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白云翔 | 师宗大园子墓地:西南夷考古的新突破

研究历史离不开考古学,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这是近代以来我国学术界逐步形成的共识。因为,研究历史离不开材料,“新材料出新学问”,而考古学是能够为古代历史研究提供新材料的唯一有效途径,尽管考古学的功能并不仅仅在于发现新材料。早在1928年,傅斯年就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倡导历史语言工作者“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我 ...

• 万州瓦子坪

本书为三峡考古报告系列之一。瓦子坪遗址位于长江岸边的二级台地上,地势平坦,地理位置优越。为配合三峡水利工程建设,2001年至2004年,山东博物馆考古队连续4年对瓦子坪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获得了一批重要的考古资料。

• 头骨三维重建方法及其在生物考古学中的应用

前 言人类骨骼作为人类宏观进化、微观演化及文化印记的客观载体,包含了体质特征、饮食与营养、疾病与健康、人口规模与质量、活动与行为、文化习俗等诸多信息,在阐释人类体质演化和社会生活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考古发掘出土的完整人骨较为难得,因为个体在死亡后,骨骼因失去固有成分而疏松多孔,对外力的抵抗能力明显下降。更重要的是,气候、地质构 ...

• 长安五楼

基本信息:编著: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7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4年7月印次:1ISBN:9787573212436内容简介:本书系五楼遗址田野考古发掘报告。五楼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沣河东岸的台地上,发现于1953年。2009年12月至2010年6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联 ...

• 苏荣誉 | 新干大洋洲双耳簋论探

摘要:新干大洋洲出土的双耳簋属孤品,本文从风格和技术两个维度分析该器,通过上溯二里头文化和早商陶双耳簋,对比出土的三件早商青铜双耳簋,指出大洋洲双耳簋是中商阶段南方铸工的作品,扉棱分铸和专门铸造的垫片是其重要的特殊工艺,体现了铸工的个性。赣江中游的新干大洋洲有一名为涝背的沙丘,是一底边4 0×20 米、高3~ 4米的椭圆形沙土堆,位于赣江 ...

• 襄阳南朝画像砖墓的年代学分析

摘要:襄阳地区先后发掘10座南朝画像砖墓,本文通过对这些墓葬的形制、墓砖、随葬器物等年代学分析,推定其较确切年代,从而初步建立起汉水上中游地区南朝画像砖墓的时代序列。近年来,作为南北朝画像砖墓较为集中的襄阳地区先后有7个墓地(图一)发掘了10座无纪年材料的南朝画像砖墓,包括襄阳城区附近的贾家冲M1、羊祜山M24、清水沟M1、柿庄M15;樊城城 ...

• 中国考古学大事典

内容提要:本书为一部大型中国考古学史主题图书。作者朱乃诚为《中国考古学年鉴》原执行主编,长期从事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该书以编年体形式记述1899—2021年中国考古学领域的重要考古发现、学术活动、研究成果等。目 录自序编辑说明绪 中国考古学100年正文1899—2021年附录附录一:中国考古学研究机构及有关高校开展的国外考古附录二 ...

• 悬泉汉简(肆)

作者:甘肃简牍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师范大学简牍研究院、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出版时间:2024年9月印刷时间:2024年9月ISBN:9787547522356内容简介:本辑悬泉简收录悬泉置遗址发掘二区1990年出土的五个探方中的近2200枚简牍,包括这些简牍的彩色原大图版、红外照片以及简牍释文等。目录:前言凡例上册 彩色图版下册红外线图版 ...

• 从前掌大遗址出土原始瓷试析商末周初南北方考古学文化交流

摘要:本文通过系统比较前掌大遗址及同时期南北方地区相关遗址出土的原始瓷,认为二者之间存在较多的关联性。前掌大遗址在商末周初,将东南地区所生产的原始瓷流通到北方地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枢纽作用。通过这一案例进一步说明,前掌大遗址作为商末周初鲁西南地区一处重要方国性遗址,在沟通同时期南北方考古学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前掌大遗址位 ...

• 承运东南:长江中下游的吴晋墓葬与社会

基本信息:作者:王音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8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4年8月印次:1ISBN:9787573212276内容简介:本书将孙吴至西晋时期长江中下游的墓葬视作连续变化的整体,对其进行考察,并结合既有考古学研究成果、历史文献记载和相关史学研究成果,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具体而微地诠释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政治、文化之特征与变化。本书 ...

• 脱酸技术在纸质档案保护修复中的应用

造纸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不仅引领了书写形式的革新与发展,也让纸张成为传递信息和承载文化的关键媒介,对全球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纸质档案,作为记录历史和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载体,在推动历史研究、增强文化自信、传播中国声音及传承中华文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确保纸质档案的完整性和持久保存对于记录历史变迁和传承中华优秀 ...

• 扬州地区汉墓出土原始瓷器工艺品质及相关问题探析

摘要:扬州地区汉墓出土了大量的原始瓷器,推测是通过水运贸易来源于越文化核心区浙江一带,处于商周原始瓷与成熟瓷器之间,其工艺品质在西汉至东汉初有所差异。西汉早期原始瓷工艺品质相对较好,随葬原始瓷墓主身份偏高。西汉中晚期,尤其是西汉晚期原始瓷发展达到高峰,数量、规模均超前期,工艺品质却至最低点,多数器物胎质较粗、疏松,胎釉结合度差, ...

