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旧石器时代考古综述
岳够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旧石器考古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开创期(1920—1949)、发展期(1949—1999),新世纪(2000—)①。一、开创期1922年8月,桑志华在萨拉乌苏河流域一带调查时,发现了一批哺乳动物、鸟类化石和石器,并采集到一件人类肱骨和一件人类股骨。1923年8月桑志华和德日进在萨拉乌苏—邵家沟湾地点进行了发掘,1926 ...
岳够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旧石器考古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开创期(1920—1949)、发展期(1949—1999),新世纪(2000—)①。一、开创期1922年8月,桑志华在萨拉乌苏河流域一带调查时,发现了一批哺乳动物、鸟类化石和石器,并采集到一件人类肱骨和一件人类股骨。1923年8月桑志华和德日进在萨拉乌苏—邵家沟湾地点进行了发掘,1926 ...
曹建恩 张文平(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自然地理学上一般以400毫米降水量线作为干旱区和湿润区的界限。在我国境内,这一条降水量线大体处于北纬39°~42°之间,是农业区与牧业区的自然分界线,实际上形成了一个条形的生态学分界带。在历史上,这条生态学分界带同时又是一条文化分界带,是中国历史上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带,分界带的标志是农耕 ...
高振华 梁 孝 孙先土(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一、前 言考古绘图是考古遗迹现象表达、考古分析与研究的重要手段,它用制图学的理论和方法形象地表达和说明了考古研究对象的形貌特征①。经过多年技术的更新与发展,考古绘图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一方面,考古数据获取手段呈现出多样化、智能化的特征,逐步由手工、测距仪等转向由全站仪②、RTK③、三维激光扫描仪 ...
谢欣芮 李延祥 静永杰 王晓琨(1.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3.锡林郭勒盟博物馆 4.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内蒙古正镶白旗伊和淖尔M1(编号2010BYM1,以下简称M1)①,是距今1500 年前北魏时期的鲜卑贵族墓葬,位于正镶白旗伊和淖苏木宝日陶勒嘎查架子图南坡一个开口向东的簸箕形山坳之中,西距白旗旗政府所在地40 公里,北距浑 ...
党 郁(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柳斗罐为柳条编织的罐形器物,也有叫柳罐或笆斗。柳条经过水泡之后会膨胀,其缝隙严丝合缝,即便是装水也不会漏出来。用植物茎叶编制器物早有发现,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多见陶器底部多见压印的编织纹饰。而编制类器物应该要早于陶器的发明,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爱德华 ...
王文丹一、柱洞形制的简介辽上京宫城南门遗址(图一)①由东、西两侧的墩台、中间的单门道和登临墩台的内侧(北侧)马道三部分组成,已揭露西墩台南北长11.8、东西宽6.7、残高2.1-3.3 米,墩台各面边壁包砖。通过仔细清理和分辨,在西墩台残存夯土台面上发现一列进深方向的柱洞,现共存3 个,从南至北编号分别 为ZD1、C1、ZD2。C1 位 于夯3 南部,圆形坑, ...
张文平 丹达尔(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乌拉特中旗地跨阴山山脉南北,山南是后套平原,山北是乌拉特草原。这里的阴山山脉,自秦汉以来,一直有阳山之称,以位于黄河北河之北而得名。2007 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乌拉特中旗开展的文物考古工作,主要有以下四项,依次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长城资源调查、德岭山古城考古发掘、新忽热古 ...
包桂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据目前考古发现,带钩至迟在春秋早期即已出现,并对东周秦汉时期的服饰制度及礼俗文化皆产生了重要影响。《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载:“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这是目前出现“带钩”全称的最早文字资料。此事在《左传》、《国语》、《管子》、《吕氏春秋》、《战国策 ...
李水城(北京大学)所谓杆头饰是一种动物圆雕为主的小件铜器,铸造,胎体较薄,空腔,一般高10~20 厘米,因其装置在木柄顶端,故名。其造型大致分两类:一类上部为简单的空心球或球形铃铛,有些表面带镂孔,内置石粒或铜珠,摇之可发出声响。另一类为鸟兽类圆雕,如牛、鹿、羊、虎、鹰、鸟或格里芬神兽等,有些鸟兽的身体也被制成空腔的铃铛,内置石粒或 ...
