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唐代于阗王城形制布局初探

古代于阗是丝绸之路南道重镇,其汉唐时期的王城故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县境内,约特干遗址为王城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依据文献记载和石窟壁画,探讨唐代于阗王城的形制布局,初步勾勒出王城规模、城墙、城门及城内道路、王室宫殿及其他一些重要建筑的分布情况。唐代于阗王城形制布局初探娃斯玛·塔拉提一 引言古代于阗是西域著名的绿洲城邦,丝 ...

• 博物馆在线藏品数据库的关键质量框架设计——以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为例

数字全球化时代,将关联数据、知识图谱、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于在线藏品数据库建设,是博物馆数字资源服务的一种新兴模式,可促成传统的数字资源服务向“以人为中心”的个性化知识服务转型,以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但同时也对在线藏品数据库的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五年来的建设实践与研究成果,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设计 ...

• 山西霍州千佛崖摩崖造像发掘简报

霍州市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北端,从地理上看,它是晋南的最北端,与晋中灵石县接壤,是连接晋中、晋南的关键区域。霍州市境内有多处石窟寺、摩崖造像,本次清理的霍州千佛崖摩崖造像是其中一处规模最大的以唐代为主的摩崖造像,且是临汾地区乃至晋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摩崖造像群。该摩崖造像的发掘,对研究晋南唐代佛教造像以及密宗信仰来源和传播具有重要价值。 ...

• 四川安岳南薰偏菩萨北宋摩崖造像调查与分析

安岳南薰偏菩萨摩崖造像共有四龛,其中2号龛开凿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雕刻千手观音与僧伽变相,反映观音以千手护持众生、以化身救苦济难的信仰观念,这种造像组合形式前所未见,也是所知唯一北宋僧伽变相实例。3号龛开凿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系施主曹氏为完成亡祖亡父心愿而造,雕刻有上下五代家族供养人像,是宋人重视孝道与家族观念的产物,此龛 ...

• 东南亚鹿野苑式佛像调查与分析

4、5世纪左右,东南亚形成了印度教和佛教并行发展的宗教文化格局。6、7世纪前后,鹿野苑式佛教造像流行一时并呈现出浓厚的地域风貌,以石刻、青铜和木雕佛像为主体,主要分布在湄公河下游三角洲与泰国湾沿岸地方,少许分布在苏门答腊岛等地。发达的海路交通在促成东南亚佛教造像区域风格形成的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印佛教艺术的交流。东南亚鹿野苑式佛像 ...

• 高平市汤王头村砖雕壁画墓装饰系统研究

〔图一〕 汤王头M1与《法式》 海石榴华铺地卷成图样对比图2. 柿蒂柿蒂为现存宋金时期建筑中的常见装饰类型。在《法式》图样中,“柿蒂”有两类:一类为花叶表现完整的四瓣花,如“团窠柿蒂”“圈头柿蒂”;另一类为轮廓呈四瓣形式、花叶表现较简洁的图案,如“宝牙华内间柿蒂科”。汤王头M1中的柿蒂属于第二类:以与缘道同宽的墨线绘出枓平下沿,并于线上 ...

• 考古探索|江苏句容孔塘遗址M126发掘简报

原文刊登于《东南文化》2024年第5期,更多内容敬请登录《东南文化》官网https://dnwh.njmuseum.com/

• 付永旭|试论华南东西部地区早期洞穴遗址之间的关系

摘要:华南地区是我国洞穴遗址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区,且延续时间很长。根据地理环境,可将华南洞穴分布区划分为东部的丘陵低地区和西部的高原山地区。虽然两个地区大体同属于一个气候区,但小的区域自然气候和环境存在着显著的差别,由此孕育出的史前文化之间既有紧密联系,又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对华南早期洞穴遗址的文化序列、特点等的系统梳理和对比分析, ...

•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修订本)

基本信息:主编:裘锡圭编纂:湖南博物院、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24年9月版次:2印刷时间:2024年9月印次:1ISBN:9787101166989内容简介:20世纪70年代初,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批帛书、帛画、简牍等,震惊世界。马王堆所出有字简帛文献总计达五十余种,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天 ...

• 刘毅|《辽祖陵——2003—2010年考古调查发掘报告》评介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编著的《辽祖陵——2003—2010年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在对历年来辽太祖陵调查和发掘资料进行全面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卷末还以“附录”的形式对祖陵遗址范围内出土的当做了分类和分期研究,对多点位出土瓷器的产地(窑口)进行了辨识并做了相应的分断代工作,对辽祖陵的陵园制度特征进行了归纳 ...