• 邾国故城遗址出土兵器范的检测与分析

前 言青铜器和青铜铸造工艺是商周时期科技水平和文化艺术水平的鲜明标志。以往山东地区冶金考古相关的田野与实验室工作稍显不足,系统性研究较少,而青铜兵器铸造遗存仅在曲阜鲁国故城、汶上县城大遗址有少量发现。2019年夏,山东大学邾国故城考古队在邾国故城遗址皇台以南、金水河北抢救发掘了1座战国早期浇铸坑,出土铸造戈、剑、矛、镞等青铜兵器的陶 ...

• 白云翔|汉代临淄铜镜铸造业的考古学再研究

齐都临淄,作为周代齐国都城、秦王朝临淄郡(即“齐郡”)郡治、汉王朝齐郡郡治和齐王国的都城,是当时著名的东方大都市[1]。它不仅以其城市规模宏大、人口众多、社会文化繁荣等而闻名,更是以其工商业高度发达而著称于世,而工商业发达的重要标志是手工业门类多、生产规模大并且技术水平高,铜镜铸造业就是其中之一。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汉代的临淄作 ...

• 试析芦山峁遗址建筑遗存的建筑史意义

摘要:芦山峁遗址是龙山时期黄土高原的一处区域性中心遗址,遗址揭露的文化遗存对探索史前中国区域社会复杂化和文明起源具有重要价值,其中的建筑遗存对考察中国早期建筑起源与发展具有突出意义。本文指出,芦山峁大营盘梁院落建筑所表现的中轴对称布局特征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中轴对称式院落建筑实例,并对历史时期院落布局产生了重要影响;聚落 ...

• 浦江前王山窑址

基本信息:编著: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浦江博物馆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7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4年7月印次:1ISBN:9787501084326

• 郑州地区仰韶中晚期石质工具研究

基本信息:作者:吴超明 杜新 宋国定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6月印刷时间:2024年6月ISBN:9787522737928内容简介:本书基于考古出土一手资料,对郑州地区仰韶中晚期石质工具的形态、用料、加工、使用、再加工及其反映的石器工业发展进程进行了系统研究。郑州地区仰韶中晚期统治阶层控制下层次分明的石质工具生产模式以及先民务实的使 ...

• 韩国河 周阵锋|关于秦封泥研究的几点思考

摘要:封泥是秦文化研究重要的出土文献资料。本文就当前研究现状,对秦封泥的深入研究提出几点思考。一是要通过建立标准断代,进一步细化封泥分期;二是要注重多种证据材料的综合运用,对封泥内容的考释要更加精准;三是在考释的基础上,对秦政治制度的阐释、行政地理空间重构等方面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并扩展到秦政治规范、社会文化活动、精神价值等方面的 ...

• 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考古的历史与现状

西辽河流域,是指西辽河及其上游的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教来河、查干木伦河、乌尔吉木伦河等支流组成的水系区。该区域北抵霍林河、东达辽河干流、南临燕山北麓、西倚大兴安岭。行政区划主要包括内蒙古东南部的赤峰市、通辽市,以及辽宁西部的朝阳、阜新地区。地理位置为北纬41°~45°,东经117°~124°,总面积超20万平方千米。该流域区目前已辨认出小河 ...

• 陇原余周:甘肃宁县石家墓地出土文物集萃

本书选取石家墓地西周晚期、春秋早期以及春秋中期三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墓葬十一座,将其典型器物以墓葬年代和墓葬等级为序集结成图出版。

• 井头山遗址土壤性质分析与分散方法预研究

摘要:井头山遗址属于海相沉积环境下的史前遗址,出土的遗物中包括一百余件饱水木器以及十余件由芦苇、芒草等为原料制作的编织物。编织物被遗址土壤包裹,并与遗址土壤之间存在粘结现象,这为编织物的提取带来困难。对遗址土壤的矿物组成、有机质和去离子水浸渍液进行了分析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遗址土壤呈碱性,有较高的可溶盐含量,所测土壤样品具有相似 ...

• 宋建考古文集

基本信息:作者:宋建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7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4年7月印次:1ISBN:9787573211460内容简介:本书是上海博物馆考古部原主任宋建先生的个人文集。本书汇集了宋建先生学术生涯中的专业论文60余篇,包含考古学文化谱系和时空观、古代文明化进程、文化社会环境和上海考古与遗址保护等四个领域,另收录有采访录、撰写的前 ...

• 夏商西周城邑的街区制布局新识

摘要:近年来,在都邑聚落结构和布局研究理念工作思路指引下,新石器时代末期至西周时期城邑内,有一系列路网、高等级建筑群方面的重要发现。其中,二里头遗址“多宫格”式聚落布局的新发现非常引人注目,但其意义并不限于二里头文化或时代。相关建筑的制度性构建或布局尝试,也并非仅限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可将这种以交错的设施围合并分割空间,使每个小区 ...

• 里耶秦简 [叁]

基本信息:编著: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出版社:文物出版社版次:1印次:1内容简介:里耶秦代简牍(简称里耶秦简)包括出土于里耶古城遗址一号井的三万八千余枚和二〇〇五年十二月出土于北护城壕十一号坑中的五十一枚简牍。《里耶秦简 》收录了里耶古井第七层、第十层、第十一层、第十三层出土的简牍图版和释文。前言凡例彩版图版 第七层简牍 第十层简牍 ...