田剑波 周志清 王占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金沙遗址“祭祀区”以出土大量商周时期的金器、铜器、玉器等礼仪性器物和特殊埋藏形式而闻名于世,相较而言,漆木器相对较少,关注度也不高。在礼仪性堆积L58 中出土一件木雕彩绘人头像(编号L58:688),制作精良、造型和装饰都独具一格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目前鲜有学人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其出土背景、 ...
秦晓杰(平湖市博物馆)一、引 言良渚文化距今5300 ~4500 年左右,1936 年由施昕更先生最早发现。施昕更先生将他发掘出土的5 个陶器刻符定义为记号①。此后,也有学者提出陶器上的刻符是否就是古代文字②。自此,拉开了良渚文化刻画符号研究的序幕。从考古资料来看,受限于时间、环境的制约,尽管史前遗址能够保存至今的遗址数量有限,但依然可以清晰的发 ...
杨岐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燕辽地区大致包括了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西辽河(西拉木伦河)流域,包括赤峰市、哲里木盟等,辽宁省西部地区及河北省的北部地区①。这一区域的文化面貌相对比较清晰,文化序列也相对比较系统。这一区域史前文化序列大致为距今8200 ~7400 年的兴隆洼查海文化、距今7200 ~6500 年赵宝沟文化、距今6500 ~5000 年的红山文化、距今50 ...
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内蒙古自治区课题组《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是国家文物局十三五期间首批启动的“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之一,课题实施涉及陕、晋、蒙、甘、宁五个省区,旨在集中力量解决河套地区文明进程与早期国家起源等一系列重大学术问题,探索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早期王朝国家出现前河套地区区域文明的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总结河套地区区域文 ...
阿拉善博物馆一、地理位置及发掘情况阿拉善左旗原水泵厂位于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南大街,今阳光花园小区位置(图一)。2008 年8 月10 日,在原水泵厂的旧置上建造住宅小区,进行施工。施工方挖地基时发现数量颇多的古钱币。得知消息后,阿拉善博物馆立即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清理和保护。根据清理情况,发现该窖藏所处位置距离地面大约三米,钱币呈无规 ...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准格尔旗文化馆一、地理位置纳林汉墓群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沙圪堵镇纳林村前坪社,地处纳林河东岸的二级阶地上。2019 年经村民上报有墓葬被盗掘,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委派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人员前往调查。2019 年10 ~11 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文化馆联合对被盗墓葬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编 ...
阿拉善盟文物局一、岩画位置及环境水磨沟岩画位于阿拉善左旗新木仁高勒境内,距巴彦浩特镇约15 公里,面积近6 万平方米(图一)。遗址分布在贺兰山西麓经洪水冲积形成的洪积扇上,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升高。地表岩石多为青黑色花岗岩,岩画图案刻在经常年日晒氧化形成的黑色包浆上,地表植被为针茅、菱菱菜、冷蒿、竹篙、百里香、刺豆、刺旋花、狗娃草、石葱 ...
李鹏珍 徐 磊 天 亮 李 强(1.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2.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3.鄂托克前旗文博研究院4.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段地墓地位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三段地社区西南处的一处狭长缓坡上,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接壤,距张家场汉代古城①20 公里。该墓地于1988 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发现,曾经伊克昭盟文物站和鄂托克前旗文物管理 ...
李俊林 乌兰图雅 康贵彬(呼和浩特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多伦县山西会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旧城西南部,于清乾隆十年(1745 年)由山西地区商人筹资兴建,至今已有270 多年的历史,因其供奉的主神为关羽,所以又称“关帝庙”,是当年晋商在塞外多伦地区聚会、娱乐及议事的场所。在当时也是塞外地区唯一的外省会馆,遂被称为 “塞外商埠 ...
刘 铮(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自重铭文是表明物品自身重量的铭文。从现有资料看,铸刻自重铭文的铜权(以下简称“自重铭文铜权”)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如三晋的“司马禾石”铜权和秦国的“高奴禾石”铜权①。提系杆秤大致出现于三国至北魏期间②,而与提系杆秤配套使用的自重铭文铜权则首见于元代。在铜权上铸刻自重铭文,是元朝为加强权衡管理而采取的一 ...
刘锡甜 彭善国(1.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2.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围棋虽是中原地区汉人的传统游艺活动,但其遗存在辽国境内亦多有发现,主要包括棋子、棋盘等围棋文物及辽墓壁画、绢画上的围棋图像等。这些遗存,对讨论辽代围棋活动的一般情况,探究汉文化对契丹辽文化的影响具有一定价值与意义。目前学界对辽代围棋的关注不多①,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 ...
