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黄益飞|商周傧礼研究

傧礼是宾礼的一种,是宾以主人的身份报享天子(王后、诸侯、重臣)使者的礼。晚商和西周金文所见傧礼内容丰富,不仅所用仪物早晚有所变化,而且是《仪礼》所记傧礼的制度来源。傧礼仪物在周穆王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是周穆王礼制改革的具体体现。西周金文所见傧礼多为二献之礼,《仪礼》则规范为一献之礼。 ...

• 中国冶金考古研究五十年:回顾与展望

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冶金考古进入大发展时期。多学科学者纷纷参与中国冶金考古研究,在冶铜术起源与青铜冶铸体系形成、钢铁技术形成与发展、金银铅锡锌等有色金属冶炼技术、古代金属流通与国家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在田野冶金考古与信息采集标准规范、古代金属材质与工艺及其流通研究关键技术、古代冶金与文明和国家起源发展机制等方面的研 ...

• 徐峰|“复杂化”与“中原化”:区域社会进程研究中两个概念的思考

在区域社会进程研究中,有两个概念值得思考。一个是“复杂化”,指的是社会某些层面由均质向异质状态转变,从而引发差异化发展的过程。另一个则是“中原化”,即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的出现。后者是区域社会复杂化的阶段性结果。它反映了不同地区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差异,以及权势不断转移的历史过程。 ...

• 【新书介绍】石窟寺研究(第十六辑)

基本信息:编: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龙门石窟研究院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4年11月印次:1ISBN:9787030799210内容简介: 《石窟寺研究》是我国在石窟寺考古、寺院遗址考古、佛教艺术及石窟保护科技领域的第一本全国性专业出版物,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和龙门石窟研究院合办。2010 ...

• 考古首次明确秦汉密畤遗址长条形祭祀坑完整形制

记者10日从宝鸡下站遗址联合考古队获悉,2024年考古人员在下站遗址共清理各类祭祀坑9座,更多关于秦汉时期国家祭祀礼仪文化的细节被揭开,也证明了下站遗址是目前中国发现的秦汉时期性质最为明确、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为完整的国家祭天遗存。图为下站遗址全景。宝鸡下站遗址联合考古队供图  祭祀活动作为王朝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对天地神灵的崇 ...

• 吴桐 刘睿喆|论两周越墓的夸富葬俗

夸富葬俗始终是两周越墓随葬品的器用核心,始终以豆、碗(杯盅)、角形器等“夸富物”数量作为越墓等级构建的重要方式。在此内核不变的同时,夸富葬俗的具体内容因时而变。其动因除外来的政治因素影响之外,还应与越国社会内在的等级追求部分相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越国主动吸纳、学习中原等地的文化与社会因素,主动发生政治化转型。 ...

• 曹斌|特定装饰铜器与生产作坊关系考辩——亚址、亚醜、戴家湾铜器与孝民屯铸铜作坊的个案分析

通过对单一因素的单眼蹼形大角特定装饰造型分别见于晚商“亚址”“亚醜”铜器和西周早期“户”“鼎”图片铜器的现象以及孝民屯铸铜作坊同类陶范出土情况的分析与考辩,认为同一特定装饰的铜器、甚至是形制、纹饰完全相同的铜器可以分属两个不同的族群或家族;同一铜器铸造作坊可以为不同的族群或氏族铸造同一特定装饰铜器、甚至是形制和纹饰一致的铜器;同 ...

• 河南郑州登封金东村东汉墓发掘简报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登封市文物保护管理局大金店墓地位于郑州登封市大金店镇,紧邻镇区北部,为一处汉代墓地(图一)。为配合省道S323线登封段建设工程,2014年2~11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登封市文物保护管理局联合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101座,其中2014ZDDM7(以下简称M7)保存相对完整,出土文物比较丰富。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 ...

• 内蒙古磴口县沙金套海汉代墓地2016年度发掘简报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巴彦淖尔市考古研究所磴口县文物管理所沙金套海汉代墓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沙金套海苏木西南3公里,东南距县政府所在地巴彦高勒镇约48公里,西北约20公里处是呈东北—西南走向的狼山山脉(图一)。墓地分布于乌兰布和沙漠起伏的沙丘之中,受风沙侵蚀严重,墓葬已暴露于地表。1993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曾 ...

• 再论莒县西大庄墓葬年代及文化属性

靳 健(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莒县西大庄墓出土青铜器41件,青铜容器包括鼎3、簋4、壶2件,鬲、、匜、盘、 (简报称舟)等各1件(图一)。此外,还发现有山字形器、人首纹大刀、铜戈以及车马器等器物(图二)。西大庄墓出土的鼎、簋、壶、盘、匜,均是两周之际中原地区流行的器类及形制。圆肩尖足铜鬲形制独特,与学界通常所称的“淮式鬲”相近。单半环耳 ...

