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威尼斯到奈良:透过雷蒙·勒迈尔档案看真实性
全文刊登于《中国文化遗产》2024年第5期 专题“《威尼斯宪章》60周年和《奈良真实性文件》30周年” P30-40向上滑动阅览从威尼斯到奈良:透过雷蒙·勒迈尔档案看真实性克洛迪娜·乌巴尔崔金泽(译)吴美萍(校订)摘要:本文旨在透过比利时艺术史学家雷蒙·勒迈尔的经历来检视从《威尼斯宪章》到《奈良真实性文件》中的真实性问题讨论。作为国际古迹遗址理 ...
全文刊登于《中国文化遗产》2024年第5期 专题“《威尼斯宪章》60周年和《奈良真实性文件》30周年” P30-40向上滑动阅览从威尼斯到奈良:透过雷蒙·勒迈尔档案看真实性克洛迪娜·乌巴尔崔金泽(译)吴美萍(校订)摘要:本文旨在透过比利时艺术史学家雷蒙·勒迈尔的经历来检视从《威尼斯宪章》到《奈良真实性文件》中的真实性问题讨论。作为国际古迹遗址理 ...
全文刊登于《中国文化遗产》2024年第5期 专题“《威尼斯宪章》60周年和《奈良真实性文件》30周年” P67-73向上滑动阅览《威尼斯宪章》译注吴葱 杨家强 王巍 王依摘要:威尼斯宪章》发布至今已60周年,对20世纪后半叶及以后的各国遗产保护理念和政策法规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是被广泛接受的遗产保护国际准则。该宪章最早用法文起草,其后译为英文,两者在个 ...
全文刊登于《中国文化遗产》2022年第3期 专题“双碳时代下的工业遗产当代价值实现路径” P4-18向上滑动阅览笔谈:变“锈”为“秀”,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新思路新发展徐苏斌 青木信夫 张松 刘伯英 常江 王林 吕建昌 左琰 曹永康 周岚陈畅摘要:在“碳中和、碳达峰”的时代背景下开展工业遗产保护和绿色转型系统化研究已是大势所趋。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须尽 ...
全文刊登于《中国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 P76-85向上滑动阅览历史建筑普查方法与保护传承体系构建——以辽宁朝阳为例张亚宣 王现石 徐明摘要:历史建筑是城乡历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普查认定工作对于构建保护传承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朝阳市历史建筑普查工作为基础,采用田野调查、类型学、演绎等研究方法,一方面,探索出一套“谋定后动—靶向锁定 ...
完整演讲稿:大家好!我是今天《丝路大讲堂》讲者,我叫谢焱,我来自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是关于张家川马家塬考古发掘的一些故事。马家塬墓地远眺马家塬遗址当1号墓发掘到墓葬开口以下五、六米深度的时候,在墓葬的东端出土了东西向的长方形的一个空壳状的痕迹。我的直觉告诉我可能有东西要出土了。往下做的过程中,它的东西两端是逐 ...
甘肃位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会处,地处古代丝绸之路交通要道,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从远古至现代,生活在陇原大地上的各民族先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灿烂夺目的建筑文化与艺术。甘肃古代建筑以中原地区汉式传统建筑风格为主流,兼容并蓄,广泛吸收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地区的建筑文化艺术元素,逐渐发展成为独具地域特色、民族风格和丝路 ...
甘肃位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会处,地处古代丝绸之路交通要道,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从远古至现代,生活在陇原大地上的各民族先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灿烂夺目的建筑文化与艺术。甘肃古代建筑以中原地区汉式传统建筑风格为主流,兼容并蓄,广泛吸收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地区的建筑文化艺术元素,逐渐发展成为独具地域特色、民族风格和丝路 ...
甘肃位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会处,地处古代丝绸之路交通要道,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从远古至现代,生活在陇原大地上的各民族先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灿烂夺目的建筑文化与艺术。甘肃古代建筑以中原地区汉式传统建筑风格为主流,兼容并蓄,广泛吸收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地区的建筑文化艺术元素,逐渐发展成为独具地域特色、民族风格和丝路 ...