卓 倩(石家庄市博物馆,河北 石家庄 050011)石家庄市博物馆(以下简称“石博”)收藏有一件隋代青釉扁壶。梯形口,扁圆腹,饼形实足稍外撇,造型稳重大方,腹部凸印雀鸟纹和变形葡萄纹,周围随形一周连珠纹,围成椭圆形开光,所施青釉不均匀,积釉处釉色较深,器型和纹饰都具有浓郁的异域色彩(图一)。笔者根据历年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通过对出土的北 ...
呼 啸 李 倩 牟泉霖(1.陕西历史博物馆 2.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 3.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鱼形壶,是我国古代制作的一种特殊的壶形器皿,其造型从大类上说属于仿皮囊壶,多有双系或四系用以穿带背挎。从材质上说以陶瓷器为大宗,偶尔也见铜、银等材质。器型整体模仿竖置的鱼的形态,并装饰有表现鱼身特征的纹饰。汉代鱼形壶一般为鲤鱼形象,通常有单 ...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一、解读内蒙古旧石器时代人类进化史内蒙古自治区旧石器时代遗址经调查发现的较多,已发掘的有呼和浩特四道沟遗址、呼和浩特大窑遗址、乌审旗萨拉乌苏遗址、康巴什新区乌兰木伦遗址、东乌珠穆沁旗金斯太洞穴遗址、扎赉诺尔蘑菇山遗址等。大体建立起了内蒙古自治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脉络。近年来,为了进一步丰富旧石器时代考 ...
郭永淇 陈钦龙一、陈州太康县主簿王希价墓志(一)墓志概述2012 年5 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长安区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兆余安置楼建设项目清理一座唐代墓葬 (墓葬编号:M13),出土墓志一合,现藏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墓志系青石质。盝形顶盖,方形,顶部边长25 厘米,底部边长43 厘米,顶面正中楷书“大唐王府君墓志之铭”,3 行9 ...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 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鄂托克前旗文博研究院一、地理位置及发掘概况三段地汉代墓地位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三段地社区西南1.5 千米处,距旗政府所在地敖勒召其镇16 千米,南接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与盐池县境内张家场汉代古城南距20 千米(图一)。地理环境整体处于丘陵地貌,墓群位置较周围地区较高,位于一处东西长约 ...
闫海涛 杨朔 陈家昌 周双林(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2.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一、遗址概况崤函古道,也称崤山古道①,位于“丝绸之路”东端中国河南境内,河南西部的豫西山区,崤与函皆为古地名。崤函古道是“襟带两京(西安、洛阳)”的锁钥,也是自古以来中原通往关中、到达西域的咽喉要道。崤函古道是从崤山峡谷中辟出的一条险道②,由于自然原因,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长治市文化和旅游局 屯留区文化和旅游局西邓墓地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余吾镇西邓村南,地处白云山山前台地上,北临绛河支流交川水,所在位置地势平坦,海拔在960 米左右(图一)。该墓地所在的白云山南麓岗地一带,分布有大量东周、两汉时期墓葬,1994 年、2006-2007 年分别进行过两次大规模发掘①。图一 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西邓墓地位 ...
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2021 年3 月11 日-2022年5 月1 日,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组成联合调查队,对阴山山脉大青山岩雕岩刻墨迹等9 处遗存开展了普查工作,发现新石器时代星象岩刻3 处,周边岩刻遗址 ...
A.L.Zaika 扎伊卡(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国立师范大学) 著张文静(赤峰学院) 王晓琨(中国人民大学)张胤哲(长春光华学院) 权乾坤(吉林大学) 译一、前 言安加拉河下游地区位于塔谢耶瓦河、通古斯卡河与鄂毕河之间的河间地上。它南北横跨400 千米的区域, 东西延伸长达600 千米(图一)。安加拉河下游流域的岩画研究已有长达300 年历史, 但直到二十世 ...
张 伟 田小刚 魏彦飞 刘兵兵(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前 言2019 年9—12 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祁连镇岔山村抢救性发掘了一座唐代墓葬(图一),经出土墓志确认,墓主为武周时期吐谷浑喜王慕容智。该墓是目前发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吐谷浑王族墓葬,是研究吐谷浑墓葬的重要发现。该墓坐北朝南,为带长斜坡墓道的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