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商周青铜器中“人兽母题”造型艺术演变原因分析

杨远 李迪“人兽母题” 造型艺术主要表现为在一组人与兽共同组成的造型中,两者紧密贴合且处于一种重合或者交叉的状态,其在中、外早期造型艺术中都极为常见,其内涵复杂,形式多样。依据我国商周时期的发现看,商代青铜器中的“人兽母题”造型从整体构图上来说,“人”大多处于“兽”口之下或是依附于“兽”。 在具体的形体处理上,动物的脚爪、翅尾、目 ...

• 试论殷商时期的农作物与农时

梁志力农业是古代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祀与戎”行为活动的重要支撑, 对社会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故对于古代史研究来说,农业始终是一个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 殷商时期的社会生产力较前期有了较大的提升,祭祀与战争频频进行,更有必要对商代农业进行梳理与分析,进而探讨商文明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从农作物种类来看,后世所见的农作物在殷商 ...

• 试析珠海宝镜湾遗址出土的大孔玉石环玦

杨建军玉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 人们对玉及玉饰品的喜爱自古有之,并赋予玉各种寓意。时至今日,各种玉饰品仍是司空见惯的装饰品,而玉手镯的佩戴尤获女性的青睐,无论是老年、中年还是青年女性,佩戴玉手镯的现象很常见,它已成为老百姓的寻常装饰品。从珠海的考古发现来看,玉石手镯的佩戴风俗至少可追溯到5000 年前,因在高栏岛宝镜湾遗址发现了玉 ...

• 豫北新乡地区龙山文化聚落相关问题研究

李慧萍 秦存誉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在史前时期, 它既是有共同关系的人们居住和生活的场所, 也是人们与大自然相互作用进行生产的空间。 新乡地处豫北卫河上游,太行山横亘于西北,黄河流淌于东南,气候温润,土壤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十分适宜早期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新乡地区的考古工作开展较早,肇始于20 世纪30 年代卫辉山彪镇与辉县 ...

• 从敬善寺看初唐石窟寺礼佛空间的嬗变

段莹慧敬善寺(图1)是龙门石窟初唐时期的一个中型洞窟,位于宾阳三洞和摩崖三佛龛之间。敬善寺分为前室和后室两个空间,前室的顶部为券顶形式,在窟门两侧分别是两身力士和两身菩萨,菩萨分别是观世音和大势至①对于石窟中观世音和大势至身份的认定,主要根据《龙门敬善寺石像阿弥陀观音大至二菩萨像铭》、李崇峰《佛教考古从印度到中国》中提到的石窟前 ...

• 论大同地区墓葬壁画及墓志中的十二生肖像

王利霞十二生肖,是我们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约在先秦时期,人们为了方便记忆,就将所见动物诸如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以及民族图腾——龙,与十二地支相配表示人的出生年份,到了东汉逐渐形成我们现如今所熟知的十二生肖体系,并衍生出了较为丰富的生肖文化。这些文化内容,不仅见于文献资料,在考古出土的墓志雕刻、随 ...

• 试论三合土浇浆墓的源流

张梦花墓葬中使用三合土作为建筑材料由来已久,目前普遍认为,三合土在宋代已经被运用到墓葬当中。郭正军认为,浇浆墓至迟在北宋时期就出现了,并提出浇浆墓在江南地区的广泛出现,是由于江浙一带土质疏松,土壤含水量较大,浇浆墓的运用起到了防水和防腐的作用。战丽芳同样认为,三合土在宋代就被运用到墓葬的建造之中。霍巍在《论宋、元、明时期尸体防腐 ...

• 甘肃省庄浪县出土隋代虎符铭文考释

王丽蓉 张海宏府兵制,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军事制度,形成于西魏、北周,历隋代而趋于完善。《隋书》无兵志,对隋代府兵制相关议题的研究,除凭借《唐书》兵志及正史诸文献记载外,仅能从隋唐墓志和兵符铭文中获取些许资料。1974年,甘肃省庄浪县阳川乡刘家湾村民在葫芦河东岸的曹家源挖地时,发现一批铜虎符,均为左半符,共计14枚。这批虎符,系青铜铸造, ...

• 安徽地区出土的唐三彩述略

刘东唐三彩是一种流行于唐代的铅釉陶器,是唐代盛行厚葬制度的产物。河南洛阳是唐三彩的最早发现地,1905—1909年,清政府修筑陇海铁路开封至洛阳段时,在洛阳北邙山脚下施工损毁一批唐墓,出土了数量颇多的三彩器皿、动物和人物俑。古玩商们将其运往北京,并根据其大多以黄、绿、白为主色调的特点,称其为“唐三彩”。1942年,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一书中 ...

• 从兰州双塔看明代的兰州

计震海兰州,又称“金城”,地处中国西北,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璀璨的明珠。兰州之名源于隋朝,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金城郡为兰州,取皋兰山之名。兰州作为黄河上游的文化名城,有着极为丰富的古代遗存。自史前开始,文化逐渐繁盛,从马家窑文化到齐家文化,连绵不断,生生不息。西汉张骞通西域,兰州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明清之际,对兰州的开发与管理 ...

