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内蒙古东部区的两种青铜文化巡礼

郭 丽(内蒙古包头博物馆)在人类历史上,青铜器的发明一直被认为是文明时代到来的标志之一。内蒙古草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铜金属制品,经过一段铜石并用时期的过渡,到距今两千年左右正式步入青铜时代。这同中原地区青铜文明兴起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正当中原大地上创建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时候,孕育于西拉木伦河畔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和 ...

• 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石器工业中的西方文化元素

刘 扬(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一、前 言旧石器考古是19 世纪中叶在欧洲兴起的一门学科。经过几代旧石器考古学家的努力,到20 世纪中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旧石器文化分期序列。它以欧洲冰期-间冰期地层和共生哺乳动物化石为基础,并以和分期相联系的标志性技术、工具为标志①。标志性技术和工具毕竟是人类发展生产力过程中创新能力的体现,是一种客观 ...

• 吉林省梨树县城楞子城址的调查与思考

聂卓慧(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四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城楞子城址为吉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吉林省梨树县东河镇王平房村城楞子屯,东辽河左岸二级台地之上(图一),东经124°40′18.0″,北纬43°29′44.7″,海拔172米,包括南、北二城,旧称“东双城子” 后因地表残留土楞,又称“城楞子”。城址发现于上世纪80年代,当地地方县志曾对城 ...

• 赤峰市博物馆所藏壁画的保护修复

武晓怡(呼和浩特博物馆 内蒙古壁画保护中心)一、修复背景内蒙古赤峰市博物馆所藏“辽代侍卫图”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赤峰市元宝山区塔子山2号辽墓唯一成功揭取的一幅壁画,画面描绘一位身着红色袍服,手持骨朵,留有契丹人传统发型的高大威猛的男性侍卫。1982年,在元宝山发现的元代壁画墓,为小型砖砌单室墓,穹窿顶,内室与现代牧民居住的蒙古包相似,墓室 ...

• 明楼建制渊源考

范星盛(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明楼是明清帝王陵墓中的重要建筑。明太祖孝陵之后,明清帝陵形成了碑亭、陵门、享殿(祾恩殿)、明楼、陵冢(宝顶)等沿中轴线纵向排列的陵宫建筑群。明楼位于各陵核心—宝顶(封土)前,坐落于宝城城台之上,在空间上占据了陵园建筑的高点,顾炎武《再谒孝陵》诗中就有“突兀明楼峙,呀庨御殿开”①之语。北京明十三陵和清 ...

• 吴小平 周兴华|论东汉至隋唐时期东南地区出土的陶瓷鐎斗

长江以南至五岭以北的东南地区是我国古代陶瓷鐎斗的重要分布区域。这一地区所出陶瓷鐎斗数量占全国出土同类器的一半左右,所属时代跨越东汉、六朝和隋唐,之后消失。在长时段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陶瓷鐎斗的形态、组合和分布重心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其变化过程及背景如何,尚无专文论述。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对此进行讨论。一、类型学分析 目前公开发表的陶瓷 ...

• 汉代五原塞考

张文平(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关于东西横亘于固阳县色尔腾山的长城,一般认为是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国大将蒙恬修筑的一道长城, 在固阳县境内的部分也就惯称作固阳秦长城。到西汉武帝时期,大将卫青北却匈奴,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于是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①这里的“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 ...

• 赤峰喀喇沁旗战国墓葬青铜勺

赵国栋 李 倩(中国契丹辽博物馆筹办处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2013年,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西桥镇宫营子大队铁营子村一座战国墓葬被盗,经清理,在墓葬腰坑内出土20件精美青铜器,其中一件青铜长柄勺,图案精美、内涵丰富,显得弥足珍贵。以往发现的战国时期青铜器纹饰大多见于壶、匜之上,且多为战争、宴饮等图案,而这件青铜长柄勺的图案则较为 ...

• 从考古材料分析新疆地区的骨镞

阿热阿依·托列根(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一、前 言镞,又称“箭”、“矢”、“镝”等。在我国,古人对箭镞的认识,最早可追溯至“后羿射日”的神化传说。《释名·释兵》载:“矢,指也,言其有所指向迅疾也”。①《史记》、《晋书》等诸多不朽之作中均记载有北方游牧民族以带响声的铜制或骨制的“鸣镝”作为军事信号工具或指代战乱的历史故事。箭镞作 ...

• 国之大宝:盐业考古纵横

基本信息:作者:李水城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4年11月印次:1ISBN: 9787030800411内容简介:本书全面介绍盐业考古及世界各地古代盐业和民族志,包括近20年来中国盐业考古的飞速发展及现状,对于中国盐业考古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目 录自序上编 他山之石 盐业考古的诞生地:法国洛林塞耶河谷 北 ...

