号墓人物绣像考论第一作者简介梁云,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周秦汉考古、中亚考古。长年在中国西北地区中亚地区从事田野考古工作,曾主持2012—2014年甘肃甘谷县毛家坪遗址发掘,2017—2018年乌兹别克斯坦拜松市拉巴特墓地发掘。对秦文化以及中亚的康居文化、月氏文化有深入研究。著有《战国时代的东西差别——考 ...

• 匈奴的城塞及相关问题

马利清(郑州大学 历史与考古系,河南 郑州 450000)匈奴以畜牧为业、兼营狩猎已是学术界长期以来不争的共识 。但匈奴境内不断发现的城塞和定居遗址也提示我们关注匈奴社会存在的定居生活方式以及有关农业、手工业的经济成分。随着匈奴考古研究的深入,对匈奴文化的认识也将拓展新的领域。匈奴;城塞;遗址 K289 A1003-5281(2002) 04-0049-04秦汉时期,匈奴 ...

• 汉代满夷谷地望新考

汉和帝永元元年(89)以窦宪为主帅的三路汉军征伐北匈奴,满夷谷是三路汉军的始发地之一。通过历史史实、考古分析以及自然地理形势的实地考察,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图克木苏木(村)的查苏沟即是汉代满夷谷。满夷谷;匈奴;窦宪王兴锋(1984—),男,陕西宝鸡人,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省民间文献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为中国边疆史地、北方 ...

• 匈奴墓葬出土铜镜及毁镜习俗源流考

马利清(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872)匈奴墓葬中出土铜镜基本上均为残片,且均是来自中原地区以汉镜为主的式样,但其最早 的实物属于战国晚期至秦代的弦纹镜。本文尝试通过对秦汉时期出土铜镜残损状况的比较分析以及各 自发展轨迹的探讨,寻觅匈奴毁镜习俗的源流,认为匈奴毁镜习俗与秦人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而鲜卑毁镜习俗则直接来自匈奴。随着南匈奴的 ...

• 托普鲁克墩佛寺的猜想

托普鲁克墩佛寺的猜想撰文、摄影丨吕尚超乎想象的流沙将千余年前的于阗国佛寺堙埋,圮废的佛寺之上隆起的沙丘,像是一座座被人遗忘的巨冢,上面长满了荒草。千年之后,埋藏沙土下的古佛寺虽又重见天日,但仍然是未解的谜团。达玛沟,佛法汇聚之地关于达玛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流传,其中最多的便是达玛沟沙土下埋藏着佛寺的传说。这一次传说与史实并没有相悖 ...

• 尼雅遗址农业考古研究报告

尼雅遗址农业考古研究报告 卫斯摘要:精绝国时期尼雅河尾闾地带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当今尼雅河谷大致相同。精绝人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青稞、粟、黍、蔓菁、棉花、大麻、紫苜蓿。所食水果有:葡萄、桑椹、石榴、梨、杏、桃、沙枣等。精绝人尚无犁耕,尼雅遗址出土有:收割工具、粮食加工工具、纺织工具、捕鼠夹等。精绝人掌握了在沙土地上修筑堤埝、涝坝;开 ...

• 佛罗伦萨的大洪水与古迹修复(1966-1992)

SJTU-IRCAHC |2021域外视野编者按:近日,肆虐的暴雨,使“古建第一大省”山西遭受了严重损失,洪水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外,也对珍贵的历史文物造成了极大破坏。灾害过后,对这些受损文物的抢救与修复将是接下来漫长且紧迫的工作。历史上由于洪水造成的城市灾难及文物受损,不乏其数,本文在此推送一篇关于佛罗伦萨百年一遇大洪水的译稿,既用以呈现昔日 ...

• 吴玲 何文竞:考古地层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考古地层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文 图 / 吴玲 何文竞本文刊登于《大众考古》2024年10月刊1830 年代绘制的墓葬剖面图(The Primeval Antiquities of Denmark)大约从18世纪末开始,地质学内一种后来被称为“均变论”的思潮渐渐在欧洲发展起来,这种理论认为“现在是过去的钥匙”,地球的地质史可以通过研究地层叠压的层序关系进行解释。地质地层学的研究对象主要 ...