• 浅谈云头丝织鞋的保护与修复

梁璐1973年10月,大同市博物馆于山西大同城西约1000米处对阎德源墓进行了发掘。阎德源墓为仿木构建筑的砖砌单室墓,由墓道、甬道和墓室3部分组成。墓室后部砌长方形棺床,东西横放棺椁,棺内有男性尸骨一具,着道士服饰。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随葬物品,其中有一双云头丝织鞋,鞋长26厘米、宽8.5厘米,鞋帮高4.5厘米,鞋面长9厘米。鞋头缀有7颗料珠,鞋底糟朽 ...

• 西周成周城墙问题蠡测

周海涛刘余力成周是西周时期的东都,这在很多文献里都有明确的记载。《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云:“昔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诗·王城谱》载:“周公摄政五年,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既成,谓之王城,是为东都,今河南是也。”孔颖达疏:“周以镐京为西都,故谓王城为东都。”这里所说的“王城”,是成周的别(误)称。武王和成王曾 ...

• 甲骨文信息化研究之路简述

王帅 李鹏 苏倩文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文字系统,因其刻于龟甲和兽骨而得名。自1899年王懿荣首先识别出殷墟甲骨文始,通过持续的考古发掘,甲骨文目前存世数量约为16万片。甲骨文的发现极大地推进了先秦史和古汉字研究,并直接促成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创立。时至今日,甲骨学早已是一门分支众多、影响深远的显学。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甲骨文发现 ...

• 巩义市鲁庄镇安头村唐墓出土文物简介

孙角云 杨丽1989年11月4日,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在本市鲁庄镇安头村抢救性清理一座唐墓。墓葬编号89GLAM1(以下简称M1),出土15件精美文物。由于年代久远,发掘资料已遗失,这里仅将文物予以介绍,并对年代做出判断。一、出土器物1.陶器。14件。可分为神器类(镇墓兽、文官俑)、侍俑类(幞头俑、低髻俑、反绾髻俑)、家用类(狗、鹅、鸭),均用粉红黏 ...

• 揭示文化遗产价值,实现遗址整体保护 ——以郑州市马庄遗址生态文化公园为例

□吴倩古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中国5000 多年灿烂文明史的主体和典型代表。 它们不仅具有深厚的科学与文化底蕴,同时也是极具特色的环境景观和旅游资源,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世界展示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古遗址所在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未中断的5000 年中华文明, 使我国成为考 ...

• 商代与西周葬鱼习俗探析

□张振商周墓葬中常以动物殉祭,其中以鱼殉祭者并不多见。 从现有资料看,晚商至西周时期随葬有鱼的墓葬在分布上有一定特点,其墓主不少与铸铜手工业有关,可能代表了特定来源的群体。 目前尚未有学者对商代与西周葬鱼的墓葬进行专门研究,本文试作简要探讨。一、商代葬鱼墓商代葬鱼墓主要见于河南安阳殷墟(以下简称殷墟),共计37 座,主要分布在苗圃北 ...

• 汉代麟趾金、褭蹄金文化意义探析

□张建文麟趾金和褭蹄金是汉代黄金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前贤学者已对其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 随着近代科学考古的开展,汉代铸块黄金接连发现, 尤其是2015 年海昏侯刘贺墓大量黄金的出土, 使相关研究更加深入,但也存在分歧和未解决的问题。 从学术观点看,首先,名物之辩持续深入,但各家在定名和形制上未取得统一认识,未辨明汉武帝为 ...

• 试探贾湖遗址墓葬出土龟甲的用途

□李耀辉 尚泽雅贾湖遗址, 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前期的重要遗址。从1983 年至今,贾湖遗址连续进行了8 次考古发掘,共计发掘墓葬618 座,其中,有26 座墓出土有龟甲,计99 副。 笔者结合以往学术界关于龟甲用途的多种观点,通过整理、分析贾湖遗址墓葬出土龟甲的出土位置、龟甲内包含物、龟甲上的刻画符号、与龟甲共存的随葬品等因素变化,探究贾湖遗址墓葬出 ...

• 中原龙山文化时期的文明化观察

□刘丁辉龙山文化是继仰韶文化之后,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龙山文化的范围很广, 东边到山东黄海沿岸及皖北、苏北地区,西边到陕西关中平原,北边到辽东半岛渤海湾沿岸,南边到鄂西北和江汉平原北部,主要分布地区是河南、山东、河北、山西南部和陕西关中等地。 龙山文化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庞杂的复合体,其中包含着许多 ...

• 考古遗址博物馆研学课程的开发与思考

□钱燕考古遗址博物馆作为博物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遗址博物馆下的一个小分支。国际博物馆协会将“遗址博物馆”定义为:“为了就地保存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自然或文化遗产而建的博物馆,即博物馆建在该遗产被创造或发现的原地”,并将遗址博物馆分为4 种类型: 生态遗址博物馆、民族遗址博物馆、历史遗址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博物馆。考古遗址博物馆依托考 ...