• 东周西戎文化马家塬类型来源初探

张寅(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所谓东周西戎,是中原华夏族对秦晋以西广大地区游牧或畜牧部族的统称,笔者曾将东周西戎考古学文化划分为五个类型,即“杨郎类型”、“马家塬类型”、“毛家坪B组类型”、“寨头河类型”和“关中类型”。其中,“马家塬类型”以甘肃张家川马家塬墓地为代表。这类遗存以偏洞室墓为特征,随葬品中包含有大量车马及人体装饰 ...

• 《唐故法云寺律大德韩上座墓志》考释

陈旭鹏 杨金钊(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唐故法云寺律大德韩上座墓志》(下称《韩上座墓志》)叙事简括省净,但细究志文,其中犹有两处可补史阙:一是墓主家世及其与唐代书法家韩择木之关系;二是墓主在寺院之职事及志文所关涉之宗教内容。此外,法云寺的特殊地位,注定了担当其管理重任的僧尼不仅是佛门高僧大德,亦必出身于世家名门,韩上座的 ...

• 谈陕西关中地区土葬与风水的农业基础

李颖 樊志民摘要:关中平原秦川八百里,自古农业发达。发达的平原农业滋生出了关中地区独特的土葬习俗。关中地区葬仪复杂,对于土葬葬地的选择也往往要参考风水理论。土葬和风水理论,在关中地区有着深厚的精神和历史基础。关中地区土葬和风水的心理基础,映射出中国农业区农民的普遍心理,也体现了关中地区的独特性。在当代社会保护耕地绿色环保理念下, ...

• 随葬陶器形制所见西周时期关中社会的多样性

马 赛(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关中地区是西周时期周王朝的王幾地区,不仅有丰镐和周原这样的大型聚落,还有若干采邑、军事据点等性质的中小型聚落,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区域社会。这一区域商时期活跃着多支不同的考古学文化,不少学者从陶器的角度进行过讨论。进入西周时期以后,随着出土文字资料和文献记载的吻合度逐渐提高,学界多用 ...

• 陕西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东I区墓地M6发掘简报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渭南市博物馆 澄城县文化和旅游局刘家洼芮国遗址位于陕西省澄城县王庄镇刘家洼村西1.5公里处,地处鲁家河两岸黄土台塬上,南距澄城县城约22、西南距西安市约150、东北距韩城梁带村约60公里(图一)。鲁家河系洛河一级支流长宁河上游的一段,穿遗址而过,将遗址分为东西二区。遗址墓葬因2016年11月底被盗而发现。自2017年初始,陕西省考古 ...

• 陕西西安灞桥新筑兰家村唐代及明清墓葬发掘简报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墓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新筑街道兰家村兰家小学基建区域内,地处兰家村北侧约1000米处潘骞路与地铁3号线东南部,灞河东岸的平坦开阔地域。地理坐标N34°22′53″、E109°2′33″,高程324米(图一)。2016年7~8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区域内的11座古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唐墓2座,明清墓9座(图二)。现简报告如下。一、唐代墓 ...

• 陕西咸阳聂家沟秦代制骨作坊清理简报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咸阳市考古研究所渭城区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聂家沟制骨作坊遗迹位于咸阳市窑店镇聂家沟二级台地断崖边,地理位置坐标E:108°51′11.26″、N:34°24′46.30″,海拔 426米,地势北高南低。其东距秦宫殿一、二、三号建筑基址582米,20世纪曾有大规模考古发掘;北部地势平坦、高亢,距安陵陪葬墓赵王如意墓约1600米;南部为村庄民居,与咸红 ...

• 计算机视觉技术与中国兵马俑的考古学分类研究

Andrew Bevan 李秀珍,2 Marcos Martinón-Torres Susan Green夏寅2 赵昆2 赵振2 马生涛2 曹玮2 Thilo Rehren1,3 王文化4(1.英国伦敦大学考古学院;2.秦始皇帝陵博物院;3.伦敦大学卡塔尔分校;4.西安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运动信息中恢复三维结构和多视角图像(SfM-MVS)是计算机视觉技术方法的主要构成元素,即通过一系列重叠的数码照片创建色彩逼真3D ...

• 武周时期从长安到敦煌的佛舍利崇拜——以莫高窟第332窟为中心

杨效俊(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凿于武周圣历元年(698年)的莫高窟第332窟是武周时期出现的新式洞窟:中心柱窟形制与初唐流行的佛殿窟截然不同,还出现了唐代最早的涅槃塑像和大型涅槃经变壁画,形成了成熟、完整的建筑与图像程序。该窟中心柱前出土的《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明确记载了洞窟年代、供养人、发愿文、造像和壁画内容。因此,该窟属于精心设计的 ...

• 读唐沙州敦煌县令宋素墓志

赵占锐(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14年3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渭南华阴市夫水镇连村抢救性发掘了一座古代墓葬,墓室出土墓志一合。据墓志记载可知,墓主为唐显庆年间(656~661年)沙州敦煌县令宋素与夫人王氏。该墓志记载了宋素生平经历、家族谱系、宅葬地等内容,可补史传之阙。为唐廷在沙州敦煌一地遣官的研究,隋至初唐时期基层文官科举入仕、辞官、又任 ...