• 盘龙城(1995~2019)

基本信息:编著: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10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4年10月印次:1ISBN:9787030795496、9787030795502、9787030795519、9787030795526、9787030795533内容简介:盘龙城遗址是商朝前期南方地区的一座中心城市,入选“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 ...

• 【新书介绍】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大系·扎兰屯市卷

基本信息: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年1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3年12月印次:1ISBN:9787501082070内容简介:本书是《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大系》的第8卷《扎兰屯市卷》,介绍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宋辽金、元明清、近现代文物,此外还有辽金城址、金界壕以及近代的中东铁路建筑群。书中还介绍了 ...

• 新疆军府制的创立、发展与深化——以西汉、唐、清三朝为中心

来源:《西域研究》2024年第4期新疆军府制的创立、发展与深化——以西汉、唐、清三朝为中心王希隆内容提要西汉创立的西域都护府制,是一种以军统政、军政合一的军府制,此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唐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新,改西域都护为安西都护,改一都护府制为安西、北庭两都护府制,不仅传承都护之内涵,且治理目标更为明确,制度体系更为完备。清朝新 ...

• 加速器质谱14C测年研究:夏商周时期考古遗址与殷墟甲骨测年

14C测年在考古学、古人类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领域都得到了广应用,AMS法业已成为14C测年的主流方法。近年来,虽然介绍 AMS 14C测年在各方面应用的文章已发表不少,但国内对AMS 14C测年原理、技术与方法做系统介绍的书籍尚为鲜见,特别是在利用贝叶斯(Bayes)方法进行系列样品年代校方面,国内还少有书籍、文章进行系统且深入的介绍。《加速器质谱1 ...

• 中亚之发现——《中亚探险史》评述

来源:《西域研究》2011年第1期中亚之发现——《中亚探险史》评述张田中亚探险史是世界探险史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亚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中亚是人类最早开展探险发现活动的地区之一,早在公元前6世纪,就留下了关于探险活动的正式文字记载。中亚又是人类完成探险发现较晚的一个地区,直到20世纪,还有一些‘地理之谜’、‘自然之谜’和‘人文之谜’没 ...

• 敦煌西域石窟壁画中的回鹘天公主、可敦冠式考论

敦煌西域石窟壁画中的回鹘天公主、可敦冠式考论周晓萍摘要:敦煌西域回鹘天公主、可敦供养画像,在唐宋石窟壁画中较为特殊。文章通过对两地石窟中天公主、可敦供养像所描绘的冠饰考证认为,“如角前指冠”在回鹘漠北时期业已成为可敦首服。回鹘西迁之后,敦煌石窟壁画反映出,回鹘天公主、可敦普遍佩戴桃形凤冠,而西域石窟回鹘壁画中绘制的天公主、可敦画 ...

•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第二辑

摘 要郑玄祭地说析义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赵永磊摘 要:郑玄祭地说以方泽、北郊为二说及社稷说为内核,郑玄方泽、北郊为二说的提出,在于《周礼》经文的内在罅隙,方泽、北郊所祭神祇则全据纬书。社稷祀地祇,而非勾龙、后稷等人鬼神,郑玄也是依托纬书。郑玄祭地说的分疏,较之其六天说的讨论,具体研究理路较为固定化,经书、纬书的衔接并未浑然形成一 ...

• 麦积山石窟遗址保护物理环境探索性研究

湿润半湿润地区石窟遗址物理环境的研究,对该地区遗址的微气候调节控制和文物保护具有重要的价值。本书针对麦积山石窟物理环境的相关问题,主要开展了麦积山石窟建筑空间复原、洞窟微气候现状、洞窟热湿环境分析模型、自然通风特性、光环境及声环境优化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在湿润半湿润地区石窟类遗址的保护理念、物理环境模拟方法及预测机制、基于预防性保 ...

• 江西出土宋代墓志书法研究

石刻研究 总第 306 期书目信息书名:《江西出土宋代墓志书法研究》作者:包文运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05作者简介包文运,华东师范学大学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国美术学院青年骨干教师访问学者。现为上饶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书法学专业副教授,书法学专业学科负责人,上饶师范学院书法教育研究所秘书长,江西省书法展特邀评委,“翰墨 ...

• 贺云翱: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极其重要

文化遗产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保存到今天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事象。从文化资源而言,它是广义的,与“传统”和“传统文化”几乎是同义的;从文化事象而言,它是狭义的,与各类功能性历史文化形态几乎同义,为此,人们分出了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城市遗产、乡村遗产、建筑遗产、农业遗产、工业遗产、交通遗产 ...

