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基于数字孪生的建筑遗产保护路径探讨

全文刊登于《中国文化遗产》2024年 第2期 P32-41向上滑动阅览基于数字孪生的建筑遗产保护路径探讨刘宛钦卢漫党新元摘要:当下的建筑遗产数字化受限于孤立的数字技术的采集、监测、管理,存在信息不流通、工作量重复、效率低下等问题,需要一套以整体视角来统筹全局的解决方式。数字孪生作为信息时代的先进理念,涵盖了信息采集、管理、预测、模拟、分析等 ...

• 保护传承 | 系统化地发挥文化遗产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

全文刊登于《中国文化遗产》2024年 第2期 P92-98向上滑动阅览系统化地发挥文化遗产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安菲李华东丁宇摘要:为更好地发挥承载着中华文明可持续发展智慧的文化遗产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在已经取得巨大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应持续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系统性、突出中国特色,深化契合中华文明特性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理论体系,注重 ...

• 理论探讨 | 浅析当下文物保护的实体封护理念与科学问题

全文刊登于《中国文化遗产》2024年 第1期 P62-68向上滑动阅览浅析当下文物保护的实体封护理念与科学问题龚钰轩 李谦 黄永冲摘要:随着业内对文物保护优化方式的广泛关注,亟需对不同文物保护理念进行探索,对文物保护手段科学依据进行研究。本文从“封护”这一文物保护的重要流程出发,探索了古人朴素的封护理念背后的科学依据与文化内涵,列举了不同的传 ...

• 中国特色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体系构建:逻辑、内涵、遵循

全文刊登于《中国文化遗产》2023年 第3期 P29-37向上滑动阅览中国特色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体系构建:逻辑、内涵、遵循程圩 李颖 程宿钱 隋丽娜摘要:在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文化遗产大国,我国要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中的重要作用,就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逻辑基础、内涵意蕴和遵循原则, ...

• 潜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助力文物多重价值挖掘

全文刊登于《中国文化遗产》2023年第2期 笔谈“求真·识史·互鉴——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助力文物多重价值挖掘”P12-14。文物是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蕴含着先人的智慧创造和文化基因,是民族生生不息延续的内在脉络,是新时代创新创造的动力源泉。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进一步突出了文物工作的时代特 ...

• 《中国文化遗产》2024年第3期目录

目录篇名作者专题研究 守护长城家园 传承长城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长城保护概述许慧君长城文化景观分区研究蔡超基于场景理论视角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路径研究李彦平局部旅游利用情境下长城线性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播效果研究周小凤,张朝枝长城色彩折射的建造技艺、管理制度与民族智慧李哲,张梦迪,伍小敏,拓晓龙,李严陕西省明长城沿线烽火台建造形制与分 ...

• 专题 |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城保护概述

全文刊登于《中国文化遗产》2024年第3期专题“守护长城家园 传承长城文化” P4-21向上滑动阅览新中国成立以来长城保护概述许慧君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长城保护工作在国家的推动下,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效。逐步构建和完善长城保护法规体系,通过长城资源调查与认定,从国家层面确认长城的身份和构成,明确了保护责任和法律地位。国家持续投入专项资金用于 ...

• 局部旅游利用情境下长城线性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播效果研究

全文刊登于《中国文化遗产》2024年第3期 专题“守护长城家园 传承长城文化” P39-49向上滑动阅览局部旅游利用情境下长城线性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播效果研究周小凤 张朝枝摘要:我国线性文化遗产由于超大空间尺度、多元遗产要素的分散性与属地管理体制限制,长期面临其整体价值的完整传承与局部旅游利用碎片化传播之间的失调性矛盾。现有研究对线性文化遗产旅 ...

• 传统木构建筑多重价值认知与分析——以应县木塔为例

全文刊登于《中国文化遗产》2023年第2期 笔谈“求真·识史·互鉴——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多重价值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路径”P18-20。应县木塔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老的唯一一座阁楼式木塔,也是中国建筑艺术的杰出典范和建筑技术的集大成者。木塔历经千年岁月沧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蕴含着丰富多样的遗产价值。目前木塔面临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如结构 ...

• 谁之阐释?何种阐释?——文化遗产阐释的价值审视

全文刊登于《中国文化遗产》2023年第3期 笔谈“阐释与展示——文化遗产多重价值的时代建构与表达” P6-8。文化遗产的价值不是显而易见、不言而喻的,需要通过阐释来说明和澄清。文化遗产阐释的复杂性在于,遗产阐释并非一种价值中立的事实性描述或解说活动,而是一项建立在价值判断基础上并可能伴随多重价值冲突的信息传递活动。作为一种价值评价活动的文 ...