• 汪盈|辽上京皇城南部建筑基址的考古发掘设计

内容摘要:2022年辽上京皇城西南部一号建筑及其院落基址的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本文通过城址的总体发掘规划、单体建筑基址的发掘思路、探方和解剖沟的发掘设计等几个方面的操作步骤、实践成果及其学术价值,对辽上京城市考古中建筑基址的发掘与研究方法进行初步探讨与归纳。2022年5月至11月,辽上京考古队对辽上京皇城南部一号建筑基址(编号2022JZ1,后 ...

• 礼制考古经典选读

基本信息:主编:高崇文 张闻捷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9月印次:1印刷时间:2024年9月版次:1ISBN:9787030791399内容简介:本书是国内礼制考古的第一本教材,在内容上分为“礼制文明概观”“都城礼制”“丧葬礼制”“器以藏礼”四部分,囊括礼制考古学最重要的内容。其中,“礼制文明概观”主要从宏观视角论述中国古代礼制文明的发展演变;“ ...

• 古代青铜器锡腐蚀产物研究回顾——特点、表征方法、腐蚀模型

摘要:对青铜器腐蚀机理的研究是对其进行保护修复的重要前提,在过去的数十年间,与铜和铅的腐蚀产物相比,文物保护领域对于锡腐蚀产物的认识和研究是相对缺乏且零散的。本文回顾了不同领域在锡腐蚀产物发展过程、特点以及表征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青铜器中锡腐蚀后一般首先形成复杂的水合氧化物(SnOx·nH2O),随后在氧化性条件下进一步氧化脱水,向锡石 ...

• 王文波|大理国铜镜初探

摘要:大理国铜镜大部分应是北宋中晚期和南宋时期从中原地区传入,主要通过四川和广西地区,是市马贸易的产物,成都地区应是大理国铜镜的重要来源地之一。同时可能有一些金朝铜镜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传入,也有大理国本地铸造的铜镜,反映了大理国与周边地区密切的交往与交流。从出土特征、铭文、镜面装饰来看,这些铜镜很可能是作为珍贵的佛塔供养品或墓 ...

• 河北柏人城遗址考古取得重要进展 首次发掘出主干道

“在柏人城遗址以往发掘中,曾发现过规模较小的道路遗迹,这次是首次大规模地揭露柏人城的主干道。”11日,正在柏人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副主任、副教授王子奇称。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柏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占地面积400万平方米,是中国保存较好的古代中大型城池之一。战国时期,柏人城是赵国第二 ...

• 殷墟铁三路89号墓葬讨论

摘要:殷墟铁三路M89是享用一套青铜觚爵的低等级小贵族墓,却随葬了数量不少、规格很高的玉礼器,形成了青铜礼器和玉礼器之间的严重失衡。随葬部分玉石器半成品、残次品以及制玉工具,表明墓主职业与制玉手工业密切相关。墓中铜器铭文,为其族氏或职官名,亦证明死者生前职业与玉器生产相关。甲骨文和金文资料已表明殷商设立有主管玉器售卖的职官“玉贾” ...

• 焦南峰|逐光,在路上

一、使命去年年底,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薛程老师来找我,请我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及三原县文化和旅游局合作调查、发掘、编写的《三原天井岸建筑遗址——2015~2019年考古发掘报告》写个序。并强调说,这是段清波教授离世前在病床上的遗言。说心里话,我是想婉言谢绝的,因为以我的学识和研究经历,对“天齐公 ...

• 商与远方——商代高放射性成因铅资源时空演变与流通模式的初步探索

内容提要:商代高放射性成因铅资源并非铁板一块,它的内部演变更在区域之间基本同步。本报告初步梳理了商时期中原与周边地区铅料资源的演变情况,将高放射性成因铅资源归纳为HRL(A)、HRL(B)两组类型,HRL(A)组以郑州商城等为代表,HRL(B)组主要包括洹北商城,安阳、晋西、四川等地同时包含这两组类型。商文化都邑、四土、四方的青铜器在高放射性成 ...

• 巫鸿|莫高窟第72窟中的凉州圣容像变

内容摘要:莫高窟第72窟南墙上的通壁壁画的题材和构图为莫高窟仅见,具有重要的美术史和宗教学意义。通过集中考察其主题、内容、空间结构、叙事线索以及宗教概念,并与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就构图和图像进行比较。莫高窟第72窟(伯希和编号106窟,张大千编号70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段下层,窟前原建有殿堂,窟内壁画内容丰富而特殊,南墙通壁壁画的题材和 ...

• 南海Ⅰ号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基本信息:编著: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8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4年8月 印次:1ISBN:9787030793133内容简介:2017年11月,为纪念南海Ⅰ号沉船发现三十周年,在广东省阳江市召开了“南海Ⅰ号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员、亚欧国家的考古学家代表 ...

•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一号坑木炭遗存的分析研究

摘要:秦始皇帝陵中部分大型陪葬坑遭到过不同程度焚毁,保留有大量炭化木质遗迹。此次研究从其中已发掘面积最大、包含炭化木质遗迹最多的兵马俑一号坑采集了381份木炭样品,开展了非解剖学特征观察及树种鉴定工作,在此基础上对一号坑中的木材利用规律及其指示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一号坑中木材的选择根据用途的不同有所区别,其驱动因素不仅包括材 ...