• 高质量推进大遗址保护展示利用为郑州“四地”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信应君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专门阐述,明确提出要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设用好国家文化公园,为新时代文物事业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作出了系列讲话和指示批示,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 ...

• 黄河流域横水西周墓地M2055方座簋铭文小考

□熊正横水西周墓地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绛县横水镇横北村以北约800 米处,北距下庄村约1.2 千米,东距绛县县城约11 千米。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现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运城市文物工作站和绛县文物局于2004—2007 年对横水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在其中一座中型墓葬M2055 中发现一兽面纹方座簋。该方座簋铭文严志斌释作:“通肇乍(作)氒(厥)圣考白(伯)宝尊彝 ...

• 从北斗合同阴阳功能论蹲踞式的本质含义 ——并论斧钺象征鹳鱼石斧图、泉屋博古馆藏铜鼓图像的主题

□顾万发一、斧钺北斗象征意义初论《易·序卦传》有载:“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这即是讲天地乾坤是万物之始,男女夫妇可喻咸卦和恒卦,是人文社会的初始。其中的咸卦主题与初始也有联系,其卦象上卦为兑下卦为艮,兑为少女,艮为少男, ...

• 绛县横水M2055方座簋的年代及相关问题刍议

□牛永华横水西周墓地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绛县横水镇横北村,北依绛山,南临涑水河。2004—2007 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现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运城市文物工作站和绛县文物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墓地分为3 个发掘区,共发掘西周时期墓葬1299 座。位于墓地第二发掘区的M2055 出土一件铜方座簋(编号M2055:54)。笔者认为这件方座簋具有一定的研 ...

• 郑州地区小口尖底瓶分期研究

□胡亚毅小口尖底瓶作为庙底沟文化最为典型的器物,广泛分布于关中、豫西、晋南地区。这种器物除了在庙底沟文化核心区分布外,还广泛影响了其他地区的文化。被严文明先生认为是“庙底沟文化东风变体”的郑州地区也发现了数量众多的小口尖底瓶,这些小口尖底瓶在偏早阶段与庙底沟文化表现出较大的一致性,庙底沟文化衰落以后,郑州地区的小口尖底瓶逐渐形成 ...

• 由圆到方:中原地区仰韶时期与龙山时期聚落规划对比研究

□陈子煜中原地区气候环境条件优越,文化面貌多样,地理范围以渭河流域和晋、陕、豫三省邻接地区为中心,几乎遍及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全境。自旧石器时代开始,便有人类在此建造聚落,繁衍生息。先民在规划聚落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受到所处时空环境状况、氏族部落秩序、社会集团情态与集权形态变迁等因素的深刻影响。仰韶时期与龙山时期的聚落亦不例外 ...

• 郑州鼎盛置业有限公司阳光城6号院唐墓(2011ZDYM1)发掘简报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鼎盛置业有限公司阳光城6 号院工程项目,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中州大道以东,机场高速以西,金岱路以北,长江东路以南区域。(图1)2011 年7 月下旬,为配合基本建设,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专业技术队伍,在项目东南部区域发掘清理出一座唐代墓葬,编号2011ZDYM1(以下简称M1),出土了一批珍贵的文物资料。现将其情况介绍如下 ...

• 龙门石窟万佛洞阿弥陀佛五十菩萨与唐代的净土信仰

□卢金印万佛洞为龙门唐代洞窟的典型代表,位于龙门西山中部,窟顶莲花藻井上阴刻楷体大字:“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卅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准确说明该洞窟在宫中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的主持下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 年),因洞内南北两壁上雕有15000 尊小佛像,故名“万佛洞”。主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 ...

• 汉代刻石书法简述

徐宿浒 徐坠一、汉代刻石上的书体汉代刻石上的书体以隶书为主。隶书,又称“佐书”“八分”,始创于秦,鼎盛于汉。根据其呈现载体不同,分为墨迹和刻石两大类。墨迹以竹简为载体,竹简容易腐烂,故保存至今的汉代隶书并不多见,目前可知的有武威汉简。刻石以石头为载体,其形制有石碑、摩崖、造像等,目前留存下来的汉代刻石原石及原石已毁佚但拓本幸存者 ...

• 北京安宁庄清墓出土银饰品简析

□李燎原 寇玉海2021 年9 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北京市海淀区安宁庄建设地块发掘了6 座晚清至民国年间的墓葬。其中,M3 出土两套银质头饰品,器形别致,纹样精美。现简述如下。一、墓葬概述M3,为三棺合葬墓。中棺下葬时间最早,被压在东棺、西棺的下边。(图1)图1 M3 平剖面图东棺 棺底板和最下边的侧板未朽,残存木板为柏木,棺内见零星人骨。头部位置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