• 数字技术赋能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高新科技支撑下的敦煌石窟数字化保护

吴 健1,21.敦煌研究院 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敦煌736200;2.敦煌研究院 甘肃省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甘肃敦煌736200摘要:以新时代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使命为遵循,定位了永久保存、永续传承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目标,回顾了敦煌石窟数字化保护的发展、成熟、创新历程。提出了科技引领,数字创新,永久保存的数字化关键技术研 ...

• 石窟寺岩体裂隙渗流网络地球物理地-井-崖差分高精度探测技术研究

石窟寺岩体裂隙渗流网络地球物理地-井-崖差分高精度探测技术研究冯晅1* 安娅菲1 张益胜2 张春凤2 潘雷2 张富贵2 李静1 刘四新1 1.吉林大学 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吉林长春 130026 2.中地装(重庆)地质仪器有限公司,重庆 400039 摘要:在石窟寺保护中,对石窟岩体裂隙渗流网络的精细探测是实施石窟寺渗水病害防护的基础,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可以 ...

• 药用植物抗菌活性及其在文物微生物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抗菌活性及其在文物微生物防治中的研究进展李天晓1,2,3,张化冰1,2,3,谈翔1,2,3,张瑞1,3,4,武发思1,2,3,于宗仁1,2,3,苏伯民1,2,3*1. 敦煌研究院 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 敦煌 736200;2. 敦煌研究院 保护研究所,甘肃 敦煌736200;3. 古代壁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甘肃 敦煌 736200;4. 甘 ...

• 云冈石窟第 10 窟风化砂岩原位无损检测与评估

云冈石窟第 10 窟风化砂岩原位无损检测与评估张悦1,2,陈浩宇1,洪杰1,张若愚3,程远1,2,闫宏彬4,黄继忠1,2*1. 上海大学 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上海 200444;2. 硅酸盐质文物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大学),上海200444;3. 上海大学 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上海200444;4. 云冈研究院,山西 大同037007摘要:云冈石窟是我国砂岩质石窟寺的典型 ...

• 通过数字测绘技术改进建筑遗产的保护政策——以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区中世纪小镇沃戈尼亚历史中心为例

全文刊登于《中国文化遗产》2024年 第1期 P27-38向上滑动阅览通过数字测绘技术改进建筑遗产的保护政策——以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区中世纪小镇沃戈尼亚历史中心为例劳伦佐·坎蒂尼马蒂亚·普雷维塔利江攀(译)摘要:在欧洲乃至全球范围内,乡村和偏远地区的小镇在迈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中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在过去的几十年,山区的村庄和小镇呈现出人口 ...

• 评估应用于工业遗产的SCAN-UAV-HBIM工作流程——以西班牙拉帕尔马火车站为例

全文刊登于《中国文化遗产》2024年 第1期 P39-49向上滑动阅览评估应用于工业遗产的SCAN-UAV-HBIM工作流程——以西班牙拉帕尔马火车站为例胡安·恩里克·涅托·胡里安胡安·安东尼奥·马西亚斯·帕蒂诺丹尼尔·阿尔卡德胡安·何塞·莫亚诺·坎波斯项天宇(译)摘要:保护历史环境需要在其自身价值与历史建筑面临的新挑战之间保持平衡。因此,工业遗产作为一 ...

• 韩国遗产信息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全文刊登于《中国文化遗产》2024年 第1期 P56-61向上滑动阅览韩国遗产信息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李宗旭 李霜宁(译)摘要:遗产信息研究的目标在于推动数字遗产数据的获取和遗产信息的实用性。本文分析了遗产信息研究的趋势,介绍了韩国在遗产信息研究领域的现状,探讨了相关的研究案例,其中包括数字策展、基于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的遗产数据可视化,以及历 ...

• 笔谈 | 城市文化遗产的“空间历史大数据”方法与途径

全文刊登于《中国文化遗产》2024年 第2期《笔谈:数字化为文明赋彩》P14-16向上滑动阅览笔谈:数字化为文明赋彩——文物和文化遗产数字技术应用现状与实践路径摘要: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已从最初的信息储存和传输,发展到数据处理分析,进而进化到今天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处理与展示,在文化遗产研究、记录、保护、利用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 历史空间与现实生活融合的“体验再现”——面向遗产展示的虚拟现实展陈设计路径初探

全文刊登于《中国文化遗产》2024年 第2期 P23-31向上滑动阅览历史空间与现实生活融合的“体验再现”——面向遗产展示的虚拟现实展陈设计路径初探黄华青王岩摘要:随着遗产数字化浪潮的兴起,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遗产展示领域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工作流逐渐完善,但虚拟现实展陈设计的场景制作、交互体验等环节尚未建立成熟的技术路径。本文基于对国内外前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