• 考古中国 | 江苏兴化草堰港遗址——7000年前滨海湿地型遗址的典型代表

江淮东部地区位居长江、淮河之间,东临黄海,作为史前时期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地理单元和文化区域,其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较之周边海岱和环太湖地区明显滞后,文化谱系尚未完全建立,对代表性遗存文化面貌的认识与文化属性的判定依旧存在较大分歧,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有待解决、诸多空白有待填补。草堰港遗址的发掘为我们解答以上部分问题提供了契机。草堰港 ...

• 西汉随葬品标识的初步研究

摘要:随葬品标识是战国至西汉墓葬随葬品容器上附的说明文字,随烹制食物的大量随葬得到广泛使用,西汉的随葬品标识可分为封缄标识与器身标识两类。封缄标识在西汉中前期常与册书式遣策同出,二者内容对应;西汉中期以后则与衣物疏同出,但内容不再重合。器身标识流行于西汉中后期,与此同时,未经烹制的谷物逐渐成为随葬食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反映出时人生 ...

• 新疆昭苏波马金面具的宝石工艺及年代新识

1997年10月,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波马农场在基本建设取土过程中,偶然发现一座土墩墓,墓中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金银器。由于墓葬发现后遭到破坏,地层和墓葬原貌不明,这批金银器的时代和族属也成为学者们争论的热点。王炳华认为波马土墩墓为突厥前的遗存,其年代最迟在公元6世纪中叶以前,推论该墓葬及其出土器物应属活跃于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中的悦 ...

• 【新书介绍】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

基本信息:作者:长沙简牍博物馆、湖南大学简帛文献研究中心出版社:岳麓书社出版时间:2024年10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4年10月 印次:1ISBN:9787553820514内容简介:长沙走马楼西汉简是西汉武帝时期长沙国的一批官府文书,其时代在汉武帝时期第二代刘姓长沙王刘庸在位的公元前128年至前120年间,其具体内容大都是长沙国不同的司法案例。2600余枚简牍从不 ...

• 庐江丁家畈遗址·槐树墩、月亮墩、东墩

‍2019年考古工作者对丁家畈遗址的槐树墩、月亮墩、东墩等三个墩台进行了发掘,发现遗迹现象155处,涵盖了灰坑、房址(主要为柱洞)、墓葬、灰沟等多个类型,遗迹的时代以西周时期为主,发现的遗物虽然不多,但较具地方文化特征。遗址所在地处江淮,既受到周边强势文化的影响,也保留了地方的特色,更留有文献记载的影子。这次发掘对研究江淮地区西周时期 ...

• 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铜冶金活动面的土壤化学成分研究

摘要:绛县西吴壁遗址是二里头至二里岗时期重要的铜冶金生产遗址。2023年发掘过程中在遗址东部发现了一组二里头时期的原生活动面,为研究西吴壁遗址冶金技术与空间格局提供了重要材料。本研究对各活动面进行了系统取样,利用其化学组分的含量和空间分布对各活动面的性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上部的活动面1和活动面2中的部分区域具有较高的CuO含量, ...

• 科技考古(第八辑)

基本信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8月印次:1印刷时间:2024年8月版次:1ISBN:9787030795649内容简介: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科技考古工作者和文保学者以及相关考古学者的论文集。本书从科技考古的不同领域和角度,对我国近些年来田野考古发掘出土的遗存进行多种科技考古方向的研究分析,这些研 ...

• 温成浩|世界体系理论及其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摘要:世界体系理论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理论包容性的分析视角。它虽然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提出的一种理论解释,但它在以长时段分析见长的考古学研究中同样具有理论解释能力。总体来说,世界体系分析中核心与边缘的二元概念及其动态平衡对我们理解史前考古学中的文化互动以及文明进程的兴衰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尤其是对经济维度的重 ...

• 秦小丽 李欣桐|客省庄文化出土玉石器研究——以康家遗址出土玉石器分析为主

摘要:分布于关中―陕南地区的客省庄文化,历来以其朴素单一的陶器组合和以村落级别的聚落规模为考古学文化特征。但诸多遗址中玉石器的发现,反映出客省庄文化朴素的文化面貌中蕴含复杂的内涵。玉石器作为新石器时代上层社会间交流频繁的遗物,是研究考古学文化性质的重要方面。本文以目前正在整理的临潼康家遗址出土玉石器为主要分析对象,并结合其他遗址 ...

• 南陵漳河——大工山区域考古调查与研究

‍基本信息:作者:安徽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系、芜湖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南陵县文物管理所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7月印次:1印刷时间:2024年7月版次:1ISBN:9787573212382内容简介: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南陵漳河—大工山区域考古调查报告”,下编为“南陵矿冶与青铜文化研究”。上编介绍了南陵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以往的考古工 ...

• 陈胜前|走进皮洛:见证人类对青藏高原的早期探索

从成都双流到稻城亚丁机场的飞机降落有点猛,像是砸到了跑道上,吓人一跳。更让人吃惊的是,机上发放的存有小面包的密封塑料袋纷纷炸裂。亚丁机场海拔4411米,是目前海拔最高的民用机场。我们要去看稻城的皮洛遗址,这是近几年有关青藏高原最重要的旧石器考古发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稻城召开国际学术会议,趁此机会,我们走 ...

• 【新书介绍】新郑出土韩国铜兵器

‍凡例概述二、铜兵器的形制四、新郑铜兵器铭文释文六、郑县兵器和大官兵器的国别和年代八、关于铸造与器铭的文字诠释十、兵器铭所见的战国地名考证附录一 书稿原件节录附录三 孙贯文先生批注手迹附录五 河南省博物馆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函(贾峨手迹)后记新郑出土韩国铜兵器序号、释文对照表附录 ... ... ...