• 肖奕昕|戎与狄——西北地区东周戎狄遗存的探索历程与思考

西北地区的东周戎狄族群,在文献与考古学遗存上都表现出“西戎”与“北狄”的双重特征。21世纪前,“寺洼文化—毛家坪B组遗存”序列与甘宁地区的北方系遗存都被认为是东周西戎,但三者间的关系尚不清楚。21世纪以来,伴随新发现的推进,学界针对三种遗存与东周西戎的关系提出多种认识,其中虽有共识,但仍存在关键分歧。西北地区的东周戎狄遗存应打破单一 ...

• 古礼今义:北宋蓝田吕氏家族墓地墓葬排列及相关问题补论

蓝田吕氏对北宋中晚期的思想学术、社会文化乃至朝堂政治皆有较大的影响。本文认为吕氏家族墓地由家族“大”字辈成员甚至著名学者规划,清楚地反映了吕氏的礼学思想。墓葬排列中特别突出宗法的做法为目前仅见,而昭穆法则直接承袭二程的丧葬理念,祔葬之法也体现了当时儒学士大夫对于族葬古礼的理解。宁愿牺牲常礼也要特别突出嫡长的埋葬方法,不仅是北宋复 ...

• 张爱冰 孟恬|也谈凌家滩、红山文化的玉龟、玉版

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龟和玉龟形器应为壁悬式“玉铃”,除玉签以外,玉管亦可为铃舌;玉版可单独使用,亦可与玉铃配合使用。红山文化玉臂饰、斜口筒形器亦应为玉铃,玉管、玉管珠为铃舌;兽面纹牌饰、勾云形器为玉版。凌家滩、红山文化的玉铃、玉版应是巫师在祭祀、乐舞、占卜、医药等行为场景中悬、佩、持的巫具组合。玉铃、玉版的巫具组合,可能是二里头文 ...

• 北方长城沿线地带金属耳饰初探

党 郁(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一、研究背景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的初步审美已经完全体现出来。各种玉、玛瑙、松石、动物骨骼、蚌壳等加工而成的装饰品就极为普遍了。这一时期很多地点都出土有一种以玉石或兽骨磨制而成的有缺口的耳饰,称之为玦。进入青铜时代早期,北方地区形成了具自身特色的“北方系青铜器”,在这些青铜器中,装饰品尤其是耳饰也 ...

• 试论白音长汗遗址的聚落结构

刘肖睿 孟庆旭(1.吉林省博物院 2.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绪 论白音长汗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南部西拉木伦河北岸,西拉木伦河主河道距遗址两公里,古河床从其南部通过。该遗址位于黄土堆积的低山丘陵区,处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交界的气候敏感带。遗址坐落于白音长汗村西南约500米的一列山冈上,“山冈的西南一侧坡势陡直,下临深壑,不宜人类 ...

• 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红庙汉墓群发掘简报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额济纳旗文物保护研究所一、地理位置与发掘概况红庙汉墓群位于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吉日嘎郎图嘎查东南11.5公里处,东南距西夏红庙遗址约2.72公里,因汉墓群周边无其他显著地标,因而以红庙命名墓群。墓群所在地属戈壁沙漠地带,周边较为平坦,东、北侧有自然形成的沙丘地。墓群地处古居延泽与额木讷高勒河间的一条古河道 ...

• 吉林省延吉市民主遗址2017年度发掘

梁会丽 潘晶琳 孙美晶 姜 铭民主遗址位于吉林省延吉市小营镇民主村,为一处早期铁器时代遗址,1999年被批准为市级保护单位,2007年获批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在1985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发现并收录于当地文物志中①。遗址所处地点原本地势平坦开阔,因处于城乡结合处,城市的发展对其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公路修建、砖瓦厂取 ...

• 清水河县下塔石城内城墙发掘简报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一、发掘概况2004年5月始,为配合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项目“河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人类文化、生业与环境”的开展,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组队对浑河下游地区开展区域性考古调查,期间发现下塔石城,调查编号05—251。下塔石城位于清水河县王桂窑子乡下塔村,是浑河调查区域内在黄河东岸所发现的保存最好的龙山时代石城之一,黄河对 ...

• 2017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现综述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2017年,在迎接自治区七十年大庆的紧张筹备及喜悦气氛中,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田野考古与研究工作按照计划得以顺利完成,同时在加强课题意识的方面,深入地开展了区域性的调查工作,取得了意外的收获。中蒙联合考古发掘的和日门塔拉匈奴城址荣获国外考古新发现。一、专项考古项目及自主课题1.阴山北麓乌兰察布地区新石 ...

• 青海哇沿水库出土皮革文物保护修复

张勇剑 席琳 胡晓军 赵西晨 孙丽娟 迪丽热巴·阿迪力(1.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2.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3.西北大学)一、 引 言1.研究背景与意义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开始狩猎动物,食其血肉,用其皮毛。从猎物身上取下来未加工的皮叫做生皮,由于生皮极易腐坏,所以有了使生皮减缓腐坏并保持柔软的加工——鞣。在业内,没有经过鞣植加工的皮叫做「皮」 ...