• 汉成帝延陵名位补证

焦南峰(哈佛大学燕京学社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一、先贤的著录及研究有关汉成帝延陵的名位,从东汉班固的《汉书》到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以至于唐宋元明的各类历史文献或有简略记载,时至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曾在封土南侧立“汉成帝延陵”正名石碑1通。20世纪以来,利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对汉成帝延陵名位进行研究的有:1.1906年至191 ...

• 秦封泥与封检制度

李 超(西安博物院)20世纪秦简和封泥相继出土以来,有关简牍和封泥的专门研究层出不穷,简牍和封泥两种物质之间有何关系,却鲜有论及。简牍作为文字载体,似乎无法直接与封泥产生关系,但作为官方文书,需要在上下级之间传递讯息,则与封泥密不可分,而连接简牍与封泥的媒介,就是“检”,2002年湘西里耶秦简有实物出土。秦封泥自1996年被发现以来,数量 ...

• 初论陕北地区龙山前期遗存

邵 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以空三足陶器—斝的出现为黄河流域龙山时代来临之标志的观点在陕北地区同样适用。近年来一批新发现和新资料促使陕北地区龙山时代考古学遗存的相关研究不断向前推进。现有材料表明,陕北地区龙山时代考古学遗存以典型双鋬鬲的出现为标志,可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时期,前期处于“有斝无鬲”阶段,后期以双鋬鬲为最典型陶器。其中 ...

• 胡岩涛 田亚岐:秦雍城军事城防演变的考古学观察

来源:“先秦秦汉史”微信公众号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注释从略,完整版请参考原文。校审:消 暑

• 甘肃敦煌旱峡玉矿遗址考古调查报告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1年以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酒泉市肃北县马鬃山镇径保尔草场玉矿遗址进行了多个年度的考古发掘,同时在周边区域继续开展了玉矿遗址调查。2014年4月新发现了寒窑子草场玉矿遗址,2015年9~10月,与中山大学在敦煌地区新发现了旱峡玉矿遗址,现将调查收获报告如下。图一 敦煌旱峡玉矿遗址位置示意图 ...

• 汉阳陵帝陵陵园第14号外藏坑动物遗存研究

刘 欢 焦南峰(1.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2.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汉代随葬动物遗存的现象普遍见于各阶层墓葬中。如四川成都凤凰山汉墓(一般贵族或平民墓)底室陶罐和藤笥中发现鸡、猪、狗、牛的骨骼。山东济南洛庄汉墓(吕姓诸侯王墓)第3号、第4号外藏坑(食物储藏坑)出土猪、羊腿骨、鸡蛋、鱼骨等。结合它们出土背景等信息,都反映了墓主生前的肉食种类。 ...

• 关中唐祖陵神道石刻的年代

田有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唐祖陵共有四座,分别是唐高祖李渊的高祖李熙的建初陵、曾祖李天赐的启运陵、祖父李虎的永康陵和父亲李昺的兴宁陵。建初陵和启运陵位于河北隆尧,二陵同茔异穴,共用一条神道和石刻;永康陵和兴宁陵分别位于陕西的三原和咸阳,二陵均有独立的陵园和神道石刻,故四座祖陵实际上有三座陵园和三组神道石刻。因陵主追封为帝的时间不 ...

• 西安出土隋《扈志墓志》考释

傅清音 周晓薇(1.西安碑林博物馆;2.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隋开皇十四年(594年)《扈志墓志》,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2009年入藏大唐西市博物馆。据金石文献可知,与扈志墓志同年刊立的开皇十四年《扈志碑》尝于清道光年间在西安城南出土,今碑石已佚,有拓本存世。上海图书馆与朵云轩等皆有收藏。清毛凤枝《关中石刻文字新编》载有此碑录文。 ...

• 试论汉代墓葬内出土瓦当的位置及功用

刘尊志(南开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瓦当作为建筑材料,在汉代社会生活及丧葬中均得到广泛的使用。较多汉代墓葬内出土有瓦当,数量种类不一,出土位置与形式也较多样,反映出相应的功能、作用及其丧葬内容。本文拟以考古资料为参考,就汉代墓葬内出土瓦当的位置、功用等作相关论述,不当之处,以求指正。一、考古发现概况本 ...

• “大半圆瓦当”的时代与功能

张梓琦(北京联合大学)在战国秦汉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偶会出土一种介于常见的圆形瓦当和半圆形瓦当之间的瓦当——从形状出发我们将其称为“大半圆瓦当”。由于该类型瓦当普遍体型巨大,故学界对其素有“瓦当王”之称。本文拟在梳理相关考古发现和前人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时代与功能作一初步探讨,不妥之处,望方家指正。一、“大半圆瓦当”的考古发现与前人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