• 长城色彩折射的建造技艺、管理制度与民族智慧

全文刊登于《中国文化遗产》2024年第3期 专题“守护长城家园 传承长城文化” P50-58向上滑动阅览长城色彩折射的建造技艺、管理制度与民族智慧李哲 张梦迪 伍小敏 拓晓龙 李严摘要:与宫殿、寺庙、石窟等建筑遗产相比,长城在材料色彩方面“乏善可陈”,甚至还出现专有名词“长城灰”,将长城的色彩特征固化。本文通过无人机采集明长城全线图像并引入图像类 ...

• 遗产阐释与展示的虚拟现实路径

全文刊登于《中国文化遗产》2023年第3期 笔谈“阐释与展示——文化遗产多重价值的时代建构与表达” P16-18。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同年10月,工信部、教育部、文旅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虚 ...

• 基于场景理论视角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路径研究

全文刊登于《中国文化遗产》2024年第3期 专题“守护长城家园 传承长城文化” P31-38向上滑动阅览基于场景理论视角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路径研究李彦平摘要:正在建设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不仅关注长城遗产本体及相关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基础上的文化空间构建,更关注“人”不同维度的文化需求及文化消费活动需求。场景理论的引入与分析是以民众文化需求为基 ...

• 英国哈德良长城防御体系考察与研究

全文刊登于《中国文化遗产》2024年第3期 专题“守护长城家园 传承长城文化” P88-104向上滑动阅览英国哈德良长城防御体系考察与研究李严 翟羽洁 李哲摘要:英国哈德良长城的全线考古、建档监测和保护展示等工作已有百年积累,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和国家公园建设也已基本完成。本文通过英、德文文献,以及对哈德良长城全线的实地考察,借鉴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长 ...

• 《考古与文物》2024年第06期

考古与文物主办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创刊时间:1980年 出版周期:双月刊期刊简介本刊是立足陕西,面向国内外学术界同行的学术性刊物。其宗旨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探索华夏文明的起源和流变;研究传统文化的表现形态;展现和积累物质文明的重要资料;丰富和扩大人们对自己过去的认识以及对自身的理解。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积极 ...

• 记忆、“遗产”、历史:遗产继承的兴起与“遗产继承研究”流派的学术成果

全文刊登于《中国文化遗产》2022年第2期 P58-75向上滑动阅览记忆、“遗产”、历史:遗产继承的兴起与 “遗产继承研究”流派的学术成果陆地摘要:兴于1960年代的西方,在1980年代波及全球的遗产继承热潮先后催生了“遗产继承研究”与“批判遗产继承研究”两个流派。在文化自觉的遗产继承观念与实践勃兴的历史背景下,论述了“遗产继承研究”流派的经典著作 ...

• 强降雨环境下文物受灾情况调查评估及预防性保护措施——以河南“720”特大暴雨灾害为例

全文刊登于《中国文化遗产》2023年第1期 P91-98向上滑动阅览强降雨环境下文物受灾情况调查评估及预防性保护措施——以河南“720”特大暴雨灾害为例李向东吴崇可摘要:文物受灾评估作为文物减灾的一项重要环节,贯穿文物救灾应急、灾后恢复的全过程。在灾害发生后,及时对文物受灾程度、风险等级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抢救性或补救性措施,减小灾害破坏,对 ...

• 李宏松:面向价值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应急路径规划算法模型研究

全文刊登于《中国文化遗产》2023年第6期 P106-111向上滑动阅览面向价值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应急路径规划算法模型研究李宏松摘要:自然灾害中我国不可移动文物面临的安全形势极为严峻。在区域突发性自然灾害到来时,合理的应急规划和路径选择,是有效减少不可移动文物价值损失的必要手段。本文从灾害危害性、文物重要性和文物脆弱性三个维度进行研究 ...

• 以监测管理引领价值传承:北京中轴线的当下与未来

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召开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担监测平台方案深化设计的“北京中轴线”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0项世界文化遗产和第59项世界遗产。北京中轴线位于北京老城中心,纵贯老城南北,由15处遗产构成要素构成,是统领整个老城规划格局的建筑与遗址的组合体。北京中轴线由古代 ...

• 韦正:《承运东南——长江中下游的吴晋墓葬与社会》序言

王音于2008年进入北大考古文博学院读书,我是在2009年春季学期“中国古代史”课堂上初识王音的。当时北大考古专业的中国古代史课程由本院老师讲授,秦汉以后的段落由我负责。我是考古专业出身,受院里指派讲“中国古代史”,自然摆脱不了考古色彩,注重阐释历史与考古之间的关系,这对本科同学而言有一定难度。不过,刚刚开启本科学习的王音展示出了很好的 ...