• 考古遗址位置图的制图规范

刘 方 田 苗 吕 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 言考古遗址位置图在考古研究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文物考古出版物必不可少的插图形式,是发掘报告、简报最先出现的插图要件。本文谈到的遗址位置图泛指遗址位置图、遗址地理位置图、遗址位置示意图、遗址分布示意图;遗迹位置图、遗迹分布图;考古文化区域图;其功能简明、清晰地反映遗址、遗迹点的具体 ...

• 内蒙古清水河县明长城大边补充调查与研究

杨建林(包头市文物局)内蒙古清水河县境内分布着南北两道明长城。北边的一道修筑较早,起于洪武年间,至弘治年间修筑完备,在明代被称为大边。南边的一道现为内蒙古自治区和山西省的界线,成化时初建,嘉靖时形成,万历时完善,在明代称为二边。二边形成之后,逐渐成为明朝对蒙古的主要防线,大边则被废弃。约明末清初时,人们又将二边称为大边,原大边则 ...

• 甘肃省环县出土的北方系青铜器

沈浩注 王宏(1. 甘肃省环县博物馆 2.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北方系青铜器是我国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其分布范围广、延续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地域特色鲜明,备受学界关注,是我国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先贤们的研究,北方系青铜器经历了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和铁器时代,时代相当于商代晚期至西汉时期。从各地出土情况看,北方系青 ...

• 关于朝鲜半岛木椁墓出现与发展的研究现状

包永超(韩国国立庆北大学)木椁墓在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出现后,经过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在西汉初期发展到顶峰。公元前108年汉王朝灭亡卫满朝鲜,在朝鲜半岛北部地区设置乐浪、玄菟、真番、临屯等四郡实行郡县统治,木椁墓以此为契机进入朝鲜半岛北部地区。朝鲜半岛南部地区,约公元前3世纪前后陆续出现马韩、弁韩、辰韩三个古国,进入三韩 ...

• 阿拉善左旗乌兰布和遗址调查简报

(阿拉善盟文物局 阿拉善左旗文物管理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阿拉善左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东部,总面积约80412平方公里。东北毗邻阴山狼山山脉,东临黄河,与鄂尔多斯高原隔河相望,东南以贺兰山和长城为界,南和西南与河西走廊相邻,西为阿拉善右旗的巴丹吉林沙漠,北则与蒙古国戈壁地区相接。全旗地貌以荒漠和戈壁为主,南部和东北部各有腾格 ...

• 内蒙古蒙元考古综述

张红星 李春雷(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蒙元王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多民族封建政权,“蒙”是指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国,“元”是指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时间从成吉思汗建国漠北至元顺帝退出中原,即1206-1368年。这一时期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民族融合、东西方文化交流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等都具有深远影响。早在1689年,法国传教士张诚即对应昌路遗址 ...

• 内蒙古魏晋北朝考古综述

张文平 包桂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魏晋北朝的历史起始于公元220年曹魏代汉,终止于公元581年杨坚受禅代周建立隋朝。与曹魏代汉同一年,活动于阴山地区的拓跋鲜卑部落遭到外族打击,首领拓跋力微依附于没鹿回部大人窦宾,娶其女,率所部北居长川。自此,整个内蒙古地区魏晋北朝的历史以拓跋鲜卑部落为主角,以阴山地区为中心遗留下大量的考古遗 ...

• 内蒙古战国秦汉考古综述

连吉林 李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辖地北扩至蒙古高原南部边缘地带,开始在内蒙古东南部和中南部设置郡县、兴筑长城。秦汉时期,统治范围向北向西扩大,在内蒙古中西部广为屯田。内蒙古境内战国秦汉时期的文化遗存主要有长城遗迹、古城址、古墓葬以及一些北方民族的遗存等。一、长城遗迹内蒙古地区经调查发现的战国秦汉长 ...

• 内蒙古青铜时代考古综述

孙金松 党 郁(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东西经度跨越29度、南北纬度跨越26度,巨大的跨度差异造就了这一广大区域内迥然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独具特色的地理单元,孕育了不同的生业方式和考古学文化。目前,内蒙古中南部和东南部地区已基本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其与中原地区夏商周三代共同构建了早期中国最为关 ...

• 内蒙古新石器时代考古综述

格日乐图 陈文虎 包青川 张亚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迄今为止在内蒙古自治区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存2000余处。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和历史发展情况的不同,内蒙古地区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频繁,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比较集中,在各自区域内形成了相应的考古学文化谱系,使得中华文明在这一地区出现繁荣局面。一个是内蒙古东南部的西拉木伦河和大凌河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