• 东坝与三间房——朝阳区考古发掘报告集

‍基本信息:编著: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4年1月印次:1ISBN:9787030779410内容简介:目 录

• 总督府:古代波斯帝国的形成The House of the Satrap-The Making of the Ancient Persian Empire

The House of the SatrapThe Making of the Ancient Persian Empireby Rhyne King (Author)HardcoverPrice: $95.00 / £80.00Publication Date: Jun 2025Edition: 1st EditionTITLE DETAILS:Rights: WorldPages: 339ISBN: 9780520416123Trim Size: 6 x 9Illustrations: 10 b/w

• 杨雪、吐送江·依明 | 回鹘景教研究述评

回鹘景教研究述评杨雪、吐送江·依明 摘要Abstract西起七河地区、东至福建泉州的广袤地域范围里发现的景教西域历史语言写本文献、刻有十字架的叙利亚文墓碑和景教遗址证实了以回鹘人为主体的操古代突厥语族语言的景教徒的存在。吐鲁番出土的德藏叙利亚语、粟特语和回鹘语景教文献已由英、德等国联合专家组进行了系统辑录和释读。我国学者对发现于中亚、我 ...

• 粟特人与敦煌莫高窟洞窟营建

著者:沙武田出版社: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4月ISBN:9787549028740定价:268元内容简介:本书为沙武田主编“石窟考古专题丛书”中的一种。沙武田教授对粟特人在敦煌的聚居活动关注已久,他对粟特人在莫高窟洞窟营建的研究,涉及胡人供养像、胡商胡舞胡俗,各国王子举哀图及外来宗教的美术特点,远达中亚粟特和萨珊波斯,让世人重新认识莫高窟文化 ...

• 张媛 | 外来样式与地方造像——北朝道教造像中的胡汉融合

外来样式与地方造像——北朝道教造像中的胡汉融合文 ˉ张 媛【内容摘要】北朝道教造像是研究北朝艺术、宗教、民族关系等的重要实物材料,学者业已做过诸多研究;然而,关于造像中的胡人文化元素则鲜有论及。是故,本文以系统收集的77件造像为中心,通过寻觅分析带有胡人元素的图像内容,探讨北朝地方民众胡汉融合的造像实践。认为:(1)北朝道教造像中有 ...

• 朱建军丨吐谷浑人缘何成为嚈哒人的翻译

朱建军,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敦煌学辑刊》《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中国美术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 20 余篇。主编《海外藏克孜尔石窟壁画及洞窟修复影像集》《丝绸之路名简赏析》《砚边笔谈——朱乃正致赵正百通手札》等多部著作。文章来源原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07月08日。特此备注!此文转自“美术大观杂志 ...

• 云冈石窟的分期

第16窟东侧,下层龛第16窟南壁中央东龛宝坛下供养者第17窟天井第20窟外景第20窟北壁背光内坐佛中期即位于云冈石窟中部的第七、八窟,第九、十窟, 第十一至十三窟,第五、六窟和东端的第一、二窟与第三窟【2】等。这一期石窟有前后两室, 也有单室, 俱较方整, 顶多凿平, 且多双窟并开的组窟;窟内壁面上下分层、左右分栏地排列,内雕佛龛和本生、佛传题 ...

• 赵海丽​ | “鱼文化”与“羊文化”:《洛阳伽蓝记》所述南朝人与北朝人饮食文化冲突

世有区域之别,则有文化之异。南朝和北朝的文化差异在古代典籍中多有反映,而北魏杨衔之于所撰《洛阳伽蓝记》(以下简称《伽蓝》)中别载史料,既不重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之北人气概,亦不渲染江南草长、洞庭波兴之南人情怀,而从日常生活世界的饮食文化中找寻出南北文化之不同。南朝谓之“鱼文化”,北朝谓之“羊文化”。这两类文化之间不免产生冲突和较 ...

•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语境下的“中国”认同

秦朝创建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央集权大一统政体,规定并影响了后世中国2000多年发展的基本格局。汉承秦制,通过一系列内政外交措施的运作,使秦朝开创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局面得以巩固,中国历史从而出现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全方位的大统一局面,古代的“中国”认同,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于中国“特有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同一性传统”,“自 ...

• 北朝菩萨造像圆形肩饰及相关问题

北朝菩萨造像圆形肩饰及相关问题孙晓峰摘要:麦积山北魏晚期以来部分窟龛内菩萨造像肩部均出现有一组对称排列的圆形饰物,或下有数条饰带,或与胸部缀饰的璎珞相连,起到庄严装饰效果,这种技法在同时期的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地菩萨造像中也多有发现,但相关佛教名物却未见记载。这一现象并非偶然,应是当时北魏统治者吸纳南朝文化因素,摹拟中原礼仪 ...

• 敦煌曹氏归义军宫廷绘画机构与官职考略

敦煌曹氏归义军宫廷绘画机构与官职考略文 ˉ 韩 刚【内容摘要】敦煌曹氏归义军画行、画院、画家及美术现象是20世纪以来敦煌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立足于回归唐五代十国历史文化情境,在反思前贤相关研究之同时,对曹氏归义军宫廷绘画机构与画家官职做进一步厘清,并探讨当时美术兴盛的原因。【关 键 词】曹氏宫廷画家 画行 画院 官职《美术大观》20 ...