• 边关岁月之北疆文化—— 内蒙古辽长城与边防州城遗址

《辽史》中对于辽长城的失载,或是元代史家编写《辽史》中的重要疏漏,抑或有他故尚推断言。但近年来,我国长城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的考古调查与研究,逐渐确定了辽长城与边防州等重要文物的存在,这是我国长城考古的一项重大收获。2024年10月,我国《长城学研究》第三辑,刊登了我与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陈曦同志合作的《内蒙古辽长城与边防州城文 ...

• 遗产地图上的香港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地图 ©清源文化遗产风月同华内容:陈凯设计、排版:陈凯、边如晨审校:魏青、李建芸说明:本项工作涉及内容数据较多,如果有错漏,欢迎批评指正。香港,东方之珠见证了从渔村到国际大都市的华丽转变它向前的每一步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独特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交融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香港的文物保育工作用情感和责任、坚持和创新让这些瑰宝在岁月的 ...

• 涪陵石沱遗址—1998~2001年度考古发掘报告

本报告是三峡库区重庆涪陵石沱遗址1998~2001年度的考古发掘专题报告。涪陵石沱遗址是我院前身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于1998年至2001年参与发掘的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发掘项目。遗址发现有商周、六朝、隋代、宋元和明清五个不同时期考古学文化遗存,包括灰坑、灰沟、墓葬、窑址、房址等,出土有陶器、瓷器、石器等大量遗物,为三峡库区不同时代考古学文化体系的建立 ...

• 新疆哈密天山北路墓地

天山北路墓地位于哈密市伊州区哈密火车站以南,伊州区天山北路道路内及其两侧。1988年首次发现于哈密林场、雅满苏矿办事处院内。为配合基本建设,1988~1997年先后在天山北路墓地开展了5次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706座。《新疆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全3册)》是对1988年、1989年、1992年、1993年和1997年发掘的天山北路墓地资料的全面公布。天山北路墓地是迄今 ...

• 从丝绸之路到游艺之路: 游艺文化在丝绸之路上的交流研究

从丝绸之路到游艺之路:游艺文化在丝绸之路上的交流研究丛振摘要:丝绸之路上各种类型的中外游艺项目频繁开展,古代盛行的游艺项目均能在其中寻觅到踪迹,丝绸之路亦可被称为“游艺之路”。本文通过对丝绸之路游艺文化交流的空间格局、时间节点、利益驱动和多元融汇等四个维度的解读,力图阐释游艺项目在丝绸之路上交流的途径、方式,以此审视蕴含在内的中 ...

• 敦煌画稿:中国古代的绘画与粉本

原作名: Performing the Visual: The Practice of Buddhist Wall Painting i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618–960译者:张书彬 / 王道杰 / 杨筱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12月定价:128元ISBN:9787301355510内容简介敦煌画稿作为画师记录创作构思的草图,是中国艺术中非常罕见的直接来自生产创作过程的材料。本书是知名东亚艺术史学者胡素馨 ...

• 安徽阜阳后楚郢古城村2020年考古发掘收获

安徽阜阳后楚郢古城村2020年考古发掘收获姚洁郭欣静郝羽(原载《华夏文明》2021年第3期)一、遗址简介阜阳古城遗址位于阜阳市西北部颍泉区古城村,东北边为颍河与茨维新河交汇处,东南为海孜村,西边为宁老庄镇,泉河在其南边静静流过。(图1)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文献中记载的周朝通往淮水必经要地妢胡古国以及楚考烈王徙都于阜阳北部、 茨河左岸的钜阳城 ...

• 中国丝绸之路沿线砂岩石窟盐风化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SCI-2)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impact factors of salt weathering for sandstone grottoes along Silk Road, China1. 背景 (Background)丝绸之路沿线的砂岩石窟(如莫高窟)因盐风化问题面临严重损害。盐风化由盐的结晶与相变压力引发,受环境波动影响,导致结构完整性下降和表面信息丢失。这一现象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构成巨大挑战,尤其是高孔隙率和低强度 ...