• 考古在数字世界的新传播方式

【新书】考古在数字世界的新传播方式本书着眼于数字时代考古学者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互动,并考察了网络视频、慕课和VR、AR、电子游戏、漫画等传播方式在连结传统考古界与现代数字世界中的作用。书中通过案例研究呈现出当代考古学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并强调了创意和资源对于在数字虚拟环境中反思考古展示的必要性。 ...

• 跨国世界遗产的现况分析与展望

全文刊登于《中国文化遗产》2022年第5期 P43-51向上滑动阅览跨国世界遗产的现况分析与展望李俊融 李静宜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贯鼓励并倡导多国共同申报世界遗产。本文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数据库、历届世界遗产委员会文件等相关资料,全面梳理跨国遗产的发展沿革,以及全球现有43项跨国遗产的申报文本与审议过程,整理出1978年至2021年跨 ...

• 文化经济学视角下的工业遗产数字化转型

全文刊登于《中国文化遗产》2022年第3期 P19-27向上滑动阅览文化经济学视角下的工业遗产数字化转型孙淼马雨墨邝远霄李垣摘要:工业遗产的数字化转型,能够突破区位空间、产业环境和体制机制等制约,加快发展工业文化产业,从而实现工业遗产的价值最大化。在理论层面,探讨了工业遗产的价值内涵和价值实现方式,比较发现数字化转型的优势。从文化经济学视角 ...

• 可识别原则的历史真迹保护作用:一种认识

全文刊登于《中国文化遗产》2024年第4期 P64-72向上滑动阅览可识别原则的历史真迹保护作用:一种认识陆地摘要:可识别是历史真迹保护与干预公认的基本要求之一,但常常令从业者感到只是为了防止所谓的认知误导,从而只是一种道德洁癖,甚至只是一种特定的西方文化现象。本文认为可识别原则饱受质疑,实施不畅的核心原因是,从业者普遍没有意识到该原则的历 ...

• 以价值“延续性”为导向的新时代大遗址利用理念方法与活化路径

原文刊载于《中国文化遗产》2022年第4期 P16-32向上滑动阅览以价值“延续性”为导向的新时代大遗址利用理念方法与活化路径王璐摘要:中国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正在经历从考古保存到研究阐释、从保护干预到文化传承、从文旅融合到社会共享、从建设遗址公园到树立文明标识的转型,这些目标的实现是系统性、综合的问题,需针对每一处大遗址的特征与条件,采取更 ...

• 国土空间用地用海管控下的文物保护规划用地分类优化路径研究

全文刊登于《中国文化遗产》2023年第4期 P75-85向上滑动阅览国土空间用地用海管控下的文物保护规划用地分类优化路径研究张治强黄炜摘要:文物保护单位依法划定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受《文物保护法》保护,在其范围内进行生产、生活和建设活动,均应依法报批许可。编制文物保护规划是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管理和利用,将依法管理落到实处的主要抓 ...

•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保护初探

全文刊登于《中国文化遗产》2022年第5期 P30-37向上滑动阅览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保护初探邵甬摘要:国土空间规划给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带来了重要的契机,同时文化遗产也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视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对国土空间文化遗产的系统性识别与整体性保护尤为重要,这既是对中国长时段形成的特色人地关系与空间格局 ...

• 坚持与拓展《威尼斯宪章》开辟的文化遗产保护道路

全文刊登于《中国文化遗产》2024年第5期 专题“《威尼斯宪章》60周年和《奈良真实性文件》30周年” P4-9向上滑动阅览《威尼斯宪章》60周年和《奈良真实性文件》30周年专题策划导言吴美萍今年是《威尼斯宪章》60周年,也是《奈良真实性文件》30周年,国内外均有举办相关主题活动,能组稿周年纪念专题,荣幸至极也甚是忐忑。作为个体,从事遗产保护工作已整2 ...

• 关于真实性概念及其在历史遗产实践中运用的七项建议

全文刊登于《中国文化遗产》2024年第5期 专题“《威尼斯宪章》60周年和《奈良真实性文件》30周年” P15-29向上滑动阅览关于真实性概念及其在历史遗产实践中运用的七项建议弗朗索瓦丝·萧伊彭亮(译)吴美萍(校订)摘要:不同的文化以及相关社会和专业群体,对真实性(authenticity)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历史遗产保护与修复领域,为了建立必要的 ...

• 从《威尼斯宪章》—《奈良真实性文件》到当代问题

全文刊登于《中国文化遗产》2024年第5期 专题“《威尼斯宪章》60周年和《奈良真实性文件》30周年” P10-14向上滑动阅览从《威尼斯宪章》—《奈良真实性文件》到当代问题斯特法诺·戴拉·托雷马冬青(译)摘要:本文探讨了《威尼斯宪章》的诞生背景及其核心理念:一是避免重建,二是将保护范围扩展至历史地段。此举体现了对这些地段自身承载价值的重视,超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