• 樊锦诗,赵声良 | 敦煌壁画中的佛教故事

文 |樊锦诗、赵声良敦煌壁画中主要有三类故事画:第一种是佛传故事,也称“本行”故事,主要讲述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第二种是本生故事,主要讲述释迦牟尼前世的故事;第三种称作“因缘故事”,讲与佛相关的一些因果报应故事。佛教是讲轮回、讲报应的,认为现世的很多福或难,都与前世种下的“因”有关。虽然这些思想具有很强的迷信色彩,但许多本生故事最初 ...

• 唐懿德太子墓发掘简报

陕西省博物馆、乾县文教局唐墓发掘组原载《文物》1972年第7期懿德太子李重润卒年仅19岁,生前过着骄奢淫逸的寄生生活,墓中的每一幅壁画都是李重润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死后,唐中宗将其由洛阳迁来陪葬乾陵,修筑规模巨大的陵墓。陵墓地面封土堆实测结果,原长58、宽58、高17.92米,计合夯土29,418方,约需一百个农民一年的劳动。另外,墓道、天井、过洞、 ...

• 河北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发掘简报

磁县文化馆小冢的封土早年已削平。1976年春,大冢营村社员在村北平地时,铲破墓顶,发现了此墓。我馆闻讯后,报经河北省文化局批准,于1978年9月至1979年6月进行清理发掘。发掘过程中曾得到中央美术学院、河北省文管处,邯郸行署文化局、文物出版社等单位的指导与帮助。当时,我馆举办亦工亦农考古训练班,全体学员也参加了此墓的发掘。(12)墓志 一盒。 ...

• 按打堡子 元代汪古部早期的政治中心

按打堡子元代汪古部早期的政治中心文 图 / 张文平本文刊登于《大众考古》2024年06月刊辽金时期,汪古部被称作白达达,是游牧于今天内蒙古大青山(元代称“天山”)之北草原上的诸乣部族。成吉思汗南下进攻金朝,为金朝戍守界壕的汪古部投降,成吉思汗与汪古部部主阿剌兀思剔吉忽里结为按打(蒙古语“契交”之意)。1214年成吉思汗“甲戌分封”,汪古部受封 ...

• 王子今 | 汉代丝绸之路上的“译人”

首先是居延简里出现了“胡驿”,虽然写成了“驿站”的“驿”,但实际上就是“译”,在汉代这两个字经常是通用的。肩水金关汉简有简文称“居延都尉胡驿一人”(73EJT37:1369),从“一人”可以明确,“胡驿”指“一人”的身份,而不是邮驿的系统。而居延汉简里“驿”与“译”互通的文例非常多,如“驿骑”写作“译骑”等。而“伊循”在西域史上也有着重要的 ...

• 营造视野下的唐宋仿木构砖室墓发展脉络——以壁柱为中心

河北和河南仿木构砖室墓的流行时代相对早于其他地区,本文将围绕这两个地区探究唐宋墓葬的发展脉络。具体将尝试解决两个问题:其一,墓室仿木构中的壁柱是如何得以普遍流行的?其二,北宋晚期流行的多边形墓的来源和演变轨迹是怎样的?在对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之后,即可对仿木构砖室墓的起源问题作出一定解释。这两个问题主要聚焦于砖室墓的结构和建筑技术 ...

• 论早期匈奴的地望与文化

匈奴联盟集团或曰匈奴帝国的形成,是欧亚草原东段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对北方草原及周边有深远影响。匈奴的起源问题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先后出现石板墓文化起源说、阿尔泰起源说、夏家店上层文化起源说、鄂尔多斯起源说、多源说等不同观点。这些观点均把握到匈奴文化的某些特征并由此上溯,因而各有其合理性。然而,匈奴起源与匈奴的崛起及发展是 ...

• 南朝线刻画艺术对北魏和隋唐的两次影响

一、北魏洛阳时代线刻画所见南朝影响的补充北魏洛阳时代线刻画材料集中见于石葬具上,黄明兰《洛阳北魏世俗石刻线画集》收录了海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石葬具。近年来洛阳北魏曹连墓石棺、孟津朱仓北魏围屏石床榻也是重要的发现,但就艺术水平而言,不超过黄明兰收集的材料。以往认定北魏洛阳时代线刻画艺术受到南朝影响的依据主要是南京、丹阳等地的南朝竹林七 ...

• 山西长治唐墓兄弟夫妇同墓合葬

该墓共出土遗物51件(组),包括陶器47件、铜器3件(组)、石器1组。(一)陶器1.镇墓兽、俑7件。包括镇墓兽、镇墓武士俑、墓龙等。镇墓兽  2件。M1:1,人面兽身,蹲坐状,面目狰狞。前肢直立,后肢屈,三趾形爪,踞于方形底板之上。头戴兜鍪,独角直立,双耳外侈,怒目圆睁,阔鼻大嘴,绿眉朱唇,嘴角两边各有一獠牙上挑,背有9个锯齿状扉棘,短尾上翘 ...

• 云冈的传承与创新

此文转自“云冈石窟官微”微信公众号北朝考古欢迎关注责编:粟特人编辑:吴蕾

• 安阳麴庆墓出土陶瓷样品的科学分析研究

2020年,河南省安阳市考古研究所抢救发掘了隋代开皇十年(公元590年)麴庆夫妇合葬墓。该墓早期被盗,但仍出土遗物300余件,包括一批陶瓷制品。本研究选取该墓出土17件陶瓷样品,对其胎釉成分、显微结构、物相组成和烧成温度等进行科学分析,为讨论隋代安阳地区陶瓷制品的材料选择和制作技术,进而了解隋代陶瓷业基本面貌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本次检测 ...