甘肃位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会处,地处古代丝绸之路交通要道,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从远古至现代,生活在陇原大地上的各民族先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灿烂夺目的建筑文化与艺术。甘肃古代建筑以中原地区汉式传统建筑风格为主流,兼容并蓄,广泛吸收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地区的建筑文化艺术元素,逐渐发展成为独具地域特色、民族风格和丝路 ...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明中都规划复原研究作者简介叶亚乐: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助理研究员,yeyale66@163.com推荐亮点展现了明中都多层次建成环境和山水城环境空间构图的规则性特征。提出了与文献记载、遗址结构和规划理论相符合的最初设计方案。揭示了隋大兴、元大都、明中都三座平地新建都城在平面规划上的相似性。摘 要明中都作为中途罢建的都城,其设 ...
辽宁北票市西官营四号墓发掘简报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票市文物管理所(原载《东北史地》2014年第4期)2012年4月,辽宁省北票市西官营镇在进行农电改造施工过程中发现了一座石室墓,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立即派工作人员会同北票市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了详细调查,确认了该墓是一座大型石室墓,经考证,应属于十六国时期墓葬。1965年9月,辽宁省 ...
版次:1印次:1内容简介:本书充分融合考古学与历史学资料,全面系统复原了晋国三分为赵韩魏之后,晋国考古学文化分野为南北二系的历史进程,并重点探索了北系赵国考古学文化。目录第一章 绪论第三章 东周赵国考古学研究史第五章 赵国考古学文化的内涵结构与渊源第七章 赵国的城邑第九章 赵国的长城结语后记 ...
夏文化探索的现状在20世纪后半叶,中国考古学界掀起了夏文化探索的热潮。夏文化研究作为一个学术课题,参与人数之众多、范围之广大、工作之深入、历时之持久、辩论之激烈、成果之显著,可谓空前。考古学界所形成的学术共识是:创立、施行的夏文化研究理论方法是正确的、可行的;相信在商王朝之前有个夏王朝;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是商代早期都邑遗址,郑州商 ...
早商文化又称二里岗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河南省郑州市东南郊的二里岗遗址而得名。早商时期,一般指二里岗文化一期至殷墟一期这一时段,包括了盘庚迁殷之前的整个商代前期历史。1955年,安金槐先生在二里岗发现了商城的夯土城墙,城址平面形状近长方形,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由此揭开了早商城址发掘与研究的新篇章。 近年,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早商城址的重 ...
审核:侯卫东 考古河山的理想:
本文所指早商时期对应的是考古学文化中的二里岗文化时期。早商时期商王朝向四周进行了大规模扩张,其控制范围大大超过了夏王朝。早商王朝的控制范围内环境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如商王朝控制范围内的黄土丘陵和江汉平原环境明显不同;二是人文环境的多样性,如商王朝控制范围内有夏王朝故地,也有辉卫文化的分布范 ...
2023年12月1日上午,“天下文明——夏商之际中原地区的文化与社会”专题报告会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新行政楼308会议室举行,报告会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大学黄河文化遗产实验室、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二里头夏文化研究院、河南大学商文明研究院承办,得到河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支持。河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桓占伟教授主 ...
城市的出现集中体现了社会分化的长期趋势,并给进一步分化提供了舞台和社会环境。从跨文化的视角来看,世界上最早的城市通常从以普通村落为代表的社会背景中经历社会突变而在相当短的时间中发生。与 “城市化” 伴生的是 “农村化” ——人们流向早期城市的过程创造了一个新的农村,其社会生活中的关键内容,例如宗教权威、公共仪式、行政和手工业渐渐依赖 ...
侯卫东 著出版时间:2024年2月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侯卫东博士《郑州商城与王畿区域聚落考古研究》一书,是他在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增改而成的专著。卫东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担任他的指导教师,有义务写篇前言来推介这部很有价值的夏商周考古研究论著。 卫东本科就读于河南大学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则是在中国社会科学 ...
随着中国青铜时代考古材料的大量积累和新材料的不断涌现以及中国考古学研究学者的不懈努力,中国中心及其周边地区从公元前2000年到秦统一(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代)的考古学材料的排序、分期、编年和各种遗存的彼此关系等考古学的基本问题已经初步解决。因此,不少研究者已经不再满足于对考古材料本身的描述和分析,他们逐渐开始综合其他方面所 ...