• 《南方文物》2024年第5期目录

大道中国001天地人神的和谐世界——良渚玉琮的设计思想及功能解析(特约专稿)李园 陆建芳015 从迟缓到突变:陶瓷器生产与消费视野下两周时期的越地社会(特约专稿)吴桐文博讲坛029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进展与考古工作者的使命(特约专稿)白云翔海外大家访谈主持人:李水城034 西秋良宏教授访谈录(特约专稿) 西秋良宏 刘成特别关注本期主持:王光尧045 ...

• 历代石刻总目提要(汉至五代)

转自汉语史与文献学微刊编者:毛远明责编:段小佳、李浩强、黄璜ISBN:9787569700008定价:8000元出版时间:2023年12月出版社:西南大学出版社页数:5676页一、《歷代石刻總目提要(漢至五代)》(以下簡稱《提要》)著録 2015年以前出土或著録的所有漢至五代各類石刻文献,包括碑碣、墓志、摩崖、地券、造像题記、器物雜刻等。主要收録能見到實物、拓片、照片、 ...

• 六至七世纪中国相关粟特人墓葬出土乐舞图像研究

图一 史君墓石椁门图像摹本(采自杨军凯文)显然,石椁门两边的八个正在演奏的乐伎,与窗棂左右四名侍者一样,都是下面相对的两位人首身鸟足祭司正在举行拜火仪式的组成部分,也为仪式奏乐的天堂上的乐伎或乐神。这种类似的乐舞图像在安伽墓内石门楣上也有体现。(2)在棺椁北壁大致以建筑的廊柱为界,有宽窄不同的五幅相对独立的浮雕画面,依次编号为N1、N2 ...

• “互织”的绚丽——萨珊时期波斯毯与中国织毯技术交流研究

· 中国出版政府奖获奖期刊·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纺织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T2)· SCOPUS收录期刊1 萨珊王朝时期的波斯毯从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公元前550—前330年)起,波斯人就已发明了手工编织毯,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Xenophon)在他的《长征记》中首次提到了波斯毯。早期的波斯毯是上层社会的统治者和 ...

• 萨珊波斯与大唐王朝友好交往的活化石——唐睿宗桥陵石翁仲身份考

质疑甄别和考证确认唐睿宗桥陵石翁仲身份,旨在深入研究萨珊波斯与大唐王朝的欧罗巴诸国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复原大唐王朝与中亚、西亚和欧洲诸国交往历史真实之现场。在梳理桥陵勘探发掘简报、调查勘察简报和国外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结合桥陵陵园遗址与陵园石刻现状,甄别唐睿宗桥陵石翁仲身份,揭示出萨珊波斯与大唐王朝长期友好往来,远比目前人们已知 ...

• 郭丹彤、王晗:波斯统治时期的埃及王权形象

贝希斯敦铭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内容摘要 波斯帝国对埃及的征服与统治,是埃及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本文根据原始文献和考古资料,从波斯统治者、埃及官僚、埃及平民这三个视角出发,解析波斯王权在埃及的形象。其中波斯皇帝在统治埃及时仍自视为波斯皇帝,埃及官吏则多以法老的形象来理解波斯皇帝的形象,埃及平民则很难把握对他们而言颇具抽象 ...

• 西亚历史上的塞尔柱人

塞尔柱人为部族名,公元一千年左右,西突厥人的一支在酋长塞尔柱率领下从中亚迁到锡尔河下游,并南下据有波斯大部分。1055年西进占领巴格达,迫使阿拉伯帝国哈里发授予苏丹称号,接着控制了阿拉伯帝国的朝政。然后,继续向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红海东岸扩张。到十一世纪末达于极盛。疆域东起印度兴都库什山,西达地中海,成为当时西亚一大帝 ...

• 凯扬传统与萨珊帝国的宇宙观——基于晚期萨珊帝国对外战略的考察(502—628年)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波斯和罗马史料的考察,证明琐罗亚斯德教宇宙观念在萨珊波斯对罗马帝国采取军事征伐战略中的重要推动作用。萨珊帝国对东罗马帝国的征伐促进了“伊朗帝国”从内到外各项制度机构在6世纪期间走向空前的扩张。琐罗亚斯德教文献所反映的萨珊波斯人对天下世界的呈现方式并不仅仅是对6—7世纪中东政治现实的被动反映,更主动推动着当时现实 ...