• 吐鲁番出土随葬衣物疏所见服饰信息辨析——以褶袴为例

引 言一吐鲁番出土随葬衣物疏所见“褶袴”表1 随葬衣物疏中“褶袴”的记录表中1997年洋海墓地所出《缺名随葬衣物疏》背面即高昌永康十二年(477)张祖买奴券,故归为高昌郡至高昌国前期。TAM517号墓所出缺名衣物疏出于该墓女尸身上,应属女性。TAM48号墓为一男二女合葬墓,比对三份衣物疏内容,《延和三年缺名随葬衣物疏》当属男性,其余《某甲随葬衣物疏 ...

• 柳中屯田与东汉后期的西域政局——兼析班勇的身世

来源:《西域研究》2011年第3期滑动查阅注释 关于班氏的有关情况,请参阅拙文:《班氏家族与汉代西域》,《西域研究》2009年第4期。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1571页。 《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44页。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1584页。 据黄文弼《塔里木盆地考古记》第三章记述,沙雅西北的大望库木一带,可能为汉代 ...

• 从设计布局角度看响堂山中心柱窟的变异

3 北洞侧壁北洞与其他中心柱窟的最大差异是中心柱背面一侧没有雕琢,仔细考察其下部通道,发现这个通道的两端有一个小门垛 ( 图4),可见最初设计的目的是将其作为室来考虑的,而不仅仅是通道,室内完全素面,没有任何雕饰,而外部在中心佛帐与北壁面相接的部分,约有2m宽,仅顶部顺延了中心佛帐顶部的小佛龛做法,其下到门洞均为素面。从前文论述看,该洞 ...

• 汉代石阙研究

汉代阙的使用十分广泛,根据其性质,大体可分为城邑门阙、宫殿门阙、府宅门阙、祠庙门阙、陵墓门阙、关塞门阙等,材质则有石阙、木阙、土木阙等类。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目前仍伫立以及少量原伫立在地面的墓阙、祠庙阙等汉代石阙。石阙由于其自身材质的坚固性得以长久保存,因此也是目前所能见到历时近两千年沧桑仍能基本保存完整的地面汉代建筑。这是一种性质 ...

• 山西陵川宝应寺石窟调查简报

二 石窟(一)第1窟(图五~图一〇)图五第1窟全景造像10尊。石窟形制:平面呈横长方形,四壁略内倾,穹隆顶,方向142°。面宽1.32、进深0.66、高1.6米。窟内三壁设龛,龛前设低坛。坛宽0.08~0.12、高0.2~0.26米(图六)。图六 第1窟平、剖面图窟内造像头部全为后世补塑。窟外立面:崖面凿长方形圹,中心开重形窟门。外门作圆拱形,设尖拱门楣,两侧有圆形 ...

• 杨富学 | 游人题壁与石窟兴废关系别议

关键词:题壁;敦煌石窟;功德;元代;清代敦煌石窟中可见有大量游人题壁,既有“到此一游”之类的涂鸦,也有六字真言题壁,更有礼赞佛教的优美诗作,既有汉文,也有回鹘文、吐蕃文、西夏文、婆罗米文、回鹘式蒙古文和八思巴文。向达先生言:“元人在各窟题名最多,亦最恶劣,明代则只成化十五年及正统十二年二则,清人题名始于雍正。此种题名年代虽似无关 ...

• 韦陀 | 北齐佛教造像的色彩

在所有主要的佛教石窟寺中,响堂山石窟遭到的破坏最为严重,几乎所有的原作造像均被损毁。因此,最近中西方的出版物都集中于辨识这些碎片,特别是目前分散在世界各地主要博物馆中的完整造像和佛首①。但它们最初所处的环境,如浅浮雕头光,仍然见证着它们最初的辉煌。佛左侧弟子双手合十,右侧弟子手持香炉。所有造像均牢牢附着于墙壁上,他们的身体非常僵 ...

• 西安曲江翠竹园西汉壁画墓妇女身份考——以服饰器物与图像程式为中心

摘要西安曲江翠竹园壁画墓出土的壁画,保存完好、内容完整、风格独特,是研究西汉丧葬习俗以及物质文化的重要资料。遗憾的是,现有研究针对壁画中东壁与南壁五位妇女的身份认定仍众说纷纭。本文尝试从服饰器物、图像程式的角度出发,通过与汉代相关文献与出土文物进行互证、比对,系统考证这些妇女的身份。研究认为,曲江翠竹园壁画墓侧壁人物绘画构成的母 ...

• 朱建军丨丝绸之路上的 “凉州萨保”

朱建军,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敦煌学辑刊》《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中国美术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 20 余篇。主编《海外藏克孜尔石窟壁画及洞窟修复影像集》《丝绸之路名简赏析》《砚边笔谈——朱乃正致赵正百通手札》等多部著作。文章来源转自“甘肃省文物局”2024年04月25日。特此备注!此文转自“西北学”微信公众 ...