编者按:本文小编仅有PDF格式的扫描版,后尝试用ocr转成word文本格式,但是因文章中有较多的俄文注释,多为乱码小编不懂俄文,只能放弃,改用图片格式上传,阅读体验可能稍受影响,还请读者谅解。文章收录于曹玮等主编《秦时期冶金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156-186,引用请据原文。关注我们文稿审核:沈睿文 张利瑶排版编 ...
图像学视域下汉代西南丝路上羽舞与中原羽人舞比较研究文 ˉ张洁宁【内容摘要】本文依据图像学视角,针对汉代中原与西南地区出土器物上的羽人舞蹈纹饰进行比较,从而发现二者对舞者形象的塑造有迥异的表现与表达。西南羽舞主要以持羽、饰羽为舞者造型特征;中原羽人舞则以生羽、化翼的身形异化来强化羽人的神仙身份,并由此引发羽舞动作设计上的差异性。与 ...
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人形镇墓兽,高47 厘米、长34 厘米、宽30 厘米其一为狮首镇墓兽,头顶两弯角,弯角中部有两副角,副角下有节,两角根部镶嵌一宝珠,脑后齿戟高竖,须发如板,前有两小耳,双翼呈半月板状,板须及翼均刻划沟槽以示毛羽,前肢较细,蹄足,无尾,蹲坐于椭圆形中空穿孔高台座上。兽长眉横挑,双眼暴突,上颌宽大,张着血盆大口,獠牙出 ...
弗弗龙托沃耶3号墓地(Фронтовое))位于克里米亚西南,发掘于2018年,清理1世纪末至5世纪墓葬328座。墓地基本未被盗,个别叠压。时代从早至晚,呈西北-东南向分布。早期1-2世纪以偏洞室墓为主,多数封石。晚期除偏洞室墓外出现长斜坡阶梯墓道方室土洞墓,属匈人时期。弗龙托沃耶3号墓地出土琥珀串珠此文转自“琥珀蜜蜡考古与虫珀博物馆”微信公 ...
摘要:主要研究稀土元素在铜矿冶炼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在冶金考古中的潜在应用。实验采用电感藕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测试了湖北铜绿山、宁夏照壁山、山西中条山和内蒙古林西大井古代矿冶遗址的铜矿石,炼渣和铜锭的稀土元素含量,通过对其稀土总量和稀土配分模式的对比研究,探讨了稀土元素在古代铜矿冶炼过程中的化学行为。结果发现稀土元 ...
摘要: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固原市原州区南塬抢救性发掘了一座北周时期墓葬。根据出土墓志得知,为“周故大将军大都督原盐灵会交五州诸军事原州刺史盘头郡开国襄公墓”。墓主宇文猛,《周书》、《北史》均无传。对墓志相关问题及志文内容加以考释,可弥补西魏和北周史之阙如。 关键词:固原;北周;宇文猛;墓志 作者简介:耿志强(1956—),男,河 ...
为配合敖银公路建设,切实保护好古长城,2004年8、9月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宁夏文物局委托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文化局,在灵武市文管所的配合下,对公路所穿过灵武市境内的古长城地点进行了试掘。同时对长城沿线进行考古调查。 保存在灵武市境内的明长城,是俗称河东横城大边(也称河东墙)的一部分。长城西起银川黄河东岸的横城堡, ...
近20年来,小泥佛、小泥塔或者说“擦擦”,包括西藏在内全国各地多有发现。据我初步研究认为,汉地小泥佛、小泥塔和藏地“擦擦”,是既有关联又不完全相同的两个系统。关于藏地“擦擦”的研究已有几部专著面世,如张建林《中国藏传佛教雕塑全集·擦擦》,刘栋《“擦擦”—藏传佛教模制泥佛像》,张鹰《西藏脱模泥塑》等,对藏地“擦擦”的研究,都有相 ...
摘要:本世纪以来,在西夏故地的西北地区,发现了大量西夏文献,计有数千卷之多,还有版画、雕版等,大大丰富了中华古籍的宝库。本文通过已公布的材料和研究成果,对西夏的刻书印刷事业作了概述。西夏重儒兴佛,发展文化教育,大量刻印各种书籍,其中有国家法典、字书辞书、儒家经典等,而以佛经最多;用西夏文刻,还用汉文、藏文刻;不仅官方刻书,私人、寺院也刻;不 ...