• 王朝观念、家族血脉与历史书写——萨珊帝国的起源背景与王朝合法性构建

作者:龙沛来源:“西域研究”微信公众号原文刊载于《西域研究》2023年第1期萨珊王朝银币(图源:上海博物馆)萨珊帝国(Sasanian Empire,224~651年)是古代晚期伊朗文明的高峰和集大成者,其建立者一般被认为是帕提亚时代统治波斯故地的本土贵族。进入公元3世纪初时,发源于波斯故地的波斯王公独立称王,并在218~224年的数年时间内颠覆前宗主帕提亚帝 ...

• 唐代任官山西的波斯景教徒李素父子

作为中古时期多民族互动、交流以及族群活动的重要区域之一,山西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值得关注。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更是大大推进了学界和普通民众对于这一方面的认知。隋朝虞弘墓志铭及棺床的出土,多面向展示了活动于山西的中亚民族的实况。今天同样利用考古材料,向大家介绍中古时期在山西活动的另一个重要的族群——信奉景教的波斯家庭。1980年,西 ...

• 我国历史文献中伊朗国家形象探析——以安息、萨珊为中心的考察

关 键 词安息王朝;萨珊王朝;伊朗;国家形象;他者作者简介邢文海,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冀开运,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教授。项目来源本文系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国别史研究专项“伊朗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构建与治理研究”、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当代伊朗波斯湾战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伊朗,古称安息、波斯。中 ...

• 荣新江 | 唐代长安的一个波斯景教家族

原题一个入仕唐朝的波斯景教家族唐朝是古代中国与西方交往的盛期,与波斯的往来也十分频繁。然而,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所收集的详尽资料表明,波斯人入仕唐朝者,除《唐书·波斯传》所记之王族卑路斯及其子泥涅师师外,只有阿罗憾和李元谅二人而已,既使加上五十年代西安发现的苏谅妻马氏墓志所记的苏谅,比起印度、粟特以及海东诸国,也还是要少得 ...

• 一个入居唐朝扬州的波斯家族

“引言:我很幸运,比较早地就认识了蔡鸿生先生,承蒙他的厚爱,每有著作出版,则寄一册给我。我每得大著,如获至宝,盥手拜读,不忍释卷。我的入华粟特人系列研究,蔡先生的《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无疑起到指南作用;我后来有机会前往俄罗斯调查斯卡奇科夫藏书,蔡先生的《俄罗斯馆纪事》则是行笈必备之书。每次到广州,都找机会请教,有时候在永芳堂, ...

• 波斯与中国:两种文化在唐朝的交融

荣新江,北大历史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萨珊波斯(224-651年)和唐朝(618-907年)是分别位于西亚和东亚的两大帝国。中国与萨珊波斯的交往史应当上溯到公元五世纪中叶。文/荣新江一、引言  在他们为《唐朝的概观》(Perspectives on the Tang)一书所写的引言中,杜希德(Denis Twitchett)和芮沃寿(Authur F.Wrig ...

• 中外交流:波斯萨珊

卷首语汉唐考古研究中存在两条主要线索,其一是探讨中国文明自身的变化、发展与前进历程;其二则是探索中外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与互动。往期我们以第一条主线为出发点,呈现了汉唐考古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不过,中国文明从来都不是封闭的,早在殷商时期,青铜器中就已有了欧亚草原文明的一些元素。秦汉以后,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就更加丰富而多元了,既有商 ...

• 雷闻:龙角仙都 ——一个唐代宗教圣地的塑造与转型

魏晉南北朝石刻與歷史研究作者简介雷闻,1972年1月生,陕西省旬阳县人。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政治制度、礼制与宗教史、敦煌吐鲁番学,曾参与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及新获吐鲁番文书的整理与研究。主要代表作是:《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三联书店 ...

• 器行天下——唐代昭义军镇的窑业

◎转载自:望野博物馆————————————————本号除特别标注外,资料皆来自互联网,版权属于原作者(机构),仅用于学术分享。※隋唐五代史|学闻分享●除特别标注外,『唐史学闻』所有文章皆为互联网搜集,著作权、版权归作者或版权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后台留言删除。●欢迎诸位提供和隋唐五代史有关的资讯。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