• 赵亚春 | 大同北魏墓葬壁画中的莲花纹

大同北魏墓葬壁画中的莲花纹文 图 / 赵亚春本文刊登于《大众考古》2024年08月刊莲花纹是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之一。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出土的春秋时期莲鹤方壶上装饰双层展瓣莲花,汉代宫殿藻井和墓葬中也绘有莲花,但当时的运用并不广泛。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作为佛教象征物的莲花被广泛应用于寺院、石窟、墓葬、器物的装饰中。作为北魏王朝前 ...

• 从汉唐时期墓葬中发现的帐篷形象看农牧文化交流与区域互动

史浩成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内容提要:东汉至隋唐时期,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冲突不断,加速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帐篷一般被 视作游牧民族最具象征性的文化符号,帐篷形象在这一时期的墓葬中大量出现,不仅见于游牧民族的墓葬,也见于中原汉族的墓葬,反映出游牧文化对农耕文化的影响。墓葬中的帐篷形象以不同形式呈现,如陶质 ...

• 北京密云区季庄西晋墓发掘简报

北京密云区季庄西晋墓发掘简报北京市密云区文化和旅游局〔内容提要〕 北京市密云区季庄村发现一座砖室墓,结构保存较为完整。墓室为前方后长双室四隅券进式结顶结构,且在前室东侧设一耳室。出土夹云母红陶罐、夹云母红陶钵、泥质灰陶碗、铜镜、铜刀、铜簪、银发钗、金手镯等随葬品。该墓结构形制及部分随葬品具有西晋时期特征,在北京地区较为少见,应为 ...

• 荣新江|关于敦煌文献的“数字化”问题

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包括佛经、道书、四部典籍、公私文书等各类文献材料,其中典籍部分有些有文本传世,有些则是佚书,而公私文书则是独一无二的。敦煌文献主要产生于公元5世纪初至11世纪初,作为中国古代文献的一部分,有其特殊的意义,很多文献是现存历史文献中的孤本,是无法用其他文献替代的。 ...

• 中外交流考古研究的楷模

王仲殊的学术专长为汉代考古学和中日古代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这一方向是1950年夏鼐先生为他制定的。1950年7月,王仲殊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同年8月初,进入刚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成为该研究所成立后第一个从大学毕业分配入所的年轻研究人员。入所一个月后,刚刚受聘为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的夏鼐先生成为王仲殊的导师。夏鼐先生根据王仲殊 ...

• 泉州八卦沟与唐宋泉州城的规划思想

一、泉州八卦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先天八卦的黑洞、白洞或即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以下略为“殿”)、泉州州治(后来成“衙”);以“衙”为核心的泉州子城,又以四方牝牡四卦定位四门分别为天(乾,南)崇阳门、地(坤,北)泉山门、水(坎,西)肃清门、火(离,东)行春门;牝牡四卦四方,再加上动静四隅,或即泉州罗城及其城壕的规划 ...

• 何利群 | 十六国至北魏时期的邺城佛教史迹

何利群作者简介:何利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 100710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扼华北平原南北交通之要道,东汉以降,邺城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发达的农耕经济,成为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古河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历为三国故地,六朝古都。公元前后传入中土的佛教于十六国时期在以邺城为中心 ...

• 韩国河 | 两汉时期文明特点述论

今人林剑鸣先生认为:“‘文明’既包含物质方面,也包含精神方面……举凡人类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都应该包括在‘文明’之中。”(P20)基于这种认识,《秦汉社会文明》(1985年第一版)一书的内容主要涉猎了农业、手工业、城市、服饰、饮食、居室、交通、祭祀、婚丧、迷信、信仰和精神风貌。1999年《周秦汉唐文明》出版时,黄留珠先生认为:“ ...

• 追问盘古-广西来宾市盘古文化考察札记

追问盘古-广西来宾市盘古文化考察札记 作者:覃乃昌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副标题: 广西来宾市盘古文化考察札记出版年: 2006-1-1页数: 132定价: 19.8装帧: 平装丛书: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八桂风谣书系ISBN: 9787219053683内容简介《追问盘古:广西来宾市盘古文化考察札记》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

• 第一批陕西省珍贵古籍名录图录

第一批陕西省珍贵古籍名录图录 作者: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编出版社:三秦出版社出版年: 2014-11定价: 380.00元装帧: 精装ISBN: 9787551809344

• 古城遗韵-陕西汉中古民居——牛力摄影集

古城遗韵-陕西汉中古民居——牛力摄影集 作者:牛力出版社:陕西旅游出版社副标题: 陕西汉中古民居——牛力摄影集出版年: 1996-9页数: 107定价: 39.80元装帧: 平装ISBN: 9787541813443内容简介本书以牛力摄影展《古城遗韵》为素材编辑而成。记录了汉中古民居的历史影像。 ...

• 句町古国文韵-广西西林人类学考察

句町古国文韵-广西西林人类学考察 作者:田阡 /孙婷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副标题: 广西西林人类学考察出版年: 2013-5页数: 350定价: 88.00元装帧: 精装ISBN: 9787010119908

• 远古回眸-广西史前考古探秘

远古回眸-广西史前考古探秘 作者:谢光茂编著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副标题: 广西史前考古探秘出版年: 2014-4页数: 157定价: 26.00元装帧: 平装丛书:广西文物精粹丛书ISBN: 9787555101024内容简介《远古回眸》对广西地区的史前考古进行了概述,并按年代的先后从距今二三百万年前人类出现到一万年前文明的前夜,分不同的板块对该地区重大的考古发现进行重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